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肝虚治法(4)

 johnney908 2014-06-11
                        

肝实到底怎么治,肝虚怎么治,原文本义讲完了。前两段已经把肝实证、肝虚证举例说明他是怎么治的,现在用“虚实异治”把它做一个高度概括,对整本书的杂病治疗提出总的治则。原文讲“虚虚实实”,我首先从文法的角度给大家分析一下,第一个“虚”和“实”是名词,讲的是“虚证”、“实证”,后面的“虚”和“实”,应该说是什么词呢?是动词,这是提的治法。

    比方说《内经》,他说“经曰”,有的写的《难经》,《内经》和《难经》(第八十一难)都有这个记载,但是它们前面都有“勿虚虚,勿实实”,或者写“无虚虚,无实实”,仲景认为这是常识性的东西,因此他进行了一种省略的说法,也是一种告诫,不要犯“虚虚实实”之诫。

    告诉你针对虚证的话,不要采取泻法来治疗,虚证若用泻法不是会造成更虚了吗?实证不要用补来来治,那是不是治反了?所以,这个地方若是火证、火热证,再用补法那不就火上加油了吗?寒证用泻法那不是雪上加霜的吗?所以这个地方一个是名词活用成动词。

    第二是使动用法。什么是使动用法呢?就是我刚才所解释的,虚证如果使用泻法,就会使虚证更虚。如果实证用补法呢,使实证更实。所以,他尽管没有写出“勿”或“无”来,但是从文字上来解释,能够解释得通。因此,不要犯“虚虚实实”之诫,而应该遵照杂病总的治疗原则,就应该“补不足,损有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样一个总的原则。

    所以他说“是其义也”。这就是总原则的高度概括,对全书、对整个杂病都是有实际意义的。最后一句话“余脏准此”,就是说我以肝病不例,其它四脏以此类推,都是这样的关系。因为生克制化的原理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实际推论起来看,最有意义的就是肝病传脾,这一段讲到这里。下面我再把它归纳一下,我上次给大家说了一下内容简介,我要讲的预防医学和病因。那么这个第一条,我要用小标题来讲的话,它就应该说阐述了一个“已病防传”和“虚实异治”的问题,所以这个第一条的标题,如果我概括的话,八个字:“已病防传,虚实异治。”这是第一条。

    在预防医学思想里面体现的是“已病防传,虚实异治。”是讲的治疗原则。这个“按语”我想在这里回顾一下,我讲的过程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肝病传脾”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尤在泾、清代的尤怡在他的注解里面,他说如果从脏病的方面或角度来说,必须是邪气实则传;如果从脏气来说,只有“虚则受传”而“实则不受”。

    这在我们讲义上有“选注”,比如我刚才讲的五行生克制化原理的“隔一”、“隔二”、“隔三”说,就是“选注”的第一个《金鉴》生克制化原理。比方我现在在说的《心典》的传变条件,“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者不受;脏邪惟实者能传,而虚则不传”。

    所以,这个地方,它说肝和脾之间的关系,这是讲的肝实证。对肝来说,肝实证,只有肝邪之邪气盛,它才能够传到脾去。脾呢?脾能不能受邪,只有“虚者受之”,而“实则不受”。所以,作为脾脏,它是虚,这是脾对肝邪的传变问题,必须是在它脏气虚的情况下才能受邪,只有肝邪气盛它才能传,即“邪气盛则传,虚则不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