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千古疑案”

 johnney908 2014-06-05

《伤寒论》之“厥阴病”实质问题,古今学者仁智各见,所以被称为“千古疑案”。有认为属寒者,有认为属热者,有认为阴极阳生、阴阳交争、厥热往来者,有认为阴阳错杂、虚实相兼、上热下寒者,分歧甚大。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大家未能把厥阴作为人体生理系统来理解,未能把厥阴病与“厥证”、“厥热胜复证”等分别开来。我们长期扎根临床,潜心研究《伤寒论》多年,发现三阴三阳即所谓“六经”,实际上是客观存在的人体生理六大系统,同时又是人群的六种不同的体质类型。我们以此观点来看《伤寒论》厥阴病,便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不揣浅陋,敢陈管见,愿教正高明。

1、厥阴系统生理和厥阴系统病变

春秋战国到秦汉三国时代,是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形成时期。限于当时的条件,中医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只能通过疾病的表现来分析,只能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思路,采取宏观观察的方法来进行。同时,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又受到当时哲学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巨大影响。以五行学说为指导,归纳人体生理功能则为五脏五大系统,即脏象学说。以阴阳学说为指导,阴阳可进一步分为三阴三阳,归纳人体生理功能则为三阴三阳六个系统。三阴三阳六系统与五脏系统之间,既有关系,又有区别,不能等同视之,以此代彼,绝不能把三阴三阳简单地理解为相应脏腑经络及其功能的综合体。概而言之,《伤寒论》的太阳系统是人体肌表抵御外邪、调和营卫功能的概括。阳明系统是人体胃肠通降、传导化物功能的概括。少阳系统是人体调节情志、生发阳气、疏利气机功能的概括。太阴系统是人体脾胃运化、化生输布水谷精微功能的概括。少阴系统是人体内部阴阳固秘、水火交济功能的概括。而厥阴系统则是人体控制情绪、潜藏阳气、平衡气机功能的概括。以肝主气机,主情志,体阴而用阳,与脾胃密切相关,与心母子相应,与肾精血同源,所以,厥阴系统功能的维持,与肝关系最为密切,也有赖于与脾胃、心肾功能的正常发挥。生理情况下,人情绪稳定,阴精闭藏,阳气有制,气机平调。病理情况下,人的情绪控制无力、阳气不能潜藏、肝气横逆犯胃,则可表现为性急易怒,口渴,自觉气上撞心,心中痛热等厥阴系统病变典型证候。所谓“厥阴病提纲证”条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况。至于其何以首列“消渴”一证,则有强调阴虚内热的意思。我们认为:“厥阴病提纲证”与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提纲证一样,同样应该是最能体现该系统病变特点的条文。

2、厥阴体质与发病

由于在人群各个个体,体内各系统生理功能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所以人群就必然存在不同的体质类型。五脏系统功能不平衡,决定了人群体质可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类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是以五行学说为指导来划分人群体质类型。三阴三阳各系统功能不平衡,决定了人群体质可划分为三阴三阳六个类型。即太阳体质、阳明体质、少阳体质、太阴体质、少阴体质、厥阴体质。《灵枢·通天篇》是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来划分人群体质类型。

其中,厥阴体质之人,多阴虚肝旺,肝气盛而肝阳亢,如张飞、程咬金、李逵等就属于这一类人。若具体再分类,则可分为阳亢肝旺、阴虚阳亢、阳虚肝旺等。厥阴阳亢肝旺之人,体质壮实,性急易怒,控制情绪能力较差,发病易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头痛,或胃脘灼热疼痛,自觉气上撞心等证,相当于后世连梅汤证、百合乌药散证、镇肝熄风汤证;厥阴阴虚阳亢之人,体质较虚,体力相对不足,平素控制情绪能力较差,易怒,发病易表现为咽干口燥,头晕眼花,耳鸣,烘热汗出,失眠健忘,腰膝酸软等证,相当于后世杞菊地黄汤证、建瓴汤证等;厥阴阳虚肝旺之人,体质虚弱,体力严重不足,神疲乏力,急躁易怒,发病则表现为头晕眼花,虚烦不宁,头痛耳鸣,腰膝酸冷,甚至出现面红如妆,时时汗出、四肢厥冷等危证,相当于后世潜阳汤证、参附龙牡汤证等。不同体质的人,易感邪气、易受病因不同。发病后,临床表现也各有特点,进一步发展,转归预后也有区别。

