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孝篇(4)

 爱雅阁 2014-06-14
百孝篇(4)
 

赵毓孝烈萃一门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寸草恋春晖簪缨心淡
止波同古井冰蘖操坚

赵毓,元时唐州人也。父名福,迁郑之管城。其先三世同居。毓官福州司狱,以病假乞归养疴。后见老母春秋已高,守亲老不远游之训,愿世世不分炊另处,并祝天歃血以盟。自此大小百余扣,毫无闲言碎语,同力合作,家道日兴。长兄瑞早死,嫂刘氏年方少艾,欲嫁之。王氏泣而言曰:“烈女不嫁二夫,良马不披双鞍。妇人之义,从一而终,焉有再嫁二姓之理?姑老矣,誓愿长依膝下,宁死不作再醮妇也。”母为之感动泣下,从其志。毓有一妹,赘夫王佑,琴瑟甚笃。及佑得疾亡,妹哭之恸,欲以身殉夫地下,继念佑母年事亦高,已如死,姑将谁依?乃商于母并兄嫂,归王氏家,侍故终身。人谓孝友义节,萃于一家。元贞初年,昭旌其门,以示奖劝。《明史》载,浦江郑氏,十世同居,人口千余,毫无闲言。亲丧衰毁,三年不饮酒食肉。家畜两马,一出未归,一不先食。其感化如此!洪武称善。尝言和气致祥。孝义之家,无不昌者。

译文

赵毓,元代唐州人。父亲赵福时举家迁至管城,三代同居。赵毓任福州司狱,因病休假归养,后来见老母亲年事已高,遵守父母年老子女不远游的古训,就不在出去做官。赵毓平时侍奉母亲十分虔诚,对弟弟们甚为友好,家中其乐融融。一天,他召集各位兄弟和子侄到院子中,流着眼泪留下了遗嘱,希望赵家世世代代不要分家,并对天歃血盟誓。从此以后,赵家一门大小百余口,彼此之间没有一丝一毫的闲言碎语,大家同心协力,家业日益兴旺。赵毓的长兄赵瑞死的早,嫂子刘氏立志守节。赵毓率领家人毕恭毕敬的侍奉她。

二兄赵选接着也死了。婆婆认为儿媳王氏正当年轻,想让她再嫁。王氏哭泣着说:“贞女不会再嫁第二个丈夫,好马不会接受两个马鞍。女人就是要从一而终,哪里有再嫁的道理?婆婆老了,我愿意长久在您面前伺候您,宁死也不再嫁!”婆婆感动得流下泪来,答应了她的要求。赵毓有一个妹妹,招王佑上门为夫,夫妻二人感情很深。后来王佑生

病死了,妹妹哭得十分悲伤,想以死殉夫,但转念一想,王佑的母亲年事已高,如果她死了,婆婆将无依无靠。于是就和母亲兄嫂商议,回到了丈夫家,终身侍奉婆婆。

人们都说孝友节义汇翠于赵氏一门。元成宗元贞初年,朝廷表彰赵氏一门,以示嘉奖。据《明史》记载,浦江有一郑姓人家,十代人居住在一起,人口一千多,没有一点矛盾。亲人过世了,一家人都按礼仪守丧,三年不饮酒食肉。家中养有两匹马,一匹出门未归,另一匹就不吃草。他们感化的力量竟有如此之大!明太祖曾经把这家的族长召到京师,询问治家长久之道。族长回答说:“遵守祖上的教导,不要听信女人的话才行。”明太祖认为他说得对。人们常说和气能带来吉祥。孝义之家,没有不兴旺昌盛的。

评说

现代社会,四世同堂的情况已经罕见。但在以家族制为主要特征的古代社会,一个家族四世同堂、五世同堂都是常见的。像赵毓这样三代同堂,在古代社会可以说是司空见惯。所以,赵氏之孝不在于他们三代同堂,而在于赵毓之妹入赘的丈夫去世后,她能够设身处地为婆婆着想,在丈夫死后回到夫家,终身侍奉婆婆。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至于明代浦江郑家十世同堂,族长在总结原因时,说“不要听信女人的话”,则是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作怪,不足为训。

