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

 johnney908 2014-06-06

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

史方奇;方药中

 

  腹泻是儿科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包括范围极其广泛,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腹泻的发生,广泛言之,一切由于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吸收分解障碍;肠道炎性变化及各种机械性刺戟而致之腹泻症状,中医均列属小儿腹泻范围。不过儿科临床上所谓腹泻,一般多仅指小儿排粪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泻而言,如泻出物中夹杂脓血者,中医称为“肠澼”、“滞下”或“痢疾”,一般不列入腹泻范围之中。何梦瑶氏谓:“泄泻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腹痛或不痛,并无努责,亦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惟觉困倦耳,故与痢疾异。”因此本文所述内容,亦仅限于小儿一般腹泻,不包括小儿痢疾在内。
  

一、关于病因


  关于小儿腹泻症状发生的原因,归纳中医文献中有关论述,一般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1.外感“邪气” 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可以由于外感“邪气”所致,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有解脱而风冷入肠胃,肠胃虚则泄利。”又谓:“解脱换易衣裳及洗浴露儿身体,不避风冷,风冷因客肤腠…入于大肠则为利也。”张景岳全书谓:“小儿吐泻…有因寒气自外而入,内犯脏气而然…”戴思恭证治要诀谓:“暑泻由冒感暑气。”王纶明医杂著谓:“夏秋之间,湿热大行,暴注水泻。”所谓:“风”、“寒”、“暑”、“湿”…等等,“外邪”侵犯小儿肠胃,即可在临床上发生腹泻症状。
  2.饮食所伤 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常系由于饮食失调所致。素问太阴阳明篇谓:“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飱泄。”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先因饮食,有冷气在肠胃之间,而复为热气所伤,而肠胃宿虚,故受于热,冷热相交而变下利,乍黄乍白,或水或谷,此为冷热利也。”王纶明医杂著谓:“泄本属湿热,多因饮食不节,致伤肠胃而作。”景岳全书谓:“小儿吐泻…有因生冷不慎、致伤胃气而然者…”是小儿饮食过多或食用生冷不洁之物,均可损伤小儿肠胃而发生腹泻。
  3.脾胃虚弱 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尤其是一般慢性长期腹泻,常系由于小儿脾胃虚弱所致。素问脏气法时论谓:“脾病者,虚则腹满腹鸣,飱泄食不化。”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肠胃虚则泄利。”王纶明医杂著谓:“若元气素弱,饮食难化,食多即腹内不和,疼痛泄泻,此虚寒也。”景岳全书小儿吐泻篇谓:“若饮食虽滞而因脾虚不能运化者,此其所重在脾气不在饮食也。”所谓:“脾”、“胃”等词,中医临床上大致上是指人体消化系统;“虚”或“寒”,临床上一般大致是指人体生理调节代偿功能衰弱或衰竭,因此所谓“脾胃虚弱”致泻,当亦即指小儿消化功能衰弱或衰竭时所发生之腹泻症状,因而“脾胃虚弱”常为小儿发生腹泻症状之主要原因。
  4.乳母疾病影响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可以由于乳母疾病,由授乳而影响 小儿发生腹泻,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乳母触冒风冷,食饮生冷物,冷气流入乳,令乳变败,儿若饮之,亦成霍乱吐利。”又谓:“乳母将,息取冷,冷气入乳,乳变坏,不捻除之,仍以饮儿…入于大肠则为利也。”是乳母有病可以影响乳汁变化而使小儿饮用后发生腹泻症状。
  5.治疗上的错误 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可以由于治疗上的错误所造成,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春夏以汤下,小儿其肠胃脆嫩,不胜药势,遂吐下不止。”刘完素六书谓:“表热未入于里,误以寒药下之太早…因而里寒下利不止。”是可见其他疾病不适当的治疗或不及时,或用药不当,亦均可在临床上使小儿发生腹泻症状。
  以上五类原因,其中以前三类为最重要,急性腹泻病儿,多半系由于外感邪气或饮食所伤,慢性腹泻病儿则多半系由于“脾胃虚弱”。
  

