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章 姬松茸栽培技术

 老刻刀 2014-05-28

第五章姬松茸栽培技术

 

一、概述

姬松茸又名小松菇、巴西蘑菇或柏拉氏蘑菇、ABM菇,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蘑菇(黑伞)科蘑菇(黑伞)属,原产于巴西、秘鲁。1965年,日裔巴西人将其孢子菌种送给日本,经蕈菌工作者数年的试验性栽培,获得成功,10多年后开始进行商业性栽培,并按照日本人喜爱的松茸而命之以“姬松茸”的美名。实际上,姬松茸是白蘑菇的近亲,与松茸无论从分类地位和性状风味上都有很大差别。

姬松茸菌盖嫩,菌柄脆,口感极好,带有杏仁味,味道鲜美,食用价值颇高。新鲜子实体含水分85%87%;可食部分每100克干品中含粗蛋白4045克、可溶性糖类3845克、粗纤维68克、脂肪34克、灰分57克;蛋白质组成中包括18种氨基酸,人体的8种必需氨基酸齐全,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麦角甾醇。此外还含有钾、磷、镁、钙、钠、铜、硼、锌、铁、锰、钼、锗等多种矿质元素。姬松茸营养极其丰富,而且组配合乎人体健康要求,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医药保健价值。据报道,其多糖含量为食用蕈菌之首,为香菇的2倍以上,特别是所含甘露聚糖对抑制肿瘤(尤其是腹水癌)、医疗痔瘘、增强精力、防治心血管病、抗癌、降血糖、降血脂、防止动脉硬化、抗血栓、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体力、抗衰老、美容等都有神效。姬松茸含10多种抗癌物质,长期食用抗癌作用明显。所以是一种美味兼药用的食用菌。正是由于有如此诱人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功能,所以近年来在日本掀起食用姬松茸热。

二、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1)菌丝体

姬松茸菌丝在不同培养基上,其菌落形态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菌是呈白色绒状、纤细、无明显色素分泌。在粪草培养基上,菌丝呈葡匐状,而且菌丝整齐粗壮。两种培养基上,菌丝在前期有的会形成细索状。而后期呈粗索状,并形成菌皮。菌丝的爬壁力很强。菌丝无锁状联合。

(2)子实体

姬松茸子实体的个体形状与大小差异较大;菇体前期呈浅棕色至浅褐色;菌盖光滑园整。平展后直径为4—8厘米、厚2—3厘米。姬松茸的盖缘内曲;起初为扁半球形,以后逐渐地变为球形。它的菌褶呈浅褐色并且离生。姬松茸的菌柄始期粗短、以后逐渐变得细长、而且菌柄是实心的、长度为2—6厘米。粗1.5—3.5厘米。

姬松茸子实体粗壮,单生或群生,菌盖直径511厘米,初为半球形,逐渐成馒头形最后为平展,顶部中央平坦,表面有淡褐色至栗色的纤维状鳞片,盖缘有菌幕的碎片。菌盖中心的菌肉厚达11毫米,边缘的菌肉薄,菌肉白色,受伤后变微橙黄色。菌褶离生,密集,宽810毫米,从白色转肉色,后变为黑褐色。菌柄圆柱状,中实,长414厘米,直径13厘米,上下等粗或基部膨大,表面近白色,手摸后变为近黄色。菌环以上最初有粉状至绵屑状小鳞片,后脱落成平滑,中空。菌环大,上位,膜质,初白色,后微褐色,膜下有带褐色绵屑状的附属物。

(3)孢子

姬松茸的孢子印是浅褐色的。孢子阔椭圆形至卵形,没有芽孔。

2.生活条件

姬松茸是夏秋间发生在有畜粪的草地上的腐生菌,要求高温、潮湿和通风的环境条件。

(1)营养需求

姬松茸草生粪生腐生菌类,生长发育需充足的碳源、氮源和适当的碳氮比,还需无机盐、生长素等。姬松茸主要分解利用多种农作物秸秆,如稻草、麦秸、玉米、棉籽皮等和木屑作为碳源;豆饼、花生饼、麸皮、玉米粉、畜禽粪和尿素、硫酸铵等作氮源。据试验研究,姬松茸菌丝体能利用蔗糖、葡萄糖等作为碳源,而不能利用可溶性淀粉;能利用硫酸铵、硝酸铵作为氮源,但不能利用蛋白胨;7%的蔗糖(碳源)、0.3%的硫酸铵(氮源)是最适的养分浓度。与双孢菇不同的是它能利用木屑。

(2)温度

姬松茸属中温型菌类.菌丝发育温度范围1037℃,适温2327℃。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1733℃,适温2025不能低于14

(3)水分

菌丝体生产阶段要求培养料最适含水量55%60%(料水比为11.21.4),覆土层最适含水量60%65%(土粒含水量18%左右),菇房空气相对湿度75%85%70-80%);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要求培养料含水量65%左右(土粒含水量2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85%-90%

(4)光照

菌丝体生长发育不需要光线,子实体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三阳七阴),不能有直射光线

(5)空气

姬松茸是一种好氧性真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都需要大量新鲜空气。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比菌丝体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更多的氧气,更要注意通风换气。通风不良菌丝生长缓慢,甚至死亡,菌蕾变黄,枯萎。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5%影响其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发育。

(6)酸碱度

培养料的pH值在611范围内皆可生长,最适pH8.0

培养料PH值范围5.0-7.54.5-8.0/35—8/6-7.8),最适PH6.0-6.56.56.8/6.0-7.5/6.8-7.5栽培料最适pH值为6.5~7.5,覆土最适pH值为6.8~7.8

7)其他方面

姬松茸属粪草生食用菌,子实体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土壤中多种有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剌激出菇和提高其产量。

姬松茸在子实体原基分化阶段,其菌丝需一定物理机械剌激,才能有利于菇原基的分化,故对姬松茸覆土,不仅能增加环境的湿度,而且砂土还给予姬松茸菌丝一定的剌激,即机械物理的剌激,这样有利于菇原基的形成,而且为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谓一举两得。

三、栽培季节和场所

1.栽培季节

根据姬松茸的生物学特性,如主要利用自然气温,栽培季节一般安排在春末夏初或秋季。春季栽培在清明前后(3—5月份) 播种,秋季栽培在立秋之后(911月份) 播种。低海拔地区可延长至4—5月份播种,6—7月份收菇。总之,要掌握播种后,经40—50天开始出菇时,气温能达到20—28℃为好。各地气候条件不同,播种期应灵活掌握。如利用菜窖或温室,一年四季均可栽培。

建堆的时间应根据栽培地点、气温的总体变化而定。姬松茸播种期的最适温度应相对稳定地在21—23℃之间。在这之前20天可建堆,而且每平方米的投料量为30—35公斤生料。

2.栽培场所

栽培场地应选在交通方便、靠近水源、排水容易、远离污染源、周围环境卫生地方

按照不同的栽培方式,对栽培场所进行相应的设置。姬松茸栽培可分为:室外畦棚式、室内层架式、大棚生产等几种。

1)室外畦床式:称地面菇床。畦床宽60-80公分或100-120公分。畦成龟背形,沟宽30-35公分,用木条、竹片搭成弓形架,上盖薄膜及遮阳物,以保温、保湿,防止雨淋日晒。大田单层栽培类似于竹荪栽培,搭光度四分阳六分阴的遮阳棚,畦面宽80厘米,高15厘米,长12米。

日本栽培采用菇房畦栽法,在以稻草和甘蔗渣为主要基质的堆肥上加盖覆士,制成畦床,在畦床底部播种,约35—40天后出菇,出菇期持续3—4个月,每潮出菇周期10天,每平方米可产鲜菇10千克左右。我国于1992年从日本引进姬松茸,目前国内姬松茸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福建,1平方米可收鲜菇5千克以上。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方便及近水源处整成宽11.2米、长度不限的菇床。床边筑1015厘米宽的土埂,中间留20厘米宽的小土埂,畦与畦间留4050厘米宽的走道,四周挖排水沟。并按常规搭设2米高的简易遮阳棚,床四周悬挂草帘,防止烈日照射。

野外栽培要在畦床两边用竹木条杆插成弯弓形,然后罩上塑料膜,使其在小气候中生长。罩膜内温度以不超过30℃为宜,过高则应揭膜降温,相对湿度不低于85%。

2)室外畦棚式:要求整块地搭架建棚,棚高2.2-2.5/2-2.3米,床架宽1.1-1.3米,4-5层,层距65-70公分,整个菇棚用薄膜覆盖,并加遮阳物,两端设通风口,顶端设排气通。

巴西菇秋季栽培主要采用大田大棚畦式,易操作,产量较高。菇棚搭建可与堆料同时进行。一般选择在地势高亢,排水方便,土质较好的田块建棚。以棚的宽边中点拉线埋好中柱,中柱高出地面2·5米,中柱两边埋设0·8米的边柱,棚的长宽视田地大小、种植规模而定。中柱间和边柱间各用行木固定,行木间用木条搭成人字形框,架面及四周覆盖农膜或油毡布加一层稻草,棚两头各开一个棚门,四周开挖排水沟。 

3室外阴棚内栽培。阴棚高22.3米,棚顶和四周用草帘或遮阳网遮阳,光照保持46阴。在大棚内南北向建畦或设床架,畦宽1.3米,长不限,畦床整成龟背形,开好排水沟。山地栽培,还要开防洪沟。进料前,畦床表面要喷杀虫农药。再将培养料铺到畦床上面,厚度一般为2025厘米(按干料计算,第平方米约需1620千克培养料)。

姬松茸栽培一般为大田单层床畦栽培。在栽培场上方应搭建四阳六荫的遮阳棚,高2米左右,与香菇荫棚相似。若在柑桔、葡萄等林果园内栽培,不需搭建荫棚。菇床面宽1米,高15cm,长以场地为限。

4)日光温室内栽培:室外大棚立体栽培(层架式)姬松茸,省工、省料、投资少、产量高,管理容易,操作方便保温保湿能力强,调光通风好,工艺容易,栽培模式简单。

5)室内层架式:室内多层立体栽培,与双孢蘑菇层架相似,可搭46层床架,也可利用空闲的菇房和床架

3.菇房的设置

菇房是姬松茸生长发育的场所,要选择为姬松茸获得优质高产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菇房可以是现代化菇房、塑料大棚、简易塑料棚和空闲房屋。菇房内可采用层迭式或畦式,根据菇房现有条件而定。南方温湿度合适的地方和林区,也可以在加荫棚、风障的条件下露地作畦栽培,根据适合姬松茸生长的温湿度及当地的气候条件掌握。

标准化菇房的建造。坐北朝南,利于通风换气,又可提高冬季室温,避免春秋季节干热的南方直接吹到菇房。一座标准菇房的栽培面积为150—200m2,占地面积为80m2。实际生产中一般为2—4座的连体菇房规模栽培,省料、省占地面积且操作方便。菇房房顶要设置可调式的排气孔,两侧设通风窗。

菇房应座北朝南,每座菇房栽培面积约2502,另外要求菇房的排列和堆料场地布局合理,菇房占地率约60%。对菇房的要求条件是保湿、保温好,空气流通,无直射阳光,电灯照明度均匀,菇房内部整洁。

标准化菇房以坐南朝北方向为佳,保湿、保温性能要好,空气流通、无直射阳光、保持内外部环境整洁。一座标准菇房的栽培面积为150平方米,占地面积为宽7,11米。

每座菇房栽培面积按230250M2设置,占地面积按长15M,宽8M计算,两侧操作的床架宽度1.5M,单侧操作的床架宽度为0.9M,通道宽度0.7—0.8M,中间通道宽度1.0M,菇床45层,底层离地0.2M,层间距离0.6M,顶层离房顶1M以上,床架之间每条通道两端各开上、中、下纱窗,窗的大小为0.3×0.4M,每条通道中间的屋顶设置拔风筒,筒高0.5M左右,内径0.3M,34个拔风筒。

用毛竹搭菇房与菇床,外面披塑料薄膜,而后再覆盖草帘。每座菇房估计用毛竹10001300KG,尾竹2200KG,草帘200KG56丝厚塑料薄膜25KG,铁钉和铁丝8KG,另外还用木板条、砖块和石块若干。

农村可利用旧房间改造成菇房,房内设床架,每架4-6层,层间50-60cm,床面宽1.3-1.4m,床面铺小竹或竹片及少量茅草,床架之间走道宽50-60cm,走道两头设置上窗和下窗(33╳40cm),下窗高出地面6cm。菇房四周及床架刷石灰浆。

场地选择与处理

   52 场地需搭建类似栽培香菇的萌棚,高.2m,棚顶用芒萁遮阴,四周用芦苇或稻草编成草帘围住,荫棚遮阴度以二阴八阳为宜。一般每667平方米可栽培655袋。

    53 荫棚内需整畦,畦宽约90 cm(菌筒长度的两倍加10cm)、高20cm,长度依场地情况而定,畦面必须整平,畦与畦之间留出50cm宽的走道。

    54 畦面、畦沟及场地周围洒上少量石灰粉,并用水将畦面浇透,旱地栽培还应预防白蚂蚁为害。

    55 每两畦为一组,每隔1.5m插上拱形毛竹片,盖上塑料薄膜以防雨并调节温度。

搭棚架  在平地上搭出菇棚,棚底宽4.8米,棚中高2.5米,边高2.1米。内置两个出菇架,出菇架宽1.3米,出菇架的外侧距棚边各0.6米,两个出菇架间留人行道1米宽。出菇架的中柱高2.8米,边柱高2.4米,各埋入地下0.3米。出菇架共3层,层间距0.6米,底层距地面0.3米,顶层距棚顶1米。出菇架可用旧椽子、旧檩条搭建,也可以用水泥与粗铁丝做成边长为10厘米的方柱搭建。柱间距1.5米,其间顺棚方向摆放6根竹竿。在两个柱上方1015厘米处,横向绑上竹竿,再将遮阳网截成长1.8米、宽1.6米的块,用塑料薄膜将其绑在竹竿上。将整个架用塑料薄膜罩住,直到地面。需要保温时,将四周的塑料薄膜接地盖严,并用沙袋或其他重物压住;需要通风时拿去重物,将塑料薄膜揭起。若夏季温度高,可在棚顶上方1.5米处搭上单层或双层黑色遮阳网。如用双层遮阳网,层间距应为0.5米。

 

四、菌种培育

1.优良品种

栽培好姬松茸首先应当作好制种工作。目前,许多菌种由国外引进,由于地理区域差异的原因,对引进来的种未经驯化栽培与试验观察,盲目大面积栽培后,导致只长菌丝而不出菇,或少量出菇,使菇农蒙受巨大损失。

国内由福建省食用菌协会推荐的,姬松茸2号、6号、8,其菌种活性大,菌丝生长旺盛,出菇性状良好,是值得大面积推广的好菌株。

目前用于生产上栽培的有两个品种:小脚品种和大脚品种。常用的是日本产的大脚品种。

2.菌种制作

姬松茸菌种也分母种、原种、栽培种三级。

(1)母种

一般采用PDA培养基(去皮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820克、水1 000毫升)。制作方法:称取去皮马铃薯200克,洗净,切成不规则的、大小为12厘米的块,煮沸后再烧15分钟,以马铃薯酥而不烂为度。用4层纱布过滤,取滤液,放入18克琼脂,加热至琼脂完全熔化,再用4层纱布过滤。在滤液中加入葡萄糖20克,充分搅拌,加热熔化,趁热分装试管,分装量约为试管容量的1/5。然后塞上棉塞,于每平方厘米1.1公斤压力下灭菌30分钟,出锅后,稍事冷却,趁热摆斜面。用从可靠菌种提供处所获优良母种在无菌条件下扩接,一支试管种可扩接30支左右。适温培养,710天长满斜面。

(2)原种

一般采用木屑米糠培养基(木屑77.5%、米糠20%、糖1%、石膏1%、石灰0.5%,另加水120%130%)。制作方法:先将食糖溶于少量水中,将木屑、米糠、石膏、石灰按比例称好,拌和均匀,把糖水加入清水中,倒入木屑料内,边加边拌,充分拌匀,然后装瓶,清洁瓶口和外部,塞棉塞,每平方厘米1.5公斤压力灭菌2小时。选长势良好、无污染母种,每管可扩接46瓶,严格按无菌要求操作。适温培养,34周,菌丝长满全瓶。

(3)栽培种

一般采用谷粒培养基(小麦、黑麦、高粱、小米等均可作为谷粒)。制作方法:先将谷粒去除瘪粒、杂质,淘洗干净,取谷粒12公斤,加水17公斤,煮沸15分钟,于沸水中浸15分钟,滤掉水分,稍晾干。取谷粒()11公斤,加石膏粉120克,碳酸钙粉40克,拌匀后装瓶,于每平方厘米1.5公斤压力下灭菌2小时。选长势良好,无污染原种扩接,严格按无菌要求操作。适温培养,34周菌丝长满全瓶。

姬松茸菌种也分母种、原种、栽培种三级,可按双孢蘑菇的制种方法进行制作。母种用 PDA培养基;原种、栽培种一般用麦粒培养基。姬松茸原种和栽培种的生产技术类假于其他食用菌。常用的培育基配方有:1)麦粒80千克,阔叶树木屑20千克,石膏或碳酸钙1千克,过磷酸钙1千克,水适量。2)棉子壳86千克,麸皮10千克,石灰2千克,过磷酸钙1千克,水120千克。

姬松茸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方法

要先了解姬松茸母种的制作就必须了解它的配方:

1PDA培养基:马钤薯200g、葡萄糖30g、琼脂20g、水1000mlpH自然。

2、麸皮培养基:麸皮煮出液5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pH自然。

3、粪草培养基:腐熟发酵后的麦草或稻草100g,腐熟发酵后的牛粪粉25g,麸皮8g,石膏粉1%,碳酸钙2g,含水量55%pH7.5。说明:调水后直接装入试管内,然后稍压实,每支试管装料五分之三。用棉花塞好,高压灭菌后接种培养。

4、羊粪培养基:腐熟羊粪95%、谷壳2%、碳酸钙3%pH值自然。羊粪培养基的具体制作是将粪粒、谷壳、碳酸钙混和,谷壳就先用水浸过捞起沥干与碳酸钙混和,再与预湿后的粪粒混匀、装入试管,塞上棉塞。高压消毒后接种。

原种与栽培种制作的配方如下:

1、麦粒菌种

麦粒90%、碳酸钙2%、过磷酸钙2%、谷壳5%、石膏粉1%,培养基含水量为55%。每750ml装量约干品300g,湿重约630g

2、粪草菌种

腐熟发酵牛粪粉15%、切段发酵后的干稻草80%、新鲜无霉变麸皮5%、石膏粉1%、轻质碳酸钙2%、含水量55%pH7.5

3、棉籽壳菌种

腐熟发酵后棉籽壳97%、碳酸钙2%、石膏1%、含水量为55%pH7.5.

