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运行大论》及时空医学模式 3

 johnney908 2014-06-01
旭日:

不知在寸口人迎脈法如何應用?有無上下關係?


益民老人:
您是问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还是问两侧颈动脉人迎,两手寸关尺气口?后者的人迎在上,应六腑的气化,两手气口在下,应五脏六腑的气化。前者左寸为人迎主血分的气化,右寸为气口主气分的气化,实际就是左心右肺的气化。前人有左人迎大应外感,右寸口大应内伤。此说临证有根据,因为一般而言,左寸较弱不上鱼际,若感外淫,左寸人迎迎接外邪就会大起来。而右寸气口多气盛而上鱼际,为内伤气实之病。旭日:

時間上是指上半年的,還是初,二,三之氣相對應的?是春弦秋浮冬沉夏洪的發展?

益民老人:
在上楼已经回复,从略。謝謝老師回復!

關於南北政,根據貴著《千古醫案南北政》, 前半年為南政,后半年為北政,理解對嗎?

寸口人迎脈法指內經內所提之法,一般人迎候腑,寸口候臟

打擾老師整篇講解 抱歉!南政卯二月春分,北政酉八月秋分,地气平分,皆是少阴在泉。南政五午月夏至,北政十一月冬至,天气平分,皆是少阴司天。南政少阴司天,两手脉洪大而尺强寸弱,所谓“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北政少阴司天,两手脉沉石而寸强尺弱,所谓“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尺不应。”南政少阴在泉,两手脉弦而寸强尺弱,所谓“南政之岁,少阴阴在泉,则尺不应。”北政少阴在泉,两手脉浮而尺强寸弱,所谓“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此皆四时平脉,若太过不及皆属病脉。兹举本人医案四则以佐证。

南政卯二月,少阴在泉,则尺不应医案
马××,男,70岁,2013年3月14日,农历二月初三接诊。头晕20天,起始咳嗽,继而头晕。住院14天,仍旧头晕不止,伴头重胀痛,两侧及后头尤甚,胸部憋闷,舌红水滑苔,脉弦细劲,两寸无力,两关尺劲指。尺寸反,病重。乃心肺气血供脑不足,脾虚湿痰上扰,宜五味子饮合天麻白术汤化栽:北五味12克  当归12克  桂圆肉12枚  淮山12克  枣仁12克  天麻12克  旱法夏12克  茯苓12克  陈皮10克  炙甘草6克  党参15克  黄芪15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三剂。3月17日,农历二月初六复诊,头晕痛好转,脉转结代,心肾阳衰显露,通脉四逆汤主之:附片12克  干姜12克  炙甘草12克  红参12克  葱白9茎  六剂,每日两剂,每剂熬60分钟,只取头煎顿服。后接服十多剂而安。


南政午五月,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医案
李××,男,65岁,2013年6月22日,农历五月十五初诊。两手脉洪大,两寸弱,舌嫩红水滑苔。素来阳衰阴盛体质,受寒即咳喘,以小青龙汤取效。此次咳喘四天,汗多口不渴。寒饮內盛,虽当南政盛夏脉象,也当温药,以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30克  炙甘草10克  北五味10克  北细辛10克  三剂后咳喘好转,汗减少,续与小青龙汤重用半夏和五味子治之愈。


