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角色缺失中有你吗?

 tuzididie 2014-06-14

  前不久,央视播放了一则以“family”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诠释了一个“家”的组成和发展过程,每个人身上都要经历一个循环的过程,从子女到既是子女又是父母,最后是父母,不断变换的家庭角色你都做好了吗?是否下面家庭角色缺失的故事中也有你的影子呢?

  生产的意义

  上世纪80年代,西方预言学大师阿尔文·托夫勒就在其影响深远的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单独开辟一章探讨人类未来的家庭。托夫勒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在他看来,“今天的家庭破裂,是工业化总危机的组成部分,是第二次浪潮一切制度破裂的产物。”托夫勒认为,人类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传统的大家族渐渐解体成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小家庭。工业社会家庭特色是丈夫出去赚钱,妻子在家照顾孩子,这种稳定的组合符合社会需要。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到来,男女出现新的分工,小家庭必然会像曾经的大家族那样渐渐解体。

  按照托氏的理论,只有建立在生产上的家庭,才是一个稳定的家庭,单纯的情感并不足以保证一切。古话说:“两口子,过日子,和和美美一辈子。”如果“过日子”不再成为困扰家庭的主要问题,或者一家人在“过日子”上出现了问题,家庭矛盾就必然增加。“吃喝不愁”和“揭不开锅”都可能分裂一个家庭。前者如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大量社会女性进入社会职场,一同与男性参与社会竞争,社会离婚率随之增加;后者如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有企业转型,东北一些城市的离婚率开始攀升。

  烟火味越来越淡,外卖声越来越响

  围绕着生产组建的家庭,一个重要特征便是男女分工明确。在农业时代,典型的分工是,“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在工业时代,典型的分工则是,男人出去工作,女人在家照顾孩子料理家务。但至少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这种昔日稳定的家庭场面似乎越发少见。

  总有人说,中国女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女性,但中国之所以能诞生最勤劳的女性,根本原因在于它漫长的农业历史。而一旦脱离了农业生产,中国女性也会变得懒惰。比如,如今一个饱受长辈们诟病的问题是,娶进门的小媳妇都不会收拾屋子,也不会做饭,看似好吃懒做。尤其是那些高学历的小媳妇,情况更为不堪。笔者认识的一个阿姨就抱怨,每次来儿子家,一看满屋子乱七八糟的鞋袜,水池里叠成山的盘子碗,脑袋就疼。但看到儿媳妇每天回家憔悴的神情,加班后疲惫的双眼,想批评两句,心又软了下来。

  事实上,这位阿姨的困惑也存在于许多家长心中。笔者发现,每次到晚饭时间,年轻人居住较多的公寓楼,油烟味越来越淡,取而代之的是楼下往返不停的送外卖小工。与此同时,遍及于社交网络上的各种晒饭图也让人应接不暇。问题是,苛责孩子们不做饭,往往忽视了他们身上的工作压力。简单计算一下,大城市普通的情况是,上班八小时,睡觉八小时,交通两小时,留给每个人自己的时间也只有六个小时。做一顿像样的晚餐,三菜一汤的标准,从买菜到最后洗碗,大致需要两小时。算一算,你是否愿意花去属于自己时间的三分之一投入到一顿晚饭上?嫌麻烦的心理作用下,做晚饭的工作必然出现工作转移。

  沈阳晚报、沈阳网主任记者 闻达

  80后只生不养 父母感情缺失

  如果说,第一代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姊妹情,“独二代”可能连父母亲情都存在缺失。近日,据某杂志进行的“双独生子女婚姻”问卷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双独生”年轻父母“只生不养”,将孩子的养育交给双方父母。其中,孩子主要由老人照料的占71.9%,由妈妈照顾的仅占15.8%,还有的是“全家总动员”。 

  在一些大的生活社区里,带着孩子在晒太阳的,几乎都是隔辈的爷爷奶奶,有抱着的,也有用小车推着的。“儿子、媳妇工作忙,我们帮着带孩子,一般是孩子在我这儿住一个月,再送到姥姥家住一个月。”张女士告诉记者,自从儿媳生了孩子,她就住进了儿子家,直到儿媳上班后,孩子“全托”给了两边的老人,孩子的父母偶尔来看一眼。