再介绍一下制作方法:以上菌种均应在压力1.4×100000pa,温度为126℃情况下灭菌,麦粒种灭菌120分钟。粪草与棉籽壳菌种灭菌90分钟。

另外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姬松茸菌株由母种转接成原种和原种转接成栽培种时不宜多次,否则将导致菌株退化与提早老化。所以一般将试管母种直接转入原种时,一支母种试管只可接5瓶原种,一瓶原种只接35—45瓶栽培种,这是在制种过程应当注意的。

姬松茸原种制作技术

把培养好的优良母种菌丝体,移到谷粒、木屑、粪草或棉籽皮等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使其进一步扩大繁殖,这样的菌种叫做原种。
姬松茸原种制作技术如下:
一、培养基的制备
1
、配方:
     
棉籽壳86%、麸皮12%、石灰2%、含水量60-65%
2
、制作过程:
     
先准确称取原料并将其搅拌,然后加入适量水,再次搅拌均匀,用手紧握培养料,以指缝中有水外渗而不往下滴为宜。调节pH值为7.5~8.0
二、装瓶
     
将调制好的培养料分别装入菌种瓶内。装瓶时,松紧要适中,上下要一致,装得过松,菌丝生长快,但稀疏无力,特别是瓶子上部的菌丝容易衰老;装得过紧,通气不良,发菌困难,所以要恰到好处。
三、灭菌
     
培养料装瓶后,及时放入高压灭菌锅内进行灭菌。当压力达到1.5/2,温度达到121时,恒温2.5小时。如果灭菌压力过低或时间过短,容易出现杂菌或菌丝生长稀疏无力;如果灭菌压力过高或时间过长,培养基养分受到破坏,培养后期容易出现吐黄水退菌现象。因此,要特别注意掌握灭菌的时间和压力。
四、接种
     
当压力表指针降到0时,打开灭菌锅锅门,冷却降温。当培养基温度低于28时接种。每只试管可接45瓶原种。接种时,挑选母种一小块(2cm左右)于原种培养料瓶口。
五、培养
     
接种后的原种,放在24~25温度下培养 。一般2天母种块的菌丝开始恢复生长,4—5天菌丝开始长入料里。接种后7天左右,要全面检查一次,以后每隔半个月检查一次。一般25—30天菌丝可长满全瓶。
六、保藏:
     
挑选菌丝白色、清晰、瓶内上下菌丝生长整齐、均匀一致、无杂菌、无虫害、无黄水、无菌块的优良原种置于4—6低温下保藏。

1.适时制作菌种

    在南京地区,一般是3月份制作母种(一级菌种),4月份制作原种(二级菌种)5~6月份制作栽培种。

    母种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接种后放置恒温箱中适温培养。

制作原种、栽培种时,均用堆制发酵的粪草培养料装于750毫升的菌种瓶中或25~28厘米×15~18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里,用棉塞塞住袋口,再用塑料绳扎紧。栽培种的培养料应是用稻草、麦秸(或棉籽壳)加牛、马粪(或鸡粪、兔粪等),另附加硫酸铵(或尿素)、磷肥消石灰、石膏粉等材料堆制发酵,然后晒干、切碎,用水拌湿后装瓶()消毒灭菌,温度降至26℃时在无菌室()内接种,然后置培养室适温下培养生长。需要40~50天可长好菌丝。

栽培种      稻草种最好,木屑种次之。往下依次为麦粒种、谷粒种。

五、培养基选配

1.培养原料

姬松茸属于草粪生菌,培养基应以纤维素为主料,最适合的栽培材料是甘蔗渣。也可以用稻草、麦秆、棉籽壳、玉米秆、茅草、木屑等作为原料进行栽培。在上述一种或几种混合的原料中, 适当地添加一些牛粪(马粪)、禽类类和少量化肥。辅料有麦麸或米糠、鸡粪、牛粪、硫酸铵、尿素、复合肥、石灰粉、石膏粉等。

所用的原料一般要求晒干和新鲜。水稻收割脱粒后,将稻草快速晒至足干,室内贮藏备用(雨淋、霉变的稻草不能用)。

干粪:将新鲜牛猪粪收集后,一边晒干,一边敲碎,过筛,室内贮藏备用。湿粪:将新鲜牛猪粪收集后,贮藏于坑内,拍紧,上用薄膜盖密备用。

对培养料的选择要求:

培养料可分为主料、配料和辅料。先谈谈主料:

1)主料

A、牛粪

要求牛粪质地松软,纤维素含量高,发酵后游离氨易散失。用黄牛粪质地是最佳的。水牛粪次之。奶牛粪最差。平时应将牛粪晒干,捣碎粉状贮存备用。

B、稻草、麦草

要求选择金黄色、无霉变、无病虫害污染的中稻田里的稻草最佳。注意千万别用已使用过矮壮素后的稻草,否则将导致减产与绝收。而且稻草应晒干切段,每捆稻草切为三段后备用。粪草的比例应为4∶6,一般不低于3∶7,最佳为5∶5

2)配料

A、猪粪

由于猪粪质地粘重,会导致姬松茸结菇期营养不足、早衰、菇体小、出菇密、转潮快。故不应作为主料,只能作配料。猪粪在粪草总量中只能占5—6%。其它可用牛粪补充。

B、羊粪

羊粪的营养丰富,而且含氮量较高。姬松茸菌丝在其培养基中生长健壮。可是羊粪最好取用新鲜的,但要闷闭发酵2—3天,使之去除氨味后才可使用。因为在晒干过程中,粪粒坚硬,所以必须在鲜湿时将其捣碎或晒干后用粉碎机粉碎,贮荐备用。在粪草比例中若专用羊粪,其粪与草比例为3∶7。若与牛粪掺和,比例不拘,约为4∶6

C、鸡粪

鸡粪营养较丰富,鸡粪内含脂肪为姬松茸所必需的,但鸡粪应严格消毒。否则易使姬松茸染病,鸡粪只能作配料使用,在粪草中为8—14%,其它应以牛粪为主。

3)辅料

A、尿素

尿素为人工合成有机氮肥,在牛粪不足情况下,应适当添加。使用量占粪草总量0.1—0.3%

B、饼肥

饼肥为有机肥。有各种不同种类。如茶籽饼、菜籽饼、桐籽饼、豆籽饼。一般使用量为粪草总量的0.5—1%

C、石膏

石膏将促使培养料内支架结构形成,使培养料变得更疏松透气,增加其持水能力,更为松软、富有弹性。有利于料内氨的挥发,使堆肥具有较好通气条件,用量为粪草总量的1.5—2.5%

D、过磷酸钙

过磷酸钙中的钙离子与磷酸根离子有利于培养料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磷酸盐是一种缓冲剂,能缓冲培养料中pH值的变化,过磷酸钙中的酸式根能与堆肥中的游离氨结合,形成氨化过磷酸钙。将有利于消除培养料中的氨味。因为姬松茸在播种后发菌定植过程中,若有氨味将严重抑制其发菌。

过磷酸钙应捣碎成细粉状,在翻堆中分次加入。用量为粪草总量的1.5—2%

E、碳酸钙

碳酸钙能缓冲培养料中pH值,其钙离子的生理效应是和钾与镁离子对抗。当培养料中钾、钠、钙离子过量时钙能缓解它们对姬松茸的生理有害影响外,碳酸钙对培养料中酸碱度还能起缓冲作用。姬松茸菌丝一旦旺盛生长,代谢产物就会增多,使培养料中产生大量有机酸,而碳酸钙使pH值缓冲,有利于姬松茸菌丝继续健壮生长。碳酸钙应在翻堆过程中分次加入。主要看其培养料是否粘重而定。另看其pH值是否偏酸而定。一般碳酸钙的用量应占粪草总量2—3%

2.培养料配方

要栽培好姬松茸其培养基的配方是十分重要的,任何食用菌的配方都要注意它的碳氮比,也就是培养基的碳源与氮源之间的比例应当恰当,否则就会造成菇类菌丝生长不良,或是菌丝徒长与不出菇,对能否高质优产起关键性的作用。

1)稻草培养基主料

A、稻草65%、干粪类15%、棉籽皮16%、石膏粉1%、尿素0.5%、石灰粉1%,过磷酸钙1%、饼肥0.5%

B、稻草80%、牛粪14%、石膏粉3%、石灰粉3%,另加尿素0.6%

C、稻草60%,棉籽壳19%,麸皮18%,碳酸钙1%,尿素0.25%,硫酸镁0.25%,磷酸二氢钾0.5%,石灰1%

D稻草375公斤、米糠10公斤、鸡粪15公斤、碳酸钙8公斤、水700-800公斤。

E稻草(375千克)+米糠(10千克)+鸡粪(15千克)+石灰(8千克)+硫铵(10千克)+过磷酸钙(5千克)

F稻草70%、米糠10%、菜饼粉11%、尿素1%、过磷酸钙2%、石膏2%、石灰3%、碳酸钙粉1%;

G干稻草60%1200kg;干牛猪粪40%800kg;菜籽饼粉2%40kg;尿素0.3%6kg,碳酸氢铵0.6%12kg;石膏粉1%20kg;碳酸钙粉1%20kg;过磷酸钙0.5%10kg;石灰1%20kg;合计2128kg。(100m2干料用量)

H每 100m2 用料,稻草 1200kg 、牛粪 1200kg ,麦皮或花生饼 100kg 、尿素 15kg 、碳酸钙铵或石膏粉 50kg 、过钙 50kg ,PH7-7.5

I375千克,米糠(或麸皮)10千克,鸡粪15千克,消石灰8千克,硫酸铵10千克,过磷酸钙5千克。

J干稻草 2000KG 过磷酸钙 30KG ,干牛粪 1300KG 石膏粉 50KG ,饼粉 80KG 轻质碳酸钙 40KG ,尿素 30KG 钙镁磷 20K ,石灰粉 50KG (以栽培面积100M2计算)

K每平方米菇床培养料配方为:稻草17公斤,牛粪糠47公斤,尿素0·25公斤,复合肥0·25公斤,过磷酸钙0·3公斤,花生麸0·1公斤。菌种2/3瓶。 

L稻草700千克,棉籽壳120千克,干牛粪150千克,石膏粉10千克,磷肥10千克,尿素5千克。

M干稻草2400市斤,干牛粪1900市斤,杂木屑1000市斤,尿素27市斤,人粪水800市斤,石膏粉63市斤,过钙54市斤,PH7-7.5,石灰63市斤(用于调整pH值和覆土时用)(以每100平方米计算)

N、干稻草2000市斤,干牛粪1500市斤,石膏粉40市斤,碳酸钙40市斤,过磷酸钙20市斤,尿素20市斤,石灰40市斤,pH7-7.5(以每100平方米计算)

O100平方米面积计算:干稻草(或麦秆、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野草等,任选一种或几种混合更好)500公斤,干牛粪500公斤,碳酸钙15公斤,尿素5公斤,石膏7公斤,过磷酸钙7公斤,石灰25公斤。

2)甘蔗渣培养基主料

A、甘蔗渣80%、牛粪15.5%、石膏粉2%、尿素0.5%、石灰粉2%

B蔗渣 1000KG 过磷酸钙 40KG ,杂木屑 800KG 石膏粉 50KG ,干牛粪 1800KG 轻质碳酸钙 50KG ,菜籽粉 60KG 钙镁磷 20KG ,尿素 30KG 石灰粉 20KG (以栽培面积100M2计算)

3)草培养基主料

A、芦苇(或茅草)75%、棉籽皮13%、干鸡粪10%、石灰粉2%,另加复合肥0.7%

B茅草(750千克)+棉籽壳(130千克)+干鸡粪(100千克)+复合肥(5千克)+生石灰(15千克)

C茅草750千克,棉籽壳130千克,干鸡粪100千克,复合肥5千克,石灰粉15千克。

4)混合培养基主料

A、稻草47%、木屑45%、过磷酸钙2%、硫酸铵1%、石膏粉3%、石灰粉2%,另加尿素0.3%

B稻草42%,棉籽壳42%,牛粪6%,麸皮7.5%,石膏1%,磷酸二氢钾0.5%,石灰1%

C、稻草40%,甘蔗渣36%,牛粪20%,硫酸铵0.5%,过磷酸钙0.5%,尿素1%,石膏1%,石灰1%

D稻草42%、棉籽壳42%、牛粪7%、麸皮6%、磷肥1%、碳酸钙1%、磷酸二氢钾1%,另加原材料总量70%的水。

E玉米秆(360千克)+棉籽壳(360千克)+小麦秆(115千克)+干鸡粪(150千克)+碳酸钙(10千克)+硫铵(5千克)

F稻草42%、蔗渣42%、干牛粪粉10%、麦麸3%、过磷酸钙1%、碳酸钙粉1%、石灰1%;

G、稻草40%、棉壳45%、干牛粪粉6%、麦麸6%、过磷酸钙1%、碳酸钙1%、石灰1%。

H干稻草50%1150kg;甘蔗渣25%575kg;干牛猪粪25%575kg;尿素0.6%14kg;碳酸钙粉1%23kg;过磷酸钙0.5%11.5kg;石膏粉1%23kg;石灰1%23kg;合计2394.5kg; (100m2干料用量)

I稻草1200公斤,杂木屑500公斤,干牛粪950公斤,尿素13.5公斤,石膏粉、石灰粉各31.5公斤,过磷酸钙27公斤,粪水400公斤。(以110平方米面积)

J稻草1750公斤,干牛粪4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石膏粉50公斤,碳酸氢铵50公斤,石灰50公斤。(面积150平方米)

K稻草1750公斤,干牛粪200公斤,过磷酸钙52.5公斤,石膏粉50公斤,碳酸氢铵70公斤,石灰50公斤。(面积150平方米)

L稻草1750公斤,干牛粪200公斤,甘蔗渣或木生菌栽培废料200公斤,碳酸氢铵50公斤,石膏粉5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面积150平方米)

M玉米360千克,棉子壳360千克,麦秸115千克,干鸡粪150千克,碳酸钙10千克,硫酸铵或尿素5千克

N干稻草(或麦秆、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野草等,任选一种或几种混合更好)500公斤,干牛粪500公斤,碳酸钙15公斤,尿素5公斤,石膏7公斤,过磷酸钙7公斤,石灰25公斤。以100平方米面积计

O玉米秸350千克,棉籽壳360千克,麦秸120千克,干鸡粪150千克,石膏粉10千克,硫酸铵(或尿素)5千克。

P、稻草750千克,木屑700千克,磷肥10千克,石膏粉30千克,硫酸铵10千克,尿素10千克。

5)玉米秆培养基主料

A、玉米秆(或麦秸)80%、牛粪粉15%、石膏粉3%、石灰粉1%、饼肥1%,另加尿素0.4%或硫酸铵0.8%

6草培养基主料

A、麦草(或稻草)3000千克,牛粪3000千克,豆饼120千克(或棉籽饼240千克),过磷酸钙120千克,石膏粉60千克,碳酸钙60千克,石灰粉60千克,尿素16千克,硫酸铵20千克。

