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剩余的欲望不过是累赘

 青衣问道 2014-06-16
人的价值, 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诱惑,欲望都是爱的屏障。

多少人一生也无法穿透这个迷雾。

亲爱的,真爱只有在纯洁的心中才会被找到。

穿越一生一世的尘埃,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安然自在。

正如出生时的Baby,理事无障,在爱中成长。


 
 






使用手段,使人意识模糊而做坏事  
吸引,招引  
倾向于达到某些贬义的目的和方式方法不够光彩
 


诱惑是存于世上的一种奇怪的东西,你会为之疯狂而不能自已,而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的一生不断的被欲念剌激,所以为诱惑折磨一生。


人存于世上,首要面对的是物质上的诱惑,然后才是精神上的诱惑。


精神诱惑,诠译是指追求浮名、执着于表现突现自我、或是指对知识领域过度探求。权势、地位、名利、金钱,这些都是诱惑。





诱惑:微妙而刺激的过程

  最古老、最美丽的传说是:亚当和夏娃经不起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他们从此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在受到诱惑之前,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诱惑和惩罚,都是上帝的旨意,平凡的生命对此无能为力。

  禁果之味,谁都想尝尝。明知诱惑是一种危险游戏,但是人们屡败屡玩。只因为诱惑是一个既微妙又刺激的游戏。

  有一个非常年轻的朋友对我说,她喜欢诱惑,说诱惑是生活的动力。她经常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为什么拼命工作。但是当她走到街上,走进商场,她就知道,有太多的东西是自己渴望得到的,它们正对她发出诱惑的亮光。她喜欢这种被挑起了的兴奋,于是她会回去努力工作,直到把那一件东西买到手为止。

  她觉得爱情也是一种诱惑。她总是给自己定一个很高的标准,并努力追求。她努力追求的方式也比较可爱:比如她喜欢的是一个有着高学历的人,她就一定会努力让自己也和他有着同样高的学历,而不是用其他的方式去争取。

  她这样理解诱惑也许一点坏处都没有,但是,这算不算诱惑呢?我有一点糊涂,因为诱惑一直被人认为是一种很可恶的东西。还有一种人喜欢去诱惑别人,他们仿佛是为了诱惑别人而活的,天生的勾引家。

  有一个女人,她的身后是一片男人的废墟,她用诱惑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她拥有一份自由的职业,她生得靓丽动人,她交游广阔。当所有人都结了婚的时候,她还四处对人放电。有时候,我会觉得她像是一个黑店的老板娘,但是她又并不是图钱财。她对金钱物质一点都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她是否可以征服眼前的这个男人。

  问她是不是真的爱那些男人,她的回答有些含糊,想了想,说应该是爱的,只是爱已经很麻木,都不知道什么是爱了。她也没有想过要跟哪个男人过上一辈子,做一个诱惑者,使她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而且很充实。但是她也不明白,自己又是被什么给诱惑了。某一天,她会不会也会向往有一个平常的老公,平淡的家呢?或许是她一想到平淡就没有安全感,因她已经虚荣惯了。

  人们渴望诱惑,或许是生活太平淡了吧。诱惑总会给人经历风雨的感觉。但是诱惑和贪婪是一对亲姐妹,她们总是一前一后来临的。为什么骗子能设计连环骗?就是先运用诱惑的力量,再利用人的贪婪。

  既然有这么多人喜欢诱惑,我也就努力找一找诱惑威力在哪里:首先,诱惑总让人最近距离地看到希望,虽然这个希望也许最终会破灭。对一些长期处在黑暗中的人来说,即使是鬼火,他们也会以为看到了光明。

  其次,诱惑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它会包装得让你看不到危险。古时那些被狐狸精迷惑了的书生都以为自己有红袖添香夜读书是幸福极至,只是人家吸你的血,你不知道。

  再就是刺激和兴奋。诱惑总伴随着刺激和兴奋一起来的,就像吸鸦片一样,只会越陷越深。

  知道利用诱惑让自己上进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的。大多数说自己喜欢诱惑的人,相信他一定正被诱惑迷糊了眼睛,或者就是在自欺欺人。











为什么我们无法拒绝诱惑?






