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伊斯坦布尔街头碰到热情的土耳其美少女[原创]

 真藏屋 2014-06-13


2011年07月28日 - 幸福1+2 - 看世界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有很多别称,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的首都拜占庭、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从过去的辉煌帝都到而今这个巨大的发展中城市,帝国残阳让今日的伊斯坦布尔失落。繁华与残败,衰落与崛起,土耳其人的历史始终大开大合,始终处于历史漩涡的中心。
2011年07月28日 - 幸福1+2 - 看世界
伊斯坦布尔老城墙
从迪拜飞往土耳其的飞机是早上到达伊斯坦布尔的。大巴在伊斯坦布尔的街道上行驶,马上就有了几个印象:一是城市不高,作为超大城市,看不到高楼大厦,据说该地区在欧亚交界,易发地震,另外伊斯坦布尔人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傲,不愿意让摩天大厦破坏了气氛。必不可少的一点,土耳其地价不贵,经济上也不必要。二是山水可人,市内分别着丘陵、小山、平添了舒缓的韵律,市内看不到裸露的空地、路两旁花木葱茏、绿意盎然。城市被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金角湾分割,再远就是马耳马拉海,海天相接,山水相连。三是历史久远。坐在车上,街心花园中的参天大树随处可见,不时就会看到高大的城墙、望楼,巍峨的清真寺和古堡,随随便便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城市中心区狭窄的街道都是石板路,两旁是式样年代各异、装饰华美的建筑,一般也都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当地楼宇都是私人财产,但要改动大修需政府批准,并且必须保持原样,拆迁是被严格限制的,在中心区域是禁止的。四是英语不灵……
谈起伊斯坦布尔,不得不提一提这个国家, 土耳其是个充满矛盾的国家。
①99%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却只有2%的人讲阿拉伯语,几乎所有人都不会阿拉伯语,只会讲土耳其语;
(我之所以提到土耳其人跟阿拉伯语的关系源自土耳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东地区,它附近都是阿拉伯国家,都讲阿拉伯语;曾经的奥斯曼帝国也是用阿拉伯语作为宗教语言)
本打算晚上趁着休闲的时候出来逛逛,可是,这里的商铺到处都是土耳其文,一瞬间,发现自己成为了聋子和哑巴,只好在附近转了转~~

[注]:很多人说信奉伊斯兰教的不讲阿拉伯语很正常,的确,没错!但,阿拉伯语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用语,古兰经唯一使用语言。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但并不排除它们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土耳其语与阿拉伯语的关系在文后说明。
建议去土耳其的朋友:虽然自助游很方便,尽量随团!


感受热情的土耳其女孩[原创] - 幸福1+2 - 看世界
作为土耳其经济金融中心,街道的路标、招牌,店铺的名称、广告全是土耳其文,不会土耳其文只能老老实实做文盲。
感受热情的土耳其女孩[原创] - 幸福1+2 - 看世界

感受热情的土耳其女孩[原创] - 幸福1+2 - 看世界
 
感受热情的土耳其女孩[原创] - 幸福1+2 - 看世界
 路上到处都是有轨电车的很近
95%的国土在亚洲却要加入欧盟
95%的国土在亚洲却拒绝承认自己是中东一份子,从1987年开始,20几年坚持不渝的申请加入欧盟;而同时,信仰基督教的欧盟却一直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拒绝着这个异教徒的加入。


[小常识]
虽然中东地区大部分是阿拉伯国家,但是还有几个国家是不属于阿拉伯国家的。比如:土耳其、伊朗、塞浦路斯、阿富汗、以色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
伊朗原为波斯,信仰伊斯兰教,讲波斯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
土耳其人虽然99%信仰伊斯兰教,但其官方语言是土耳其语,系突厥语系,土耳其国父建国时改用拉丁文字书;
阿富汗信仰伊斯兰教,但官方语言是“普什图语”,属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属于波斯语系;
以色列信仰犹太教;
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三个信仰基督教;
塞浦路斯只有占人口20%的土族信奉伊斯兰教,占77%人口的希族信仰东正教,加入欧盟,不属于阿拉伯国家。