B栽培100平方米需稻麦草15002000公斤、畜禽粪()10001500公斤、菜籽饼75100公斤、石膏粉3540公斤、石灰3035公斤。

C稻、麦草2500公斤,干牛粪或鸡粪2000公斤~2200公斤, 石膏粉5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石灰25公斤,尿素3040公斤或豆饼5060公斤。(以110平方米面积)

D每栽培200平方米需稻草或麦草2500kg,干牛粪粉1500kg,石膏粉40kg,碳酸钙40kg,过磷酸钙20kg,尿素20kg,石灰40kg,(若有杂木屑,可加500kg更好),菌种7支(采用多点接种快速培育原种20瓶,栽培种800袋)。

E、麦秸700千克,干牛粪250千克,棉子壳125千克,石膏粉10千克,过磷酸钙10千克,尿素5千克。

F100平方米面积需用稻、麦草2500公斤,干牛粪或马粪、鸡粪2000~2200公斤,石膏粉5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消石灰25公斤,尿素30公斤,黄豆粉30~40公斤或豆饼50~60公斤。

G100平方米栽培面积计算,需要有机麦草2000千克,干牛粪1500千克,豆饼100千克,石膏40千克,石灰35千克。

H栽培100平方米所需原料:草料2000公斤,其中麦秸不少于70%,其他秸秆(豆秸、玉米秸秆等)或玉米心、棉子壳、野草等不超过30%。要选用干燥、无霉变的秸秆。若选用玉米桔秆,应用粉碎机或铡刀将其加工成610厘米长的段。若用玉米心,应将玉米心粉碎成直径为1厘米左右的颗粒。加入粪料750900公斤,以牛、羊粪为主,可加入少量鸡、蚕粪。要求粪料干净,不掺土和秸秆,且要晒干、粉碎。如无粪料,可用尿素36公斤代替。还需要的辅助原料:生石灰7585公斤,石膏75公斤,硫酸镁1公斤,磷酸二氢钾1.5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

I如按25平方米的栽培面积计算,需要麦秸500公斤、干牛粪250公斤、饼肥4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尿素5公斤、石灰45公斤、石膏15公斤。

3.建堆发酵

姬松茸是草生食用菌,它与蘑菇类的栽培肯定有不少相似之处,培养料都需要堆置与发酵,才能使培养料中的有益微生物得到有利的生长。

1)堆置的目的有三个

一是使培养料软化与熟化,从而为姬松茸菌丝体生长发育提供最易被吸收的营养结构和最广泛的营养成份;

二是为姬松茸生长发育提供最佳营养条件与营养环境;

三是为培养料中有益微生物在培养料中生长繁殖提供最佳条件。要知道,姬松茸能否高产是与培养料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与种类紧密相关的。

2)建堆前的准备工作

①切草预堆

切草预堆的目的是使草料软化,去除表层腊质:使草均匀吸水,让有益微生物充分活动。改善稻草理化性状,为姬松茸菌丝将来定植与生长创造条件。将新鲜无霉变的稻草及新鲜的牛粪配料严格过秤;将稻草切成30—40厘米长的段,在12%的石灰水中浸泡充分预湿,用0.3—0.5%石灰水浇淋吸湿或用尿水浇湿,使其含水量为60—65%,但稻草吸水不可达到饱和状态,否则将使其发酵发黑变质。以草堆略为变色为宜。然后捞起稻草随堆踩成长方形,预堆时间为二天;对牛粪的准备是将晒干备用的牛粪碾碎过筛,均匀混入饼粉并喷水预湿,水不宜过多,只要使粪粉湿透而不滴水为宜,以后均匀拌和压实再堆成长方形,堆置后盖上薄膜,两天后掀膜待用。

预湿:建堆前一天,将干牛粪(木屑混合后)用人畜尿水或清水拌湿,按粪水比11.2比例拌匀,以能捏成团散得开为度,调湿预堆将稻草等秸杆类原料先打湿浸泡2~3小时(稻草、甘蔗渣随浸随堆/2%石灰水浸泡草料24小时,吸足水分后,沥去多余水份,预堆1020小时

预湿。建堆前23天,先将草料堆起来,堆高1.21.5米。向料堆喷水并翻堆,草料均匀湿透后停止喷水。经过12天,沥去多余水分,手握草料以能从指缝滴出二三滴水为宜。建堆前1天将粪料加水拌匀,粪水比例为11.2。粪料的湿度以手握粪料后手上有水印为宜。粪料不可太湿,否则影响发酵。

预堆:把稻草用水浸泡后捞起,接着混合预先打碎的牛粪、木屑、人粪,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预堆。预堆1-2天,培养料含水量均匀后,进入正式建堆。把稻草等秸秆类或棉籽壳浸透水,预湿后,与米糠、木屑、畜禽粪等原辅材料充分搅拌建堆。

②混匀辅料

先在水泥地上放上几根木棍或竹棍。然后在上面铺上一层20公分高,5—2.0米宽,经预湿后的草料,若草料质地松散,应用脚踩压实,而后在草面上再铺上预湿后的牛粪,以盖满草面为度,再在牛粪上继续撒上辅料,辅料上再盖上一层20公分高的稻草。以此类推,一层稻草、一层牛粪往上堆置。在每层稻草上适当淋水,内少外多,淋后片刻,待稻草吸水后用手握草,指缝间出现2—3滴水为度。最顶层用新鲜稻草覆盖封实。在堆间每间隔2米插上通气竹筒,以利堆底上下透气。在堆中心与边角对角线的中间位置插上长柄温度计,以便观察。堆面晴天用草被覆盖,以利遮阳。雨天用塑料膜挡雨,但雨后一定要掀膜,以利通气发酵。

建堆全程具体操作:第一步:先打扫场地,按照料堆大小,若以栽培面积230m2计算,在堆料场用石灰画出宽1.8m、总长22m左右的堆基,而后在堆基周围挖沟,以使场地不积水;第二步:在堆基下面排上木棍或竹管,底层再铺上30cm厚的稻草,然后交替铺上35cm厚的牛粪和稻草,每层高度25cm左右,层数1012层,一直堆到料堆高达1.5m以上。铺放稻草时既要求疏松、抖乱,又要扎边切墙,料堆边应基本垂直,铺盖粪肥要求边上多,里面少,下层少,上层多;第三步:从第三层起开始均匀加水和尿素,并逐层增加,特别是顶层应保持牛粪厚层覆盖,顶部堆成龟背形,增加上层压力,水份掌握在堆好后有少量水流出为准。

建堆:先在地面上按2米宽铺一层2030厘米厚的湿草料,接着再铺一层湿畜禽粪,如此一层草料、一层畜禽粪直至铺完为止。(一般建堆上宽1.2米,下宽1.5米,高1.3米)堆高1.5米,堆顶呈龟背形,料堆四周与顶部须盖好草帘,下雨时或低温天气加盖薄膜,避免雨淋,同时又有利于保温、保湿,促进发酵。

建堆时,先在地面铺一层1520厘米的湿稻草,宽约1米,长度不限。每隔1米插一根粗竹竿通气。接着撒上168厘米厚的湿牛粪,如此一层草一层粪铺完为止。加入全部的黄豆粉,尿素和一半的石灰。均匀地撒在第三层至第八层中间,堆高1.5米,堆顶呈龟背形。堆好后将四周溢出的水浇于草堆上,保持草堆表层湿润。拔出竹竿即为排气孔。温度计插入料内约40厘米处,四周与顶盖好草帘。

建堆:用两根木棒平行横放,木棒两头用石头垫高20厘米,用1.6米长的毛竹,间距1米垂直插在两根木棒中间,然后进行建堆,先铺稻草,厚度为15-20厘米,宽1.4米,长度按横放木棒长,再铺牛粪,厚度6—8厘米,然后撤入尿素。依次进行,高度堆到1.5米高为止。顶层用牛粪覆盖,建堆完成后,拔掉毛竹,让其通风放气,排出臭气和氨气。建堆时培养料要铺得厚薄均匀,雨天应遮盖薄膜。

建堆:100㎡栽培面积的料可堆成宽2m,高1.5m,长7m左右的料堆,堆形最好南北走向,先铺20cm厚的稻草,再铺3cm的牛猪粪,接着铺一层甘蔗渣和少许尿素、菜籽饼粉,各铺12-15层,堆顶成龟背形,从第四层开始浇入人畜尿水和肥水或清水,越往上浇水越多,料堆内流出的水也应浇回堆上,一直到料堆四周没有溢出为止。建堆完毕上覆盖草帘或谷笪,下雨时再覆盖薄膜。料堆要防止鸡爬猪拱。

建堆时,下面铺一层稻草,撒上一层石灰粉,将畜禽粪撒在内层,同时将其他料放在粪上,如此层层堆放,堆成上宽80cm~90cm下宽120cm~150cm,高100cm左右,含水量约65%的堆。

建堆时,先铺一层厚20cm的草,宽15米,长5米一7米,再盖一层3cm 4cm厚的牛粪粉,按等份在草上均匀撒-层石灰粉,在牛粪上撒一层尿素,依此建堆,达到15米高为止。顶层用牛粪覆盖,堆形四周垂直,堆顶龟背形,雨天盖膜。

建堆时先在地面铺一层草料,再均匀撒一层原料,含水量调到50--60%,再一层草料一层原料建堆。堆宽15--16米,高15米,长度不限,顶端龟背形。

先将干稻草,牛粪预湿,从地面上起堆,堆宽2.0~2.5米一层草一层粪,堆成梯形,堆6~7,堆高1.5米。堆好后,若四周有水渗出,将其浇于草堆上,保持草堆表层不能过干。

建堆。要在栽培场地附近选择避风向阳、地势高燥、不积水、离水源近、运输方便的地方建料堆。先清除地面上的杂物和野草,并撒上一层石灰,然后铺一层20厘米厚的草料,再在上面铺一层5厘米厚的粪料,然后将石灰水均匀喷洒在上面,依此法逐层铺料建堆。堆高80120厘米,堆底宽120200厘米,堆上宽8090厘米,其横截面呈梯形,堆长不限。如无粪料,在加入尿素时,应将尿素溶于水,从铺第三层料开始,将其由少到多逐层加入料中。在料堆顶覆盖一层粪料,使其呈龟背形。(三)扎孔。在堆顶向下扎孔,以备排气。分别在堆顶两侧,向内斜向扎孔,孔间距为1米,孔深达料堆的中部,孔的直径为20厘来;在堆顶中部垂直向下扎孔,孔间距为1米,孔深达堆底,孔的直径为20厘米。堆上及四周盖上草帘和塑料薄膜,以保温、防雨,晴天可在其上盖遮阳网。在料堆四周挖排水沟,以防雨水浸泡。

建堆时培养料的含水量以手握料能滴水为宜

建堆前应将稻草、麦秸秆类原料浸泡23小时,捞起后预堆23天。将牛粪等畜禽粪提前打碎,加适量的水搅拌,预堆12天。建堆处的地面最好用砖或水泥垫起1520厘米高,然后铺1层较湿的稻草或麦秸等,撒上1支石灰粉。将畜禽粪撒在内层同时将其他料放在粪上,如此一层一层地堆起来。料堆上宽8090厘米左右,长不限。每隔1.2米厘米上1根圆形木棍,堆好后拔出,形成通气孔。在料堆的最处层撒上石灰,并注意防风、避雨。

翻堆

培养料大约经过七天的堆置就要进行翻堆,翻堆的目的是通过对粪草的翻动,改变料堆各部位的发酵条件,调节水分,散发废气,增加养分,增加新鲜空气,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升高堆温,加深发酵,使培养料得到良好的转化和分解。翻堆时应上、下、里、外、生料和熟料相对调位,把粪草充分抖松,干湿拌合均匀,同时各种辅助材料按程序均匀加入。

翻堆可通过人工或机械来翻,使堆中水分均匀维持在70—72%,随时间转移,微生物不断分解养料,使堆料逐渐沉实,堆内中心温度开始下降,当降至65—68℃时,就可以进行翻堆。这里必须提醒一下,若首次堆置温度上不了70℃以上,这说明在发酵方面出了毛病,应立即寻找原因,进行补救。翻堆可否进行,堆置的天数只是参考,更重要是堆中心温度回落到65—68℃时才可进行翻堆。

翻堆是将堆料最外部先翻下,抖松后垫堆底,然后将里层的培养料先翻到一边。将里层料翻下抖松,然后将外部料作为底料,然后将底料作为外料,总之,里翻外,上翻下,下翻上。依次类推,顺序循环,直到粪草均匀混和,发酵彻底完成。翻堆的次数发酵全程翻堆需3—4次。整个发酵期约12—15天。一般预堆2天,建堆3天,第一、二次翻堆约3天,第三次翻堆2天。然后将料再进行二次发酵。具体地说:

第一次翻堆:当料堆置第23天时料温可达7075℃,至第3—4天即可进行第一次翻堆。这次翻堆改变堆形前后竖翻,堆基长度由2.2米缩短到1.5M左右,堆宽为1.7M,堆高不变,堆中间每隔1M设排气孔,翻堆时仍要浇足水分,并分层加入所需的铵肥和过磷酸钙,水分掌握翻堆后料堆四周有少量粪水流出。

第二次翻堆:是在第一次翻堆后1—2天,当堆温达到75—80℃的第3天后再进行第二次翻堆。翻堆时料堆宽度缩至1.6M,高度不变,长度缩短,并在料堆中设排气孔,在翻堆时,应尽量抖松粪草,加入石膏分层撒在粪草上,有利于均匀发酵。这次翻堆原则上不浇水,较干的地方补浇少量水,须防止浇水过多造成培养料酸臭腐烂现象。

第三次翻堆:是在第二次翻堆后2—3天进行,这次翻堆堆宽1.6M,高度不变,缩短长度,改变堆形前后竖翻,料堆中间设排气竹管,改善通气状况,应使粪草均匀混翻,将石灰粉和碳酸钙混合均匀后分层撒在粪草上。整个堆制过程料堆水分应掌握前湿、中干、后调整的原则。在进房时料的标准应如下:稻草颜色呈咖啡色,生熟度适中,稻草有韧性而又不易拉断,料疏松,含水量为65—68%pH值在7.5—8.5。若料偏干应用石灰水调水至适宜含水量,一般手握紧料有5—7滴水滴由指缝渗出即可。

第一次到第三次翻堆,堆的宽度各缩短15cm,长度不变,最后一次翻堆,堆宽又加到2m,缩短长度。第一次翻堆,料中水分以手握一把料能滴下6-7滴水为宜,若偏干应补水,若偏湿应摊晒再堆回(下同)。并均匀加入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湿粪堆料应将粪块捣碎。第二次翻堆,掌握能滴下4-5滴水即可,均匀加入石膏粉、碳酸钙。第三次翻堆,能滴下2-3滴水为宜,均匀加入石灰。第四次翻堆,以手握栽培料,指间有水迹但不滴下为好。并且边翻堆边喷0.4-0.5%敌敌畏或乐果药液杀灭螨虫等,翻堆后再用薄膜盖密料堆2天,进行闷杀。发酵好的培养料变成深咖啡色,含水量60-65%,无粪臭,稻草易拉断,粪草均匀,料疏松,PH6.5-7。培养料达到上述标准后方可进房。若菇房能完全密闭,最好搞二次发酵可提高产量和质量。方法是:室外前发酵12天左右,突击趁热进房,用蒸汽或煤火加温,使料温达55-60℃,进行室内后发酵,保持2天左右。

翻堆:建堆后,料堆好后用草帘覆盖,每天测定料堆中央的温度。正常情况下,建堆2天后堆温可升高到65以上(保持4~7天),当堆内温度上升到最高峰开始下降时就要及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方法是将上层料翻下层,外围料翻到内层,上下内外相互交换,使培养料达到腐熟均匀一致 第一次翻堆时分层加入石膏粉,过磷酸钙,第二次翻堆加入碳酸钙,依次共翻四次堆。每次翻堆要注意补水,调节料内含水量。每次翻堆间隔天数大致为75--7天后)、65)、43天,总发酵期约20天一21,气温高时短些,气温低时长些发酵料湿度以手捏指缝间有水印而无滴水为宜,pH7--8为宜。

共翻堆34次。翻堆时要求把底部的料翻到上部,边缘的料翻到中间,中间的料翻到边缘,同时充分拌松、拌和,适量淋水,使其干湿均匀。

堆料后的34天,堆温通常可达70℃左右。堆温的测定一般以圆柱形温度计插入料堆深约33厘米处为标准。57天后,堆温就会下降,此时应翻堆。翻堆的目的是改善料层的空气条件,散发堆内的废气,调整料堆的水分,同时添加化肥和石膏粉,改善发酵条件,让微生物继续生长繁殖,更好地促使堆温回升,加速粪草分解,达到均匀腐熟。

