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柱命理学的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完善(一)

 知易无大过 2014-06-12

四柱命理学的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完善

        蔡斐鹏(福建省易学研究会会员、厦门市易学研究会会员)

 宋代廖礼伯所著的《五行精纪》有南宋庆元丙辰十月庚戌平国老人周必大书的“周序”,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春秋战国前,善相者多,若推禄命,则盛于汉。”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汉代推命已是相当盛行。因此,笔者本文探讨“四柱命理学的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完善”就从汉代开始。

 一.理论形成

 在《汉书*董仲舒传》中,就记载着汉人研究命理的信息:“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臣闻命者天之令也……天道之大者在阴阳。”意即:陛下(汉武帝)发德音、下明诏求解天命与情性,这些都不是愚臣所能做到的。臣(董仲舒)仅根据《春秋》中的记载,就先前已发生的事情,研究天与人的相关联之处,非常敬佩。……臣听说命是天的安排……天道也是根据阴阳来行事的。这些记载告诉我们,董仲舒对命理及命理与天的关系是有研究的,而且,董仲舒不但是一个理论研究者,也是一个实践者。《汉书*董仲舒传》有这样记录:“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王永祥著的《董仲舒评传》也是这样记载的:董仲舒任江都相,治国非常注意和关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遇到灾害,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照阴阳的关系,“求雨”或“止雨”。如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董仲舒上任不久,即作《止雨》,告诉主管政事的内史中尉:“阴雨太久,恐伤五谷,趣止雨。”在董仲舒看来,雨天为阴胜阳,晴天是阳胜阴。这些记录告诉我们,董仲舒不但是“天人合一”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

 《汉书*董仲舒传》还有这样一句话:“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董仲舒的著作都是阐明经术道理。一提到董仲舒,在人们的脑海中呈现最多的是,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理论思想界的最大收益者。但这段话却向人们阐明董仲舒的著作也包刮“天人合一”相关的天命论之论述。既然如此,现在就从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开始论述,命理学的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中有这样的描述:“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在《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也有同样的说法:“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故数者至十而止,书者以十为终,皆取之此。”这两段话,把人融入了天、地、阴、阳及金、木、水、火、土中,同时认定人们在记数上使用的十进制,也是由此得来。此情此景与中国命理学将人出生的时刻转化成干支纪法的天干、地支并将相应的干支再转化成金木水火土及分出阴阳进行推衍是何等的相似。而且,命理学上每个大运管十年,十年这也是“天之数”、“数者至十而止,书者以十为终”。在干支论命中干支分十天干、十二地支,十天干分有五阳干(甲、丙、戊、庚、壬)及五阴干(乙、丁、己、辛、癸)、十二地支也分阴(丑、卯、巳、未、酉、亥)、阳(子、寅、辰、午、申、戌),每个干支并有五行归属:甲、乙、寅、卯木;丙、丁、午、巳火;庚、辛、申、酉金;壬、癸、子、亥水;戊、己、丑、辰、未、戌土。命理学早期经典《五行精纪》有这样一说:“《六微指论》: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以十干配十二支,周而复始”。这段话也可以说是董仲舒“天有十端”的思想转向现实推命的过程中,起到阐述其必然的重要的、客观的论述。《春秋繁露*五行之义》有规定五行之序:“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其中五行的排序是:木、火、土、金、水与命理学的干支排序完全吻合,如天干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曾涌哲在《中国风水学初探》这本书中罗列了一些古书中有关五行的次序(如表),只有《吕氏春秋*月令》、《黄帝内经》等极个别的排序与《春秋繁露》及命理学一致,不得不让人想象,《春秋繁露》对命理学的影响。

五行次序

出处                     次序

《尚书*洪范》

《吕氏春秋*月令》、《内经》

《管子*幼官》

《周髀算经》

《墨经》

《京氏易传》、《内经》

《内经》

《抱扑子》

《太玄经》

《白虎通》

《史记*子荀卿列传》

五行次序指五行的排列次序。《尚书*洪范》:“一曰水,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为最早次序。《吕氏春秋*月令》、