唐俨,明时全州诸生也。父名阴,曾任柳州知州,以老病辞职归家。病势日重,医药无效,家人相顾焦灼。时俨年十二岁,痛父病将不起,乃暗地将自己臂上肉用刀割下一片,投入药中以进。父服之,病即霍然愈。当时事无知者,后家人忽见其臂上刀痕,及衣袖上血染斑点,怪问其故。

 

唐俨夫妇笃孝思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童子何知情诚邀神佑
阿姑如母贤孝冠当时

俨初不吐实,经再三盘问,始以告。人叹其孝。及后数年父病故,哀毁骨立,几至灭形。据《明史》载,俨父一妻一妾,妻无所处,俨系妾生,但俨奉事嫡母与生母无异。俨妻邓氏,事两姑如其夫。俨偶出外游学,嫡母忽患暴病。邓时年十八,见姑垂危,奋然自语曰:“吾一妇人,安知汤药?昔吾夫尝以臂肉疗吾翁,吾独不能疗吾姑耶?”于是持剪刀割肉以进。姑病果愈。

俨问嫡母有疾,驰归家,则病愈已多日矣,乃拜其妻曰:“此吾分也,当急召我。奈何自苦如此!”妻曰:“子事父,妇事姑,一也。方危急时,召君不及。且事必须待君,安用妇?”人争传美之。

江革负母孝感盗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遍地是狐兔琐尾流离
至诚感虎狼全身锋镝

江革,字次翁,汉时齐国临淄人也。事母素有孝名,乡里重之。时逢汉室运衰,藩镇割据,跋扈不奉朝命,不呈之徒因而啸聚草泽。加以天降凶荒,地无寸草,盗贼纷起,烽火遍地。革以地方糜烂,家无余物,于是背负其母,弃家逃难。途中逢贼数次,欲掠之去。革辄哀告曰:“我从公等去,得安乐处,岂有不愿?但老母无所依倚。万望见怜,感恩不浅。”贼闻其语悲切,遂动怜惜之念,乃舍去。有他贼欲加刃者,众贼皆呵止之,曰:“奈何犯孝子!”故虽屡遇盗,卒得安全。转客下邳,贫穷不能支持,露体跣足,而侍母益谨。后乃佣工于人,得值以养其母,凡母应用什物莫不尽力备具。太守尝备礼召革,以母老不应。后被举贤良方正,汉帝颇重之。

译文

江革是后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小丧父,由母亲一手抚养成人。所以侍奉母亲极其尽心,受到乡亲邻里的称颂。当时正逢汉室衰败,各属国纷纷割据,不奉朝命。而那些对朝廷及官府心怀不满的人就聚众起兵。于是一时间烽火遍地,盗贼四起,加之天降灾荒,田地不收,劳苦百姓背井离乡,四处逃难。江革母子亦是如此。母亲年迈,路途中多由江革背负前行。途中多次遇到贼匪,都要逼他入伙,江革每次都哀泣央告匪首:不愿自寻安乐而抛弃老母。言语甚为悲切,每次都令贼匪们动了怜惜之心。一次有一持刀者见江革不愿就范,便拔刀相逼,其他贼匪呵斥道:孝子不可犯。因而性命得以保全。江革母子客居他乡,贫困潦倒,江革便替人做工,以微薄的收入供养母亲,而且比以往更加谨小慎微,唯恐母亲水土不适。后有太守欲召江革入府为门客,江革仍以奉母为由而谢绝。江革在危难中奉母如注昔,一片诚孝之心,的确令后人敬重。

评说

乱世出英雄,乱世也出孝子。蔡顺成名于乱世,江革也成名于乱世。他们生当乱世,又途灾年,家贫如洗,每天都需要为吃饱肚子操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出于一片孝子之心,尽力孝敬老母亲。尤其是江革,更为不易。但他们的成名,也正应了“盗亦有道”这句古话。如果不是“盗亦有道”,他们恐怕连活下来的机会就没有,更不要说孝顺老母了。