有没有这样的时候,你想减肥,却无法控制住对美食的诱惑;你想学习却无法抵御住各种娱乐那可怕的致命的吸引;你能控制住对陌生人的情绪,却无法阻止自己对父母大声喊叫。你每一天都告诫自己要认真工作学习,却每一天都浑浑噩噩,每天都哀叹自己效率的低下,意志力的薄弱!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让我们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错误,在堕落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无可自拔?我们真的还有救吗?



可怕的“道德许可”

其实,我们真的没有自控力吗?真的缺乏意志力吗?说穿了,其实,我们并非缺乏这些东西,我们只是有意识地选择了在诱惑面前屈服。为什么我们无法坚持下来,向诱惑屈服了?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贝努尔莫林曾经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给了两组不同的命题给不同的学生。第一组命题:命题一:大多数女人真的不聪明。命题二:大多数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第二组命题:命题一:有些女人不聪明;命题二:有些女人更适合在家看孩子。

很明显第一组命题带有明显的妇女歧视,所以引起调查学生的的强烈反对;而第二组命题则中立一些,下面分别参加了两组命题判断不同的人去参加同样的一个招聘面试。结果可能与你想象的大相径庭,参加第一组命题猛烈反对妇女歧视的人在录用的过程中却有更多的性别歧视,很少录用女性;而参加第二组命题的人则表现出了中立。按照常理,我们表达出一种态度后,更可能按照这种准则行事,但这项实验好像出现了例外。

为什么呢?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道德许可”,第一组学生在明显表现出反对种族歧视后,觉得自己获得了道德许可证,所以会自我感觉良好,这时候会更相信自己的冲动,而这种冲动会带着你去做坏事。如果你还不明白的话,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想要减肥的人如果运动了一早上,他很可能中午会吃一些炸鸡,薯条具有高蛋白的食物作为对自己的奖励。实际上吃这些食物无异于将自己的减肥计划给毁了。

当我们往一个目标开始奋进,每前进一小步,感觉自己进步的时候总会想让自己得到奖励,得到补偿,正是因为这种冲动常常让我们失败。因为当我们取得进步时,总会获得道德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的取得会让自己不会质疑自己的冲动,忘掉自己的目标,不知不觉地向诱惑屈服。这种现象遍地都是,比如说:你想考研,第一天,你奋战了一整天,第二天早上,你不想起床时,你会告诉自己:昨天,我那么勤奋,今天早上偷点懒也没什么,实际上这就是你滑向深渊的第一步。我们经常会掉进这样的陷阱:我们已经这样好了,应该得到一点奖励。我们已经这么努力了,现在玩一会应该没事。事实证明,这种魔鬼的想法会一下子打碎你天使一样的计划。

解决方法:不要让自己感觉良好,忘掉那些能让自己堕落的借口,而要永远记住当时自己要做这件事的理由,当你减肥取得进步时,那不是你开始吃高热量食品的借口,记住自己,减肥的理由:拥有一个健康,苗条的身体。向那些短期诱惑说不。李敖有句话形容这个是相当精当的:不吃苦,吃苦一辈子;会吃苦,吃苦半辈子。所以在短期诱惑与长期利益之间学会取舍。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你今天没有锻炼,你告诉自己,你明天会把今天所有的锻炼补上,并且会加倍,你晚餐会吃那些更高热量的食物。你想很好的理财,你告诉自己今天就买最后一条裙子,以后三个月再也不购物了。你想开始学习,你告诉自己,我就最后堕落这个周末,星期一开始学习,实际上非常大的可能是星期一你也一样堕落下去。

我们对未来高度的乐观允许了我们当前的放纵,实际上,我们对未来不是一般的乐观,但在现实里,未来和现在你正在做的没两样。

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的两位市场营销的教授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以此来证明,我们大脑这种自欺欺人的手段。他们调查了那些买健身器材的人,实际上,那些健身器材买回去大部分在地下室里落灰,但调查中发现,那些买的人对自己将来会锻炼的次数明显有过高的乐观的估计。实际上,这个问题相当好理解,你以前从不锻炼,你买了健身器材后,你就会挤出时间锻炼?人都是有惯性的,大部分的时候,明天都是在重复今天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也就是说,当你许诺明天会加倍锻炼以弥补今天的不锻炼的时候,很可能明天和今天是一样的,你不过是以对未来的乐观来寻找一个借口以麻痹自己来寻求当下的放纵。