《内经》、《管子*幼官》等均列其不同次序,反映各自特定的意义。

 《春秋繁露*天辨在人》中写到:“太阳因火而起……太阴因水而起……”,在命理学名著《滴天髓》关于“天干”的章节中有:“五阳皆阳丙为最,五阴皆阴癸为至。原注:甲、丙、戊、庚、壬为阳,独丙火秉阳之精,而为阳中之阳;乙、丁、己、辛、癸为阴,独癸水秉阴之精,而为阴中之阴。”两者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春秋繁露*阴阳位》接着写到:“阳气始出东北而南行,就其位也;西转而北入,藏其休也。阴气始出东南而北行,亦就其位也;西转而南入,屏其伏也。是故阳以南方为位,以北方为休;阴以北方为位,以南方为伏。”《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还这样写到:“阳气起于北方,至南方而盛,……。阴气起乎中夏,至中冬而盛,……”我们简单梳理《春秋繁露》中“天辨在人”、“阴阳位”、“循天之道”所节选的这三段话,其大意是:阳气火孕育于北方,出东北往南行,至南方盛极,转西往北而藏休;阴气水似乎孕育中夏,出东南而北行,至中冬而盛极,转而向南伏藏。这一说法与命理学的广泛应用的天干长生旺衰死绝胎养表又完全吻合(传统命理学经典《渊海子平》及《三命通会》均有记载),见表:

 甲

长生

沐浴

冠带

临官

帝旺

     

     

     

      

     

      

      

 从此表看:太阳丙火,胎养在北方子、丑;长生在东北寅;往南行至巳、午临官、帝旺;转西往北到申、酉、戌、亥,病、死、墓、绝。太阴癸水,胎在巳夏;出东南,养在辰、长生在卯;北行至中冬盛极,临官、帝旺在子、亥;转而向南伏藏,至未、午为墓、绝。其原理在《春秋繁露》中早有定数。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又有这样的记载:“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诚择其和者,以为大得天地之泰也。”“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谓之得天地泰。大得天地泰者,其寿引而长,不得天地泰者,其寿伤而短。”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和者,阴阳平衡、天地泰,其寿引而长。这又是命理学选取用神、以求达到命造均衡的不二法则。我们来看研究学命理必读的书在这方面是怎样说的:宋明时期的《渊海子平》卷一之五行生克制化、各有所喜所害例:“身弱遇鬼,得物以化之则吉,如甲日被金杀来伤,若时上一位壬癸水或申子辰解之,即能化凶为吉。”明代《三命通会*子平说辩》:“人生八字为先天之气,……先天太过,后天减之,先天不及,后天补之,先天后天,无太过不及,然后为能平焉。运限者后天也,且如先天八字,日干旺相太过者,宜行休衰之运发泄其气。如日干休囚不及者,宜行旺相之运生扶其气,二者则能发福发财迁运亨通,譬医家补之法耳。若日干旺甚仍行旺运,日干太衰又行衰运,则皆太过不及,生祸生灾,蹇滞不通矣吁。”《滴天髓》有“中和”章节之“既识中和之正理,而于五行之妙,有全能焉。原注:中而且和,子平之要法也……清代任铁樵注曰:中和者,命中之正理也。即得中和之正气,又何患名利之不遂耶?”任铁樵在注评该书还有:“是以人之八字,最宜四柱流通,五行生化;大忌四柱缺陷,五行偏枯……命贵中和,偏枯终于有损;理求平正,奇异不足为凭。”民国徐乐吾在《滴天髓补注》中也有:“夫道贵中和,气多便驳,阳过则刚,阴过则柔;吉凶倚伏,祸福杂糅。谈命者籍此偏胜之隙,而察其端倪,乃子平之法也。……人之命造,最要四柱流通,五行生化,补偏救弊,合于中和,大忌偏枯缺陷。子平法千言万语,无非说明此理”。另外,徐乐吾在评注清代的《子平真诠》之论用神中有这样的描述:“譬如月令禄劫印绶,日元盛旺,劫印不能用,则别求克之泄之之神为用;”“日元强者抑之,日元弱者扶之,”“旺者喜克泄,取财官煞食为用;弱者喜扶助,即取印劫为用。”这些描述,追求的目标都是要救偏补弊或通过扶抑之法即强旺者抑、泄之;衰弱者补、益之,以达到命理学上的中和平衡。接着看当代命理学的著作,如洪丕谟《中国古代算命术》中:“总的精神是好命要五行生克扶抑得当,如果五行生克太过或不及的,都不是好命。”“所谓用神,就是八字或大运五行中对于自身的日干来说,具有补弊救偏或促进助成作用,为我所用的一种五行代称。……这种补弊救偏或促进助成作用,包涵很广,凡是四柱八字中对于日干能起扶其过弱、抑其过强作用的,都可取用神。”再如秦伦诗《八字应用经验学》:“扶抑取用是常用取用的方法之一。为了使日主不至于太旺,太弱。达到中和的目的,用此法使日主旺则抑之,不足益之。”通过历代这几部命理学著作所阐述的推命准则,我们不难看出,《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的“中和”之理,正是命理学的立本精髓之一。(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