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处州龙泉官窑(一)

 芝润斋 2014-06-08

大明处州龙泉官窑

 
 

                                 

龙泉窑属南方青瓷代表性之大窑系,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一千六百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其青瓷工艺也达到了制瓷史上的颠峰。它影响深远,窑场分布范围广,以处州龙泉为中心延伸辐射到周边广大地区。现已经发现的历代龙泉青瓷窑址就有五百多处。关于其性质,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龙泉窑属于民窑系统,只是在某个历史时期担负过“贡器”的烧造任务。当然也有对龙泉窑设立官窑的可能性推测,毕竟龙泉窑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窑场分布范围广,如此大规模,如此声名显著的窑系未设立官窑似乎不合情理。这种推测大都集中在南宋晚期——龙泉窑的鼎盛时期。但由于缺乏可靠的文献记载和科学发掘的考古资料,关于龙泉窑是否曾设立过官窑这一问题仍显得扑朔迷离。

根据我馆从杭州、上海等各大古玩市场征集到的同一窑口的大量瓷片实物,我们经过考证后认为,在龙泉窑的历史中,确曾设立过官窑——大明处州龙泉官窑,而我馆征集到的这批瓷片就是大明处州龙泉官窑器残片。

其实《大明会典》、《明实录》等典籍上都有关于明代处州龙泉官窑的记载,只是长期以来,对于明代早期龙泉窑青瓷的认识不多,相关研究也比较薄弱。加上也没有找到相关的实物证据,尤其如洪武时期,出土文物中,迄今仍未发现真正带有年款的洪武官窑器,带有明确纪年的洪武民窑瓷器也很少。所以关于明代处州龙泉官窑这一问题往往被有意无意的忽略或回避掉了。本书以大量残片整理的实物资料为基础,试就大明处州龙泉官窑青瓷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大窑——“处州龙泉官窑”窑址考察

 

(一)历史悠久的龙泉大窑

龙泉县在浙江省南部,北与遂昌县、东与云和县、南和庆元县接壤,西南同福建省的浦城县交界。此处不仅蕴藏丰富的制瓷原料,而且群山环抱,山区、丘陵都盛产松柴,可提供充足的燃料,龙泉地处瓯江上游,境内沟河交织,水运也比较方便,发展瓷业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但这里地处偏僻,道路崎岖,古代交通不便,开发较迟,直到晋代始设龙渊乡,唐初因避高祖李渊讳改为龙泉乡,乾元二年(759)置龙泉县。自宋元以来,龙泉隶属处州府。从唐代开始,各地的瓷窑常用州、府之名命名,如越州窑、耀州窑等,因此在一部分文献中称龙泉窑为“处窑”,龙泉青瓷为“处器”。龙泉窑青瓷的主要产区在龙泉县,已发现古代瓷窑三百六十多处,占全部瓷窑址的70%左右。大窑则是龙泉窑的中心产区,大窑村位于龙泉市南约35公里的琉华山北麓,距市区40公里左右,大约1小时公路、20分钟山路车程,现住村民约1000多人。琉华山俗称仙坛,海拔1542.7米,峰峦叠障,为世所称。据《龙泉县志》载:“琉华山亦称仙山,山顶有仙人遗迹,置铁香炉在乌山下即琉田,居民业陶”,可见其制瓷历史源远流长。明陆容《菽园杂记》引《龙泉县志》记载:

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遶等处皆有之。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若刘田。泥则取于窑之近地,其他处皆不及。油则取诸山中,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末澄取细者,合而为油。大率取泥贵细,合油贵精。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成形。候泥干,则蘸油涂饰,用泥筒盛之。置诸窑内,端正排定,以柴条日夜烧变。候火色红焰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火气绝而后启。凡绿豆色莹净无瑕者为上,生菜色者次之。然上等价高,皆转货他处,县官未尝见也[1]

大窑在明以前称为“琉田”,也叫“刘田”,此条指出大窑的地理位置、烧制方法及过程等,并指出大窑的领先地位是其自然地理环境优势所决定的,这也是发展制瓷业的先决条件。大窑一带瓷窑密布,分布在高际头、大窑到坳头村沿溪五公里的山坡上,大部分瓷器的生产时代从宋到明代,延续生产数百年,而瓷器制作之精致美观都大大超过其它窑口。1988年,大窑龙泉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遗址范围包括大窑(含高际头)片、金村(含庆元县上垟)片、垟岙头片、溪口片,有五代到明代窑址126处。