朱寿昌弃官访母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大妇肆阃威鸳鸯拆散
孝德动天鉴母子团圆

朱寿昌,字康叔,宋时天长人。本生毋刘氏,因摘毋无子兴妒,虐待频施。父守雍,既畏其悍威,复惑于谮言,乃将寿昌毋逐出。时寿昌才七岁。母虽得离苦海,然无以为生,不得已忍辱改嫁,聊图安身。由此毋子不相闻讯。寿昌自成人后,因生母被父逐出,遍览无踪。以不得母,故饮食不设酒肉。与人言及,涕泪如雨。熙宁初,竟弃官入秦,临行与家人诀:“此行不见毋面,誓不复还!”既至秦,行次同州,竟于无意中得与母遇。计自幼时别后,已五十年,刘氏时已七十余岁。雍守为钱明逸,奇其事,据实奏闻。诏谕寿昌还就本职。及再任郡守时,为便迎养计,特通利河中府,并迎其同母弟妹以归。数岁,母病一殁,寿昌哀毁骨立,痛不欲生,日夕悲泣,几至失明。语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寿昌访母出于血性,自足感天地而动鬼神,卒能于西行入秦,毋子团聚。谓非纯孝之极则乎?

【译文】

宋朝时有一个名叫朱寿昌的人,也是个很有名的孝子。他的生母刘氏,原来是他父亲的小妾,正妻妒忌她有了小孩,设了一个计谋将她赶出了朱家。自此母子骨肉分离,五十年未能相见。五十年来,朱寿昌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母亲,每到一地为官,他都要四处查找老人家的踪迹。可是人海茫茫,找人谈何容易。宋神宗当朝的时候,他再也没有心思做官了,决定辞掉官职去寻找母亲。临行时,他告知家人自己的决定,发誓说:“找不到母亲,我今生今世绝不回家!”这一次,他将寻母的重点放在秦地(今陕西)。后来,历尽千辛万苦的他,终于在同州寻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当时刘氏已经七十多岁了。朱寿昌弃官寻母的孝行,在当时社会引起轰动。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苏轼等人都赋诗作文大加赞扬。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朱寿昌一片真诚的孝母之心,终于使得五十年后母子团聚,不但可贺,而且可敬。

【评说】

失散50多年得母子能够意外地在异乡重逢,不是巧合,就是天意。但是,如果不是朱寿昌出于一片孝敬之心执地寻找生母,也就不会有这种巧合了。所以,这种巧合是以孝为前提的。这个母子分离50多年而终得重逢的故事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或许是因其富有非常浓厚的传奇色彩,但最主要的还在于它所包含的孝道思想。

崔氏妇乳姑尽孝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是难能也人工替代谷食料
何以报之克昌后嗣子孙贤

崔山南,名琯,山南西道节度使,故称山南,唐时博陵人也。其兄弟子孙之盛,当时乡里戚族中无足与比者。史称,山南曾祖母太夫人,年已衰老,满口齿牙脱落,无一存者。其祖母唐太夫人平日事其曾祖母极尽孝道,委曲承欢,于每日早间盥洗梳妆毕后,即赴姑所,拜于堂下。拜毕,起身上堂,开襟出乳以喂其姑。曾祖母不粒食者数年,而身体壮健,精神充足,盖食乳之功效也。一日,忽得疾,卧床不起,服药无效。其时,家中长幼咸集,其曾祖母对众宣言:“无法报我贤妇恩,但愿我贤妇有子有孙,皆如我贤妇之孝奉我一般,即所以报也。”言毕,目瞑。此崔山南门户之昌大,所以为唐世冠。

考宋时江西安仁县龙塘周氏,五世同居,子养其父,又养其祖之祖;父养其子,又养其孙之孙。人莫不羡周氏彩衣之乐。又,元时吴大中,江西弋阳人,与妻皆善事父母。皇庆间,江西大吏以孝行闻于朝,奉旨旌其门。此二事正堪与崔山南之祖母乳姑同观。诚以百行孝为先。超凡入仙之诸位道祖,孰有不从孝字修成者乎?