第一次翻堆时加入尿素、硫酸铵等化肥并充分搅拌匀,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发酵变成适合姬松茸的氮源。5天后进行第二次翻堆,再按4天、3天的间隔翻堆5次,共发酵24天左右。为了使堆料发酵均匀,翻堆时应把中间培养料翻到外面,把外层培养料堆进中间。发酵后培养料以达到棕褐色,手拉纤维易断为度。堆制发酵后培养料含水量约为60%75%,手抓一把培养料用力挤,指缝有二三滴水即为含水量适宜。将ph用过磷酸钙或消石灰调至9。为了制作均匀、完全成熟、高质量的培养料,翻堆非常重要,这是姬松茸产量高低的先决条件。

一般建堆3天左右,料堆发酵升温到70℃以上,6天后进行第一次翻堆,加石膏和另一半石灰。然后再按间隔5天,4天,4天,3天,共翻堆45次。通过翻堆,使发酵达到均匀一致。最后一次翻堆使含水量达到55%。并用敌敌畏加清水杀虫。整个发酵期2224天。

当温度升至64摄氏度以上时,保持47天,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把培养料内外置换,并加入硫酸铵或尿素(溶于水中)。若料的含水量太小,要补适量的水,使料的湿度达到手握能滴下34滴水的要求。5天后进行第二次翻堆,如此按443天的间隔进行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翻堆,发酵时间为2325天。每次翻堆都应把中间的料翻至外周,外周的料翻至中间,发酵好的料变成棕褐色,手拉纤维易断,无氨味、臭味和酸味,水分适当(手握能滴下34滴水)。ph值为7.5左右,若太低,可用石灰调节,太高则用过磷酸钙调节。有条件的最好进行培养料的后发酵。即将发酵成熟的培养料均匀地、不松不紧地铺入菇床,厚约20厘米。将菇房的出入口、通风口关闭,使菇房温度升高到50摄氏度以上,可采用加热、通蒸气决棚等方式保持48小时。待料温降至25摄氏度时再播种。

翻堆。建堆5天后堆内温度可升到65℃,第六天可达70℃,此时可进行第一次翻堆。结合第一次翻堆,把石膏和硫酸镁等辅料溶于水,在翻堆时均匀洒入料中。以后分别隔5天、4天、3天、3天和2天进行翻堆,共翻堆6次,计发酵23天。

翻堆:在正常情况下,建堆后第二天堆温可升到68-72℃。每次翻堆时,应将上层的培养料翻至下层,外层翻至内层,使培养料达到均匀,第一次翻堆时,应均匀加入石膏、过磷酸钙.第二次翻堆时,应均匀加入碳酸钙。依次再按上述要求均匀翻堆4次。每次翻堆要注意补水,调节培养料含水量。以上翻堆分六次进行,每次间隔时间为654332天,计23天。

翻堆 建堆后每隔5天左右翻堆一次,并控制好堆料湿度,一般培养料经4次翻堆后才充分腐熟。前三次翻堆按建堆时的草料顺序分层进行,先把上层牛粪扒下,把稻草挖开抖松、铺平,再添加营养料,使之均匀撒到稻草上,调节水分至手紧抓料有少许水滴流出为宜。然后把扒下的牛粪撒到上面。新建的料堆规格与初建时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每次翻堆所添加的营养成分不同。第一次翻堆添加的营养物质为尿素、复合肥、过磷酸钙;第二次为石膏粉、花生麸;第三次为石灰粉,并在料堆中留有几个直径约25厘米的空洞,以排除臭气;第四次翻堆在经过前三次翻堆后,培养料各种成分及腐熟程度已基本均匀,翻堆只需将稻草、牛粪进行充分混合均匀,调节水分使培养料至用力捏压指间有水渗出为宜。

翻堆:预堆时间大约7天左右,料温上升至70 -75℃ 左右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在培养料中加入硫酸铵或尿素,在微生物的帮助下,通过发酵变成巴西蘑菇的氮源。在预堆期间,料堆中层发酵较好,料温较高,但四周的培养料没有充分发酵,翻堆时要充分翻拌,把中层培养料翻放在外层,把外层培养料堆到料堆中央。   5天后进行第二次翻堆,再按4天、4天、3天的间隔时间进行翻堆(共翻堆5次,发酵时间23-25天)。

 

④培养料在堆置中特别注意的问题

水与温度:堆置前期,最合适的含水量为70—72%。第二次翻堆由于高温放线菌等大量生长繁殖,消耗大量水分,故应调节与补充足够水分。即可在堆料时边堆边喷水,使其含水量保持在68—72%。即抓料紧握拳。指缝中可滴2—3滴水为宜。在前发酵最后一次翻堆时,将含水量调至65—68%。其标准是取几根发酵后的稻草,将其扭转,草上略见水渍而不滴水,或是用手握一把发酵后稻草,用手捏紧,指缝间有水渍出现即为最适含水量。经验表明,姬松茸菌丝比双孢蘑菇更为耐旱,故含水量适量偏小为宜。

通风透气:为防止发酵过程由于培养料过湿而导致厌氧发酵,造成培养料酸败软腐并呈黑色水渍状,稻草相粘而沉重。所以应在堆前将木棍或竹棍铺在发酵堆之下。这样将大大改善通风状况,使堆料通风透气,有利于有益微生物活动。另外在每隔3米的培养堆的中心插上通气竹筒,将加强上下空气对流,改变透气状况,使培养料不至过份腐热。

由于前发酵总时间大约15天,往往发酵料尚不均匀彻底。经验表明,若通过再一次发酵将有利培养料养份进一步降解,有利于巴氏灭菌减少有害微生物侵染姬松茸。

发酵注意事项:
     
基料水分要适当。过大影响透气性,过小满足不了水分要求。发酵前手握培养料有数滴水滴下为宜;发酵后手握培养料指间见水但不滴下为宜。每次翻堆要调节水分,在干料上加水。
     
堆温为控制适时翻堆的关键指针;翻堆时要坚持外翻里、内翻外的原则,要抖料,决不能简单的移堆,以保证料的均匀腐熟。每次翻堆要加入1/41/3化肥及石灰、石膏等。

⑤基料质量评判

培养料合格标准依据是:经巴氏灭菌、控温发酵后,培养料为棕褐色,腐熟均匀,熟而不烂,富有弹性、疏松,稻草一拉即断,无臭味,无氨味,不粘,料内有白色片状物,PH7-7.5,含水量65-70%(室内65%,室外70 %),用手捏料,指缝有2-3滴水为宜。

发酵好的培养料色泽为茶()褐色,无臭味、无酸味,手抓有弹性,用力一拉即断,并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若采取二次发酵法,则室外前发酵只需堆制12天,然后进行菇房后发酵处理。堆制发酵后培养料的含水量大约为60-75%PH值偏高或偏低时,可用过磷酸钙或消石灰进行调节。

含水率约65%~68%pH值为7.5;料温降至28~30℃,或常温(气温、棚温高于30℃时);色呈棕褐、均匀一致,不间杂黄、黑或绿色料团或粪块等;味具特殊料香,无酸败、氨臭等异味;手握料感觉柔软,有弹性;无病虫杂菌。达到或符合上述标准时即可进行播种。

发酵好的草料呈浅褐色,柔软,有弹性,无臭味,无酸味,稍有苹果和酒糟香味,有少量白色放线菌。

经4次翻堆后,培养料无刺鼻氨味和粪臭味,呈咖啡色,腐熟疏松,用手抓捏不成团,无水滴流出,但手掌留有潮湿痕迹,此时即达到进棚要求。

2次发酵后,培养料要达到以下标准:有大量白色放线菌,堆肥由棕色变成棕黑色,无氨味,有苹果香味,含水量60%左右,pH7.5

3)发酵方法

原料堆制发酵是决定姬松茸栽培成败的技术关键环节,务必注意,千万不可粗心大意。原料堆制发酵可以选择一次堆制发酵法二次堆制发酵法两种。前者发酵期长,后者发酵期短,产量高,但成本偏高。

一次堆料发酵法工艺流程:预堆建堆翻料(六次)→进料播种。二次堆制发酵法工艺流程:顶堆建堆翻堆(4)→进房强制发酵(二次发酵)→播种。

二次堆制发酵法的预堆、建堆、翻堆同一次堆料发酵法一样。但翻堆只需4次 进行,每次间隔时间为6432天,计15天。由于二次堆料发酵法只经过5天发酵,培养料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分解和灭菌,还要进行强制发酵。

强制发酵:将培养料的含水量调至72%,进房上架,密封,通入蒸气,使室温升到60-62℃,保持8-12小时。之后温度降至48-52℃,保持3天,发酵结束,可进行播种.

二次发酵:将第一次发酵所得培养料移入菇棚,通过升温措施使料温尽快升到60~62℃,保持6~8小时(巴氏消毒);随后料温下降到50~55℃时,维持6~8天,开窗降温降至25℃时接种。现在多采用升至55℃时计时,保持6048小时以达二次发酵目的。二次发酵的优点:节省前发酵时间(一般第一次仅需18~20天);杀灭了一些有害微生物,防止出现杂菌及虫害;蒸发掉了前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游离氨等;原料充分分解,腐熟一致,可提高产量。

培养料堆制采用二次发酵技术。一次发酵(室外发酵)约10天左右,经三次均匀翻堆,达到培养料棕褐色,手拉纤维易断为宜,含水量在60%左右。二次发酵(室内发酵)时间为5—8天,目的是杀死堆肥中的病虫害,培养有益菌群。

采用层架式栽培的,有条件的农户宜采用二次发酵法。即在室外堆料13天左右(前发酵),然后把培养料移入棚内架上,给棚内通入蒸汽(或加温),使料温达到60-62℃,保持12-16小时,降温至48-50℃,维持3-4天,然后降至常温即可播种。

基料发酵技术

堆料发酵,有一次发酵和二次发酵两种方法,常用的是一次发酵法。

1)一次性发酵法

一次性发酵,指将培养料在室外一次完成发酵后,进棚铺料后直接播种的操作技术。该法应用性较强,生产上易于推广,适宜于北方地区采用。与二次发酵技术相比既具操作简单、节约设施(设备)投资和燃料、省工省力等优势,又有发酵难以均匀彻底、病虫基数偏高、带杂菌上床的机率较高、菇棚消杀效率低、后期易发生污染等弊端;新开发生产区首批生产可采用该法,建议老生产区域或老菇棚以尽量采用二次发酵。具体操作可参考双孢菇技术。堆酵完成后,摊开料堆,使其散发热量,快速降温,同时测试并调整培养料以下主要指标:

  含水率:约65%~68%pH值:7.5,最高不到8。气味:略带酸味的发酵味,如有较重氨味可摊开料,喷洒清凉的井水,并多翻几次,氨味即可散发;若有较重酸、臭、腐等气味,说明发酵处理不当,应重新进行堆酵处理。温度:30℃左右。病虫害:仔细检查料内无明显杂菌团块,尤其应注意有否活的虫体及虫卵,一般情况下,发酵阶段施入辛硫磷后,害虫类便不再靠近料堆,料内原有活虫亦被杀死,但万一其中仍有活虫,则可使用氯氰菊酯溶液喷洒,15分钟后再次检查,确信无活虫存在后,方可进棚铺床。

2)二次发酵技术

将培养料在室外经2周余的堆酵,移入菇棚后利用强制升温的方法进行再次发酵,两次发酵处理共同完成一次投料过程,技术上称为二次发酵。实践证明:培养料内有益高温(包括中温)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活动以及菌群数量的大量聚集,在很大程度上发生并取决于二次发酵阶段,当料温、棚温在50℃左右时,料内菌群数量大量发生且达到高峰期,由于该阶段高温有益微生物包括喜温性细菌、喜温性放线菌的发生和聚集,从而产生大量菌糖,并将培养料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进一步分解、转化为姬松茸易于吸收利用的营养成分。并且,微生物菌体自身所含有的菌体蛋白和脂肪等都是姬松茸合适的、必需的营养源。二次发酵的各操作工序大约时间是2~5~4~3~2~2~1~5~2天共计约26天,其操作如下:

①按一次性发酵技术要求对培养料进行2天预湿并建堆,第三次翻堆2天后混匀进棚,进入二次发酵程序。

②进棚后的培养料堆放尽量加高,以利自身产热并保持温度,并利用大棚膜吸光吸热特性使棚内气温升高,推动培养料自身继续产热升温,该阶段历时2天,一般料堆内可达45~55℃甚至更高;随之往棚内通入100℃蒸汽,使棚温快速升高,该过程约需1天时间,当测棚温达60℃时,维持6小时即可;然后采取下午覆盖草苫保温、白天揭草苫利用日光加温的办法,保持棚温50~52℃,如达不到该效果,可适量通入蒸汽,维持该温度5天左右,即进入降温阶段;降温的目的是使棚温、料温降至最低,具体操作是白天覆盖草苫遮荫、晚间揭草苫的方式,迫使料温降至合适水平。注意要点是尽量不要通风否则,料堆上便很快出现鬼伞类杂菌,难以抑制。当料温在35℃以下时,可采取晚间强制通风的措施,使料温快速降至30℃以下(或常温),然后即可播种。

4)综合

姬松茸的建堆发酵与双孢蘑菇一样。将稻草、秸秆等或棉籽皮浸透水后与畜禽粪等分层铺撒均匀建堆,一般建堆上宽1.2米,下宽1.5米,高1.3米。ザ蚜虾蟮34天,堆温通常可达70℃左右。堆温的测定一般以圆柱形温度计插入料堆深约33厘米处为标准。57天后,堆温就会下降,此时应翻堆。翻堆的目的是改善料层的空气条件,散发堆内的废气,调整料堆的水分,同时添加化肥和石膏粉,改善发酵条件,让微生物继续生长繁殖,更好地促使堆温回升,加速粪草分解,达到均匀腐熟。

第一次翻堆时加入尿素、硫酸铵等化肥并充分搅拌匀,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发酵变成适合姬松茸的氮源。5天后进行第二次翻堆,再按4天、3天的间隔翻堆5次, 共发酵24天左右。为了使堆料发酵均匀,翻堆时应把中间培养料翻到外面,把外层培养料堆进中间。发酵后培养料以达到棕褐色,手拉纤维易断为度。堆制发酵后培养料含水量约为60%75%,手抓一把培养料用力挤,指缝有二三滴水即为含水量适宜。将pH值调至9。为了制作均匀、完全成熟、高质量的培养料,翻堆非常重要,这是姬松茸产量高低的先决条件。

堆置48小时,预湿后,与米糠、木屑、畜禽粪等原辅材料充分搅拌建堆。料堆上宽80—90厘米。

堆制发酵的第一步是将麦秸浸泡,让麦秸充分吸水。浸泡过程中加入适量石灰,按50公斤麦秸加3公斤石灰计算。第二步是制粪肥。将干牛粪和饼肥打碎过筛,用尿素溶液浸泡过筛的干牛粪和饼肥,湿度以手握成团、落地能散为宜,然后将其拌匀待用。第三步是制堆。先把吸水后的麦秸铺成0.3米厚、1米宽、7.5米长的堆底,然后撒上一层处理好的粪肥,在料面上喷淋适量清水。以此类推,直到堆完原料为止。

建堆后4—5天,当料堆内的温度达到70℃左右时进行第1次翻堆,翻堆过程中一定要把麦秸与粪肥充分拌匀,边翻边加入12的石膏。翻堆后过3—4天,当料堆内的温度达到65℃时进行第2次翻堆,翻堆时喷施用10—15公斤石灰制成的石灰水。再过4天后进行第3次翻堆,边翻堆边加入全部的过磷酸钙、剩余的石膏和适量的石灰(调节培养料的pH值为8.5)3天后再进行最后一次翻堆,翻堆后在制堆时不要压得太实,尽可能在堆上多打气孔,当气孔消失并有白色菌丝密布时可进棚铺料。

堆制培养料 按配方要求将麦草等拌匀,在地面上平铺贴米厚,将河水、湾水或井水(河水、湾水均不能受到污染)均匀泼洒在料面上,以均匀湿透为原则。将培养料分成10份,按10层建堆,堆长10--15米、宽2米、高15米。当堆温达75℃时进行翻堆,共计翻堆5次,不算翻堆当天,每隔45532天各翻堆1次。后3次翻堆要补充干净、无污染的水,必须把水分加足调匀,以用手紧握培养料手指缝能溢出2--3滴水为宜。翻堆后用塑料薄膜盖严料堆,密闭36--72小时,料温超过54℃即可进棚。

