分享

写作任务的情境化设计 荣维东

 清源渭水 2022-03-01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荣维东

目前“设计真实或拟真的写作任务”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操作和实践层面,如何进行写作任务情境设计,仍需要深入讨论和探索。

为什么要进行写作任务情境设计?

我国教育目标已经从20世纪的“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双力”(智力、能力)目标,转向21世纪的“三维”目标和当前的“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体系。“核心素养”较之过去的本质不同是关于知识、技能的内涵和观念认识发生了变化。

在过去,我们对待知识、技能秉持的是一种客观主义、原子主义、机能主义的观点,即认为这些知识、技能是客观的、可分解的、去情境的、普泛的,而今天我们从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后现代知识观来看,知识技能同时是主观的、个体的、情境化的。过去那种试图培养永恒不变的知识素养的努力,很可能是一厢情愿的做法。我们的学习和教学应该尽可能在复杂情境、真实情境中去完成,这样形成的知识和技能更适于迁移应用,这是我们开展课程教学的新的学理背景。

从心理学发展看,在经历了传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到“认知主义写作学”之后,“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理论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情境认知理论与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的不同在于,它认为:知识的学习或意义的获得是与情境脉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知识是情境化的,是通过活动不断形成和发展的,是在实践活动和具体情境脉络中建构形成的,因而以莱夫等人为代表的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社会实践与生活”“合法边缘性参与”与“实践共同体”等要素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对我们的写作教学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写作教学不是过去那种文章学的知识告知,也不应该是“刺激—反应”的机械训练,甚至也不仅是认知学派的个体的信息加工处理,而是应该在真实或者拟真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意义与语篇建构。

要特别强调的是“真实或拟真的情境写作”与过去我们说的“写真实”不同。过去的“写真实”大多指“以诚实的态度”“写真实的内容”和“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这些观点自然延续了我国“修辞立其诚”的传统,也迎合了思想道德训练的人文教育目标,一度被认为是治理“假话作文”的必然路径,得到学术界、教育政策和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写真话、诉真情”一度写入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机械片面地强调写作内容的真实,有可能会限制学生反映生活的深度、广度、自由度,让本来已经被写作内容困扰的学生雪上加霜,从而限制了他们自由表达的乐趣。其实学生作文并不一定非得写“(绝对)真实”的生活,而是经过了他/她观察体验之后的渗透着自己情感的“真实生活”,这是一种“有我”的主观真实。并且,片面强调道德思想方面的真实,对于写作技能训练的作用和价值不大,因为那是一个写作伦理学和思想品德教育问题。

正因为如此,有人提出“真实的作文”的含义应该是“真实的言语任务,真实的言语环境,真实的言语成果”。“真实的作文,不是指写的内容的真实性,而是指'写作’这个行为的真实性。”[1]这也就是说:写作整个过程应该是真实的,接近于真实自然状态的写作。写作行为和过程应该就是“像真实生活工作中的写作那样写作”“像作家那样写作”“真实化写作”“真实地写作”。

然而,这样所谓“真实(地)写作”,在学校教育场景中会陷入一种“二律背反”。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曾经指出这种交际语言教学的二律背反现象:他说除非将课堂搬到街道、商场、社区,否则没有办法像生活那样真实地学习。教学环境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环境的真实。我们不可能把真实的情境搬到课堂上去,课堂上的情境更多的是模拟语境。模拟真实语境去写作,行不行呢?基于情境认知理论来说,应该是完全可行的。我当初提出“交际语境写作”就是指面对具体或假拟的对象(读者),为特定的目的和意图,围绕一定的话题,以一定的角色和口吻,建构意义,构建语篇,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活动。真实的或拟真的言语交际语境都包括读者、目的、体式、语言等交际语境要素。这样的写作应该是具体的、一定语境中发生的真实(或拟真)的交流行为。真实或者拟真情境中的写作所具有的写作的目的性、意义性,尤其是交际语境所具有的动机资源、信息资源和价值资源将使得传统的文本写作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真实写作”其实质是“面向具体交流语境的写作”,也就是包含明确交际语境要素的写作任务。这种所谓的“真实任务”,一方面表现为写作任务来自生活、学习、工作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模拟生活工作的真实语境,进行拟真的、具体语境下的写作。这种真实的、具体的语境表现为读者是真实具体的、目的是具体明确的,这才能保证写的成品是真实的。这种写作任务和具体语境的真实,才是写作教学最可能实现的真实。