解决方法:不要对未来过于乐观,明天和今天一样,不要给自己找任何借口,任何一个小的借口都像潘多拉的魔盒,打开来就不可收拾。






不要被那些“光环”给骗了

你会为环保买单吗?研究表明,当人们在植树节植树之后,反而会心安理得使用哪些会污染环境的产品。幼儿园为了不让家长晚接孩子,向每个晚接孩子的家长收取费用,结果这条措施出来,晚接孩子的人反而更多了。为什么?

当你为环境做过一些好事之后,你会感觉到的高尚,获得了绿色许可,所以,研究发现,每年向环保机构捐助大量善款的企业,往往过后会更大量地向大自然排放污水。简而言之,就是绿色消费的美德让他们为自己的说谎和盗窃找到借口。

幼儿园的事情也是一样,家长付完钱之后会感觉心安理得,不再有道德上的负罪感,这会让他们更加放纵。

所以,我说,不要被这些“光环”给骗了。

讲一个很近的例子吧,每年双十一在淘宝上购物的很多人都像疯了一样,每个人都在看自己买的这些东西比平时省了多少钱,越买越多,越买越兴奋,却忘记了自己花了多少钱,自己买的那些东西是真的需要吗?呵呵,不用说了,你是掉进省钱的光环里了,实际上这种东西很早就有报道,双十一,商家先提价再降价,商品以次充好,三包售后服务糟糕,但是当你看到原价,再看见现在的价格时,你会止不住的激动,疯狂的购物,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掉进“省钱”的陷阱里,道理很简单“买的没有卖的精”,你想赚商家的便宜,纯属白日做梦!

解决方法:扪心自问,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不要被那些标签光环绑架自己,你现在做的好不是你开始放纵的借口。要想变成更好的自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理智。

PS. 本文为《自控力》(读书笔记,文章里心理学实验数据均来自本书。














《诱惑心理学》:探讨当代人缺乏自制力的心理和生理根源



维克多·雨果曾命令他的仆人,只要发现他把时间浪费在除写作以外的任何事情上,就把他的衣服没收,以防他外出。无独有偶,俄国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了克制自己的拖延症,与出版商签署了一个严苛的条款,设立一个紧张的截稿日期,否则就将无偿为该出版商服务9年。在这种紧张压力下,陀思妥耶夫斯基逼迫自己顺利写完了预期出版的作品。

上段的两个名人案例表明,难以自制是人之共性。在宽松自由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又面临丰裕多样的物质选择,这种特性正在带来越来越显著的社会和健康问题。比如不加节制的暴饮暴食造成的肥胖率不断攀升,以及酗酒、吸烟带来的健康问题。又如“月光”式消费、信用卡冲动消费制造出的“卡奴”。放大到整个社会,尽管人们明知化石燃料被过度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和资源危机,但仍难克制汽车使用。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丹尼尔·阿克斯特所著的《诱惑心理学》一书,旨在探讨当代人缺乏自制力的心理和生理根源。在他看来,尽管抵制诱惑确实显得困难,但仍可以通过主动缩小选择范围、预设心理承诺的方式,来让自己远离那些经受不住的诱惑,就像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做的那样。人们必须意识到,很多时候,最糟糕结果与自己反复错失预设心理承诺、降低欲望诱惑的机会有关。

当然,以上方法仅仅是一种被动的应对方法。移动互联网让获得信息、购物、娱乐、人际互动等选择,趋于全天候化,在为人们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让放纵自我变得更为容易。

《诱惑心理学:欲望挑动了你的哪根神经》书中回顾了哲学史上不同大家、学派对节制与享乐发表过的重要见解。尽管这些见解倾向性有所不同,却大多指向节制与享乐之间的均衡。这也是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开创的近代潮流,在赋予人们更多的经济和思想自由的同时,也强调理性的原因。

现当代社会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为人的各方面自由选择提供了更多解释,特别是生物进化、文化演化方面的一些研究结论,都起到了为人们不能够有效约束自己提供合理化理由的作用。近年来,医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甚至开始为“激情犯罪”脱罪提供论证。