每次翻堆前一天,用水喷湿周边外层干料。堆制培养料的时间约为15-20天。

一次发酵:将稻草切成3—5段后预湿2天浸透水后,与牛粪等分层铺撒均匀建堆,一般建堆上宽1.2米,下宽1.5米,高1.5米。堆料后3天,进行第1次翻堆,同时加入过磷酸钙、碳酸氢铵等,并充分拌匀;3天后进行第2次翻堆,加入石膏粉;2天后,进行第3次翻堆,并添加石灰粉。为了使堆料发酵均匀,翻堆时应把上、下、内、外的生料和熟料相对调位,均匀混翻。二次发酵:把经前发酵的培养料迅速搬进菇房,堆放在已消毒过的中间3层床架上,厚度自上而下递增(0.3米、0.33米、0.36米)。秋季栽培的菇房可通过启闭门窗,调节吐纳空气量,促其自热,当温度达50—52℃,保持3—5天(视料的腐熟程度而定),待料温趋于下降时再进行蒸汽发生炉加热,使料室温度上升到60—62℃,保持8—10小时。春季的巴氏消毒后,菇房温度可继续保持在50℃左右3—5天,培养料继续后发酵。发酵后期,如培养料腐熟程度不足或仍有氨味,须继续保持在50—52℃培养,直到氨味消失,达到腐熟。利用秋季旧料进行春栽的培养料处理方法:先将新料进行一次发酵,新料进床前,应把秋季旧料面上的覆土层全部去掉,再把旧培养料翻松,用2%碳酸钙水调节并平整,然后把前发酵好的新料均匀地铺于旧料上,进行二次发酵,方法同上。

建堆、草、粪(木糠)5-6天 → 第一次翻堆。加入尿素、复合肥、普钙、花生麸2-3天 →   第二次翻堆加入石灰2-3天 → 第三次翻堆调水、PH1-2天 → 第四次翻堆进料4-5天→ 加入石膏  堆制方法同草菇、双孢。为了消杀培养料的杂菌,对培养料的消毒是必要的,在进料前一天用1%福尔马林喷堆料四周,并用薄膜密封12-16小时。

六、栽培管理

栽培技术路线为:培养料发酵→二次发酵→播种→发菌→覆土→出菇及采收

1.培养料的上床()

1)菇房(棚)的消毒

在进料前一天,密封菇房,每立方米菇房空间用10毫升福尔马林加5克高锰酸钾熏蒸,密封24小时即可打开门窗通风,无气味后即可进料。

进料前1天对菇棚消毒一次,用3%福尔马林加5%敌敌畏溶液喷洒棚内四周及地面,并在地面撒施一薄层石灰粉,密封菇棚一昼夜后打开窗门通风换气。

培养料经堆制发酵达到充分腐熟时,需在进料前1天进行消毒灭菌。可用3%福尔马林加5%敌敌畏溶液喷洒料堆,然后用农膜覆盖密封12小时,即达到消毒灭菌杀螨目的。

栽培料入出菇棚前两天,在出菇棚内用气雾消毒剂熏蒸,然后将栽培料自上而下摊于网架上,准备播种。播种前应将接种工具和接种员的手用75%的乙醇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2)进料

姬松茸栽培室内、野外畦床均可。室内搭架床35层或利用原有菇房架床,将完全成熟的培养料均匀地、不松不紧地铺入菇床或畦床,厚度以20厘米为宜,厚薄均匀。培养料上床后,关闭菇房的出入口、通风口,(培养料上床后,进行二次发酵,即将菇房的出入口、通风口关闭,把菇房的温度升高到55—60℃,保持2天左右)然后用甲醛加高锰酸钾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810毫升,高锰酸钾5)或用硫磺熏蒸24小时,排除菇房或畦内的药味,待料温降至28℃时播种。

野外栽培畦床表面喷洒化学农药,杀灭害虫,再将完全成熟的培养料铺入畦床上面,厚度一般为20-25厘米(按干料计算,每平方米约需16-20公斤培养料)。

二次发酵结束后,打开门窗通风,待培养料温度降至30℃时,把培养料均匀摊于床架各层,整平,厚度掌握在12—15厘米。

培养料进房:培养料先铺上床,从上到下,逐层铺满,料厚15cm左右。铺料完毕即关闭门窗,100m2用甲醛2kg,敌敌畏1kg薰蒸(也可喷雾),菇房密闭24小时,杀虫灭菌,消除氨味。3.翻料:开窗通风,及时翻料,使粪草均匀,捡掉石子、土块、生粪块及其它杂物,整平料面,打扫床架、地面。

2.播种

培养料整平后,菇房中没有刺鼻的氨味,料温稳定在28℃以下,即进行播种。目前,大都采用谷粒菌种,其方法是把谷粒菌种均匀地撒于培养料表面,大约每平方米面积需要一瓶750毫升的菌种,再盖上一层进房时预先留下的含粪肥较多的优质培养料,厚度以看不到谷粒菌种为度。播种后用木板轻轻抹面。室外畦床栽培播种后尤其要注意保温、保湿,播种后要根据每天的天气温度变化注意床内料温。播种后第6天,若料面干燥应喷水保湿,一般每天通风一次。室内栽培也要注意菇房内的温度变化,既要保温保湿,又要使新鲜空气通入菇房,以人进入菇房时不感到气闷为宜。

露地栽培,播种后要在畦面两边用竹木条扦插成弯弓形,然后覆盖塑料膜,使其在小气候中发育生长。菇床罩膜内温度以不超过30℃为宜,过高则应揭膜散温,并保持相对湿度不低于85%

每平方米播种3-5瓶菌种,散播在培养料上。播种完后将料压实,使培养基同菌种紧密接触,便于菌种萌发(最后盖上薄膜)。

把麦粒菌种轻轻掰碎,2/3勻匀撒在培养料面上,用叉适当抖动将菌种落入料内,1/3撒在床面上,最后铺上1厘米左右的培养料覆盖菌种。每平方米播种量为1-2瓶。室外栽培播种后要用地膜覆盖畦床,保温保湿。播种后5天内一般不必揭开地膜,也不用喷水,第6天揭膜通风。空气相对湿度以8590%为宣,若料面干燥应喷水保湿。正常情况下,每2天通风一次。室内栽培也要注意菇房内温湿度的变化。做好保温保湿,并使新鲜空气多通入菇房之内,每天菇房内都不要使感到闷热。

先铺料10厘米厚,将菌种总量的1/2撒在料面上,用手指插入料中,稍振动料的表面,使菌种均匀进入料面下3--7厘米处,用木板或铁锨压实,再铺10厘米厚的培养料,压实,把余下的菌种撒播在料面上,要使整个料面的菌种有30%露出,料面要特别平整。此后可进行培菌管理。

当菇房中没有刺鼻的氨味,料温稳定在28℃以下,即可进行播种。用麦粒菌种,播种量大约在每平方米1—1.5瓶,采用撒播方式,并把部分菌种轻翻入料中,拍平。播种后2—3天内,适当关闭门窗,保持较高湿度。

播种:将培养料抖散,铺床,当料温下降到28℃以下,即可播种。1㎡栽培面积用麦粒(或玉米粒)菌种2瓶或棉籽壳菌种3袋或草料菌种4袋。播种方法有多种,主要有:

1)撒播法:麦粒(玉米粒)种多用此法,棉籽壳种也可用此法。将一半菌种先撒在料面上,然后将菌种翻入料内,再用另一半菌种均匀地撒在料面上,并用发酵好的培养料覆盖菌种,厚0.5-1cm,轻轻拍平料面。

将菌种掰碎,均匀的撒在料面上,用手或木板轻拍料面稍压实,每平方米需菌种约3~4瓶。播种后要注意棚内通风降温。观察菌丝长势。

培养料铺10厘米厚,在料面上撒播一层菌中,再铺一层料,播一层菌种,上层菌种占用种量的35。一般用种量为每平方米1--2瓶。播种后用木板将料面稍拍平压实,并盖一层报纸或一层新鲜干稻草。

2)穴播法:草料种多用此法,棉籽壳种也可用此法。先在料面上按8╳8cm的品字形放好核桃大小的菌种一块,然后挖一个5-7cm深的播种穴,将菌种移入穴内,并用料盖好菌种即可。晴天可播深些,阴雨天可播浅些,在料面上可露出少量菌种,轻拍料面一次。

在培养料上每隔20~25cm(20),挖一深约10cm的接种穴,将掰成鸡蛋大小的菌种播入,覆盖上一层厚约1cm的培养料。播种量为每平米2~3瓶(750毫升)。播种后覆膜保温、保湿。播种后6天开始每天定时掀膜通风换气。

培养料厚20厘米,在料面上挖穴,穴深为料深的12,将菌种分成小块放入穴中,穴间距10厘米左右,呈现字形分布。

二次发酵结束后,待料温降到25以下进行播种,把菌种掰成鸡蛋大小,在培养料上每隔20-25厘米挖一穴,深约10厘米见方的接种穴,将菌种播入,接种量按3.3平方米用750毫升容积的菌种3瓶,接种量约为干料的6%。最后在料(床)面上铺上一层1厘米左右的培养料覆盖菌种。

3)混播法:麦粒(玉米粒)种适用此法,棉籽壳种也可用此法。将菌种均匀地拌入料中,然后整平料面,轻轻拍平。

发菌管理:播种后2-3天,以保温为主,即关闭门窗不通风或小通风(雨天可开窗发菌),以后菇房通风量可逐渐加大,7-10天开始大通风(有风时只开背风窗)。为防料面过干,可覆报纸,纸上喷水。发现鬼伞菌立即拔除,发现螨类应喷施敌敌畏或三氯杀螨醇(螨类应在覆土前消灭)。

播种前,料堆四周喷洒敌敌畏等药液,杀灭害虫,菇床内撒少许石灰粉消毒。料要趁热运至菇床内,去除杂质后堆20厘米厚,等料温降到28℃以下时再进行播种。播种时,先把菌种掰成小块,然后均匀地撒在培养料的表面,轻轻拍平后覆盖地膜。每平方米需菌种46袋。播后搭小拱棚覆盖塑料薄膜保温保湿。播种后24天,当料面呈现白色绒毛状的菌丝时,需适时揭膜通风,促使菌丝向原料下层蔓延。发现有毛霉、绿霉等杂菌侵染,应立即挖掉被污染部位销毁,以防传染扩散。随着菌丝生长量逐渐增大,每天要揭膜通风23次,保持空气新鲜,促菌丝蔓延生长。

播种与发菌管理。二次发酵结束后,打开门窗通风、待培养料温度降至30时,把培养料均匀摊于床架各层、整平,厚度掌握在15cm左右。料温稳定在28以下,即可进行播种。用麦粒菌种,播种量大约在1—1.5/m2,采用撒播方式。  播种后2—3天内,适当关闭门窗,保持较高湿度,以促使菌丝萌发。若菇房温度超过30时,应适当通风降温,并做好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菇房相对温度控制在75%左右。

把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铺在栽培床(架)上,厚度20厘米,并将堆料抖松铺平,当料温降至25℃以下时即可播种。一般每平米3瓶菌种,将菌种掰成鸡蛋大小,每隔20厘米挖一深10厘米的穴放入菌种,盖上培养料,整平床面。室外栽培用薄膜盖畦面,保温保湿,6天后揭膜通风,每天12次,使里面空气新鲜。菌丝生长期间不喷水,第6天开始,若料面干燥,则可向空间和地面喷水,保持空气湿度80%85%

播种及播种后的管理。进料后把料铺在畦上或架上,摊平,料厚约20公分。播种采用撒播,把菌种均匀撒在料面上,每米攩2搅用麦粒菌种一袋。(如料过干,播种前可适量喷水),然后轻压一下,使菌种与料接触,以利发菌。播种后第二天以后要通风,每天早晚多一次,每次10-30分钟,随着菌丝生长,要逐步加大通风。要经常观察丝生长情况及室内温、湿度变化情况,保持湿度80-85%菌丝吃料1/3深度时要加大通风(或全天通风)。

料厚20cm,厚薄均匀,每平方米用种4袋,按10cm x10cm 间距取穴播种,穴深3cm。留少量菌种撒播料面,然后将料压实.使料与种紧密接触,利于菌丝萌发定植,吃料生长。料面覆膜保湿发菌。

把菌种掰成鸡蛋大小,在培养料上千隔2025厘米挖1个穴,大小为10厘米见方。将菌种播入穴内,最好在床面上铺11厘米厚的培养料。每平方米苗床的播种量为22瓶。播种后用地膜覆盖畦应酬。播后5天内一般不揭开地膜,也不用喷水。第六天开始揭膜通风,使棚内的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若料面干燥,应喷水保湿。在正常情况下,每两天通1次风。

菇棚内铺的培养料的厚度为20—25厘米,培养料的温度不得超过27℃—28℃。播种菌种时先将12的菌种用消过毒的木棒横向送入料内,深度为4—6厘米,然后再把另一半菌种均匀地撒播在料面,轻轻压平。播种后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料面温度保持在25℃左右。

菇房准备好后,把堆制好的培养料进层,第一层厚度为20厘米,撒播或点播菌种,每平方米用菌种3瓶,然后再铺一层1厘米厚的培养料,最后盖上地膜保温保湿。

播种:二次发酵结束后,打开门窗通风,待培养料温度降至30℃左右时,把培养料均摊于各层架,上下翻透抖松,若培养料偏干,可适当喷洒冷开水调制的石灰水,并再翻料一次,使之干湿均匀,如料偏湿,可将料抖松并加大通风,降低料的含水量。如尚有氨味,应在喷洒水时加入3—5%过磷酸钙清液。然后使料面,呈波纹状料层厚度掌握在20CM左右,当料温稳定在28℃左右,同时外界气温在30℃以下时,每1M2栽培面积使用2瓶麦粒种,撒播并轻翻入料面内,关闭门窗,保温保湿促进菌种萌发。

发菌:播种后2—3天内,适当关闭门窗,保持高湿为主,促进菌种的萌发,如料室温超过28℃时应适当通风降温。3天后,当菌种已萌发,而且菌丝发白并向料上生长时,应适当增加通风量。播后7—10天菌丝基本封面,此时应逐渐加大通风量,促使菌丝整齐地往下吃料,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80%左右。一般播种18—20天菌丝可发菌到料底。

若用麦粒菌种,则每平方米需34瓶菌种,可采用撒播法,分3次进行播种。每次摊料8厘米厚,将1瓶菌种均匀地撒在栽培料上面,接种员戴上橡胶手套将其拌匀,再用木板将栽培料拍平压实,使菌种和栽培料紧密结合。最上一层用菌种量应稍多于下面两层,最上面再覆盖一层栽培料。栽培料压实后,其厚度应在20厘米左右。为保温、保湿,在栽培料上应盖一层塑料薄膜。
    若用粪草发酵料生产的菌种,应采用穴播法。将菌种团成鸡蛋大小备用,把栽培料摊于网架上,厚20厘米,然后呈字形挖播种穴,穴深10厘米,穴间距10厘米。将菌种团塞入播种穴内,用周围的栽培料覆盖,然后轻压一下,使菌种和栽培料紧密结合。穴播后,取1/4的菌种,将其均匀撒在栽培料上,上覆一层栽培料,压实后盖膜即可。

播种 提前1天将培养料搬进棚内摊开降温。播种时按料厚20厘米、畦宽120130厘米整好畦。喷水调节培养料水分,以手用力抓压料指间有23滴水流出为宜。再将菌种均匀撒播在培养料上,用扫把轻压整平,盖上一层薄碎料。注意进料播种期间要打开棚门通风排除废气、氨气,播种后密封菇房保温保湿。 
    
2、菌丝阶段管理 菌种萌发后保持棚内温度2228,控制湿度在菌丝生长适宜的范围内。菌种吃料期间每天对菇房进行通风换气,初时每天早晚各一次,时间约20分钟。逐步延长通风时间之后,增加通风次数,约一周时间菌丝吃料达35厘米时全天进行通风。此阶段一般不需喷水,但两广秋季气温高,气候干燥,培养料水分易缺失,要适当补充水分,以维持相应湿度。 

培养料要趁热移入菇房里,然后让其自然降温,并将堆料抖松、铺平,调节湿度达65%pH6.5~6.8,每层料厚20厘米左右,料温降至25℃以下播种。每15~20厘米见方接种一穴,把菌种埋入料中,再覆盖一些培养料。每平方米需要菌种1.5公斤左右。播种15~20天之后,菌丝基本均匀蔓延到菇床培养料中,这时应覆土。先覆一层桂圆大小的土块,并喷水保持湿润,待见到菌丝穿出土缝时再覆一层黄豆大小的土粒,同样喷水保湿。水分既不能过湿,也不能太干。覆土中不含肥料,以保水性和透气性好的沙壤土为宜。

室外栽培播种后要用地膜覆盖畦床,保温保湿。播种后5天内一般不必揭开地膜,也不用喷水,第6天揭膜通风。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为宜,若料面干燥应喷水保湿,正常情况下,每2天通风一次。室内栽培也要注意菇房内温湿度的变化,做好保温保湿,并要使新鲜空气多通入菇房内,菇房内都不能使人感到闷热。

 

3.覆土

播种后20天左右,目测料面菌丝洁白浓密,并已向原料下层延伸1/32/3时,即菌丝长到整个培养料的2/3时开始覆土。覆土是栽培上非常重要的一环,覆土土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姬松茸的产量和质量。覆土对姬松茸主要起到4个方面的作用:

