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国人性格及其它

 杂货店伙计 2014-06-03

 

在明朝万历年间到达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在写给罗马的信中说:“很难把中国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战打仗的人。他们彼此争斗时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妇道人家的愠怒,相互殴斗时揪头发。”

     

《南京大屠杀资料集》中一个日本军人回忆,成千上万的中国士兵,默然地经过如山的同伴尸群,走向死亡,而毫不反抗。那个日本人百思不得其解,是中国人太容易驯服,或者是中国人对死亡悟得太透?日军以一百人小分队屠杀几千人,曾很担心中国军人反抗,但这种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

     

历史走到了今天,在中国周边地区,出现了外交人士所说的“小国欺负大国”的事情,一些小国对我国提出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并不领情,不断闹事,于是有人就指责中国太软弱,太窝囊。

     

目前中国的做法是否太软弱、太窝囊,不好评论,也许是有大的谋略在里面也不一定,国人最擅长大智若愚了,最懂得先礼后兵、以德服人了。不过,国人的性格原本并非如此,还是有血性的。春秋战国时的中国人,个个都强悍好战,连吴越地区,也就是今天江浙上海地区,都是非常尚武的土地。那时不论男女,皆以高大健硕为美。当时的贵族,都能下马能文,上马能武,侠客遍地,武士横行,一言不合,就拔剑相斗。

     

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也大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迷信权威,也没有思想禁区,以君王的师友自居,将自己的“道”凌驾于君王的“权”之上,合则留,不合则去。孔子周游列国,不是为了高官厚禄,只是为了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最后感觉列国都不能行他的道,还坚持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的性格比孔子更张扬、更锋利。他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意思是,别太把君当回事,就把他们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孩。知识分子的这种言论、气概,在后代的知识分子身上就很难看到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但与此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象征着“周文”的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此时已经幻为美好的回忆,取而代之的是霍布士所说的“人与人争”的可怕的自然状态。那是一个“文明”退位、“伪文明”得道的时代,人心中原始的动物本能获得了解放,披着“文明”外衣不动声色地将人类召回文明创劈之前的黑暗世界。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所以战争不断;战争不断,所以民众遭殃。与百家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相比,民众更渴望的是太平,哪怕还不是盛世的太平。如何避免战争?这就是一统,即一统天下!

     

商鞅的变法让秦国崛起。中原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变得比较柔软,比较有宽容度,比较崇尚优雅和尊严。但是秦国不同。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文化是最野蛮、最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的。西北少族民族的生产关系比较简单、原始、纯朴,所以他们直接以追求生存、积累财富为目的,而很少加以掩饰。因此秦人比楚人更醉心武力,崇拜强权。

     

商鞅从军爵制度开始,取消贵族世袭制度,收回特权,只有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有军功战绩,才能够重配爵序,列籍贵族;平民百姓,不管出身贵贱,只要有军功战绩,都可以根据杀敌多少,获得相称的爵位,获得功名富贵。有野心的人,通过打仗、杀敌,血腥的屠杀,获得人口和土地。

     

秦国这样的发展模式,被当时的其他列国称为“虎狼之国”。但打来打去,最后野蛮战胜了文明,秦国击败六国,统一了天下。

     

秦国统一了天下,还企图统一国民思想,采取“愚民政策”,把文人、商人、工匠视为“国害”。秦始皇确立了君宪制度,给专制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个专制制度建立得太强硬,剥夺天下的意图太明显,结果二世而亡。汉朝吸取秦始皇的教训,给秦始皇建立的硬制度加上一层软装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要行王道、行仁政,给专制制度配上一个非常合适的意识形态体系。

     

汉代统一思想,对全国人民的大脑进行格式化删除,彻底剪掉了知识分子思想的翅膀。从汉武帝开始,直到至今,中国没能出现春秋战国那样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没有再出现过与先秦诸子比肩的大思想家。

     

后面的历朝历代,继续在专制的基础上添砖加瓦。接下来隋炀帝、唐太宗完善了科举制度,把天底下所有的知识分子统一到科举考试上,从制度上有力地控制了知识分子的头脑。宋代重文轻武,有意识地削弱了尚武精神,防止地方有能力对中央进行反叛。到了明清两代,知识分子就彻底被降服了。

     

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形象落差之大,让人不敢相信。春秋时期的中国人,品格清澈;唐宋时的中国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国人的品质却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无创造力。

     

大凡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大概也是有性格的。提起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一般人都会想到我们是“礼仪之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错,讲究礼仪,可谓是高度文明的体现。可惜的是,生物界和西方列强好像不那么温情,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罗素说,中国的儒家思想太好了,它倡导的生活方式,对物质和思想层面的把握非常好,是一种优雅的文化。在这种文化指导下的民族会是非常安逸和文明的。他说只可惜,世界上还有其他的文化,即西方骑马民族的文化,那是物质主义的、掠夺的文化,你这种田园诗般的生活无法与其共存。

     

太平盛世是国人心中永久的期盼。但盛世的前提是太平,没有太平就没有盛世。国家统一,可避免内战,实现国人期盼的太平;而国家统一了,顺便捎带的是思想的统一。而思想的统一,是否也是防止国家分裂的有效手段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乾隆的文字狱来看,统治者是有这方面的顾虑的。直到今天,虽然讲言论自由,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完全放任自由的。至今我没有想明白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导致了国破家亡?还是国破家亡导致了百家争鸣?言论自由是否也意味着谎言也满天飞?从而带来思想上的混乱?从而导致国家的混乱与分裂?这个问题太宏大,不是我能想象出来的。

     

有人把目前国人所处的时代称为盛世,也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了,而更主要的一点还是相对和平,没有大的战事。所以有人就说稳定压倒一切,当然也有人指责维稳的费用太高。

     

在国际上讲仁义道德行不通,讲的是利益,那对内讲讲如何呢?对外,真正做到不惹事、不怕事,对内以人为本,切切实实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如此,在内才能和谐共生,对外才能团结御敌。

     

历史即当下,是因为当下发生的一些社会现象在历史上都发生过。比如贪污腐败,百姓冤屈上访,这些问题,历朝历代都发生过,相似度惊人地高,好像那个时代的事物改头换面,换一套马甲又穿越跑回来了,像是时光倒流。所以翻读历史的时候,渐渐发现,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包括国人的性格问题,都不是现代的问题,而是传统文化与制度的问题,这种问题的根源都在历史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