许多人常常以这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在欲望诱惑面前作出让步:压抑内心深处的欲望必然招致痛苦不堪。科学界对此也提供佐证指出,控制过度和控制不足都会影响人生幸福。问题就在于,人们通常高估自己的自制力以及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受到的压力,而低估自我控制不足的影响。

修复自制力的前提一定是自我觉醒和认知,舍此别无捷径。《诱惑心理学:欲望挑动了你的哪根神经》书中也指出,我们也有必要通过人际关系、社区来帮助自己建立约束自己的规范。










如何面对外在诱惑的?出家人消极吗?



    问:现在社会诱惑很大。您是如何面对外在诱惑的?出家人消极吗?

  济群法师答:生活在现实中,会面对不同诱惑。相对而言,出家人的干扰比在家众少一些。因为寺院本身有较为清净的环境,但也不是真空,不是无菌病房。

  当我们面对诱惑时,怎样对待呢?其实,这还涉及到对“诱惑”的定义。通常所认为的“诱惑”,是否对任何人都是“诱惑”呢?其实不然。在开示中,我讲过关于需求的原理。每个人的需求不同,你需要的东西,才可能对你构成“诱惑”。而你不需要的,虽然能“诱惑”别人,却不能“诱惑”你。

  我经常会碰到有人问:你们不想吃肉吗?想吃的话怎么办呢?之所以会提出这类问题,完全是站在他们自己的立场揣度。因为他们觉得肉很好吃,身体很需要。但对于我来说,情况是什么呢?如果我在外边吃饭,遇到锅洗得不干净,稍微有点荤油,或有些葱蒜味,吃过马上就会呕吐。所以,对于这些我是避之惟恐不及,根本谈不上被“诱惑”,更不需要抵制“诱惑”。

  可见,诱惑并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相应的需求和贪著。同时还在于,我们能否以智慧进行审视。若能当下将很多东西看破、放下,它就无法对我们构成诱惑,构成心理障碍。

  至于说到出家人是否消极的问题,其实消极与积极也是相对的。世人所说的消极,多半是以自己的人生追求及价值观为评判标准。比如他们热衷于世间名利,便觉得那些热衷此道的人是积极的,反之则是消极的。这是世人认为出家人消极的主要原因。

  我们要知道,出家人虽然不像世人那样追名逐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追求。事实上,他们有着更高尚、更远大的人生目标。他们所追求的,是开智慧、断烦恼、证真理,乃至帮助天下所有众生认识真理、走向解脱。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更积极的人生吗?




面对诱惑 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处


   
   

  人生充满诱惑,金钱、权势、美色等等无一不在向我们招手。面对种种诱惑,在选择之前我们应该想好自己要的是什么。目标越坚定,步履越从容。

  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处

  一切事情,无论对错,只要过去了就不要背负精神的重担。坦然地面对困境,人就会更理智;坦率地面对朋友,路就会更开阔;坦诚地面对过去,你就会更睿智。

  弘一法师在讲解佛遗教经的时候曾说:“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他也曾劝诫世人:“人生在世都希望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幸福快乐由哪里来呢?绝不是由修福而来,今天的富贵人或高官厚禄者,他们日日营求,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并不快乐。修福只能说财用不虞匮乏,修道才能得到真幸福。少欲知足是道,欲是五欲六尘。无忧无虑,没有牵挂,所谓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清楚,心就安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迷,处世待人接物恰到好处,自然快乐。”

  一般来说,做事情和看待一件事情的不同想法和观点,决定了人与人内心想法的不同。来看看这师徒二人的迥异想法吧:

  一天,坦山和尚与徒弟在去某地说法的途中遇到了一条小河,河水虽不大,也不湍急,但因为刚下过大雨,河沟泥泞不堪。

  师徒二人正准备渡河时,后面来了一位穿着得体、体貌端庄的年轻姑娘。姑娘行色匆匆,好像有急事要办,但是到了河岸边后却面露犹豫之色。

  看到这一情景,坦山和尚便上前对姑娘说:“施主,贫僧背你过去吧!”

  紧跟在他后面的小沙弥听到坦山和尚的话,心里不解,嘀咕到:“平日里师父教导我们,不能接近女色,为什么今天自己却犯清规呢?”

