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株洲

 谦谦书生 2014-05-24
找寻湖湘文明的基因密码

——访梅山文化研究者李新吾
http://www. 2012年01月11日12: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访梅山文化研究者李新吾-347.png
李新吾在学术会议上侃侃而谈

  在湘中娄底初见李新吾,不由暗自一惊,浓密的胡须,干瘦的身材,朴素的装扮,一点没有想象中“前文联主席”的风范。照理来说,虽只是县级市的文联主席,但文士风流一般是不输他人的。不过,坐定后的谈吐,李新吾再次让记者“惊奇”:他对梅山文化的痴迷,严谨的治学态度,艰苦卓绝的调查方式,令人肃然起敬。
  今年58岁的李新吾,是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主任,湖南省社科院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0多年来,他与同伴们从民俗学角度入手,走遍湘中山间的峰尖涧底,寻访大江南北的祖灵遗址,拜谒海内外的院校学府,求教中外老幼各色学长。他们追踪线索,研察文物,考证资料,比对特征,不知不觉中耗掉了4000多个日日夜夜……汇聚了他们心血、洋洋洒洒45万余字的《梅山蚩尤·湘人根脉》已经成稿,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湖南省戏剧研究所孙文辉研究员,称赞李新吾为“梅山文化的守望者”。
  李新吾与梅山文化究竟有怎样的缘分?梅山文化真能破解湘人根脉的基因密码吗?
  梅山文化溯源
  梅山文化从何而来?李新吾说,据他所知,梅山文化最早是新化县文化馆的农民诗人周少尧先生提出的。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不过,当时主要是指流传于湘中一带的民间歌谣。1988年周少尧在长江文化研究会上提出此概念,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注入了“神秘文化”的元素,《新民晚报》予以报道,旋即在文艺界引起关注,虽然关于梅山文化的形态、性质等方面的认识,还处于朦胧的状态。
  但梅山文化,早已实实在在存活于湘中大地。
  梅山文化的神秘,在于它与巫、傩戏、师公、神像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李新吾回忆,他是土生土长的新化人,自小就生活在巫风遍野的神秘而严肃的环境中。他13岁开始学木匠、瓦匠、漆匠,这都是有师傅传承的行当,自然要祭祖师,尊师如尊父,规矩森严。其时新化有三镇:洋溪镇、琅塘镇、白溪镇,皆处交通要道,商贾繁荣。尤其是洋溪镇,水路发达,可通三江四海,金银铜百匠聚集,为一时之盛。有手艺之人,经常游走在外,大多身怀“梅山术”,寻常百姓总能感受到一种肃穆的神秘感,对此心存敬畏。
  耳濡目染,李新吾对流传于当地的乡土歌谣、神秘巫术等钟爱有加。尽管在一段时间内,这些东西被当做封建迷信予以“封杀”。
  正是由于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李新吾考取了电大,研习汉语言文学,从而使得他从普通的搬运工进入宣传部门,并系统地接触民间文学。1995年11月,湖南省首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邵阳市新邵县召开,时任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文选德到会表示庆贺。李新吾以“业余研究者”的身份参加了会议,并递交了论文《别具风格的梅山挽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陈子艾教授,在会上疾呼:湖南省要把梅山文化的研究作为抢救过程来做!
  梅山文化研究的真正转折点是2000年4月,新化县大熊山林场,林业派出所所长李武汉,意外地发现了镌有“蚩尤屋场”字样的民国十六年的石碑。而在此之前,大熊山有个“蚩尤屋场”一直是民间的传说。新化县委立即请来了李新吾帮助鉴别。李新吾致电陈子艾教授,邀请她共同研究,陈子艾大喜过望,立即前来湖南。
  湖南梅山文化的研究,自此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时期。
  国内外学者对梅山文化的探究
  几乎在湖南对梅山文化予以重视的同一时间,国外一支人马也在悄然关注、探寻着梅山文化,试图破解这神秘的人文密码。
  法国巴黎南部图奴兹市郊外的一个小村落,聚集着一批来自东南亚的移民,他们有着独特的祭祀仪式,保存着明末清初的手抄本,记载着他们来自梅山,他们死后灵魂一定要回到梅山去,游遍36洞……这引起了法国国家科学院华南人类研究所所长雅克·穆勒瓦纳(中文名李穆安)、法国著名汉学家、道学家施舟人的高度关注。他们组织人员追踪其来源,从泰国、柬埔寨,一路寻来,甚至凡带“梅”字的地区,都找遍了,无一符合手抄本上提到的特征。但他们确定,这神秘的梅山及其文化,一定存在于中国的某个地方。
  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支持下,他们在香港设立了研究中心,以支撑他们进入内陆搜寻。经中央民族大学胡起望教授的指引,李穆安等人将目光投向了瑶族人的祭祀礼,但遍寻两广后,依然没有收获。此时,日本研究者白鸟芳郎也参与进来,他直接从瑶族入手研究。他们综合了调查成果,大体确定了研究方向:瑶传道教—梅山教—梅山文化,主要人群载体是师公与道公。