二、关于病理生理


  关于小儿腹泻症状的病理生理,中医文献中记载颇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湿胜则濡泻。”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肠胃嫩弱,因解脱逢风冷,乳哺不消而变吐利也。”平治会粹谓:“泄泻者,水湿所为也…得此症者,或因于内伤,或感于外邪,皆能动乎脾湿。”李中梓医宗必读谓:“统而论之,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故曰无湿不成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赵献可医贯谓:“脏腑下利,其证多端,大抵皆因脾胃而作。”张景岳全书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文献中有关腹泻症状的病理生理论述还颇多,难加尽举,仅就以上各家论述,试作如下小结:
  (1)认为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主要系由于其脾胃病变所致,中医所谓“脾胃”,是泛指人体整个消化系统,质言之,即人体消化系统在因病因作用而致消化功能紊乱情况之下即可发生腹泻症状,所谓:“泄泻之本无不 由于脾胃…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乃致合污下降而下利。”
  (2)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主要系由于“湿”所致,所谓“湿”,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一个术语,其含义之一,大致上是指人体内液体病理产物之意,湿的产生,可以因于热。由热而生的湿,称为“湿热”,亦可以因于寒,由寒而生的“湿”,称为“寒湿”,“湿”的产生不论系因于热或因于寒,只要人体内有“湿胜”的情况,亦即湿达到了一定程度,即可在临床上表现为腹泻症状,所谓:“湿胜则濡泄”,“泄泻者,水湿所为也。”朱丹溪幼科全书谓:“凡泄泻皆属湿。”
  (3)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可以由于外感,亦可以由于内伤,但基本上则认为仍多系由于脾土虚弱所致,质言之,亦即认为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常系由于小儿肠胃抵抗力较弱,生理调节代偿能力低下而发病,所谓:“脾土强者,自能胜湿……若土虚不能利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小儿肠胃嫩弱,因解脱逢风冷,乳哺不消而变吐利。”按照现代医学对于小儿腹泻症状的病理生理认识,腹泻的发生,大致亦不出下列几点情况:①由于肠道运动功能增强;②由于肠道吸收分解障碍;③肠道炎性病变及机械性刺戟。总的来说,均属小儿正常消化功能在病因作用之下遇到破坏所致。此一点从概念上来说,与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症状的病理生理认识,基本上实相近似。
  

