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阵以待,犯者必究---“辨证施治概论”之“论治则”

 谷秀稻香 2014-05-28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4——“辨证施治概论”之第三部分“论治则”

作者/胡希恕; 编辑/锄云青衿

写在前面的话:

本周继续为大家列出胡希恕先生“辨证施治概论”一文,就是希望对“经方”,大家来一个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即由“仲景数百首经验效方”转变为“独特理论与实践经验体系”;由传统“经方”转变到新时期“经方医学”的认识高度。


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胡希恕先生对《伤寒论》的研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紧密结合原著条文“始终理会”,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摒弃空论,提出《伤寒论》是承自《汤液经法》,而有别于《内经》;揭示了《伤寒论》六经的实质,即六经来自八纲;明确了《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即是在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并进一步确认了辨证论治具体实施的方式方法,即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冯世纶老师在系统整理总结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的同时,通过反复学习经典和临床体验,同时参考诸多考证资料,不但对胡希恕先生的经方学问渐渐登堂入室,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历经30多年的艰苦探索与研究,终于率先明确提出了《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


我们当继承好这一来之不易的学术思想,继续充实完善这一医学体系,广其说而实其用,让其凭简明之学理、卓著之疗效而立下根基,不但复其昔日之本真,更开其未来之华耀!


“辨证施治概论”曾作为学术报告稿在东直门医院院内学术交流,集中反映了胡希恕先生研究《伤寒论》的核心观点和主要成就,曾部分刊载于1980年底4期《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冯世纶老师多次提到胡老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非常严谨,发表观点异常慎重,几近严苛,除反复讲授《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外,系统成文发表的东西仅此一篇。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先生的学术思想弥足珍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篇中胡老在厥阴病证治部分提到当归四逆汤,后来冯老在分析该方证时归入少阴太阴合病,此种差异又属于继承中的探讨发挥,读者明鉴。


正文:

此所谓治则,即通过六经八纲的施治准则,今略述于下:

太阳病,病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均属太阳病的发汗剂。

少阴病,虽与太阳病同属表证,亦宜汗解,但发汗须酌加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属少阴病的发汗剂。

阳明病,热结于里而胃家实者,宜下之,但热而不实者,宜清热。下剂如承气汤;清热如白虎汤。若胸中实,则宜吐,不宜下,吐剂如瓜蒂散。阳明病不宜汗。

太阴病,虚寒在里只宜温补,汗、下、吐均当严禁。

少阳病,病在半表半里,只宜和解,汗、下、吐均非所宜,如柴胡汤、黄芩汤等,皆少阳病的解热合剂。

厥阴病,虽与少阳病同属半表半里,法宜和解而禁汗、下、吐的攻伐,但和宜温性强壮药,如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均属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者,谓寒证宜温热以驱其寒,如干姜、附子、乌头等配剂属之。热者寒之者,谓热证宜寒凉药以除其热,如栀子、黄芩、石膏等配剂属之。

虚者补之,实者攻之:虚者补之者,谓虚证宜强壮药以补益其不足,汗、下、吐均当禁用。实者攻之者,谓实证宜以汗、下、吐等法彻底以攻除其病,强壮补益等药大非所宜,例如理中汤、建中汤等皆补虚剂;麻黄汤、承气汤等皆攻实剂也。

按表、里、阴、阳之治已括于六经,故于八纲只出寒、热、虚、实四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