(二)发现处州龙泉官窑器残片

早在十年之前,我们就对龙泉窑明初一批精品之作产生了极大兴趣,并一直进行研究。首先,我们在国内各博物馆进行了调查发现,浙江省博物馆有三件,一件执壶,一件大盘,两件均光素无纹,另外一件刻花墩碗,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三件,上海博物馆、广西博物馆、河北博物馆各一件。国外一些大的博物馆也有相关馆藏,比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布卡普宫博物馆及日本的户栗美术馆、白鹤美术馆、五岛美术馆、德川美术馆等等。这些器物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器形庞大,制作精美,与同期器物比较简直有天壤之别。这批东西是元代的还是明代的?出自哪里,是龙泉窑民间之精品还是龙泉官窑之作?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答案,不仅时时关注各地出土的瓷片,还收集了龙泉窑大量的瓷片,但都未发现一片这类瓷片,民间也找不到一件完整器,这些也成为我们研究上的困惑。

今年四月份的一天(周六早上),我们偶然在杭州二百大古玩市场的地摊上发现了大批的这类瓷片,釉色纯正,刻花精美规整,器型庞大端庄,品种有执壶、梅瓶、玉壶春、刻花大盘、大墩碗等。发现这些瓷片真是喜出望外,这些可都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它们出自哪里呢?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顺藤摸瓜进行一番打探后方知是出自龙泉的,可是具体在龙泉哪里呢?卖瓷片的说不上来,龙泉古窑址如此之多哪里去寻找!

(三)“处州龙泉官窑”窑址考察

我们有幸得到了龙泉市领导的帮助,在龙泉市博物馆馆长和大窑村干部的亲自带领下,终于找到了出土处官器瓷片窑址的确切地点。这些瓷片是大窑村村民在种植农作物挖地时掘到的,由于厚重块头大、数量多,当时被堆弃在田边,后来有人觉得好看便捡回了家,随后陆续流散到杭州、上海等地的收藏品市场。我们在杭州二百大古玩市场首次发现这批瓷片后,竭尽全力在全国各古玩市场进行抢救性征集,尽量不让其流失。同时我们向丽水市政府领导汇报了这一重大情况,市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指示龙泉市政府领导要迅速采取措施保护好该窑址,龙泉市政府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拨出专项经费,指示文物主管部门到大窑村落实了具体保护措施,主要部位拉了铁丝网,配备了专车进行巡查,及时有效的保护了该窑址。

将该窑址瓷片与我馆收集到的瓷片进行比较分析后(包括胎质、器形、釉色、刻花纹饰等等),我们确认该窑址就是明代处州龙泉官窑遗址。

该窑址位于大窑片中的岙底一带靠近垟岙头的地方,距离大窑村口的大碗厂约3华里,当地村民称此处为“峰洞岩”,也有人叫“高坞”。岙底是大窑片中窑址分布最多最密集的窑群遗址,四周群山环绕,溪流纵横,秀色可餐。村中有一条溪水名为大窑溪,源头岙底涧在北面的垟岙头村,沿东北至大窑村蜿蜒90°成为大窑溪,流向西北经高际头村、大梅、大梅口汇流入龙泉溪。一般河流都是自西向东,而大窑溪则自东向西流淌,由此也被当地村民认为大窑的风水所在。大窑现还保留有宋代的古道,地表随处都可见到一些碎瓷片和匣钵等废窑具。

/P>

注:图中三角形表示明初龙泉官窑窑址峰洞岩一带,箭头处即现今大窑村大碗厂、吴窑一带,是现在大窑龙泉窑遗址的主要入口通道,而在古代则垟岙头为出入途径。

 

当时,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坡上。窑匠们在山的缓坡上建龙窑,窑旁的小块平地则建造作坊和住宅,窑和作坊连在一起操作比较方便,而山上有树木、瓷石矿,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都可就地取材,附近的溪水与河流,既为作坊提供工业用水,又可通过船筏等水上运输工具将产品运往销售地。大窑现在的地貌便是当初建造制瓷作坊的遗留结果。只是现在,这些缓坡上的平地已被开垦为农田。为了保护该窑遗址,龙泉市政府主要领导已要求大窑村对瓷片坑作回填保护,但依稀可分辨出该窑依势建于山坡上,应为龙窑形制。瓷片堆积坑则在下方,推测当时是顺地势往下填埋的,上面以匣钵、泥土覆盖。据当地村民反映,该窑址的瓷片堆积特别集中,与当地其他窑址瓷片分布零散杂乱不同,自民国以来还从未发现此类瓷片堆积坑。

结合我馆收集到的大量瓷片来看,这些瓷片有的可以拼合,当时应是被刻意砸碎的,并挖坑集中填埋,这一处理次品瓷器的手法与景德镇官窑一致。明代对官窑器的管理比较严格,次品不仅不许变卖,而且必须彻底销毁。由于这些瓷片位于地表浅层,初步推测应无明朝之后的堆积物,此窑口当止于明一朝,目前尚未发现明以前的堆积物。另外还发现位于该窑址下面的水田里也有零星的这类瓷片,推测当不止一个瓷片堆积坑,其周边窑址遗存范围应该比较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