写作任务情境的五种类型

在学校教育领域,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写作任务,按照实际状况分成五种类型:真实生活型、拟真任务型、学业学习型、语篇嵌入型、媒介资源型。

1.真实生活型

由于学生的学校生活,也是真实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或者一个领域。真实生活型写作任务就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内外必然遇到真实型的写作任务。比如,在学校需要学生学习新闻稿、调查报告、倡议书、申请书、短信、邮件等实用文的写作,也可能会遇到向报刊投稿的真实写作任务。在校外、社区或者社会上,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并进行一些实用文或者文艺文的写作。但凡有这样的机会或者任务,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该积极抓住这样的机会;再就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中的真实写作,这样的写作任务可以锻炼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干预”,即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比如社区倡导“垃圾分类”,学生可以撰写倡议书,制作标语牌板,或者制作专题宣传板报之类。但是,这样的机会一般来说,机会成本较高,不便于大规模实施。但让学生及早参与社会事务并进行相关写作,训练真实的写作本领,体会真实写作的要求,也是学生以写作者身份参与社会事务和社会实践的方式。

2.拟真任务型

写作中的任务情境可以分为“真实的”交际语境和“假想的”两种。真实的任务情境指的是:写作者以自己生活中真实的身份出发去写,写的是真人真事,写作目的也是真的。比如为了求职、投稿、完成上级交给的撰写年度计划的任务、制订真实的产品营销方案、写实验报告、记笔记、做摘录,等等。这些是生活学习中的“真实的写作”,固然很重要。然而,还有一种写作,主要是学校写作或语言教育中的写作,只能是虚拟的、不那么“真实”的。比如:请你以学生会主席的身份,给校长写一个关于减轻课业负担,增加文体活动的呼吁书。这样的任务对于那位“真的学生会主席”是真实的,但若让大多数学生去写,就只能以“虚拟的身份”,这是写作教学遇到的常态。这种“假想的”或者“规定的”交际语境,对于写作课程和教学尤为重要。

这一类拟真性的写作任务应该成为写作任务设计的主体。为什么呢?因为这一类写作任务不仅可以大量拟制,而且可以根据写作教育目标自由、便捷、大规模地命制。规范的拟真型写作任务情境命制需要包含写作的交际语境要素:读者、目的、话题、角色、文体等。

只有包含了这些要素的写作任务,才是有效的。据全美写作项目(NWP)和全美教育进步评估(NAEP)研究发现:好的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写给一个真实具体的读者。让写作成为一种真正的交流沟通行为。当观众不是真实的,写作不是真正的交流时,往往写不好。好的作文发生在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时。参与最有可能发生在作者能够对所写的文章的主题、样式(不论写信还是写论文等)和读者进行选择时。这些研究为我们的写作任务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3.学业学习型

学业学习型写作情境任务可能与真实生活型有交叠,但这一类应该与生活工作性的应用写作不同,主要是指在学校里,为了各学科的学习,将写作作为学习工具而进行的写作。这类写作也可以叫作“学习性写作”“认知性写作”“学术写作”,或者就是作业,它以知识的学习探索和技能训练为目的,为了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写,它的基本功能就是“用写作来学习”。

学业学习型写作很常见。比如:勾画圈点、记笔记、写摘要、写读书心得(书评)、PPT汇报、实验报告,甚至问答题、阐述题、论述题等。另外还有综述、述评、读书笔记、学术小论文、学位论文等学术性写作也属此类型。绝大多数大学老师在布置作业时都会有详细说明:(1)写作目标;(2)具体的任务、主题或内容;(3)正式要求;(4)建议采用的形式和方法。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出现了大量的学习型写作任务,似乎预示着我国写作类型的重大变化。这类写作形态大量进入语文学习任务群,充分体现了写作作为学习工具的功能,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适应大学学业、未来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都具有重要作用。