3、“厥阴病篇”部分条文解析

纵观《伤寒论》全书,在某系统病变篇章中,常常是既有有关某系统典型病变的条文,也夹杂者需要与之进行鉴别的条文以及坏病、变证、夹杂症等其他条文。对于这一特点,“厥阴病篇”条文,与其他篇章一样,而且表现得尤其突出。纵观“厥阴病”全篇,除所谓“厥阴病提纲证”条文(326条)外,明确指出厥阴病的条文只有3条,即“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328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329条)。我们认为:研究厥阴病还是应该以这些明确提及“厥阴病”的条文为主。而在这三条当中,327条“厥阴中风”,概念是类于“太阳中风”,是指厥阴阳亢肝旺或阴虚肝旺之人,感受中风之类的阳邪而发病。治疗可选用后世桑菊饮、翘荷汤等,凉肝清热、疏风散邪。以其阳亢,脉当弦大而浮,以其阴虚,脉当细,若现微浮,为阴渐复,或提示阳亢不甚,而无驰张之势,所以“欲愈”。如果脉浮甚,浮而弦大,则邪气盛,阳气驰张,则未必就是佳兆。而脉脉沉细“不浮”,则是阴虚甚,阴未复,故曰“未愈”。而328条“厥阴病”,为厥阴阴虚肝旺体质之人为病,以其有阴虚的一面,故而“渴欲饮水”,但其“渴”与阳明病胃热伤津的“口渴喜冷饮”不同,应该“少少与之”饮水,最好饮以热水,同时可与后世连梅汤等治疗。因为厥阴肝旺体质之人,肝气横逆有克伐脾胃之势,如果过多饮水,尤其是饮用冷饮,则有可能伤脾气,成积饮,反可使病情复杂化。至于厥阴病相关原文4条中,就有两条提到“渴”,实际上就是在强调“厥阴病”阴虚的特点。至于327条,是“厥阴病,欲解时”条文,以丑寅卯为肝脏所主的时辰,所以厥阴病当于此时解除。以上是论厥阴本病,可以大概了解到厥阴病的一些情况。由于历史的原因,《伤寒论》厥阴病篇是否存在脱简,很难定论。更由于明确指出“厥阴病”的条文确实太少,也为我们今天认识“厥阴病”带来了困难。其实,这也正是其成为“千古疑案”的原因之一。

而“厥阴病篇”330条到357条,则为有关“厥证”和“厥热胜复证”的条文。有关“厥证”的条文,包括乌梅丸证蚘厥、白虎汤证热厥、当归四逆汤证血虚寒厥和所谓“厥阴死证”的条文,实际上论述了各种厥证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预后转归等,与厥阴本病实际上不是一个概念。而有关“厥热胜复证”的条文,时振声教授认为是外感病极期阴阳交争的特殊表现,可见于中毒性菌痢、化脓性扁桃体炎、猩红热等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继发的感染中毒性休克。休克表现突出者,四肢厥冷为主,而休克纠正之后,原发感染未愈者,则以发热表现为主,并不存在“阳复太过”的问题。临床所见,确实如此。此证不同于厥阴病本病。至于“厥阴病篇”358条以后条文,几乎都是有关“吐利”的论述,在《金匮要略》中也有收载,实际上论述了各种吐利证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预后转归等,当然不同于厥阴本病。

以上,我们谨对《伤寒论》之“厥阴”、“厥阴病”等,提出了自己粗浅的认识,乃是我们结合临床长期学习研究《伤寒论》“千虑之一得”,希望能对《伤寒论》研究和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我们认为:厥阴是人体生理系统之一,又是人群常见的一个体质类型。厥阴系统病变的典型表现是人情绪控制无力、阳气不能潜藏、肝气横逆犯胃伤脾的证候。《伤寒论》未载其典型处方,后世许多名方可以参照。“厥阴病篇”所谓“厥证”、“厥热胜复证”、“吐利”,并不是厥阴本病。乌梅丸是治疗蚘厥的典型处方,但不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