刘谨寻父万里行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远天隔驿程白云悬望
奕世锦甲第孝风杨庥

刘谨,字雍勤,明时浙江山阴县人也。洪武中,其父以罪谪戍云南,伯兄又以督运死于京师。谨方六岁,痛父远谪,屡问家人云南何方。家人以手向西南指示,谨即每日早晚向西南跪拜,如是者七八年。到十四岁时,一日,忽瞿然语人曰:“云南路途,虽有万里之遥,但天下岂有无父之子哉!”我誓往云南,寻父所在。”人谓:“汝年太幼,万里路遥,出门非易,如中途衣食不给,岂不进退两难?”谨亦不答,潜行出门,徒步前往。经六阅月,方抵云南。乃天鉴其诚,竟于旅店休息与人言志时,遇其父在侧,惊视曰:“是吾儿也,胡来此?”谨泣以告。父子抱头号恸,哀动行路。未几,父病疯瘴,谨告官,请代役。明制:戍边者,必年十六以上嫡长男,始准代役。谨未成丁,官不准。谨乃急返家,携兄子复往。而兄子又以瘦弱不合格,仍未蒙准。谨又返家,尽鬻其产业,赎父罪,始得奉还故里,遂孝养终身。督学使者张倬为文以传其事,时称“刘孝子”。后子孙相继登科第,累世簪缨不绝。论者谓有天道存焉。

【译文】

刘谨是明朝浙江山阴县人。洪武年间,刘谨年仅六岁。父亲因触犯了律法被免职调往云南戎边,家中只剩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刘谨长年挂念着远在边疆的父亲,每日早晚都要面向西南方向跪拜,八年如一日。十四岁那年的一天,刘谨忽然告知母亲:天下岂有无父之子,云南虽有万里之远,也定要前往以求父子相见。母亲以其年幼,不堪长途跋涉的辛劳而加以阻止,他却心意已决,备好行装,即日起程。历经六个月,方才抵达云南,一路艰辛可想而知。旅店大堂中,刘谨正向众人讲诉自己此番劳顿的目的时,父亲竟刚好路过店前,惊呼:“我儿”,刘谨也立即认出父亲,父子二人抱头痛哭,旁人也为之落泪。刘谨见父亲年老多病,请求代父服役。因未满十六岁,上方不准。刘谨救父心切,又不远万里返回家中,与母亲一起变卖家中产业,凑足银两再次远行,为父赎罪,终将老父接回故里,从此家人团聚。此后刘谨侍父终身,孝名世代传颂。

【评说】

为了父子团聚,还未成年得刘谨就不怕辛苦,万里寻父。其志可嘉,其行感人。所以能够如此,在于刘谨自幼就十分孝顺。6岁的孩子,少不更事,可他却能早早晚晚向着父亲发配的方向跪拜,不废晨昏定省之礼。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竟然坚持了七八年。儿时就如此孝顺,其后来的孝行就不难想象了。点评:为了父子团聚,还未成年的刘谨就不顾辛苦,万里寻父。其志可嘉,其行感人。所以能够如此,在于刘谨自幼就十分孝顺。6岁的孩子,少不更事,可他却能早早晚晚向着父亲发配的方向跪拜,不废晨昏定省之礼。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竟然坚持了七八年。儿时就如此孝顺,其后来的孝行就不难想象了。

蔡顺桑葚感强盗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旱魃肆虐上天降灾
据情直陈小人有母

蔡顺,字君仲,西汉时汝南安成人也。父早亡,独与母居,菽水承欢,颇得顺亲之义,乡里咸称其孝。当王莽篡汉之末年,刀兵四起,到处烽火,加以天灾流行,五谷不登,斗价百金,世称“猛虎满地走,十村九无烟”,即此景象也。以是富者贫,贫者困,黠猾者流为盗贼,良善者多成饿殍。顺于此时,日食桑葚果腹。葚有赤黑二种,顺分别采贮。一日正采葚时,赤眉贼忽来,将顺擒去,问其缘故。顺答曰:“赤者味酸,取以自食;黑者味甜,取以供母。”贼叹曰:“真孝子也!”不忍加害,并赠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双。盗贼亦知孝道,亦敬重孝子。世之不能逃劫者,以伦德不修之故耳。