4.语篇嵌入型

语篇语境是指一篇文本的内语境,文章的前言后语或者前后内容之间的缝隙、空白等。这是文学类文本的自然属性,却可以为我们的作文设计提供创意空间。这类写作任务设计,也可以称为嵌入型的语篇语境设计,交际语境不需要另外创设。我们读完《故乡》之后,采用在真实文本中的嵌入式类型写作,比如,是否可以模拟水生的口吻写一封信?我们是否可以以“我”的口吻向于勒叔叔写信?我们是否可以在小说文本的“空白点”上写一段对话、心理描写?这样的微写作也可以叫作“读写结合”式情境设计,是可以有很丰富灵活的创意设计空间的。比如新加坡华文考题经常出现回应式“E-mail”写作,这类前语境下的写作,我们也可以直接视作仿真式写作任务设计。

5.媒介资源型

媒介资源型指的是通过插图或者影像资料创设情境。有时候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动画、电影、电视、演出的音视频作为写作任务的“引子”。这在小学低年级看图说话,或者高年级观后感、评论写作中很常见。它既可以是片段的,影像画面的文字化转换,也可以是影像意义的文字阐释,或者评论、鉴赏、评价等。

写作任务设计的情境要素

“写作任务”即“作文命题”,但两种说法旨趣不同。“作文命题”含有指令性、去情境、文章要素规定的意味,而情境化的写作任务设计,特别强调写作任务的情境要素的规定。写作的任务情境,主要是写作任务的交际语境。交际语境在西方叫作“修辞语境”。正如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所说的那样,当你的信息都符合修辞情况时,你的语言是有效的。这也就是说一个写作情境化的写作任务应该包含:写给谁(读者),为什么写(目的),写什么(话题),以什么角色写(作者),用什么形式写(媒体、文体、语言)等要素。如何进行写作情境的设计呢?

1.设定话题和内容范围

写作任务设计,一般先考虑的就是“写什么”。比如“亲情”“爱国”“感恩”“勇敢”“世博会”“新中国70年”“我难忘的事”等,这些都是话题,或者题目所要求的内容范围。对于真实的生活写作,作文的话题有时候就是题材、材料,甚至写作类型,比如记叙、写景、状物、说明、议论等。我们常见的命题作文,那个题目往往就是话题甚至是主题。在话题作文中,话题一般是具体明确规定了的,这比较好办。但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往往是一个话题或者主题的引子,需要写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自己选择的视角去发掘。这样的作文题目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对于“隐含话题”的多义性的追求,也几乎成为命题者展现自己“本领”的阵地,但是太多的晦涩、多义甚至潜藏,似乎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增加了学生审题的难度,为写作技能的考查设置了太多不必要的障碍。

一个好的话题,应该指向学生真实熟悉的生活。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议题需要关心,学生有哪些欢乐和苦恼需要倾吐,我们需要设置什么话题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去做深入的思辨和探讨,这些都是命题者需要特别费心思考的。学生的作文话题,应该是常新的、求变的,尤其是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想说,这是好的学习任务设计的内在要求之一。

2.设定任务的读者或受众

尽管学校领域中的读者似乎就是老师和同学,但是拟真写作任务设计要虚拟更多更具体的读者类型。好的写作任务,应该考虑到具体特定的读者是谁。这个读者可以是个人(比如老师),也可以是一群人(比如同学)。一篇文章可以针对特定的受众(比如书信、申请书),也可以针对普通受众(比如报刊)。朱自清先生就关注过这个问题,指出“学生写作的实际的读者虽然常只是这几个人,假想的读者却可以很多”,“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为了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2]朱自清先生倡导“报章化写作”,其实就是倡导面向生活工作学习中各种各样读者的真实而多样化的写作。

我国过去的写作命题是不大考虑读者的,或者简单地认为作文就是写给老师看的,这会大大限制学生写作的真实性。我们倡导真实写作或交际语境写作,一个要素就是设定具体的读者。比如传统的作文题“我们的学校”,郑桂华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做了如下的改进:

出示任务:现有两拨客人,都希望了解我们学校的情况,要求你写一篇文章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学校。(投影)

◎ 有几个正在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立志几年后报考我们古美中学,很想了解一些学校的情况,请大家为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以前毕业的几位老校友,对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很关心,请你写一篇文章向他们做些介绍。