三、关于证候类型


  关于小儿腹泻症状的证候类型,中医书中名目繁多,归纳之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四大类:
  (一)以患儿全身证候性质作区分者
  1.热泻 小儿腹泻而伴有全身机能亢进症状者,中医谓为热泻,朱丹溪幼科全书谓:“如泄泻黄稠,腹痛作热,面红口渴,此热湿也。”鲁伯嗣婴童百问谓:“小儿热泻者,大便黄而赤或有沫,乃脏中有积,或因乳母好饮酒或嗜热物,或生下伤温蕴热。”李梴医学入门谓“热泻实火口渴,喜冷,痛一阵,泻一障,肛门焦痛,其来暴速。”是小儿热泻特点主要为:粪色赤黄有沫,肛门焦痛,烦渴喜冷。小便赤濇,泻时腹痛,可伴有发热情况,其来暴速,患儿全身情况尚好。
  2.寒泻 小儿腹泻而同时伴有全身机能衰弱或衰竭症状者,中医谓为“寒泻”或“冷泻”。巢氏病源冷利候谓:“小儿肠胃虚,或解脱遇冷,或饮食伤冷,冷气入于肠胃而利,其色白,是为冷利也,冷甚则利青也。”王肯堂证治准绳谓:“冷泻者乃脾胃虚寒,水谷不化而泄。”李梴医学入门谓:“寒泻恶寒身痛,腹胀切痛,雷鸣鸭溏,清冷完谷不化,甚则脾败肢冷。”王纶明医杂著谓:“若元气素弱,饮食难化,食多即腹内不和,疼痛泄泻,此虚寒也。”是小儿寒泻特点主要为:泻出物清冷或乳食不化,小便清白,神乏倦怠,甚者身冷肢凉,患儿平素健康差,常有腹泻历史,所谓:“元气素弱,饮食难化,食多即腹内不和,疼痛泄泻。”
  (二)以发病器官作区分者
  1.胃泄 难经谓:“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是胃泄特点主要为:饮食不化,泻出物为黄色稀便。
  2.脾泄 难经谓:“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是脾泄特点主要为:腹泻而兼有呕吐。
  3.大肠泄 难经谓:“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食已即泻,大便色白,是为大肠泄特点,大肠泄后世各家书中一名直肠泄。
  4.小肠泄 难经谓:“溲而便脓血,少腹痛。”腹痛腹泻,大便脓血,是为小肠泄特点。小肠泄一般列入痢疾范畴。
  5.肾泻 李中梓医宗必读谓:“肾泄者,五更溏泄,久而不愈。”张景岳全书谓:“肾泄者,每于五更初,或将天明时即洞泄数次,有经月连年弗止者,或暂愈而复作者。”泄泻经久不愈,泄泻多在天将明时,是为肾泻特点,肾泻一名脾肾泻又名五更泻,赵献可医贯谓:“夫所谓大瘕泄者即肾泄也。”是肾泻亦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
  (三)以腹泻症状特点作分类者
  1.餮泄 李中梓医宗必读谓:“飱泄者,水谷不化而完出也。”尤在泾谓:“飱泄完谷不化也。脾胃气衰,不能熟腐水谷而食物完出。”是飱泄特点主要为乳食不化。
  2.洞泄 一名濡泄,李中梓医宗必读谓:“洞泄一名濡泄,泻下多水也。”巢氏病源小儿洞泄下利候谓:“洞泄不止为注下也,凡注下不止者,多变惊痫。”是洞泄特点主要为水泻。
  3.滑泄 李梴医学入门谓:“滑泻久不止,大孔如竹筒,直出无禁。”是滑泄特点主要为大便失禁,泻下不已。
  (四)以腹泻发生原因作区分者
  1.暑泻 戴思恭证治要诀谓:“暑泻由冒感暑气,或饮啖日中之所晒物,坐日中热处。”李梴医学入门谓:“暑泻如水,烦渴,尿赤,暴泻。”是暑泻特点主要为:有受热史,水泻,烦渴,发病暴速。
  2.伤食泻 李梴医学入门谓:“食泻食积痛甚,泻后痛减,如抱坏鸡子,噫气作酸。”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谓:“伤食则恶食,小儿食泻者,因饮食伤脾,脾气不能健运,故乳食不化而出,若嗳臭,吞酸,胸膈胀满,腹痛按之益痛…”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谓:“吐泻乳食不化,其吐及粪皆有酸臭气者,此伤食吐泻也。”是小儿食泻特点主要为:有伤食史,腹痛腹泻,泻后腹痛减轻,泻出物为消化不 良便,且噫气反酸。
  3.伤风泻 徐春甫古今医统谓:“伤风吐泻,身温。乍寒乍热,气多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完谷不消,时咳嗽。”是小儿伤风腹泻特点主要为腹泻而有发热、气粗,咳嗽,呕吐等伴随症状。
  4.惊泻 王肯堂证治准绳谓:“小儿惊泻者,…泄泻色青或兼发搐…亦有因乳母脾虚受惊及怒动肝火而致者。”是小儿惊泻特点主要为:泻出物颜色发青或兼有抽搐或乳母有惊怒等精神变化史,小儿因母乳影响而发生腹泻。
  以上四类证候类型区分,均为一般中医儿科临床上诊断所常用,其中以第一类尤为重要,陈修园时方妙用谓:“难经有五泄之分,曰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其实不必泥也,总以虚实久暂为辨,”按照小儿腹泻症状,区分寒热虚实性质从而随证论治,是为中医诊疗特点。
  

