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8)

 johnney908 2014-06-10

    (接上篇)正气被耗,所以出现了少气。少气和短气不是一个概念。短气,是有形的邪气的阻滞,是气不畅的一种感觉。少气呢,是一种气不足的感觉,用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甘草豉汤主之”。在栀子豉汤中加一味甘草,它的治疗作用就是清宣郁热,兼以益气,甘草是补气的,用的是炙甘草。

    为什么不用人参呢?因为它是个热证,用人参怕助热,所以用甘草来补气。“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这个呕吐,是火热扰胃,导致了胃气上逆,所以加一味生姜,兼以和胃降逆止呕,在栀子、豆豉清宣郁热的基础上,加一味生姜,以和胃降逆止呕。

    现在我们往后翻,看这个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豉汤,我们在讲中药学的时候,肯定讲到过,在讲方剂学的时候,也讲到过,我们现在又遇到过,“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栀子豉汤,十四个栀子;四合,也就是80毫升的豆豉,这是两次治疗量,“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这个“得吐者,止后服”,后面的栀子甘草豉汤,在方子中加了甘草二两,也是“分二服”,所以甘草一次用的是一两,就是15克,方后还有“得吐者,止后服”,栀子生姜豉汤,是在栀子豉汤方子里头,加了五两生姜,生姜五两,生姜加的量是比较多的,也是两次服,一次用量就是二两半,那就是30多克生姜,方后还有一个“得吐者止后服”。

    如果我们按照发汗方“得汗者,止后服”,按照泻下方“得下者,止后服”,这样的逻辑来推测的话,当我们看到栀子豉汤,这一类方子的后面,有“得吐者,止后服”的话,很容易让我们误解为,栀子豉汤有摧吐的作用。会不会这样误解啊?你看“得汗止后服”,那说明是发汗的方子;“得下止后服”,那说明这些方子有泻下的作用。

    按照这个逻辑推,“得吐者,止后服”那肯定推导出来栀子、豆豉有摧吐的作用。事实上,栀子、豆豉并没有摧吐作用。为什么吃完这个方子会呕吐呢?这主要是热郁胸膈的时候,用了栀子豉汤这一类方子,宣散胸中的郁热,使郁热得到一种松解。然后,正气驱邪外出时候呢,常常有一鼓作气,一吐而把邪气驱除于体外的这种机转。这是正气的作用,还不是药物的作用。

    “医乃仁术。”中医是一个很仁慈的医学。邪气在体表的时候,我们用皮肤的这个半透膜,通过发汗的方式,把体表的邪气,体表的毒素,排出体外。什么叫半透膜?我们的皮肤能够呼吸,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氧气,我们的皮肤能够出汗,能够排泄代谢产物。

    当然,我们人体内的营养物质,我们人体内的血液,不会通过皮肤漏出体外。保留了人体的有用的物质,排泄了人体的代谢产物,这就叫半透膜。如果邪气在体表,毒素在体表,我们就因势利导,给邪气以出路,用发汗的方式,是利用皮肤这个半透膜,把邪气排出体外。

    所以,当郁热留扰胸膈的时候,吃了药了,这个郁热得到松解,这个正气在驱邪外出,它也得有一种方式,什么方式呢?它就把胃内容物排出体外,然后就把胸膈中的这些毒素、胸膈中的这些热邪带出体外。这就是吃了栀子豉汤之后,可能会出现呕吐的原因,它是机体排出毒素的一种反应(转下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