北政酉八月,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医案
马××,男,63岁,2013年9月10日,农历八月初六初诊。左脉弦大有力,右脉弦细而劲,左强右弱,与酉八月少阴在泉脉应浮而两寸不应之脉不符,舌胖嫩。主证头晕痛,多梦神倦,口干频饮冷水,大便秘结,尿黄,口臭。左之肝肾相火旺,肝风犯肺侮脾,故左弦右大,宜柴胡龙牡汤调其升降。柴胡10克 黄芩10克 法夏10克 党参12克 龙骨30克 牡蛎30克 赭石30克 大黄10克 花粉15克 桂枝15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4枚 三剂。
八月十六二诊。头晕痛稍减,睡眠精神好转,大便通畅,口稍干。左脉浮大,按之尚有力,尺强寸弱,右脉弦细,按之不绝。左强右弱。右肺脾气虚,左心肝气血逆,舌质鲜红,薄白苔,肝阴虚之象。宜陈源生柴胡龙牡汤加减,补肺脾气阴,平肝降逆。柴胡12克 玉竹20克 白参10克 白芍15克 龙牡各30克 桂枝10克 炙甘草5克 天麻12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花粉10克 四剂。
八月二十四日三诊。头晕痛,足乏力及精神均好转,左脉转和缓,右沉细弱,秋见冬脉,舌嫩而净,阴损及阳,八味地黄汤。熟地25克 淮山12克 枣皮12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附片6克 肉桂5克 五剂病愈。

北政子十一月,少阴司天,则尺不应医案
苏××,女,59岁,2013年12月7日,农历十一月初五初诊。右脉浮大而紧,上鱼际不显著,左脉与右同。舌淡苔黄白而腻。主证咳喘一周,吃西药及输液,乏效。咯稀薄痰涎。味咸,清涕滂沱,尿灼热,但恶寒不发热,两肩和腰背痛,少许出汗。子十一月少阴司天,脉不沉石,反见少阴从太阳寒化浮紧,寒极相火内郁故小便灼热。小青龙汤散寒治本:麻黄10克
桂枝30克  炙甘草10克  干姜20克  北细辛10克  北五味20克  旱法夏20克  三剂。
十一月初九二诊,身痛小便灼热咳喘浠涎递减,微有咸味。脉尚浮紧,左强右弱,舌质转红润,薄白苔。口干不饮水,神倦乏力。右属气,乏力气虚故右脉较弱,与子月脉象不符。宜补气阴,蠲寒饮,东垣麻黄人参芍药汤:麻黄10克  桂枝15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6克  黄芪15克  当归10克  麦冬10克  北五味10克  北细辛3克  三剂。
十一月十四三诊,诸证大减,痰涎尚有咸味,背冷痛如掌大,大便已不结,小便不灼热,相火归位,阳气未复,寒饮未去,故背寒冷如掌大。脉浮大稍紧,左强右弱,右尺尤弱。苓甘五味姜辛汤温化:茯苓15克  炙甘草10克  北五味15克  干姜15克  北细辛6克  旱法夏12克  桂枝12克  肉桂6克  麦冬10克  三剂。關於北政之歲,南政之歲
歷代解釋有四
1 甲己土運為南政,其餘為北政(張介賓)
2 戊癸化火為南政,其餘為北政(志聰)
3 亥子寅卯辰年為南政巳午未申酉戍年為北政
4 太過為南政,不及為北政

從老師的四醫案來看,當為一年之十二月之變化,即3的解釋正確性大

然,北南政之歲的當為歲氣陸莞泉《運氣辨》

2013年是癸巳年,為北政。老師從醫多年,故從年的角度有沒有進行觀察呢?还有一种,以卯酉连线分南北,黄元御说“则自卯而后,天气渐南,总以南政统之,自酉而后,天气渐北,总以北政统之矣。”我参考了黄氏之说,又根据南北政信息和南北政的内经原文,定春三月寅卯辰和夏三月巳午未为南政,定秋三月申酉戌和冬三月亥子丑为北政。也就是前半岁司天的岁气为南政,后半岁在泉的岁气为北政。若以年为单位定岁气脉,不属于南北政的脉象,因为南北证脉象的应与不应的根据,是以少阴气化所在的时位而决定的。当然某年的岁气脉也要考虑,如2003年是癸巳年,癸为火运不及,火不及就是偏寒,上列有三个医案都是寒证,有一列是属于少阳风火病证,与巳(亥)厥阴风气有关。将岁气脉与南北政脉象结合起来,就能执简繁,既明脉形,又明脉气的变化。