  宋女士是医生,爱人也经常出差,自从孩子出生后就一直放在父母或公婆家,后来孩子大些,小两口已经习惯没有孩子的生活,仍然只是周末去老人家看孩子,直到孩子3岁上幼儿园才接回家,宋女士说:“孩子回家后,适应了很长一段时间,也和我们不亲,还有爱咬手指甲的习惯,我带他去做身体检查时,医生提到孩子这个问题时问我是不是孩子从小就没和我睡过?还说这是他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现在想觉得挺后悔的。”

  心理咨询师、家庭情感顾问王荔认为,“独一代”自身心理就不够成熟,又缺乏照料弟弟妹妹的经验。当孩子降临时,他们难免手足无措,就把养育的重任丢给了老父老母。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年轻妈妈为了保住职场地位,根本没有充裕时间顾及家庭。为事业打拼的爸爸,就更容易与孩子疏离了。儿女对父母的依恋,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双方缺乏交流共处,孩子会担心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不喜欢我了”。于是,孩子感到紧张、恐惧,长此以往便会缺乏安全感。

  忙于应酬的男人 不承担家庭角色

  据说日本男人以下班就回家为耻,认为那是没有能力和交际的表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男人也认同这个观点,开始晚归或不归,即使不是加班、应酬,也呼朋唤友地胡吃海喝一番,严重影响夫妻感情。在重庆,曾有一个妻子因对丈夫长期应酬、忽视家庭的忍耐到了极点,抱着儿子要跳楼。

  新闻中的丈夫是一家大型机械公司的销售代表,结婚前两人有着甜蜜的生活,但是婚后,丈夫的生意遇到竞争,应酬也越来越多。本以为孩子出生后这一切都会有所改变,可是,丈夫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甚至很多晚上都不回家,“难道丈夫外面有女人?”女子自称跟踪几次,发现丈夫进出的都是KTV、酒楼、夜总会。“电视剧中说,男子长时间出现在这些地方,迟早都会变坏。”“见一次丈夫,比见总统都难。邻居们还以为我是单身妈妈带个孩子。”终于,女子爆发了。

  男人晚上不回家,影响的不仅是夫妻感情,还有对孩子的影响。前不久,微博上一则“你会有美国总统忙吗”的新闻引起热议,美国总统奥巴马不管发生什么事,他都把晚饭时间腾出来。每天晚上6:30准时从办公室出来,坐到餐桌前,还曾经为了能和孩子们一起吃早饭而调整了会议时间。奥巴马认为,他和家人的晚饭时间更是谁都不可以侵犯的。

  而在我国,家庭就餐的传统逐渐在消失,与此同时,美国和日本、韩国等地却掀起了一股家庭就餐运动的热潮。沈阳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但菲教授告诉记者,研究证明,餐桌教育不仅对人格的培养,还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学习能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产生着影响,哈佛大学相关研究小组甚至得出了“每天20分钟的餐桌对话不仅能改变孩子的未来,还能划时代地改变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的新理论。

  空巢老人还“空心”  精神赡养也重要

  近年来,空巢老人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有这样一则新闻发生在成都,一位老人,老伴15年前就走了,小儿子2007年也去世了,尽管剩下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大约一个月来看他一次,但是老人仍觉得寂寞,于是选择了一个裸模的工作,其实84岁的他并不缺吃少穿,“我觉得打发时间更容易了,而且看着那些年轻学生说笑打闹,我跟着很开心。”而老人的儿子嫌其做绘画人体模特丢人,换掉了门锁,与老人断绝来往。

  而在杭州有一名“老摔哥”,这位84岁的安徽老人千里迢迢来到杭州“假摔”,一摔就是9年,其凄凄惨惨戚戚之状可以想象。据说“老摔哥”老伴过世十年,但还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不仅不赡养还不回家看望老人。于是老人靠摔倒博取同情和金钱,老人只要到了派出所,民警说要送他回家,他就会火气变得很大。

  王荔认为,老人当裸模排遣寂寞、靠假摔来博同情的悲情故事,让人心酸。空巢老人养老特别是精神赡养问题值得反思,陌生的学生能帮老人解闷,子女为何不能给老人带来快乐呢?假如子女经常关心老人,或者为老人找个伴侣,老人或许不会做裸模寻找精神寄托。老人做裸模解闷实际上给子女与社会上了一堂精神赡养课。

  要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要从老人和子女两方面解决。首先,老人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要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适当减少对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老人要及时地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性劳动等。

  儿女应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儿女应该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 “离巢”,也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对于身在异地的子女,更加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应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 陈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