(1)覆土层内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刺激诱导姬松茸子实体的形成。

(2)覆土后,料面和土层的通气性能降低,菌丝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不能很好的散发,改变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可促进子实体的形成。

(3)覆土后,料面和土层内部能够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小气候,加之要向土层喷洒大量的水分,使姬松茸菌丝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持续不断地形成子实体。

(4)覆土对料面菌丝的机械刺激和喷水的刺激都可促进子实体形成,并支持菇体。

松茸不覆土不出菇,要求选用保水通气性能较好的土粒用作覆土,不能用太坚硬的砂土,不能用肥料。一般采用田底土、泥炭土或人造土(取河泥、塘泥并加入牛粪粉和石灰粉进行堆沤,经1个月后即可使用,pH9左右)。覆土前一天将土调至含水量为70%75%65—70%ph6.5—7.5。覆土采用平铺方式或锯齿式,即先在料面上覆上一层1厘米左右的土粒后,每间隔1015厘米做一宽10厘米、高5厘米的土坎,厚度约34厘米。

覆土材料般采用荒坡草地的地下20厘米处的黏土,过筛晒干,然后制成粗土(60)和细土(40%)。覆土厚3--35厘米,其中细土厚1厘米,粗土厚2--25厘米。覆土后第2天喷水,表土湿度以手捏成形而不散开、不黏手为宜。

覆盖土最好选取土质湿粘,干而不散,疏松透气,保水力强的壤土或沙壤土,也可就近挖取畦沟土作为覆盖土。提前35天在覆盖土上撒施适量石灰粉调节土壤酸碱度为pH7··5。覆土时把泥团打碎成直径2厘米的细碎土,覆土厚度34厘米,并于次日喷洒一次杀菌剂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以杀死土中杂菌。

覆土材料选择保湿性好,透气性好、含腐度较高的水稻田土。覆土前要把土垠犁松耙碎并加以消毒。覆土采用一次性覆土,土粒大小1.52公分,厚度3.5-4公分,待菌丝长到粗土表面时 ,再盖一层细干土(土粒大小0.5-0.8公分),以盖满菌丝为宜。经过消毒的土粒在覆前应用水调至半干半湿,覆土时再用2%石灰水调节土粒PH7-7.8覆土后如土粒偏干,应喷水调节,使土粒含水量达到60-65%,之后按100平方米用高效杀菌剂一包加水100市斤喷坭面(杀杂菌),覆土后密封1-2天,待菌丝爬土后逐步加大通风。如土层太干,菌丝爬土慢,就要减少通风或推迟通风,适当向地面喷水,提高空气湿度,造成空气新鲜、湿润的环境,促使菌丝迅速爬土。若土层太湿,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6%,再遇高温则易长杂菌。因此,每天都要到菇房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覆土 菌丝基本长透培养料时即可开始覆土,覆土是栽培上非常重要的环节,覆土土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巴西蘑菇的产量和质量。覆土一般选用田土和泥炭土。田土应选用刚种过水稻田地的耕作表层以下的土壤,先把泥土预先曝晒发白,消毒后备用。

播种后15-10天,菌丝向接种穴四周蔓延生长3-5厘米时,用稻田土进行覆盖。覆土时将土调至半干半湿,中间无白心,pH7.0-8.0,约呈碱性,再在培养料料面上喷一次细水,然后覆土,覆土厚度约3.3-3.5厘米。

采用铺式覆土,厚度为3cm左右,要求均匀一致,室内湿度保持在85%,覆土后3—4天应关紧门窗,待菌丝爬土时通风换气,适当向地面喷水,造成空气新鲜、湿润的环境,促进菌丝迅速爬土。

覆土材料选用易保水、透气的。沙壤土。覆土分2次进行,先盖厚约3厘米的粗土,待菌丝布满土层时再盖一层细土,经喷水调湿,使土粒的含水量为60%70%

1.覆土材料的准备:泥炭土、塘泥、田底层粘壤土、火烧土等都是较理想的覆土材料。土粒直径0.5-2cm(加工后筛掉土粉),拌入石灰粉(火土不加石灰),若与少量谷壳拌和则效果更佳。1m2栽培面积用覆土材料40-50kg(干重)。

2.覆土方法:覆土前用2%石灰水喷洒培养料表面,先覆粗土(桂圆大),再覆细土(黄豆粒大),覆土总厚度3-5cm

3.覆土调湿:覆土后早晚反复轻喷勤喷土层三天,调到土粒无白心,(捏得扁不粘手),避免水过多渗入料内,三天共调水10kg/ m2左右。也可在覆土前将粗土粒调湿,方法是:将干土粒盛入土箕内,浸入水中,立即取出,10分钟后再撒在菇床料面上。

覆土后通风管理同菌丝培养阶段,水分管理视菌丝吃料情况而定。当菌丝全部吃料到培养料底部时,可喷水调湿,让菌丝往上生长。一般喷水一周左右即可见到菌丝长满覆盖土表面,此时再盖上一薄层干细土,压住菌丝,不让其往上生长,使其在覆盖土下自然扭曲形成子实体。

覆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播种后立即覆土,一种是播种后15-18天,菌丝从播种穴向四周长出3-5厘米时覆土。覆土的土质一般用水稻田土,它富含腐殖质,吸水保湿性能好。泥土挖起后,晒干,敲成粗土,细土,粗土直径1-1.5厘米,细土0.5-0.8厘米,覆土前三天用石灰水预湿至半干湿,并盖上薄膜。前二天将土调至中间无白心为止,覆土时用2%的石灰水喷洒培养料表面,使培养料有一定的湿度。覆土总厚度为3.3-3.5厘米.

播种后7--10天菌种萌发生长时覆土,土以颗料直径为02--15厘米的壤土为佳,覆盖厚度3--5厘米。覆土后保持湿润,并保持场地的通风换气。

播种15天一18天:表面六间菌丝己经连接,料内菌丝己长到23时开始覆土。覆土用稻田土,大土直径2cm;小土直径05cm左右。覆土前三天用石灰水将大土预温到天白心为止。先覆大土,再覆小土,覆土总厚度3.5cm

覆土: 选择当年未栽培过姬松茸或双孢磨菇废料的田地,取耕作层以下的土壤,把土块打碎,直径在1—1.5CM,取用量为250M2,约1000KG250M2用石灰100—150KG与土粒均匀混合,测定pH值,控制pH=7.5230M2的土粒用5%甲醛溶液80KG处理,使其均匀地喷洒在土粒上,并覆盖薄膜消毒24小时,备用。将处理过的土粒调水,控制含水量在75%。播种后15—20天,菌丝基本走满后即可覆土。覆土时,约2/3的粗土粒放在下层,细土粒放在上层,细土太细可适量用谷壳拌匀后使用。粗细土层总厚以3.0—4.0CM为宜。

在覆土后3天内,用400G蘑菇高效杀菌剂,加水160KG,均匀喷洒在覆土层上。覆土后采取轻喷勤喷的办法逐步调至所需湿度,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90%左右,三天后适当加大通风量,有利于菌丝爬土。

栽培实践表明覆土管理是姬松茸栽培的一个重要环节,可直接影响出菇和产量。当菌丝走透料底时进行覆土。所用的覆土选择团粒结构好,持水量大,毛细孔多,有机质含量高的沙壤土为好;但床面最好再覆上一薄层稍带粘性的黄壤土为宜,这样经常喷水,不会造成土面板结的现象。姬松茸栽培覆土期管理与蘑菇栽培不同,只要土壤含水量充分(6070%),就不再喷水;待菌丝体蔓延进入覆土中层后,并有原基形成(1015天),再喷水湿透覆土层并加强通风,促进子实体生长整齐。这是技术的关键。

播种后前3天关闭菇棚,3天后加大菇棚的通风量,20天左右菌丝长长、丝面变厚时及时覆土。覆土前先将土制成土粒,土粒分粗、细两种,粗土粒是细土粒4倍大小,细土粒如黄豆粒大小,然后按50公斤土粒加0.5公斤石灰、50克多菌灵的比例进行处理,一边拌一边喷洒甲醛稀释液,将土粒拌湿,两天后待用。覆土前先覆一层粗土粒,以刚好存满料面为宜,2天后喷洒适量澄清石灰水,当土缝出现菌丝后(6天左右)覆细土粒,厚度为3厘米。覆土后始终保持土层湿润,当有大量绒毛状菌丝出现时加大棚内的通风量,使土层表面稍干,诱发菌丝形成子实体。

播种后5天内一般不揭开薄膜。6天揭膜通风,若料面干燥应喷水保湿,空气相对湿度以85%为宜。每天换气1次,在适宜的温度下,播种20天左右,菌丝可长至培养料的2/3,这时开始覆土,选用田底土,要求土粒保湿性和通气性好。覆土厚度34厘米。如在室外栽培,应在畦床两边用竹木条插成弓形,然后盖上薄膜。膜内畦面温度不超过30(若超过应揭膜降温),相对湿度不低于85%。

在揭去料面地膜后,先用粗土后用细土(均需经严格消毒)进行覆盖,覆土厚33.5厘米,其中粗土厚22.5厘米,细土厚1厘米。覆土后喷水,表土湿度以手捏成形而不散开、不粘手为宜。

 

4.出菇管理

在适宜的条件下,从播种到出菇一般只需2530天(30-40)。每批菇历期一般是35天,每批菇结束后都有1520天的养菌时间(出菇周期10-15),而后便是第二批开始出菇期可持续3~4个月。一般每个生长季节可收获344-5)批菇,生物功效可达40%左右。

出菇期的管理以调温调湿为主。

1.水分管理:菌丝体生长阶段需水量少,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需水量多。水分管理主要是往覆土层喷水,向斜上方喷,保持土层湿润,通常不让水流向料层。当土表出现米粒大小的白色子实体原基时,应喷一次重水,并加大通风量,以后每天轻喷1-2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培养料含水量60-65%,待小菇蕾长至直径1.5-2cm时(3厘米以上时),停止喷水。

一般覆土后20天左右(1015/15—20),即进入出菇阶段,当揭开覆盖土发现大量洁白的索状菌丝已扭结成团并形成米粒大小的子实体白色原基时,应重喷一次出菇水2—4/m24-6分两天),喷水要匀、细,喷后结合大通风,以后每天轻喷水1—2次保持土层湿润。喷水可以促使菇蕾形成。覆盖土湿度以用手捏成团又不粘手为宜,室内空气湿度保持在85—95%;喷水的原则是晴天多喷、阴天少喷、雨天停喷。当菇床上面出现白色粒状的菇蕾,待发育生长至直径2—3cm时,即停止喷水,否则易造成死菇或菇体质量差。

播种25天后,菌丝开始扭结,此时可开始喷水,一般连喷2~3次。喷水时,要注意喷重水并保证不漏料,子实体米粒大时,不喷重水;喷重水后要通风1~2小时,改善通气状况。高温时不喷重水。喷水一般在早上或晚间进行。

每潮菇采收后应及时补土,保持床面平整,填平采菇后土层出现凹凸不平的小坑,及时清除残留菇柄及死菇,以防杂菌污染,停水3—4天,让菌丝自然生长恢复积累营养(转潮养菌期),而后调节覆土层ph7左右,待菇蕾出土时再喷重水催菇。水份管理总的原则是一潮菇喷一次重水为主,多次轻喷为辅。

应当注意的是,不能闭门喷水,不能喷水后就关门窗,闷湿的环境易造成原基的死亡,应避免在中午温度高时喷水。阴雨、闷湿的天气,菇房空气湿度大,不必喷水,要注意通风。切忌向幼菇淋大水,以免枯萎死亡。应根据土的干湿,菇的大小,环境的温、湿度灵活喷水。

2.通风换气:当形成米粒大小的白色菇蕾时,可适当通风。每天开窗通风1-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出菇最适温度20-26℃,气温较高时早晚开窗通风,气温较低时中午开窗,阴雨天可长时间通风(有风只开背风窗)。

3.温度调节:出菇温度范围16-32℃当气温偏低时,可罩紧薄膜保温,缩短通风时间和次数,使温度提高;若气温超过28时,可通过加厚遮阴物,增加通风时间和次数,使温度下降。气温高时立即停止向土层喷水,但可向墙壁、空间喷水,向地面泼水,设法降温。

出菇期菇房温度以20~25℃为宜。若早春播种的,出菇时气温偏低,可罩紧薄膜保温保湿,并缩短通风时间和次数。初夏气温超过28℃时,可以在阴棚上加盖遮阳物,掀开罩膜通风透气,创造较阴凉的气候。

出菇阶段温度以1825为宜,若气温低,可盖膜保温保湿;若气温过高,应增加遮荫物,并喷泉水、井水等降温。出菇期要消耗大量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应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菇房空气新鲜。床()面空气湿度保持90%左右,每批菇采收之前都必须灌1次重水,灌水量要根据气候、土质等决定,一般每次每平方米施水量35公斤。

4合理追肥

2-3批菇后,可适时多次补充营养。例如利用已晒干经发酵的干牛粪1kg加水10-20kg ,煮沸半小时,过滤,冷却,喷施于床土上;牛、猪、人尿1kg加水10-20kg ,煮沸半小时,过滤,冷却,喷施,0.5-1kg /m2;用0.5kg黄豆磨浆,加水25-50kg喷施。也可喷施2%葡萄糖(或红糖、白糖)、0.2%尿素、0.2%磷酸二氢钾等。最好喷施1号蘑菇健壮剂(覆土前)和2号蘑菇健壮剂(菇蕾期),可促进发菌和出菇,提高产量和质量。

自第四潮菇起则要结合喷出菇水补充养分,每50公斤水添加白糖0·75公斤、食盐0·25公斤或用1%葡萄糖溶液50公斤加高美施肥1包进行喷施,也可用蘑菇生长素、健壮素等喷施。

追肥:巴西菇出菇集中,潮次明显,出菇旺盛期需肥量大,一时供应不上容易出现脚长柄细、薄皮开伞。生产后期因培养料养分消耗较多,显著地影响出菇产量和质量。适当地分次追肥是必要的。追肥常用的配法有:1、白糖0.5市斤,食盐0.5市斤加水100;20.5%尿素液;30.2%磷酸二氢钾溶液;41号或2号健壮素;51%葡萄糖液。

姬松茸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播种到菌丝长满培养料要4050天,快的只需25天左右,即开始现蕾。当菇床土面涌现白色粒状的菇蕾,继而长至黄豆大小,大约3天后菇蕾发育生长至直径23厘米时,应停止喷水,避免造成死菇和畸形菇。此时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所以在出菇期应特别注意菇房(畦床)的通风换气。在通风的同时注意菇床土层的湿度,确保菇房内空气湿度在85%95%,这是姬松茸水分管理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姬松茸每潮菇历时约8天,每潮结束后需要15天左右的养菌时间。各潮菇采收后应再修改菇床的形状,补足水分,为下一次出菇做好准备。姬松茸出菇期可持续34个月,采收45潮。菇房畦栽,鲜菇产量可达10公斤/平方米,露地畦床栽培可产3公斤/平方米左右。

姬松茸从播种至出菇在正常温度下一般需30多天,菌丝生长阶段要注意保温、保湿,加大通风量,保持空气新鲜。培养基土层的含水量控制在55-6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播种后料面一般不直接喷水,但料面太干、发白时,可雾喷一些水,适当调节水份,但忌直接向床面喷水,以免造成死菇,烂菇。温度控制在20-27℃18-21),一天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半小时至1小时,使子实体正常生长。采菇结束后,整理菇床料面,2天后再喷水,为下潮出菇作准备,逐批出菇和采收。

出菇管理 从覆土后到现蕾这一时期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做好室内温湿度和空气的调控,覆土后不能马上喷水,待菌丝爬上土层后喷水,土层表面保持适度湿润,室温宜控制在22—28℃,相对湿度以80%—85%为宜,适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播种到现蕾大约需要35—40天,快的只需25天左右。通风管理应与水分配合进行,在调节水分期间,适当增加通风量,在子实体长至蚕豆大时应增强通风,菇房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促使子实体粗壮生长。子实体采收期间不喷水,通风管理应根据菇房的温、湿度和外界气温灵活掌握,当菇房湿度大于90%,温度高于28℃时要加大通风。如果外界气温高于30℃,应在早晚或夜间通风,在炎热中午,可以采取菇房顶和四周喷水,降低温度。每潮菇采收后应及时补土,保持床面平整,及时清除残留菇柄及死菇,停水3—4天,而后调节覆土层pH7左右,再重水催菇。水分管理总的原则是一潮菇喷一次重水为主、多次轻喷为辅。一般采收4—5潮。