四、诊断要点


  关于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症状的诊断,临床上主要是根据患儿的病史,症状及体征。
  (一)病史方面,临床上必须加以注意者:
  (1)发病前有无暴饮暴食或食入不洁饮食,腐坏肉类或水果。因为伤食是小儿发生腹泻症状最常见的原因。
  (2)发病前有无受风,受寒,受暑,居住环境有否潮湿,周围有无类似症状患者,因为风、寒、暑、湿、时气等等外邪,均可使人发生腹泻。
  (3)发病前有无受惊、受吓,因为小儿受惊亦可以发生腹泻。
  (4)小儿平素健康如何?有无经常腹泻历史?每日腹泻时间以何时最多?以往健康,此次突然发病,且有外因可寻者,多属“热泻”、“实泻”;既往身体衰弱,经常腹泻,时愈时作者,多属“寒泻”、“虚泻”;腹泻已久,时轻时重,腹泻时间多在清晨天色将明未明之时,多属“脾肾泻”、“五更泻”。
  (5)此次发病经过、原发症状、治疗过程,亦须详细追问,因为治疗上的不及时或错误亦均可使小儿续发腹泻症状。
  (6)乳母有无疾病?乳母饮食如何?亦须询问,因为乳儿腹泻常与乳母疾病或乳母饮食有关。
  (二)症状及体征:
  小儿腹泻一般症状及证候类型,前已述及。至于体征方面,对于腹泻患儿,临床上必须注意下列各点:
  1.望诊 腹泻小儿的望诊,一般应注意下列三方面:
  (1)一般情况:体无消瘦,精神如常,虽可有哭叫不安,但无形嬴色败虚脱之象、舌苔黄燥或厚腻者,多属“热泻”、“实泻”;反之,身体消瘦,面色发晦,汗出身凉,昏睡露睛,舌苔薄白或灰黑滑润者,则多属“虚泻”、“寒泻”,如伴有惊 抽搐,中医谓为“慢惊风”,认为病危。
  (2)大便外观:大便黄赤黑或淡黄水样稀便,多属“实泻”、“热泻”;大便青白或灰黑,或夹杂未消化成形食物,或乳色未变,或清冷风泡,下利清谷,多属“虚泻”或“寒泻”。
  (3)查食指挠侧脉纹:此法一般用于婴幼儿,主要是观察小儿食指挠侧之浅层血管颜色上的变化。金鉴儿科谓:“凡初生儿有疾病者,须视虎口交叉处脉纹之形色,以决病之生死轻重。”此法系因小儿皮肤薄嫩,所以能借食指挠侧以观察浅层血管之盈充情况,进而推测患儿全身情况,一般腹泻小儿,脉纹红紫明显者多为“热”为“实”,脉纹青白沉伏者多为“寒”为“虚”,腹泻小儿脉纹透命关者,则多为病危。
  2.闻诊腹泻患儿的闻诊,一般着重在听患儿的呼吸与声调,实泻、热泻患儿声亮气粗;虚泻、寒泻患儿声低气微;腹泻患儿而见呼吸迫促困难,中医认为脾肾败绝之象,属于危候。除此而外,腹泻患儿大便气味亦应加以注意,大便酸臭有味者,实泻、热泻居多,下利清谷,大便无味者,则多属虚寒。
  3.问诊问诊方面,除病历方面的询问已如上述外,临床上尚必须询问患儿腹泻过程中之各种伴随症状,伴随症状方面,下列几点必须详细询问:
  (1)问寒热:小儿腹泻而伴有发热恶寒无汗者,一般属于外邪引起,病在表证阶段;发热不恶寒有汗口渴进冷饮后较安者,病属里热;恶寒无发热,口不渴,或口虽渴而欲饮热者,则属于虚寒。
  (2)问腹痛:腹泻患儿一般均皆伴有轻重不同程度之腹痛,不能言述之幼儿,可以其啼哭情况来推测其腹痛程度之重轻,腹痛在先,腹泻之后,疼痛减轻者、腹痛拒按者、腹痛喜冷者,多属热、属实;腹泻之后,疼痛不减,腹痛喜按、喜热者,多属寒、属虚。
  (3)问饮食:腹泻小儿乳食如常者病轻,不能饮食者重,朱震亨幼科全书谓:“凡治泄泻不问轻重,只要乳食如常不生他证者则易愈。”
  (4)问下坠与否:腹泻患儿一般多无下坠里急后重情况,如发现小儿有里急后重下坠感觉,则必须从其它各方面仔细检查是否痢疾。
  (5)问小便:腹泻而小便多者,多属虚寒;小便不利或短少赤红者,多属实热。
  (6)问睡眠:躁烦啼叫不能安眠者,多属实热、精神倦怠,疲乏嗜卧者,多属虚寒,昏睡露睛者,则属重笃之候。
  4.切诊 腹泻患儿的切诊,如同其他疾病一样,一方面切脉,一方面切腹部,脉象方面,腹泻患者一般多见沉脉,热泻、实泻患儿,脉多见沉数、沉滑;腹痛甚者,脉多见沉弦;寒泻、虚泻患儿,脉多见沉迟、沉小。腹泻患儿脉 象一般以“沉细”,“沉缓”为吉,如脉见浮大者则示病重,陈修园谓:“泄而脉大,难治。”不过以作者体验,小儿脉象不似成人恒定,常因其惊叫啼哭而变化甚大,因此对于小儿腹泻必须以证为主,脉象仅为参考。腹部切诊方面,腹部皮肤热,胀满拒按者,多属实、属热;腹部皮肤冷,喜热喜按者,则多属寒,属虚。
  