国家的这种矛盾在伊斯坦布尔也可窥见一斑。

第三世界的收入却有着第一世界的消费
在土耳其的几天,除了发现樱桃比中国便宜,大约合人民币5元一斤,其他的都超贵。一听啤酒(跟中国的听装啤酒差不多)折合人民币要15元,虽然口味更醇正,不过价钱是超贵了;
打破伊斯兰原教束缚,追求自主现代化
当一些信仰伊斯兰教国家全面推行政教合一和伊斯兰化,并严令妇女戴面纱、戴头巾的时候,而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却在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倡导世俗主义下禁止妇女戴面纱、戴头巾,甚至是戴头巾上学的女学生会被开除;自从国父
凯末尔死后,这种严禁也被逐渐打破,很多女孩喜欢在外面戴头巾。
2011年07月28日 - 幸福1+2 - 看世界
90年前的女孩们,跟着阿塔图尔克打造现代土耳其的步伐,为了摘下头巾而抗争;90年后的女孩们,又为了反独裁或很多自己也不知道的原因,为戴上头巾而走上街头。
2011年07月28日 - 幸福1+2 - 看世界
一看就是传统的伊斯兰妇女
老城区看似杂乱无章但却别有风情
老城区那一栋栋来自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老楼,猛一看很乱、很没有章法,但是在这里却展现出别样的风情。也许这与土耳其自古以来便是各种文化汇合之地的传统有关;

2011年07月28日 - 幸福1+2 - 看世界
 
2011年07月28日 - 幸福1+2 - 看世界
 
2011年07月28日 - 幸福1+2 - 看世界

2011年07月28日 - 幸福1+2 - 看世界

感受热情的土耳其女孩[原创] - 幸福1+2 - 看世界
老式有轨电车
土耳其人的“呼愁”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在他的自传体散文《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反复强调了“呼愁”这个词,“呼愁”是汉译音,土耳其语的意思“忧伤”,根源来自于阿拉伯语,代表心灵深处的失落感。在他的笔下的伊斯坦布尔,“呼愁”不是某个孤独之人的忧伤,而是数百万人共有的阴暗情绪。数以百万计的一模一样的公寓大门,其外观因脏污、锈斑、烟灰、尘土而变色;雾中传来的船笛声;拜占庭帝国崩溃以来的城墙废墟;傍晚空无一人的市场;栖息在生锈驳船上的海鸥,驳船船身裹覆着青苔与蛤贝,挺立在倾盆大雨下;严寒季节从百年别墅的单烟囱冒出的丝丝烟带。其实,在土耳其街头行走,土耳其人并不是像帕慕克那么忧郁,大多数都是开朗的、热情的。
2011年07月28日 - 幸福1+2 - 看世界
 这是在伊斯坦布尔街头拍的。在冰激淋摊前,碰到几个土耳其小姑娘,同事们凑到前面,想要跟小姑娘们合影,结果小姑娘们爽快的答应了,并且,热情的圈住了同志的胳膊,好几个小姑娘都围着同事合影。
2011年07月28日 - 幸福1+2 - 看世界
土耳其女孩给人的印象是热情、落落大方、毫无恃美傲物。
2011年07月28日 - 幸福1+2 - 看世界
更可乐的是卖冰激淋的大叔也不卖冰激淋了,从冰激淋店里面跑了出来~~
仔细看,后面的那个就是卖冰激淋的土耳其大叔