黄元御说,南政北政,经无明训,旧注荒唐,以甲己为南政,其余八干为北政。天地之气,南北平分,何其北政之多而南政之少也,此真无稽之谈矣。以理推之,天气昼南而夜北,是一日之南北政也。一岁之中,天气夏南而冬北,是一岁之南北政也。天气十二年一周,则三年在北,亥子丑;三年在东,寅卯辰;三年在南,巳午未……三、南北政信息——南政年和北政年是不存在的  (《千古疑案南北政》)
王冰,张景岳等人认为,甲己土运所属的十二年为南政,其余丁壬木运,戊癸火运,乙庚金运,丙辛水运所属的四十八年为北政。张志聪等人认为,戊癸火运所属的十二年为南政,其余四运所属的四十八年为北政。陆儋辰等人认为,辰卯寅丑子亥黄道南纬为南政年,戌酉申未午巳黄道北纬为北政年。还有以太过阳年为南政,不及阴年为北政的。
尽管对于南北政有这许多认知,意见不能统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一致死于“视岁南北”句下,认为有南政年和北政年的存在。并且“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从文字表面看,似乎是指“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天,则寸不应”等概括语,就是“一言而终”,实际上并没有明白说出南北政脉象应与不应的要妙。所以“知其要者”一言,颇费思索。
在检索《灵枢.禁服》原文里,有明显的南北政信息:“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可见“论言”引用不完全。而恰恰是未引论的部分如“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能显示南北政的信息。能说明阴阳是变化的,是相对平衡的,也最能说明南北政的问题。人迎与寸口二者的脉象畅通无阻,俱往俱来,大小齐等,但也不是绝对的齐等,而是随春夏秋冬变化而变化的。春夏阳气旺,故主三阳脉气的“人迎微大”,秋冬阴气旺,故主三阴脉气的“寸口微大”。此属脉象与气候的适应性变化,是自热界的阴阳消长与人的脉气相宜应的正常反映,故“如是者,命曰平人”。毫无例外,南北政脉象也是随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而变化的五脏平脉。
春三月和夏三月为前半岁,秋三月和冬三月为后半岁。前半岁气候由温而热为南政,寸口脉象也随温热起变化,由弦变洪,由细变大。后半岁气候由凉而寒为北政,寸口脉象也随凉寒而起变化,由浮变沉,由大变细。所谓“视岁南北,可知之矣”,基本上就是这么一回事。
黄元御说:“一岁之中,天气夏南而冬北,是一岁之南北政也。”这一句话可以说是南北政的要领。此要领是由南北政“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之信息类比而获得的。黄氏虽然也并没有否认南政年和北政年的存在,但从他的“天地平分”论南北来分析,实际也就是以春分和秋分连线为分界,以春夏为南政,秋冬为北政的。
所以,“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知道南北政信息的要领,就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少阴脉气的强弱随四季而变化,属于正常生理脉象而已。”
南政属前半岁,北政属后半岁,“视岁南北”就是审察一岁当中的前半岁和后半岁。所以,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南政年岁和北政年岁。探究年岁者,实乃玄奥难通,与实际临证不符,是没有用处的邪说,当删。五、南北政脉象应与不应之理(《千古疑案南北政》)
南北政的少阴脉气在两手尺寸上畅通无阻,俱往俱来,也有强弱变化,并且按时寓于四季的弦洪浮沉及大小之中。其审察法则是,以少阴所在的上下左右时位来与两手尺寸对应。少阴司天在泉,则少阴脉气分布于左右间气,两手尺寸与之对应;厥阴司天在泉,少阴居于司天在泉左间,左手尺寸与之对应;太阴司天在泉,少阴居于司天在泉右间,右手尺寸与之对应。凡是对应的,少阴脉气就强,称之为“应”,不对应的,少阴脉气就弱,称之为“不应”。应者不太过,不应者不沉伏,只是相对弱一些,皆属适应气宜的正常生理脉象。
为什么脉气的强弱要由少阴气化来决定呢?因为少阴热化,内合心脏,心主血脉,是脉气的原动力。所以脉气的强弱要由少阴所在时位的气化对心脏的影响变化来决定。
再者,少阴脉气须得阳明胃气的支持。因為少阴与阳明互为司天在泉,少阴与阳明直接通气,故少阴脉气在左右尺寸上的反应,含有胃气冲和之美,为平脉的根本保证。