当菌丝长至30多天时,菌丝已布满料面开始扭结形成子实体,这时要保温、保湿。

出菇管理 在适宜的条件下,从覆土到菌丝长满培养料需20--25天。当覆土层表面有绒毛状菌丝形成,且粗土粒上形成菌丝束,出现米粒大小的原基时应喷重水1次,同时,加大通风量。当菇蕾长至黄豆大时,每天喷水2--3次,保持土层湿润,待菇蕾长至直径2厘米左右时停止喷水。出菇期间棚内温度应保持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应尽量避免温差过大。

覆土35天内紧闭薄膜,让菌丝尽快向覆土内蔓延,此后掀开畦两端的薄膜,增加通气量。这一阶段要密切观察覆土湿度,当表面覆土发白时,应及时喷水,使表面土粒保持捏之能扁而不散且不粘手的湿润状态。待菌丝向上蔓延至覆土厚度的1223时,将畦两侧的薄膜掀起50 cm,进一步增加通气量。当畦面普遍能见分布均匀的菌丝时,即向畦面喷1次重水,喷水量为0.2kg/平方米。35天后,白色菇蕾陆续发生,此时注意控制覆土湿度,常向畦面轻喷雾状水,使覆土及菇蕾保持湿润,并根据气温情况,通过薄膜的撤、盖,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温度控制在2028℃。一般覆土1015天出菇,一潮菇来毕后,应整平畦面,停水46天后,重复上述管理。

出菇期间的管理合适与否,都会造成大幅度的增产或减产,因此,必须细心管理。巴西蘑菇菌丝在培养料蔓延之后,才开始出菇。一般播种后40天左右,菌丝发育粗壮,少量爬上上层。此时畦床上面应喷水,罩膜内相对湿度要求在90--95%,并保持盖膜2天后,土面上就会出现白色米粒状菇蕾,继而长成黄豆状,3天后菇蕾长到直径2-3厘米时,应停止喷水,避免造成菇(蕾)体畸形,这是水分管理的关键。出菇时,要消耗大量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所以在出菇期间必须十分注意通风换气,每天揭膜通风1-2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通风后继续罩膜保湿,促进菇蕾的正常生长。阴雨天气可把罩膜四周掀开进行通风换气,防止菇蕾烂掉。

出菇期温度以20-25℃最好。若早春播种的,出菇时气温偏低,可罩紧薄膜保温保湿。并缩短通风时间和次数。夏初气温超过 28℃ 时,可以在荫棚上加厚遮阳物,整天打开罩膜通风透气,创造较阴凉气候。室内栽培时,也要注意门窗遮阳,并早晚通风,出菇周期约为10天,出菇结束后可修改畦的形状,再喷水补充畦床的水分,为下次出菇做好准备。出菇可持续3-4个月,可逐批逐次出菇采收(一般4-5批)。喷水宜用井水或泉水、干净的水。

此期床内温度保持2224℃,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之间,尽量避免昼夜温差太大。高温期间严禁中午前后淋大水。当子实体长到23厘米大小时,停止喷水,定期通风,以利菇体健壮生长。

出菇管理。(1)调温。保持温度在20--25为最佳,气温高时,加强通风换气,荫棚栽培的加厚遮盖物。(2)控湿。主要是调节覆土层的含水量,每次喷水不要太多,以保持土层湿润即可。(3)通气。姬松茸出菇期需要充足的氧气,通风不良菇体会出现畸形,因此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4)光照管理。出菇期需散射光照,过暗或强烈光照均不利其生长。

覆土20天左右以后,即可见有少量菌丝爬过覆土层接近或显露在上表。此时要向土面喷水,将菇房大气相对湿度增到90%~95%2~3天后即可见大量菇蕾在土面上生成。菇蕾长到2~3厘米时要停水,降低大气相对湿度到80%~85%,、。此时的降湿很重要,否则易出畸形菇。同时要通风换气,排出二氧化碳。

从播种至出菇在正常温度下-般需35天一40天。菌丝生年期要注意保温保湿,保持空气新鲜。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一75%,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55%65%,播种后料面一般不直接喷水。温度控制在2027,每天早晚各揭膜通风一次,每次半小时至1小时。出菇期要保温控温,1827为最佳。加大通风量,覆土层含水量达到55-60%,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并根据出菇量经常喷水。保持场内空气新鲜,使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

出菇管理 播种后40天左右,覆土面上的菌丝呈直立状或平伸交错蔓延时,喷出菇水,使覆土层充分吸水,棚内保持95%的相对湿度。10天左右出现直径2厘米左右的幼菇,此时应停止向畦面喷水 ,只需向空间喷水增湿。棚内温度控制在22℃25℃,并保持平稳。每天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防止畸形菇和病害的发生。

出菇前管理。温度控制在20-27,湿度保持在75%左右,料面保持湿润。

出菇阶段温度以1825为宜,若气温低,可盖膜保温保湿;若气温过高,应增加遮荫物,并喷泉水、井水等降温。出菇期要消耗大量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应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菇房空气新鲜。床()面空气湿度保持90%左右,每批菇采收之前都必须灌1次重水,灌水量要根据气候、土质等决定,一般每次每平方米施水量35公斤。

出菇管理播种后40天左右,步量的菌丝爬上上层。此时、畦床上面应喷水,使罩膜内的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95%2天后,土面上就会出现白色的米粒状菇蕾。3天后,当菇蕾长至直径23厘米时,应停止喷水。出菇期间,每天揭膜通风12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通风后继续罩膜保湿。阴雨天可把罩膜四周掀开通风,防止菇蕾烂掉。出菇时若气温偏低,可罩紧薄膜保温保湿,并缩短通风时间,减少通风次数。气温超过28摄氏度时,可以在阴棚上加盖厚遮阳物,并整天打开罩膜通风。

姬松茸在覆土后12,应开窗通风,若料面太干可适度喷水,促进菌丝纽结,通风量必须比平时大3—4倍。遇气温高于30℃时,应适当减少喷水量增加通风量,并推迟喷水。当土缝中出现黄豆大小的菇蕾后,及时喷少量结菇水,以促进子实体的形成。以后姬松茸进入采收期间。

要保持室内相对湿度90—95%,喷水量应根据菇量和气候情况而掌握,一般床面喷水,应以间歇喷水为主,以轻喷勤喷为辅,从多到少,菇多多喷,菇少少喷,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忌打关门水,忌在室内高温时和采菇前喷水。每潮菇前期通风量适当加大,但需保持菇房相对湿度85—90%左右,后期菇少适当减少通风量。气温高于28℃,应在早晚或夜间通风喷水,气温低于22℃应在中午通风和喷水。在整个栽培管理过程,正确处理喷水、通风、保湿三者关系,总之要促进菌丝前期旺盛,中期有劲,后期不早衰。

实践表明姬松茸菌丝的生长、原基的形成和子实体的发育是不断交替的,当菇床上发生大量子实体时,需要较多水分供应。水分的调节靠在覆土层上喷水和在菇房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喷水可采用轻喷、勤喷的方法,逐步地增加覆土的含水量,以满足子实体发育的需要,一般培养料含水量保持在6065%,如水分过多如达到72%以上时,料中氧气不足,影响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阶段,菇房的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80—85%,到子实体发育阶段要增加到90%左右,但也不要不超过95%,相对湿过大则导致病害发生。

姬松茸出菇时需要大量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出菇期间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菇房顶部应有拔风筒,四面墙设通风窗。菇房管理应根据天气条件灵活掌握,室内空气湿度保持75%~85%

自播种后,菌丝发育30~40天就会形成菌蕾,即开始出菇。子实体出土后3天左右,菇盖尚未展开(直径4~6厘米)时采收为宜。一般10天可出菇一次,整个生长期可采收5~6次。每次采收结束后应清理床面,浇透水分。子实体长至黄豆大小时应加大喷水量,促使正常生长,迅速提高产量。

 

6.菌袋下地及覆土按栽培蘑菇的工艺准备好覆土,覆土分粗、细两种规格,租土粒1.52.0cm、细土粒0.5l.0cm。将两种规格的土粒置于土萁中,在1%的石灰水中浸至无白心并沥干后备用。在走满菌丝的菌筒四周均匀地扎上20个直径0.20.3 cm、深45 cm的透气孔,剥去菌筒薄膜袋,横排在畦面上,每畦排两行,菌筒间距1.52.0cm。用粗土粒填满菌筒间隙,盖住畦两侧、两端菌筒,同时在菌筒表面也盖上一层,最后畦面上再盖上一层细土粒,全部覆土厚度控制在34cm

七、采收与加工

当姬松茸子实体长至七成熟时,即以菌盖尚未开伞,表面淡黄色,有纤维状鳞片,菌幕尚未破裂,菌盖直径长至4~10cm,柄长6~14cm时采收为宜。若过熟采收,易开伞且菌褶会变黑,降低商品价值。一般一天要安排采摘3—4次。采摘时,先向下稍压并轻轻旋转采下,不带动周围小菇,采下后要轻拿轻放,以防柄盖分离和机械损伤。

采收后尽快清除菇柄基部的泥土。

采收。姬松茸采收应在未破膜开伞时进行,即菇体长到5--8厘米,菌盖下端还没脱离菌柄时采收。采收的菇体削去泥脚。 菌盖扁圆型至半球型,含苞未放,表面淡褐色,有纤维状鳞片,菌膜尚未破裂时采摘。一般作为加工出口的姬松茸,应根据要求及时采收加工烘干,即菇盖尚未开展,菌盖直径5厘米左右,菌柄长1.5~2厘米时采收。若作为鲜菇上市销售的可稍晚1~2天,以便提高总产量,增加效益。

采收后的鲜菇可通过保鲜、盐渍、脱水、烘干等方法加工销售;或根据客户要求加工和包装。

采后10天左右,又可长出第二潮菇,整个生长期可采收45潮。采收后用剪刀去除基部杂质,随即分装入塑料袋鲜销,也可烘成干制品上市销售。

采完一潮菇后,在菇床面上不平衡处重新补足土,拔除杂草;加大通风量,停止喷水1~2天,然后喷水,覆盖薄膜,为下次出菇作准备。

姬松茸从播种至采菇需3545天,显蕾后持续出菇23个月。姬松茸子实体生长迅速,容易开伞与变色,因此要适时采收。高峰期每天采收23次。采收标准:菇体菌盖呈半球形或扁圆形,菌膜未破。采收时,用手紧捏菌柄的中部轻轻拔起(莫伤周围幼菇),随即用小刀刮除菌柄基部腐草、泥沙等杂质,装入塑料袋鲜销。

1适时采收

巴西菇属高湿菌类,子实体最适生长气温为1826,低于18时生长缓慢,甚至不生长;高于26子实体生长过快,菇体薄,开伞快,菇体质量差;超过30则易造成小菇大量死亡。在两广种植秋季巴西菇主要易受高温的影响。当温湿度高时,要及时采收。一般1天采收24次,不能及时采收时,要加强通风,以降低温湿度,并采完菌盖直径大于2·5厘米的菇。进入晚秋偶遇低温时可适当延迟收菇,让菇体长大些,以提高产量。 
    
鲜菇收购标准 
    
目前收购鲜菇的标准是:菇体完整不开伞(薄皮、开暗伞视为不合格);不带土泥杂质,无病虫害,不畸形;菌盖直径大于2·5厘米,菇柄长度不限,切口要平;鲜菇不能喷水,不泡水,颜色正常,不变色。

 当菇盖开始向外生长而菌膜未脱离菌柄时即可采摘。采摘后削净泥土,洗净鳞片,及时脱水烘干,分级存放销售。

采摘的原则是头潮菇稳采,密菇勤采,中间菇少留,潮尾菇速采。另外,菇房温度高于28℃时要早采,低于22℃时可迟采。菇密时,采摘时应先向下稍压再旋转再采下,避免带动周围小菇。采丛菇时,用小刀分别切下,并要清除泥沙。采菇后应清除菇脚、死菇、老根,及时补土,以保持床面厚度。再说明一点:栽培后期可喷施适量高产添加剂,以补充和调整营养成份,消除有害因素,改善巴西蘑菇的生态环境和提高产量。

栽培实践表明姬松茸从开始采菇到菇潮结束约60天,整个产菇期可分3个菇潮,每潮菇期相距14—16天。当温度高时,菇潮相对短些,温度偏低时则相反。头潮菇产量占总产量的45—50%,二潮菇占25—40%,三潮菇为20—25%,前两潮菇如占总产量的70—85%时,说明获得高产。栽培者可有意识地控制产菇期,特别要做好前两潮菇的管理工作。

先说鲜菇采收:适时采收才能保证姬松茸产量和质量,一般在菌膜裂开尚未露菌褶时采收为宜。如过早采收菇体小,影响产量。过迟采收的菇体虽大,但发育成熟的菌褶发黑,因为已开始释放孢子,再有就是已开伞成薄皮菇,造成品质下降,而且消耗的养分多,影响下一潮出菇,故其总产量不一定高。采收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如菇房气温在26℃以上,子实体生长快,易开伞形成薄皮菇,要求早采收;如气温在16℃以下,子实体发育慢,柄粗壮,质地细密,可以稍大些再采。

前两潮菇养分足,菇柄粗,菇大而结实,要让其充分长大后再采;而后两潮菇,养分不足,菇柄细,易开伞,应早采为宜。采收时,动作要小心,一手按住覆土,一手捏住菇柄轻轻扭取即可,不能触伤旁边未成熟的小菇,以免造成死菇现象。对成丛成对生长的子实体可以一次采下。下面接着介绍产品干制方法。

采收好的姬松茸子实体经削整后要及时烘干脱水,才能保证其商品价值和长期保藏。实践表明:常用的香菇烘烤房就比较适宜姬松茸的干制。烘烤姬松茸时,要掌握好温度。温度过低易使菇体发烂、变色,还会使菇体烤焦,在烘干时先将烤房预热到4045℃,再将摆好菇的筛盘送入烤室,起初(前2小时)温度控制在3540℃(不得高于45℃),随后升到4550℃烘烤35小时,然后再升温至5560℃烘烤68小时,最后升到6065℃1012小时,但勿超过70℃)。如果干品要求半朵菇片进行烘烤,那么菇切成两半后先排在筛盘上于阳光下晒46小时,再进行烘烤,这样菇片色泽较白。在烘烤过程中必须注意通风换气,以使水蒸气及时外逸。通气孔开闭大小应菇体含水量与烘烤温度而定,一般前半段开启1/3,后半段开启2/3,如开启过大,升温过慢,易造成菇开伞,而且浪费能源;开启过小,水蒸气排不出去,烘烤出的菇色偏褐,菌褶发黑,商品价值低,整个烘烤过程视菇干湿程度需2024小时,一般晴天采收的烘烤时间可短一些,而阴天则要久一些。此外,烘烤过半程后可做上下调换烤筛位置,使得烘干程度较一致。烘烤过程掌握得好,干品水分含量在1213%之间,这样菇体脆硬,香味浓郁,出口合格率高,关于姬松茸的技术就全部介绍完了。
7.采收和加工 姬松茸的采收适期是菌盖刚离开菌柄之前的菇蕾期,即菌盖含苞尚未开伞,表面谈褐色,有纤维状鳞片,菌褶内层菌膜尚未破裂时采收为宜。若菌膜破裂,菌褶上的孢子逐渐成熟,烘干后菌褶会变成黑色,降低商品价值。
   
采收后的鲜菇,可通过保鲜或盐渍加工。若是干制,应根据客户的要求,有的是整朵置于干燥机内烘干;有的是由盖至柄对半切开,烘干成品。干品气味芳香,菌褶白,用透明塑料袋包装,外包装用纸皮箱或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

9、采收和加工   巴西蘑菇的采收适期是菌盖刚离开菌柄之前的菇蕾期,即菌盖含苞尚未开伞,表面淡褐色,有纤维状鳞片,菌褶内层菌膜尚未破裂时采收为宜。若菌膜破裂,菌褶上的孢子逐渐成熟,烘干后菌褶会变成黑色,降低商品价值。   采收后的鲜菇,可通过保鲜或盐渍加工。若是干制,应根据客户的要求,有的是整朵置于干燥机内烘干;有的是由盖至柄对半切开,烘干成品。干品气味芳香,菌褶白,用透明塑料袋包装,外包装用纸皮箱或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

一般温度低时每天采收12次,温度高时则要采收23次。采收过程要轻拿轻放,避免因机械损伤影响产品质量,采下的菇要及时用锋利的小刀将菇柄下端的泥土剔去,及时出售或烘干。

采收 姬松茸播种后40天左右出菇,当菌盖外缘与菌柄未分离,盖表面呈黄褐至浅棕色,有纤维状鳞片,菌幕未破时采收为宜。每潮出菇周期为7--10天,一般可采收4--6潮菇。

目前收购鲜菇的标准是:1菇体完井不开伞(薄皮、开暗伞视为不合格);2、不带土坭杂质,无病虫害,不畸形;3、菌盖直径大于2.5公分,菇柄长度不限,切口要平。4、鲜菇不能喷水,不泡水,颜色正常,不变色。

