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读书快的人都能记住书中的内容吗?为什么说读书最大的益处是激发想象力和灵感,而不是看谁记住的知识多?“记忆型教育”是如何扼杀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失去质疑精神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教师培训中心高级经理范亚飞老师近期撰文,他认为“记忆型阅读教育”导致的知识权威主义是大多数国人普遍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读书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在眼下的教育大环境下,喜欢发问且用质疑、批判的眼光看世界的孩子更显得弥足可贵,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父母千万不要给他们贴上诸如个性、叛逆之类的标签,更不要同化孩子的思想。 不少朋友因为知道俺读书比较快,经常问,飞哥,你读那么快,能记住吗?我先是愕然,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记住?继而是释然,在一个以死记硬背为基本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国家,问出这样的问题是基因使然。我的意思是说,死记硬背的学习基因无意识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 在西方国家,无论你读书多么快,没有几个人会问你“能不能记住”,这句话说出来一听,就知道很搞笑。他们会期待你的观点,而不是你背下了多少你读过的内容。西方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如今的教育早已沦落为生产“死记硬背”呆子的标准化生产线。连西方的教育家都在抱怨,我们的境况可想而知。 提问、质疑、怀疑能力比能记住多少知识重要一万倍。实际上,我们生来就应该是科学家。孩提时,我们质疑一切,对什么不懂、好奇什么,便学什么!我们会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狗为什么狂吠,为什么会下雨等等,我们对一切都好奇,一切都想学。但这些好奇只停留在初中,或者更长命些的,也只是到高中吧,我们的好奇心被教育碾碎了。老师们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事情是背书背书背书!现在,所有的孩子在学校里要做的事,便是记住考试卷上的标准答案,然后马上忘掉它,以腾出空间给下一次测试。 所以,你看,问出“你能记住吗?”这样的问题一点也不奇怪,我们进学校之前是个问号,进了学校慢慢变成了句号。失去质疑精神是“记忆型教育”对孩子们好奇天性最大的扼杀。 范亚飞(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育学硕士、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教师培训中心高级经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