  在外国人的调查陷入迷茫时,李新吾与陈子艾教授的合作,渐入佳境。作为国内知名的少数民族文学与民俗学专家,当时年近70岁的陈子艾,其专业专注精神让李新吾非常敬佩与感动。蚩尤是九黎的首领,如果大熊山真是蚩尤的“屋场”,那么,整个湖南的历史都将改写。
  他们设置了三个问题:1.这块石碑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又是什么人、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事、请谁雕刻的?2.如果那地方真是这个地名,这地名是什么时候有的?是蚩尤两个原字吗?如果是,它与5000年前的“蚩尤”有关系吗?如果有,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让这个地名在与河北涿鹿相距几千里的偏远山区沿用下来?3.最早使用这个地名的,是一些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用一个正统文人观念中著名的反派人物的名字来命名?他们的生存状态是怎么样的?这些问题,无一不牵扯到湖南人的由来。
  李新吾带了一批人,以石碑发现地为中心点,向四周拓展至新化、安化等地,进行了地毯式的调查访问。内容涉及族谱、账簿、地契、民俗与传说等。终于在陈姓与李姓民国初年的族谱上,发现了与“蚩尤屋场”有关的记载。由此,他们东入江西,北上河北,于2003年10月,5万余字的调查报告出炉,发表在《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创刊号上,其主要观点为:1.梅山是上古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2.梅山峒蛮,是蚩尤部族的直系后裔。
  此文发表后立刻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法国人最先寻上门来,要求合作。
  梅山文化与湘人特性
  李新吾笑言: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与民间人士李志勇、李新民组成了梅山文化研究的“铁三角”,带着一班人马几乎跑遍了湘中每一个偏僻的角落。与法国人的合作开始后,队伍迅速扩大至50余人,美国哈佛大学以及我国台湾和湖南娄底、邵阳、益阳等地的机构与个人都参与进来,承担的课题达20多个,其基础调研部分,超过200万字。地域扩大到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学科扩充到民俗、历史、文物考古、民族、宗教、民间文艺等领域。在此期间,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举办了5届,梅山傩戏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科研费用共花费了100余万,大都来自赞助,李新吾自掏了30来万。
  李新吾告诉记者,2008年,时任湖南省娄底市市长张硕辅得知他们的研究情况后,大为赞赏,说这不单是旅游文化问题,更是解决湖南人是谁、湖南人是怎么来的等问题,立即批示拨给10万元研究费用。
  至2012年初,作为阶段性的调查、研究成果——《梅山蚩尤·湘人根脉》已经成稿,该书以湖湘核心“梅山峒”为关注点,从蚩尤是率先开发中原的湖南人、蚩尤屋场在梅山娄底、梅山峒的成型经过、梅山峒族群的构成、他们的生存状态、维系文化属性的方式和载体、师夷长技的实践过程和结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8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李新吾说,以区区4000来个日夜,想完全弄清湖南历代先民上万年的文化积淀,那是痴人说梦。但就以手头积累的第一手资料,也足以勾勒出与前人不一样的初步结论,即书名所示:湖南人,多是蚩尤后代。这让人惶恐,但也让人痴狂。认定“梅山蚩尤”为湘人根脉,我们的确是“走火入魔”!问题是,湖南人既“十有八九”为移民后裔,那么其桀骜不驯、勇于任事、屡为人先的群体特质是怎么形成的?湖湘学派既脱胎于程朱理学,也是以维持秩序为主旨的新儒学,王夫之学说中所彰显的革命性又是哪来的?
  李新吾说,蚩尤的“屋场”在新化,是因其地当“梅山峒”核心地带,涿鹿大战后其盘瓠、善卷与大禾3大支族裔在这里长期隐居,使之自秦汉以来,均为“生苗巢穴”,免遭中原王朝更替之乱。宋熙宁五年(1072年),被称为“梅山峒蛮”的蚩尤族裔因“王安石变法”之惠,开始吸纳汉封建文化以应对生存危机,最终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切身体会喊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警号,并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励,前仆后继引领救亡,使“湖南人”在“神农氏”沉寂5000年后,再次崛起为民族的脊梁。我们以为,这才是湖南人桀骜不驯、勇于担当、屡为人先和坚韧、顽强、与时俱进等精神特质的由来。
  湖南人到底是怎么来的?也许这不是最后的答案。有关梅山文化的研究,也仅仅是开始。
  李新吾等人辛勤的努力,无疑是有价值且值得称道的。(驻湖南记者  吴啸华  通讯员  陈遗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