在这里补充一下,南北政脉形而言,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分别是卯二月少阴在泉、午五月少阴司天、酉八月少阴在泉,子十一月少阴司天的南北政四正仲月的脉象,不杂它脉。而寅正月为孟春,厥阴在泉,脉弦细;辰三月为季春,太阴在泉,脉缓大;巳四月为孟夏,厥阴司天,脉弦大;未六月为季夏,太阴司天,脉缓大;申七月为孟秋,厥阴在泉脉浮弦;戌九月为季秋,太阴在泉,脉浮缓;亥十月为孟冬,厥阴司天。脉沉弦;丑十二月为季冬,太阴司天,脉沉缓。分别是司天或在泉与四季杂合的脉象。
南政(面北而命其位)
[/td]
[td=1,1,99]
寅(少陽)
[/td] [td=1,1,89]
卯(陽明)
[/td] [td=1,1,98]
辰(太陽)
[/td] [td=1,1,98]
巳(厥陰)
[/td] [td=1,1,98]
午(少陰)
[/td] [td=1,1,98]
未(太陰)
[/td]
[td=1,1,99]
厥陰在泉
[/td] [td=1,1,89]
春弦
[/td] [td=1,1,98]
太陰在泉
[/td] [td=1,1,98]
厥陰司天
[/td] [td=1,1,98]
夏洪
[/td] [td=1,1,98]
太陰司天
[/td]
[td=1,1,99]
脈弦細
[/td] [td=1,1,89]
 
[/td] [td=1,1,98]
脈緩大
[/td] [td=1,1,98]
脈弦大
[/td] [td=1,1,98]
 
[/td] [td=1,1,98]
脈緩大
[/td]
[td=3,1,286]
(春)
[/td] [td=3,1,295]
(夏)
[/td]
[td=3,1,286]
(冬)
[/td] [td=3,1,295]
(秋)
[/td]
[td=1,1,99]
丑(太陰)
[/td] [td=1,1,89]
子(少陰)
[/td] [td=1,1,98]
亥(厥陰)
[/td] [td=1,1,98]
戌(太陽)
[/td] [td=1,1,98]
酉(陽明)
[/td] [td=1,1,98]
申(少陽)
[/td]
[td=1,1,99]
太陰司天
[/td] [td=1,1,89]
冬沉
[/td] [td=1,1,98]
厥陰司天
[/td] [td=1,1,98]
太陰在泉
[/td] [td=1,1,98]
秋浮
[/td] [td=1,1,98]
厥陰在泉
[/td]
[td=1,1,99]
脈沉緩
[/td] [td=1,1,89]
 
[/td] [td=1,1,98]
脈沉弦
[/td] [td=1,1,98]
脈浮緩
[/td] [td=1,1,98]
 
[/td] [td=1,1,98]
脈浮弦
[/td]
[td=6,1,581]
北政(面南而定其位)
[/td]

司天為上半年的客氣(三之氣),在泉下半年的客氣(終之氣)
南政屬前半,北政屬後半,即南政就只有司天北政就只有在泉
但此處司天在泉不是這個意思,對嗎?

上下左右時位來與兩手尺寸對應

以少陰所在的上下左右時位來與兩手尺寸對應。
少陰司天在泉,則少陰脈氣分佈於左右間氣,兩手尺寸與之對應;
厥陰司天在泉,少陰居於司天在泉左間,左手尺寸與之對應;
太陰司天在泉,少陰居於司天在泉右間,右手尺寸與之對應。


能詳細說明嗎?
不知道為什麼表格亂碼,抱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