⑤矛盾的城市,和谐的建筑。圣索菲亚的传奇就是让两个宗教的图腾都完整的共存了下来,想来在历史上也是够独一无二的了。
2011年07月28日 - 幸福1+2 - 看世界
圣索菲亚教堂外观
2011年07月28日 - 幸福1+2 - 看世界
当年的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只是用漆涂掉马赛克镶嵌画,代之以星月、可兰经读经台、往麦加朝拜的朝拜龛……这使圣索非亚大教堂在几乎是保持原状的情况 下变成了一座清真寺,而不是彻底的毁灭。两种宗教的精髓就在同一个建筑物中并存,互不干扰,静静地守望着对方。
伊斯坦布尔太难描绘了,古老与现代,忧伤和狂欢,悠闲和冲动……所有最极端、最矛盾的东西都在一个城市中体现,一如这个城市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地理,举世绝无仅有。
其实,土耳其人身上的这些矛盾的性格,在土耳其国父·凯末尔身上也能找到一些答案,按照伊斯兰教义来说,是严格禁酒的,并且土耳其宪法规定“国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使青年避免沾染上酗酒、吸毒、犯罪、赌博和其他类似的恶习和愚昧”。然而,这位土耳其伟大的国父烟瘾大,酗酒,患有严重的忧郁症,最后死在了酗酒之上。

土耳其的矛盾不仅仅这些,我将后续的博文中继续介绍……

帕慕克把他的家乡被当作历史废墟。那种“伊斯坦布尔式的忧伤”格外容易撩动起中国人的心弦,同样是具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我们,已不具备伊斯坦布尔那样的“废墟”资格。帕慕克在他的书中说,伊斯坦布尔遗迹处处可见,无论维护得多么糟,无论多么备受忽视或遭丑陋的水泥建筑包围,清真大寺与城内古迹以及帝国残留在街头巷尾的破砖碎瓦的小拱门、喷泉以及街边的小清真寺,都如废墟般环绕在周围,伊斯坦布尔人只是在废墟中过着生活。中国还有废墟吗?废墟的空间被挤压进了高楼的缝隙中,中国人完全不具老帕所言生活在废墟中的资格了……

[提醒]土耳其对于持有公务护照的中国公民免签证;

free counters我要啦免费统计

free counters

[有朋友非说信奉伊斯兰教与是否讲阿拉伯语没有必然联系,但是,要知道,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语言是阿拉伯语,但曾经的奥斯曼帝国可是打着伊斯兰哈里发的旗号统治着当时的阿拉伯人。维基百科上有这么一段关于奥斯曼土耳其语的描述,
奥 斯曼土耳其语是土耳其语的变种,深受波斯语及阿拉伯语的影响。土耳其语、波斯语及阿拉伯语对奥斯曼人来说都是有影响力的语言,但这些语言的地位并不是平等 的。奥斯曼帝国官僚,特别是奥斯曼宫廷在后期以一种土耳其语沟通,同时采用阿拉伯语及波斯语的文法及字汇。即使基本的文法是土耳其语,使用阿拉伯语或波斯 语字词的奥斯曼土耳其语对于并非精通阿拉伯语及波斯语来说都是不能理解的。奥斯曼土耳其语这两种变体的极度差异令民众的识字率偏低(十九世纪初的识字率是 2-3%,十九世纪末是大约15%)[113],普遍民众须聘用写手与政府沟通。各个种族在家庭和邻居内说本族的语言(如犹太语、希腊语、亚美尼亚语 等),在一些两个或两个以上族群聚居的村落,居民不时也会说对方的语言。在一些国际都市,人们通常会说家族语言,接受过教育的人可能会说奥斯曼土耳其语或 波斯语,穆斯林会说阿拉伯语。在帝国沦亡前的两个世纪,法语及英语开始成为流行语言,特别是在累范特地区的基督教社区,精英以学习法语、使用欧洲制品以示 上流地位。奥斯曼帝国统治时,土耳其语的使用稳步上升,但仍保留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后来,波斯语只作为文学语言,阿拉伯语则纯粹用在宗教仪式上,当时出现了许多波斯语诗人。可以说,当时的土耳其语与阿拉伯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如今的土耳其人却是几乎都不会阿拉伯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