  小沙弥本想当场问师父,但是又怕惹怒师父,只得忍受九回肠的折磨,闷闷不乐地跟在师父后面。

  很多天过去了,小沙弥还在为当日师父背姑娘过河的事情冥思苦想。一天,他终于憋不住了,于是问坦山和尚:“师父,您经常教导我们,出家人不可以亲近女色,可为什么前些日子,您却背漂亮的女施主过河呢?”

  坦山和尚听了小沙弥的问话,讶异地回答道:“我背那位女施主过河后,就把她放下了,没想到你却把她紧紧背着,到现在都还没放下来!”

  其实,坦山和尚背那位姑娘过河,完全是出于善念。他的心里早就把姑娘的事情放下了,而小沙弥的烦恼,完全是自己找的。所以说人之所以烦恼,之所以不能放下,是因为情执,放下情执,才能活得自在。

  弘一法师把放下看做一种内心境界,放不下便饱受折磨,放得下便能坦然自若。凡事放得下,是因为没有欲念,内心没有欲念,才能不受忧虑所扰,才能心地坦然,只有心地坦然,才能将一切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你苦苦追求而不可得的东西便会在无欲无求中悄然到来。



 
 









不要和诱惑较劲和此时正当修行时


   

   

不要和诱惑较劲

一天,大鱼问小鱼们:“在一个钓钩上挂着一条又肥又嫩、肉质鲜美的蚯蚓,你们会想什么办法吃到它?”
小鱼们听了,各自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构想设计最佳方案,既能吃到美味,又不至于丢掉生命,什么方法才能两全其美呢?
第一条小鱼欢快地摆着尾巴说:“咬住蝗蚓的一端,使劲猛扯,把它从钓钩上撕扯下来。”
第二条小鱼说:“一点一点地躲避着钓钩慢慢吞食。”
第三条小鱼说:“猛吞钓钩上的美味,然后再快吐钓钩。”
大鱼听后摇了摇头,把他们的回答全部给否定了,然后,意味深长地说:“不要和诱惑较劲,不要总想怎样得到它,而应远离,越远越好。
五欲六尘皆是诱惑,轮回之根啊。
                                  


此时正当修行时

文革时,一女被剃了阴阳头,公众批斗,当众羞辱,该女是一位有身份的人,虽学佛多年,但还是难忍如此大辱,当时死的念头都有了。禅门大师贾题韬当时递一纸条,该女豁然开朗,破涕为笑,安然度过此劫。纸条就七个字:“此时正当修行时”。遇困境时,谨记此七字真言!是啊,此时正当修行时,修行就是修心,修一颗平静的心,让我们可以面对一切风雨而淡定自若。疾病提供我们一个基础,来对我们的痛苦生起忍辱,对他人的痛苦生起慈悲。如此的困境得以考验我们的修行。
此时正当修行时,每种境界,都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次机会。让我们带上了皮囊跋山涉水。终有一天,你会来到自家的门口,与你久违的本性谋面,千难万险,终是护卫着心中那一点不熄的火光,让自己在多年以后的夜里,点亮心底那点温暖,回味这一生的寻找和跋涉,付出和收获,心生感念和安慰。





  济群法师:用佛法剖析所谓的欲望


   
   

  社会上的人普遍认为出家人是禁欲主义者。所以,年轻人听到学佛不免有几分畏惧:学佛后能否结婚?能否继续常人的生活?似乎学佛后就要到深山里与世隔绝,世上的一切都不能拥有,不能享受,很多人因此对学佛望而生畏。其实,这也是错误的理解,佛教并不提倡一味的禁欲。

  (一)、什么是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

  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经典中将我们这个世界称为欲界。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无不沉溺在对五欲的强烈希求中。

  财欲:是人类对财富的需求,所谓“人为钱死,鸟为食亡”,人生的一切努力都在围绕着钱财奔忙。

  色欲:主要是指对异性的需求。

  名欲:是对名誉地位的希求。对某些人来说,生前能光宗耀祖,死后能流芳千古,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食欲:是人类对食物的需求。经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食物是众生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通常,我们只是将食简单地理解为饮食,但这里所说的食,包括了断食、触食、思食、和识食。断食是我们的日常饮食,是色身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触食是我们接触的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生存的重要条件;思食是求生的意志和欲望,否则,即使家财万贯,贵为王侯,也照样活得百无聊赖;识食是指精神食粮,我们的精神若是崩溃了,肉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行尸走肉”。