五、治疗原则


  关于小儿腹泻的治疗,临床上大致分为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三个方面:
  1.一般治疗 中医对于小儿腹泻之一般治疗,主要着重在饮食调理方面,实证、热证腹泻患儿,原则上主张短期禁食或少食,腹泻过程中,一般以稀粥,素菜,清淡之物为宜,禁忌油荤。如系乳儿,可减少授乳次数代以开水。虚证寒证患儿,中医不主张过分严格控制饮食,但浓煎厚味,油腻过多之物认为亦非所宜,可予米汤、藕粉之类,乳儿可多次少量喂乳,中医认为虚证、寒证之患儿,其体质本虚,若不再注意饮食方面的适当给予,则将更虚其虚,这在治疗原则上来说是禁忌的。饮料方面对于腹泻患儿亦必须适当供给。实证、热证腹泻患儿,可予各种果汁,其中以生梨汁为最好。虚证、寒证患儿可用红糖姜开水多次少量频频予服,生姜不要太多,红糖亦只放到微甜为度,昔年陈逊斋氏对于小儿腹泻之属于虚证者用红糖姜开水作饮料极其推崇,陈氏认为小儿久泻大伤其脾胃之阴阳,用红糖水所以救其既失之阴,加生姜所以振其已虚之阳。作者在临床中如遇虚证、寒证腹泻患儿,其饮食方面一般亦均是按上述办法嘱咐病家,效果很好,往往有未开始服药,病儿腹泻即已稳定或趋向好转。慢性腹泻患儿在症状好转之后,饮食方面亦应注意,中医认为应常服滋养食品,图书集成泄泻经验方:“久泄食减,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沥干,慢火炒熟,磨筛,入怀庆山药一两,每日清晨用半盏入砂糖二匙,胡椒末少许,以极滚汤调食,其味极佳,大有滋补。”昔年陈逊斋先生对于慢性虚性久泻患者,在饮食方面,常嘱以冬瓜清炖牛肉或燉猪胃、或蒸鲫鱼,陈氏认为上述饮食,常服可以健脾止泻。作者临床过程中,对于慢性腹泻患儿,亦常嘱服此,较大儿童可以汤肉皆食,较小儿童只食汤不食肉,如系乳儿,可令乳母时常服此,亦可通过乳汁影响小儿。以上所举经验方,效果尚好,可以试用。
  2.药物治疗 关于腹泻患儿的药物治疗方面,原则上与成人大致相同,李梴医学入门谓:“凡泻皆兼湿,初宜分理中焦,渗利下焦,久则升提,必滑脱不禁,然后用药涩之。”李中梓医宗必读谓:“治法有九:一曰淡渗,使湿从小便而去;一曰升提,……鼓舞胃气上腾;一曰清凉……所谓热者清之;一曰疏利……通因通用是也;一曰甘缓……急者缓之是也;一曰酸收……散者收之是也;一曰燥脾……虚者补之是也;一曰温肾……寒者温之是也;一曰固涩……滑者涩之是也。”中医书中有关腹泻治疗论述尚多,难加尽举,如根据作者认识,腹泻的药物治疗,临床上一般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六类:
  (1)利湿:内经谓:“湿胜则濡泄。”朱丹溪心法谓:“泄泻多因于湿,惟分利小水,最为上策。”张景岳全书谓:“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又谓:“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所谓“利湿”,即利小便之意。亦即利尿可以止泻。中医利尿剂甚多,一般用于治疗小儿腹泻者,有胃苓汤、五苓散、大小分清饮等方。
  (2)清热:内经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李中梓医宗必读谓:“热淫所注,暴注下迫,苦寒之剂。用涤燔蒸,犹当溽暑抑郁之时,而商风飒飒然倐动,则炎歊如失矣,所谓热者清之。”所谓“热”,中医临床上一般大致上是指人体在受外邪作用后所引起的全身或局部的机能亢进或中毒症状,“清热”即用药物以制止亢进机能或直接解毒之意,小儿腹泻之因热而致者,清热即可以止泻,中医清热之剂甚多,一般用以治疗小儿腹泻者,有葛根黄芩黄连汤,桂苓甘露饮加减方,黄芩汤等方。
