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庙会说古(三)清代庙会--卤煮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01

清朝定都北京,将内城划为八旗营地,分置八旗以拱卫紫禁城。将汉官、商人和平民由内城迁到外城居住。将庙灯二市也移至外城,庙市移至报国寺,灯市移至琉璃厂和灵佑宫。结果造成内城人口锐减,商业严重衰落和萧条。另一方面,则促进了外城的进一步开发。

清初京城最大的庙市是位于外城的报国寺庙市。报国寺在广安门内大街路北,创建于辽代,明朝成化年间,周太后之弟周吉祥出家为僧,特意重修这座旧寺。以为太后祝寿为名,赐名慈仁寺。慈仁寺之名多见于文人笔下,老百姓仍叫做报国寺。报国寺书市吸引过很多名流。清初的文坛领袖王世祯经常到此买书,海内文人慕名拜访他,在别处见不到,就到报国寺书摊去等,准能见得到。有人在报国寺买到一张破拜帖,上面写着“客氏拜”三个字,赋《客氏行》诗一首。客氏就是与魏忠贤勾结专权的那个天启皇帝的奶妈。王世祯笑着说:“这张破纸当年可比圣旨强多了。”学者顾炎武来京曾在寺内居住,后人在此建顾先生祠。报国寺内树木很多,以大殿前面的两株矮松最著名,相传是金代旧植,其右一株高不过数尺,而枝横数丈。两株矮松被《康熙宛平县志》列为宛平八景之一,叫做佛殿松阴。自从庙市移到此,为拴马之用,被摧残致死。庙内还供奉着一尊窑变观音像,一尺来高,宝冠绿披,手捧梵字轮,法相庄严,制作精美,是景德镇贡献的,由万历皇帝之母李太后送到该寺供奉。这尊观音像是清后期文人们所赋咏的都门八古迹之一,在1900年“庚子之变”中丢失。康熙十八年(1679年)京城大地震,地震以后,报国寺庙市逐渐衰落。

庙会说古(三)清代庙会 - 卤煮 - 過  年  好

如今的报国寺周四古玩市场

清末的《朝市丛载》中所列京都八景,将位于西苑的琼岛春阴和太液秋风合二为一,单列报国寺一景。将商业活动的市作为城市景观,不乏先例,元代的钱塘八景中就有北关夜市,所不同的是报国寺只有景点,没有后面对景观的称颂。

康熙末年隆福寺和护国寺两座大庙相继开庙设市,并称东西两庙,标志着内城商业开始恢复。随着两庙的兴盛,内城的商业日趋繁荣,开庙设市的增多,遂以庙市作为这种集市的统称。乾隆年间的笔记《子不语》中有“上庙买物”的说法,可见庙市已经是很普遍的交易形式了。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探春要宝玉“明儿出门逛去的时侯,或是好字画,好轻巧顽意儿,替我带些来。宝玉道:‘我这么逛去,城里城外大廊大庙的逛,也没见个新奇精致东西,总不过是那些金、玉、铜、瓷器,没处撂的古董儿,再么就是绸缎、吃食、衣服了。’探春道:‘谁要那些作什么!像你上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儿,竹子棍儿挖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子儿,就好了。我喜欢的了不的,谁知他们都爱上了,都当宝贝儿似的抢了去了。’宝玉笑道:‘原来要这个,这不值什么,拿几吊钱出去给小子们,管拉两车来。’探春道:‘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拣那有意思儿又不俗气的东西,你多替我带几件来。”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庙市的情况。

在东西两庙兴盛之后,位于外城的都土地庙、南药王庙、报国寺三处庙市日趋衰落。作为庙市发端的都城隍庙庙市也在此时一落千丈,“游者鲜矣”。由每月开市三次改为每年五月开庙一次,卖估衣的以及扇子、凉席、竹帘等夏令货物为多,此外就是儿童玩物、妇女用品以及食品。清末都城隍庙被大火焚毁,今仅存寝祠,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康熙年间,位于京西的妙峰山庙会兴盛起来,开庙期间有武会以娱神名义在香道上歌舞,进而其他寺观开庙时也要请武会去表演,叫做庙场香会。人们为看会而逛庙,并最终以庙会的称谓取代了庙市。庙会大概就是庙场香会的省称。

从元代的盛节,到明代的庙市,再到清代的庙会,其间经历了六百多年,从这种称谓的变化可见形式和内容的演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