  睡欲:是人们对睡眠的需要。就我们平常的人来说,每天要睡八小时左右,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通常情况下,五欲中又以食欲、色欲最为突出,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焉。”对食和色的希求是人类欲望中最大的欲望,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并延续后代的基本手段。但具体到每个人,对待欲望又会有所偏重。爱财的人,觉得拥有金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为了挣钱可以不顾一切;贪色的人,为了美色可以将家庭、事业统统抛在脑后;虚荣心特别强的人,为了自己的名声不惜牺牲一切;贪吃如餮餮之徒,只有享用美食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而贪睡的人,为了睡觉不惜浪费光阴。

  五欲是建立在五根的基础上,五根为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是我们感受世界的五种渠道。五根同样充满强烈的需求,眼睛贪著悦目的色彩;耳朵贪著动听的音乐;舌头贪著美味的食物;鼻子贪著芬芳的气息;身体贪著舒适的环境。

  而同样在欲界,不同层次的众生,对欲望的需求也不同。天上的众生,欲望就比较淡薄,欲界天有六重天,层次越高,欲望越淡薄。

  欲界的众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奔忙于世间,一生劳碌愁苦,举心动念都在造业,为了欲望的满足而欢喜,为了欲望的受挫而颓丧,无非是做了欲望忠实的奴仆!

  (二)、欲望的表现形式

  欲望的表现形式大体上有三个方面:占有、比较、竞争。

  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但即使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占有欲也不会因此消除,相反,欲望会随着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提高:希望占有更多的财富,占有更高的地位,占有更大的名望。

  除了占有,我们还要为抬高自己、炫耀自己进行攀比。有些人一生努力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却没有想到,超过别人的意义又在哪里?再伟大的人都无法超过所有人,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说,攀比会使我们背上沉重的负担,使人生处于紧张的拼搏之中。比较又导致了激烈的竞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都处于强烈的竞争中。竞争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潜在的力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严酷的竞争又使我们不得不活得更累、更辛苦。

  人们不停地占有、攀比、竞争,无非是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有得必有失。财富得到了,事业得到了,名声得到了,享乐得到了,轻松的心态却失去了,相应的自由也失去了,甚至于我们孜孜以求的幸福也失去了。一个人得到越多,负担也就越重,对得而复失的恐惧也越强烈,所以,现代人的生活正是在物欲的纵容下变得愈来愈复杂,愈来愈艰难。

  真正珍惜生命的人,应当懂得享受自然,享受清新的空气,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而不是在盲目的占有、比较、竞争中消耗生命。在我们的生命中保有闲暇,就能使心灵获得更自由的空间。有鉴于此,古今一切贤哲都倡导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只有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三)、对欲望不同的看法及态度

  对欲望究竟应当持有什么态度呢?宗教家和哲人在对待欲望的态度上,有禁欲和纵欲之分。

  佛陀在世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当时,禁欲为各宗教共同崇尚,他们认为肉体是罪恶的根源,只有以折磨自己的肉体来灭除欲望,死后才能享受天堂的快乐。佛祖未得道时,也曾以为苦修是正途。他来到王舍城郊外的苦行林,亲眼目睹各种奇特的苦修方法:有的忍饥挨饿;有的整天泡在水里;有的整天单足站立;有的裸露身体,在烈日下爆晒自己。佛陀亦身体力行地参与了苦修实践,“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粟,身形消瘦,有如枯木。”甚至在尼连禅河沐浴时,因虚弱无法上岸,他苦行六年之久,最终意识到苦行不是正道。因为极端的禁欲除了给他带来羸弱的身体,并没有使他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

  基督教同样认为贪欲导致了人类的堕落,亚当和夏娃本来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乐园中,却受魔鬼的诱惑而偷吃禁果,结果被逐出乐园来到人间,欲望的过患在这个传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在基督教的道德规范中,欲望和虔敬、清净的教徒生活是相互冲突的,人类只有克制自己的贪欲,严格自律,才能获得心灵的纯净。