郑老师的这个写作任务设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基于不同类型的读者而形成的写作任务情境设计。过去大量的作文题,我们都可以通过“读者类型设定”的方式进行改造。

3.限定写作的目的

写作目的会限制写作内容和方式。例如,如果写求职信,你不会像在给朋友写信那样自由随意,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说服雇主雇佣你,所以可能会包括你的平均绩点、你学过的相关课程,或许还有你的实习经历。在每种情况下,你的目的将帮助你确定包含哪些信息以在特定的受众中引起特定的响应。在我国过去的写作命题中,一般不明确说明写作目的,或者甚至只是那样一个隐含的心照不宣的目的(应试高分)。这也是目前作文极端功利造成的弊端之一。这些年所谓的“任务驱动作文”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写作任务设计开始自觉地设定写作交际语境要素了。

4.设定写作文体和类型

写作的文体和类型有很多。比如小说、诗歌、散文、论文、报告、建议书、演讲稿、研究论文、文学评论等,这些形式本身对于你的写作内容就有着各种各样的规限和约定。

表达性写作主要是向读者传达个人情感或印象。表达性写作常用于日记、个人电子邮件和日记中,也常用于叙事性和描述性文章中。

信息性写作主要告诉读者一些重要信息。信息性写作常用于新闻、报道、实验报告、产品说明,以及一些研究论文和个人网页。

说服性写作主要试图说服读者以某种方式行动或思考。说服性写作用于社论、议论文、提案、研究论文和许多类型的电子文档。

每一项写作都有相对固定的格式、文体、媒体手段的要求。

5.设定写作应用场景、角色和其他条件要求与限制

“场景”指写作任务应用的地点、范围、对象、用途等。在学生写作中,场合、对象和角色几乎总是特定的。在设计写作任务时,尽量明确文章的用途、对象、要求等语境信息,先让学生知道这个语篇具体的作用,然后才能尽可能地发掘其中的交际语境资源,挖掘出写作的内容信息。

从作文命题上“制造真实生活场景”。我们这样去设定“场景”。譬如:  

①就课业负担太重问题,给校长写一封信,劝说他增加文体活动时间,还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②编写一个配有文字和图片的旅游宣传手册,向外地游客介绍你家乡的风土人情。  

③当你乘坐的轮船沉了,你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你将怎么生活?写一个想象的故事,为你的读者带来惊险、刺激或娱乐。

很显然,在这些作文题目中“场景”是限定的,功能是明确的,这样的写作就是有目的的、有动力的、心中有数的“为交流”和达成“办事”功能的表达。

情境化写作任务设计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一些老师,在进行情境化写作任务设计时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比如情境任务虚化、情境任务虚假、情境任务中的学习元素混乱不清等。为此,在进行情境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写作任务的情境要素。也就是说,一般要明确规定写作任务的读者、目的、话题、文体、角色等要素。

比如2019年全国高考Ⅰ卷作文题:结合给定的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这道题属于典型的情境任务写作题,其交际要素非常明确。读者: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话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文体:演讲稿;目的和其他要求: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2.避免写作任务的虚假化。尽管很多写作可以是拟真的,但是写作任务场景也要有合理性,符合生活逻辑。比如2017年全国高考I卷作文题,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就是一个虚假的不大熟悉的应用场景。

3.写作任务要包含所要考查的写作技能指标或学习要素。比如2019年全国高考Ⅱ卷作文题: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这个话题是明确的,身份也是明确的(青年学生),而且文体也是多样化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这道题对于高考来说,也许是别具匠心的很不错的题目,但在平时训练时,五个写作任务各自的要求是什么,也就是这一次写作的任务目标或者要考查的能力点是什么,还是需要明确的。

写作任务情境设计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写作任务提供类似的写作真实应用场景,以利于真实写作能力的迁移。在进行这样的写作任务设计时,写作学习元素(特定的写作知识技能)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三五条最适宜。任务情境要合理,知识技能要精准,方法、策略、支架设计要协调。这既是一项富有创意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会带给我们无穷的创造乐趣。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论真实的作文[J].中学作文教学参考,2005(5):3.

[2]朱自清.语文杂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22.

——《语文学习》2022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