译文

蔡顺,字君仲,西汉汝南安成(今河南汝南县)人。父亲早亡,独自和母亲生活,虽是粗茶淡饭,却能让母亲高兴,合乎孝顺之义,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王莽篡汉末年,战乱四起,烽火连天,再加上天灾盛行,五谷不收,粮价飞涨,世人描绘的“猛虎遍地走,十村九无烟”,就是这种景象。因此,富人变穷了,穷人更加困窘,狡猾无赖之徒变成了盗贼,善良的人大多被饿死。蔡顺在这个时候,每天靠吃桑甚度日。桑甚分红黑两种,蔡顺采摘时分别存贮。一天,他正在采摘桑套,赤眉军忽然来了,把蔡顺抓了起来,问他为何把桑套分开存贮。蔡顺回答说:“红的味酸,我自己吃;黑的味甜,给母亲吃。”赤眉军感叹道:“真是一个孝子啊!”他们不忍心加害蔡顺,还赠给他三斗白米、两个牛蹄。盗贼也知道孝道,也敬重孝子。世上的人不能逃脱劫难,是因为不修伦理道德的缘故。

评说

蔡顺摘葚的故事,流传葚广。在这个故事中,蔡顺孝顺母亲,把摘得的甜桑葚留给母亲,自己吃酸的。他这种孝行不仅感动了赤眉军,还挣得了孝子的美名。千百年来,人们都把他当做孝子的典型加以颂扬。其实在那饿殍遍野的年代,不要说桑葚,就是草根,能吃的也早就吃光了。蔡顺每天能够用桑葚果腹,算是幸运的了。赤眉军是西汉末年的起义军,他们赠给蔡顺白米和牛蹄,可见深明孝义之理,并不如作者所说的“贼”。

曹娥投瓜得父尸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迎神献技醉巫逐波臣
绝妙好辞阿瞒叹才钝

曹娥,汉时会稽上虞人也。生性纯孝。父名盱,善巫祝之术。以五月五日江涛迎婆娑神,盱醉后作旋风舞,颠倒不复自主,失足溺水死。求其尸不能得,人咸谓葬江鱼腹中矣。娥时年十四岁,得父溺江噩耗,即仰天长号,绝而复生者数次。继因父尸骸无着,乃驰往江边,沿岸恸哭,日夜不绝声。以尝闻人言,凡溺水不得尸身者,可沉瓜于水,尸之所在,瓜自当沉。乃捧一瓜,向水中祝曰:“此瓜所沉之处,父尸即在其处。”祝毕,举瓜投之水,瓜随流漂浮,娥亦沿江随之。凡旬有七日,瓜顺流至上虞,倏然下沉,不复浮矣。娥喜曰:“我父尸身必在其下,瓜示我矣!”遂涌身跃入江中死,竟负父尸同浮水面。后人叹其孝,立碑其地,名曰“曹娥碑”。杨修尝随曹操行军,路过其处。见碑背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操问修曰:“汝能解否?”修曰:“解。”操曰:“汝且勿言,待我思之,是否相合。”前行三十里始悟,命修言其所解。修曰:“黄绢,色丝也;幼妇,少女也;外孙,女之子也;齑臼,受辛也——所谓‘绝妙好辞’也。”操乃叹曰:“汝解正与我相同。不过,我才不及汝,三十里乃始了解耳!”。