  (3)去积:李中梓医宗必读谓:“痰滞、气滞、食积、水停,皆令人泻,随证祛逐,勿使稽留,经曰实者泻之,又云通因通用。”所谓“积”,即指有物停积之意,腹泻症状之由于积而发生者,去积是一个主要的治疗方法,一般来说,小儿腹泻之因积而致者,以食积为最多见。因此去食积又为重点之重点,去食积的方剂,一般用于小儿腹泻者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方。
  (4)补脾:内经谓:“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飱泄食不化。”李中梓医宗必读谓:“土德无慙,水邪不滥,故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仓禀得职,水谷善分,虚而不培,湿淫转甚。经云:虚者补之。”所谓“补脾”,大致上是用药物旺盛患儿消化功能之意,腹泻症状之发生,系由于消化功能衰弱或衰竭而致者,在治疗上必须从补脾着手,补脾方剂甚多,一般用于小儿腹泻者,有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八珍散等方。
  (5)温肾:内经谓:“肾主大小便。”又谓:“肾司开阖。”赵献可医贯谓:“大便之能开能闭者,肾操权也,今肾既虚衰,则命门之火熄,火熄则水独治,故令人水泻不止。”肾的含义甚广,可能是指人体泌尿生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亦可能泛指人体生理调节代偿功能之原动能力,小儿腹泻之发生,由于肾虚所致者,治疗上应以温肾为主要治疗方法,温肾方剂甚多,临床上用于小儿肾虚久泻者,一般有、四神丸、七成汤、加味理中地黄汤等方。
  (6)固涩:内经谓:“滑者涩之。”李中梓医宗必读谓:“注泄日久,幽门道滑,虽投温补,未克奏功,须行涩剂。”王纶明医杂著谓:“久泄肠胃虚滑不禁者,宜涩之。”所谓固涩,即用药物硬性止住泻下之意,如患儿腹泻不止且有 虚脱现象,服温补剂效果亦不明显时,临床上必须考虑应用涩剂即时硬性止住腹泻,以防止患儿因泻下不止而致全身衰竭或续发慢惊。中医固涩方剂甚多,临床上常用于小儿腹泻不止者有:诃子散、真人养脏汤、桃花汤、固肠丸等方。
  药物治疗方法,原则上大致不出以上所述六种,所应说明者,此六种治疗方法临床上并非截然分立的,常视患儿之具体情况综合加以应用。例如实证,热证腹泻患儿,清热治疗之下往往合并去积、利湿;虚证、寒证患儿,补脾、温肾治疗之下,往往合并利湿、固涩;其正虚邪实,寒热错杂者,则攻补兼施、寒热并用。至于合并有其它伴随症状者,则更须综合患儿全身情况,辨证论治。李梴医学入门谓:“其间有风胜兼以解表,寒胜兼以温中,滑脱涩住,虚弱补益,食积消导,湿则淡渗,陷则升举,随证变用而不拘于次序。”李中梓医宗必读谓:“至于先后缓急之权,岂能预设,须临症之顷,圆机灵变。”因此对于以上六种治疗小儿腹泻方法的应用,在临床上必须高度灵活,时时掌握辨证论治原则,千万不可机械搬用,以致顾此失彼。
  3.针灸治疗 腹泻的针灸治疗,中医是重视的,大致上一般认为实证、热证腹泻患儿宜针,虚证、寒证患儿宜灸,所取穴位,上肢有内关、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位,下肢有足三里、内庭等穴位,腹部有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等穴位,背部有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小肠俞、肾俞等穴位。小儿针灸时常有啼哭挣扎,不易合作,施术必须迅速,针刺不宜过深,一般以不留针为宜。灸时最好不用直接灸,以免发生皮肤烧伤。
  