加工方法:目前主要用脱水机烘干,以干品出口,也可保鲜或盐渍。

干制

先将采收的巴西菇用清水清洗干净,然后在通风处晾干或在阳光下晾晒2小时备用。再将烘干机(房)预热至50℃后让温度稍微降低,然后按菇体大小、干湿程度将鲜菇分级,并均匀地排放在烘干机(房)的竹筛上,菌褶朝下。大菇,湿菇排放在筛架中层,小菇、干菇排放在筛架顶层,质差或畸形菇排放在筛架的底层。烘干分为3个步骤进行:

  1、调温定形 

  晴天采摘的菇烘制的起点温度控制在3740℃,雨天采摘的菇则烘制温度控制在3335℃。菇体受热后,表面水分大量蒸发,此时应全部打开进气和排气窗排除蒸气,以保持褶片固定,直立定形。随后逐渐降低温度至26℃时稳定4小时。若此时超温,菇体褶片会倒伏而损坏菇形,色泽变黑,降低商品价值。

  2、菇体脱水 

  从26℃开始,每过1小时温度升高约23℃,以开、闭气窗的方法及时调节相对湿度达10%,维持68小时,待温度缓升至51℃时即保持恒温,以确保褶片直立和色泽的固定。在此期间应调整上、下层菇筛的位置,使其干燥程度保持一致。 

  3、整体干燥 

  恒温保持68小时后再将温度升至60℃,当菇品烘至八成干时,应取出烘筛摊晾2小时后再继续烘烤,双气窗全闭烘制2小时左右,当菇柄用手轻折易断,并发出清脆响声时即可结束烘烤。一般89千克鲜菇可加工成1千克干品菇。将优质干品菇及时装进内衬塑料膜的编织袋,再用纸箱或竹、木箱封装,每箱装5千克左右。100平方米的大棚生产的鲜菇,可加工成1012箱干品菇

宜昌市三峡菌协专家组成功地研创了一套“姬松茸优品干制技术及工艺流程”,此法烘晒的商品符合日商对其调运出口的标准和要求,合格品产地调运起价30元人民币/kg。比上年度常规干制法增值2倍,技术改造增加了巨大的财富,形成了以姬松茸为主的菌品产业化生产在该市的蓬勃发展。现将其干制工艺介绍如下:
  一、晒干 
  采收前2天停止向菇体喷水,此时菌盖直径4cm内含苞未放,表面淡褐色有纤维鳞片,菌膜尚未破裂,最好选晴天采摘为宜,用手握住菌柄转动取出,用竹片刮除菌盖鳞片和菇柄泥沙,用不锈钢剪剪去菇脚,清洗一遍,在通风处的阳光下,菌褶朝上摆放于晒席或竹筛等摊晒工具上翻晒,3-4天可干燥。
  二、烘干
  烘房设备有3种:(1)烘干机;(2)烘干器;(3)电热鼓风干燥机。
  将采收清洗的鲜品在通风处或阳光下沥干水,或太阳下晾晒2h。先将烘干机(房)加热至50℃后让温度稍降低,按菇体大小、干湿分级均匀排放于竹架筛上,菌褶朝下。大菇、湿菇排放筛架中层、小菇干菇排放于顶层,质差或畸形菇排放于底层,烘干分3个工艺流程。
  1.调温定型:晴天采摘的菇烘制起始温度调控至37-40℃,雨天菇则为33-35℃。菇体受热后,表面水分大量蒸发,此时应全部打开进气和排气窗排除蒸气以保褶片固定,直立定型。随着温度的自然下降,至26℃时稳定4h。若此时超温,将出现褶片倒伏损坏菇型,色泽变黑,降低商品价值。
  2.菇体脱水:从26℃开始,每1h约升高2-3℃,以开、闭气窗的方法及时调节相对湿度达10%,维持6-8h,温度匀缓上升至51℃时恒温,以确保褶片直立和色泽的固定。在此期间调整上、下层煤筛的位置,使干燥度一致。
  3.整体干燥:由恒温升至60℃约经6-8h,当烘至八成干时,应取出烘筛晾晒2h后再上机烘烤,双气窗全闭烘制2h左右,用手轻折菇柄易断,并发出清脆响声即结束烘烤。一般8-9kg鲜菇可加工成1kg干品菇。将优质干品及时装入内衬塑料膜的编织袋,再用纸箱或竹、木箱封装,每箱装量净5kg即成商品,一般100平方米的大棚生产的鲜菇,可加工成10-12箱干品菇。
  采用“新法”加工的干品气味芳香,菌褶直立白色,整朵完整无碎片,菌盖淡黄色无龟裂,无脱皮,铜锣形收边内卷,干燥均匀。无开伞、变黑、霉变、畸形等劣质现象,符合国内外客商收购标准及要求,每箱售价300.

 

 

八、病虫害防治

 

  四、

  姬松茸有抗杂菌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受杂菌的侵害,关键是要十分注意通风换气,勿使菇房内或畦床面长期过湿。杂菌和病虫害一般在覆土前后发现,刚出现时可用喷灯灼烧。若菇房内发现菇蝇、螨类、线虫等,可用硫磺熏蒸或其他高效低毒药物杀灭。

病虫害防治:姬松茸有抗杂菌的能力,几乎不受害菌侵害。但要十分注意通风换气,匆使菇房内和畦面过湿。害菌常在覆土前后发现,害菌发生时最好用喷灯把它烧掉。姬松茸的害虫有菇蝇、菇蛾、线虫等。如果后发酵很完全,几乎都可以防止害虫发生。如果发生害虫可以用喷灯把它们烧掉或在姬松茸不发生或停止发生时用磷化铝熏驱除。印楝素(或苦楝素)进行驱除。  

 

 

5、病虫害防治 巴西菇的病虫害主要有胡桃肉状菌、白霉、绿霉、螨类、菌虱、烟灰虫、鼻涕蛆、菇蝇等。防治病虫害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通过改进栽培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以减少病虫入侵途径和发生机率,并针对所发生的病虫害对症合理用药。 
姬松茸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几乎不受有害菌侵害。但也要注意菇房的通风换气,勿使菇房内畦面过湿。覆土前发现有害菌可用喷灯把它烧掉。姬松茸的害虫有菇蝇、菇蛾、线虫等。如果后发酵很完全,几乎无害虫。如果发生虫害可用喷灯把它们烧掉或在姬松茸不发生时用磷化铝熏除。

姬松茸有抗杂菌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受杂菌的侵害,关键是要十分注意通风换气,勿使菇房内或畦床面长期过湿。杂菌和病虫害一般在覆土前后发现,刚出现时可用喷灯灼烧。
       1
、蛞蝓:用6%密达颗粒剂2次防治效果可达93.6%;用70%WP百螺杀20G/2次防治效果可达87.4%。〔用这些颗粒具体如何操作,稍细一些即可!〕
        2
、螨虫:培养料巴氏消毒处理能有效地控制杂菌发生,堆料时拌入三氯杀蟥醇,或床面上喷洒菊东合酯,严重时用磷化铝熏蒸处理。
        3
、线虫:培养料经巴氏消毒处理能有效地杀灭线虫,轻度时采用杀中心双乳(50X)或马拉松乳剂(500X)喷洒料面,严重时用磷化铝熏蒸菇房。
        4
、菇蚊:用菊合酯(1000X)或敌杀死(1000X)喷洒。
        5
、菇蝇:用2.5EC氯氰菊脂30003次防治效果可达84—90.3%
        6
、鬼伞菌:培养料成熟度要好,游离氨多时要用甲醛处理后再上床,如果床面已出现鬼伞应立即拔除干净,待气温下降后自行消失。
         7
、胡桃肉状菌:用50%WP施保功20001次防治效果可达76.0%
         8
、疣孢霉病:
       
要求培养料在菇房内二次发酵,通蒸汽进行巴氏消毒(60℃情况下保持610小时)处理,覆土用50%福尔马林(2KG/M2土)消毒,覆土后调水时用高效杀菌剂或多菌灵均匀喷洒床面和周围环境。发病时应立即停止喷水,加大通风,降低菇房温度和湿度,挖掉病菇、菌丝块和覆土,换上新土,在发病部位均匀喷洒上述农药,使用浓度同上或加倍。严重时菇房用福尔马林(10ML/M)或气雾消毒盒(24G/M)熏蒸1小时,通风23天,待床面干燥后再喷药。

实际上巴西菇种植中最常见的几种病害是:胡桃肉状菌、棉絮状霉菌、白色石膏霉以及鬼伞类杂菌等等。而尤以胡桃肉状菌之危害性最为严重,它生长迅速、传染快,极难根治,被称为巴西菇的癌症,在此笔者重点探讨胡桃肉状菌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

1、病害症状:
胡桃肉状菌可以危害多种食用菌,但以覆土栽培尤甚。发病初期,并不易引起人们注意,直至形成一粒粒红褐色外观似胡桃肉的囊果,并且菇棚内产生越来越浓的漂白粉气味时,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时间的延长,发病区域会只菇不出,而菇农此时用多种药物单独或联合使用时,效果很差,使生产损失惨重。

2、发生规律:
该病菌属土壤真菌,通常存活于土壤及有机物中,其病原孢子多随覆土、培养料而进入菇棚。实际操作中发现:也可随气流、人、工具等传播。16℃左右条件即可迅速萌发。其子囊孢子生活力极强,实验室试验:93℃温度处理3小时,82℃温度处理7小时左右才可将其杀死,并耐干旱和化学药品,许多药品对它丝毫无效。它与巴西菇争夺养份,抑制蘑菇菌丝生长,发生严重时,可使巴西蘑菇绝收。此病一旦发生,极难治根!

3、防治措施:
搞好菇棚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废料,并用500倍疣霉净喷洒菇棚、菇架;
取用覆土时,尽量远离菇棚,并取地表30cm以下的深层土,并用药物消毒处理,以彻底杀灭潜在的杂菌孢子。具体方法是:将覆土晒干后,用5%的甲醛液将覆土拌匀后,用薄膜覆盖堆闷24小时以上,然后摊开,散尽药味后覆土即可进棚,进行下一步操作;
培养料堆制时不宜过熟、过湿,并要进行二次发酵,料要偏碱性;
播种后将菇房温度控制在18℃左右,可抑制其子囊孢子萌发;
一旦发生此病害,立即停止喷水,加大通风,局部感染时,应及时小心地将覆土和培养料完全挖除,并在周围喷洒1100倍的疣霉净,效果显著;
挖出的病料要烧毁或深埋,万万不可乱丢,以防风力将其病原孢子吹进菇棚,而受到大面积感染。

 

九、姬松茸栽培过程中死菇的原因及其防治

姬松茸栽培中出现小菇萎缩、变黄、最后死亡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针对其原因,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可以避免造成较大的损失。
        1
温度过高 
        
菇棚连续几天30℃以上高温,再加上通风不良,易造成死菇。防治办法:出菇期要密切注意气温变化,根据气温调控棚温,及时通风换气,严防棚内出现高温。
        2
通风不良
        
菇棚内通风不良,氧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过大,易焖死菇蕾;再遇高温,死菇更为严重。防治办法:结合天气变化,注意通风换气,每天23次,气温高时应加强通风。通风时要注意不要大风量直接吹到菇蕾上。
        3
喷水不当 
        
覆土层没有及时补水(喷出菇水),出菇时喷水温度过低或补水保湿时喷水过量;另外,高温喷水过多、菇棚湿度达95%以上、通气不良等,均易使菇蕾死亡。防治办法:喷水增湿要坚持少喷、勤喷,防止喷水过多,严防渗入料内。喷水要结合调控温度进行通风换气。
        4
出菇过密
      
培养料过薄或偏干、覆土过薄、菌丝长出并覆土后水分管理不到位等,均易造成出菇不正常、菌丝生活力弱、出菇过密。
       5
出菇部位过高
      
覆土过少并遇到高温而致使出菇过密,覆土过薄,原基未发育成熟就长出土面,覆土后未及时喷出菇水而致使菌丝向上冒出,结菇部位提高,也可造成部分死菇。防治办法:覆土后应调控温度,保持土层适宜湿度。
       6
营养失调
      
单纯增加氮源或以草料代替粪料,致使碳、氮比失去平衡,造成死菇;培养料用量减少,出菇后期营养不足而造成死菇;堆肥过熟或时间过长,致使营养不足,或堆肥时间不足,料温不够,养料没有得到充分分解转化,均可造成营养失调而死菇。防治办法:要严格按照配方要求制备培养料,保持适宜的碳、氮比,按要求堆制、发酵。
       7
菌丝衰老
       
母种转管繁殖代数过多,菌种制作温度过高、保存不当或保存时间过长,均可造成苗丝老化,出菇后则易死亡。防治措施:应选用优良菌种,创造适宜苗丝生长发育的条件,严防高温培养和保存,并及时播种使用。
       8
病虫危害
      
病虫危害或用药不当均可造成死菇。出菇栽培时,难免发生一些病虫害;但是,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使用农药失误时,也可以导致栽培的失败。在出菇期间,病虫害的防治要尽可能采用生物防治或诱杀的方法,以免造成药物残留,影响商品品质。防治病虫害要坚持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原则,力争早发现、早除治。
        9
机械损伤
       
采菇时操作不慎,损伤了周围的幼菇,也是造成死菇的原因之一。防治措施:采收时应轻旋、轻采,尽量避免损伤周围的幼菇。
      
总之,原因分析明了之后,希望栽培农户能认真汲取教训,合理安排生产季节,认真选择栽培方式,合理选用优良栽培材料,认真选用优良菌种,细心调控出菇温度,适时催菇现蕾,完善管理,控制病虫害,合理用药,从而取得优质、丰产。

姬松茸出菇异常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姬松茸是现今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中产量、性状最不稳定的菌类之一,生产上常常发生歉收甚至绝收。从丽水市生产情况看,姬松茸不结实大体有3种表现:一是发菌 正常却不结实,即只有菌丝体而无子实体,约占不结实总量60%左右;二是不能正常发菌,占30%左右;三是原基形成后枯萎或腐烂。我们调查了历次生产失败 的原因,并结合实验室试验进行了分析,现简述如下。

    1.影响结实的主要因素

    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一个生产环节发生技术性错误都有可能导致生产失败。但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出菇温度 是影响姬松茸出菇的最主要因子。姬松茸菌丝培养温度范围广(1037),生产上一般不会出现问题,其关键是子实体发生阶段,要求温度2033,最 2225,并且从原基分化到菇蕾形成约需2周左右时间,生产上每一潮正常出菇,必须有持续2033的环境温度20天左右,其间出现过低、过高温 度都可导致不能正常结实。因温度原因,生产过程中常遇到4种情况:一是整个出菇季节没有出现平稳的气候条件,气温忽高忽低。二是出现有利出菇气温条件时, 但菌丝体未达到生理成熟,或转潮时养菌时间不够,错过出菇时间。三是出现有利出菇气温时,没有采取出菇管理措施。四是栽培设施不完善,没有采取调节温度的 措施,或采用的设施容易造成温度大幅度变化。

    2)培养料的配方和处理 培养料配方不科学或处理不当会造成不发菌或发菌出菇异常,生产上最常见情况有:培养原料选用较单一、新鲜、木质料为主的材料,或培养配方存在明显缺陷。 熟料栽培的培养料未经堆制熟化处理,或加入酸化材料(如粪草等)。培养料堆制发酵没有按要求进行,或发酵失败。

    3)栽培技术措施 栽培管理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环节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导致出菇障碍或病变,主要有:子实体形成阶段没有对水分和通风进行妥善管理等,使子实体难以形成。 大田培养的地块在使用前没有进行病虫防治,培养阶段防虫措施不力。受雨水侵蚀,料层长时间浸水。

    2.出菇异常的防止措施

    确保出菇量正常是姬松茸栽培成功的关键,针对姬松茸的生物学特性,应在以下3方面特别加以注意。

    1)合理安排生产季节 这是姬松茸栽培成功的关键。利用姬松茸发菌温度范围广的特性,适当提早安排生产,一般应根据各地的气象资料,在平均气温2025出现的第一个旬,提前 3个月接种或播种,让生理充分成熟的菌丝体等待出菇适期,而不能相反。如丽水市(北纬28度)春季出菇的一般在2月中旬前接种。生料栽培一般不安排秋季出 菇。熟料栽培,应考虑隔季栽培,即春季接种秋季出菇,或秋季接种次年春季出菇。

    2)做好培养料的堆制发酵工作 无论采取何种栽培方式,都应对培养料进行发酵处理,其中生料栽培应完全按照发酵工艺处理,不使用发酵不彻底或发酵失败的培养料。熟料栽培可以进行半发酵,发酵时间不少于5天(全新料不少于8天),中途翻堆不少于1次(全新料不少于2次)。发酵后的培养料不应有酸臭味。

    3)根据季节的推移和气候变化采取相应的技术管理措施。管理中需重视的环节有:原基出现时喷重水和加强通风。越冬越夏时,适当控制料层水分。重视发菌期的病虫防治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