【译文】

曹娥,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生性十分孝顺。父亲名曹吁,擅长巫术。因为五月五日在江边举行迎婆婆神仪式,曹盯醉酒后跳旋风舞,动作错乱,不能自主,失足跌进扛中淹死了。人们打捞不到他的尸体,都说他已经葬身鱼腹之中了。曹娥这年14岁,得到父亲失足淹死的噩耗,仰天大哭,昏厥过去,醒过来又哭,像这样好几次。因为找不到父亲的尸体,曹娥就跑到江边,沿岸劫哭,日夜不停地哭泣。她曾经听人说,凡是溺水而死找不到尸首的人,可投瓜于水中,尸首在哪个地方,瓜就会在那里沉下去。于是曹娥就捧着一个瓜,向水祈祷说:“这个瓜沉下去的地方,就是父亲尸首所在之处。”祈祷完毕,把瓜投进江水中。瓜顺流漂浮,曹娥就沿江跟随。瓜漂浮17天,到了上虞,突然沉了下去,不再浮出水面。曹娥高兴地说:“我父亲的尸首一定在沉瓜下面,瓜已经指示给我了!”于是纵身跳进江水而死,她的尸体竟然背负着父亲的尸体,一同浮出水面。后人感慨曹娥的孝行,在她跳江的地方立了一块碑,上写“曹娥碑”三字。杨修随曹操行军,曾经路过这里。见碑背后题有“黄绢幼妇外孙西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你能解释什么惫思吗?’’杨修说:“能。”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一想,看我们两个的解释是否相合。”前行30里,曹操才明白其意,命杨修说说他的理解。杨修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幼妇是少女,外孙是女儿的儿子,童臼是接受祭祀的器皿,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四个字。”曹操感慨道:“你的解释和我的解释一样。不过,我的才思比不上你,走了30里才想明白。”

【评说】

曹娥和元绍一样,她的孝名也是凭借殉父这一举动赢得的。父死,子女有义务保全其尸身,妥善安葬。若是不能找到父亲的尸首,那就是子女不孝。但是也要分别一下情况,如果是葬身在大海之中,去哪里寻找尸首?如果因为找不到亲人的尸首就跳水殉死,勇气固然可嘉,但是否值得就大可商榷了。读这样的孝子故事,还是应多想一想,不能顺着古人的思路,人云亦云。

饶娥痛父哭水滨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小家碧玉传针神苕华芬馥
近水石碑傍烈魄俎豆馨香

饶峨,汉饶州乐平人,小字琼真。生长蓬门,矢性贞淑。平日纺织缝纫,异常勒奋,毫无懒惰之习。邻里见其年幼耐劳,争赞美之。峨父名绩,素以捕鱼为业。虽所入无多,得峨十指辅助,颇堪温饱。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日,峨父往江上捕鱼,忽遇暴风,波浪突生,瞬间鲸号虬吼,花滚珠飞,浪头如千军万马,奔腾崩湃,排山倒海而来。峨父虽久居江滨,熟悉水术,此时因风浪凶恶,心慌意乱,一叶渔舟把持不定,竟致人船俱沉没水中,尸不可得。时峨年十四,号哭而往,沿江呼父,日夜不绝声,三日不饮食,死之。观者莫不叹息。忽大雷震电,水上浮虫尽死,父尸出焉。乡人异之,乃醵资备礼,葬其父女于鄱水之阴,并为建庙一所。县令魏仲光立有墓碣。建中初,黜陟使郑叔则旌其门。河东柳宗元有碑文纪其事。

【译文】

饶娥,汉饶州乐平人,小字琼真。生长蓬门,矢性贞淑。平日纺织缝纫,异常勤奋,毫无懒惰之习。邻里见其年幼耐劳,争赞美之。娥父名绩,素以捕鱼为业。虽所入无多,得娥十指辅助,颇堪温饱。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但夕祸福。一日,娥父往江上捕鱼,忽遇暴风,波浪突生,瞬间鲸号虬吼,花滚珠飞,浪头如千军万马,奔腾崩湃,排山倒海而来。娥父虽久居江滨,熟悉水术,此时因风浪凶恶,心慌意乱,一叶渔舟把持不定,竟致人船俱沉没水中,尸不可得。时娥年十四,号哭而往,沿江呼父,日夜不绝声,三日不饮食,死之。观者莫不叹息。忽大雷震电,水上浮虫尽死,父尸出焉。乡人异之,乃醵资备礼,葬其父女于鄱水之阴,并为建庙一所。县令魏仲光立有墓碣。建中初,黜陟使郑叔则旌其门。河东柳宗元有碑文纪其事。