六、预防


  关于小儿腹泻的预防方面,主要应针对其发病原因来作预防:
  1.注意小儿起居 勿使受寒受热,因为小儿腹泻可以由于外感引起。
  2.节制饮食 最好固定时间进食,小儿饮食不宜过饱,注意食物清洁,腐坏之物绝对不能食用,因为小儿腹泻绝大多数均为饮食原因引起。
  3.注意平时健康 小儿平常健康不好,经常有消化不良现象者,必须即时治疗,即使症状消失,亦必须经常注意饮食调理,因为小儿腹泻其因虽多由风寒或饮食,但主要系由脾胃虚弱所致,脾虚小儿,又常可因腹泻而续发慢惊,因此必须平时加以注意。
  4.乳母疾病早期治疗 乳母有病最好断乳,因为乳母疾病常可影响小儿,如迫于客观困难不能断乳,亦必须对乳母疾病早期处理,如乳母病重,则必须立即断乳。
  5.谨慎用药 小儿抵抗力弱,临床上用药必须特别谨慎,非紧急情况之下,最好不用剧药或毒药,元张从政儒门事亲谓:“凡治小儿之法,不可用极寒极热之药及峻补峻泻之剂……若用此药,反生他病,小儿易虚易实,肠胃嫩弱,不胜其毒…”这是古人的宝贵经验,我们应加注意。
  

附方


  (一)利湿一类方剂
  (1)胃苓汤:苍术、白术、厚朴、甘草、陈皮、桂枝、茯苓、猪苓、泽泻,作煎剂。
  (2)五苓散:桂枝、茯苓、白术、猪苓、泽泻,作煎剂服。
  (3)大分清饮:茯苓、泽泻、木通、猪苓、栀子、枳壳、车前子,作煎剂。
  (4)小分清饮:茯苓、泽泻、猪苓、车前仁、厚朴、枳壳,作煎剂。
  (二)清热一类方剂
  (1)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作煎剂。
  (2)黄芩汤:黄芩、白芍、甘草、大枣,作煎剂。
  (3)桂苓甘露饮加减方:猪苓、茯苓、泽泻、生石膏、飞滑石、鲜荷叶、黄连,作煎剂。
  (4)黄连枳壳汤:黄连、枳壳、厚朴、陈皮、旨草、六一散,共作煎剂。
  (三)去积一类方剂
  (1)保和丸:神曲、山查、麦芽、半夏、陈皮、莱菔子、黄连、连翘,研制丸剂或作汤剂。
  (2)枳实导滞丸:枳实、黄芩、大黄、黄连、白术、茯苓、泽泻、神曲,研制丸剂或作汤剂。
  (四)补脾一类方剂
  (1)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陈皮、野党参、柴胡、升麻、甘草、当归,作煎剂。
  (2)香砂六君子汤:木香、砂仁、野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作煎剂。
  (3)参苓白术散:野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肉、扁豆、砂仁、陈皮、桔梗,可作煎剂。
  (4)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甘草,作煎剂。
  (5)八珍散: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扁豆、山药、粟米,作煎剂或散剂。
  (五)温肾一类方剂
  (1)四神丸:肉豆叩、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可改为汤剂。
  (2)七成汤;野党参、茯苓、甘草、附子、破故纸、五味子,作煎剂。
  (3)加味理中地黄汤:熟地、当归、萸肉、枸杞、白术、炮姜、党参、甘草、枣仁、肉桂、故纸、黄芪、生姜、红枣、核桃肉、灶心土、附子,作煎剂。本方为庄在田先生福幼编中方剂,用于吐泻不止而引起小儿慢惊抽搐者,有特效。
  (六)固涩一类方剂
  (1)诃子散:诃子、炮姜、罂粟壳、橘皮,等分为散剂,用白术、白芍煎汤调服。
  (2)真人养脏汤:诃子、罂粟壳、肉桂、当归、肉 、木香、白芍、白术、野党参、甘草,作煎剂。
  (3)固肠丸: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诃子肉、乌梅肉、罂粟壳、肉豆 ,可为汤剂。
  (七)寒热兼顾一类方剂
  (1)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野党参、大枣,作煎剂。
  (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作煎剂。
  (八)饮食治疗经验方
  (1)锅粑莲肉糖散:饭锅耙四两浄末,莲肉四两去心浄未白糖四两,共和匀每服三五匙,一日三次,食远服,治老幼脾泻久不愈效方。
  (2)锅粑松花散:饭锅粑二两、松花二两炒、腊肉骨头五钱烘脆,共为末,砂糖调,不拘时服。
  上二方见陈修园医学从众录。

(本文发表在1958年6期第373页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