【评说】

饶娥和元绍、曹娥一样,都是因父亲溺水而亡而最终选择了殉父之路的女性。这样的女性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千百年来,人们都视她们为孝女,作为榜样来宣传。她们的死虽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但价值几何,就很成问题了。现代人赞扬的孝,绝不应该是这种无视生命权的孝。

廉范扶榇荡危舟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万炬灿黑夜边风尘息
五绔腾口碑福星来蜀

廉范,字叔度,东汉时杜陵人也。父客死于蜀。时范年十四五,接父凶问,悲哭不止,欲往蜀移榇归葬。母怜其太幼,不许。范誓决意非往不可。母无奈,乃筹措旅费,拼档行装,使起程,并嘱:“一路小心,平安早归,免我悬望。”范拜辞母,徒步而行,风餐落宿,日夜赶路。至蜀后,访得父停枢处所,急赴其处,伏哭甚哀。旁观之人,皆为感动。乃刻日起柩,由陆而水,不料行至中流,突遇风暴,波浪撤天,船破而覆。范抱父枢,俱溺水中。经众水手急行捞救,始得无恙。及返家时,则母已望眼欲穿,见子竟扶父遗徐梓安然归来,又喜又悲。范将父枢安葬后,刻意求学,远近知名,州那交聘。不数年,受某当道特荐,谓范有文武才,可任方面之寄,必能为国御侮,乃授范云中太守。值北匈奴来犯境,范督兵拒之。以敌众我寡,于日幕令兵士交垮两炬,两头爇火,营中星列。匈奴惧,谋于明早退去。范侦知,乃引兵晨往剿击。敌出不备,大溃,斩首千余。匈奴由次不敢再窥云中。以功迁蜀郡太守。抵蜀后,以旧制禁民夜作预防火灾为非,下令储水,蜀民便之,歌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处,平生无孺今五绔。”则孝子而兼能吏类。

【译文】

廉范,字叔度,东汉时杜陵人也。父客死于蜀。时范年十四五,接父凶问,悲哭不止,欲往蜀移榇归葬。母怜其太幼,不许。范誓决意非往不可。母无奈,乃筹措旅费,摒挡行装,使起程,并嘱:“一路小心,平安早归,免我悬望。”范拜辞母,徒步而行,风餐露宿,日夜赶路。至蜀后,访得父停柩处所,急赴其处,伏哭甚衰。旁观之人,皆为感动。乃刻日起柩,俱溺水中。经众水手急行捞救,始得无恙。及返家时,则母已望眼欲穿,见子竟扶父遗榇安然归来,又喜又悲。范将父柩安葬后,刻意求学,远近知名,州郡交聘。不数年,受某当道特荐,谓范有文武才,可任方面之寄,必能为国御侮,乃授范云中太守。值北匈奴来犯境,范督兵拒之。以敌众我寡,于日暮令兵士交缚两炬,两头爇火,营中星列。匈奴惧,谋于明早退去。范侦知,乃引兵晨往剿击。敌出不备,大溃,斩首千余。匈奴由次不敢再窃云中。以功迁蜀郡太守。低蜀后,以旧制禁民夜作预防火灾为非,下令储水,蜀民便之,歌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处,平生无襦今五绔。”则孝子而兼能吏矣。人们常常把尽孝与尽忠对立起来,以为自古以来就是忠孝布能两全。但是,从廉范身上,人们看到了忠与孝的结合。在家是孝子,为官是忠臣。在家能孝,为官则能忠。不孝之人,为官未必能成为忠臣。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是有道理的。刘谨见父亲年老多病,请求代父服役。因未满十六岁,上方不准。刘谨救父心切,又不远万里返回家中,与母亲一起变卖家中产业,凑足银两再次远行,为父赎罪,终将老父接回故里,从此家人团聚。此后刘谨侍父终身,孝名世代传颂。

【评说】

人们常常把尽孝与尽忠对立起来,以为自古以来就是忠孝布能两全。但是,从廉范身上,人们看到了忠与孝的结合。在家是孝子,为官是忠臣。在家能孝,为官则能忠。不孝之人,为官未必能成为忠臣。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是有道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