  安底斯泰纳和第欧根尼是古希腊犬儒派哲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也竭力推崇禁欲的生活,认为欲望是导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因此,提出“美德是知足、无欲是神圣”的主张,并亲自参与实践,从无欲的生活中享有轻松和自在。他们所有的财产,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几样东西:一根棍子、一件外衣、一条讨饭口袋、一个喝水的钵。一次,第欧根尼在河边见到孩子用手捧水喝,很受启发,觉得钵也是多余的累赘,索性连钵都扔了。

  早期的儒家思想,也有一定的禁欲色彩,发展至宋明理学达到极致,提出“灭人欲,存天理”的哲学主张,认为灭一分人欲,才能存一分天理,道德必须在灭除人性的基础上才能显现。他们甚至主张“饿死事小,失贞事大”,对欲望的否定完全走向了极端。

  西方哲学经历了中世纪对欲望的否定,到了启蒙主义运动之后,开始肯定欲望的合理性。认为饮食、睡眠及性爱都是人类的本能,这些希求是合理的、道德的,人类完全有理由享受与生俱来的需求。

  对欲望的肯定和鼓励,使得近代的科技和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但由此而来的社会问题也是人类不曾面临的。

  (四)、佛教对欲的看法

  那么,佛教对欲望所持的看法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欲望有三性之分,也就是说,欲望包括了善、恶、无记三种。

  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虽然发愿是理性的,由意志构成,但也需要欲望的推动。有了明确的愿望后,我们的行为就有了针对性,我们要离苦得乐,要了脱生死,要成佛作菩萨去度化有情,这些欲望就是菩提心,就是成佛的资粮!

  第三思潮的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了“自我实现”学说,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欲望的最高实现。当人基本的生存欲望满足后,应当有更崇高的精神追求,进而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这也是属于善的欲望。

  也有的人为了满足一己私利不择手段,无视他人乃至社会的利益,这样的欲望就属于恶的范畴。战争就是由欲望的极端扩张而引起,为了侵占更多的土地,为了侵占更多的资源,国与国之间战火不熄,使得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

  所谓无记,是指非善非恶的欲望,如渴了想喝水,困了想睡觉,包括在家信徒正当的家庭生活,都属于无记之列。

  由此可见,欲望并非都是坏事,也无须视如洪水猛兽,关键是如何通过正常的渠道,合理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欲望。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佛陀在《善生经》中,就为在家众开示了赚钱及合理支配财富的方法,鼓励在家众通过正当谋生技能去获取财富。

  (五)、佛教对欲望的态度

  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

  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论根据,也没有实际作用,就好比砂中榨油,不会有任何结果。

  但佛陀也反对放纵欲望生活。他在经典中时时提醒我们要“少欲知足”,要我们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因为欲望是烦恼的根源,而烦恼能遮蔽我们的佛性和智慧。唯有降低了物欲的需求,才能精勤于道业的修持。

  1、少欲知足是幸福人生的保障

  欲望是无限的,而现实却难以满足人类的所有欲望。面对有限的资源,竞争、对抗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每个人都自私自利,为了获得多于其他人的利益而互相攻击,就会使世界危机四伏。如果能够将我们的欲望有所收敛,那么,因欲望而导致的冲突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实,人类维生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并不多,如果生活得简朴些,就可以有更多的闲暇享受人生,而不必为欲望的满足操劳一生。属于生活必需之外的奢侈品,固然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和享乐,但若是耗费一生光阴为其服务,反而成了一种奴役。两千年前,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面对繁华的集市发出惊叹:“这市场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呵!”

  而今天,随着人类欲望的不断升级,整个社会都陷入了物欲横流的泥淖中。生产力的发展,不但没有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轻松,相反,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繁忙的工作几乎使人类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甚至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想一想:究竟为什么如此奔忙?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也许仅仅换来了一些本可以不需要的东西。

  所幸的是,已经有更多的人意识到盲目追求欲望所带来的弊病。在西方社会,人们也已开始摒弃豪华的生活方式,简朴正逐渐成为最新的时尚潮流。因为简朴的生活无需太多的时间和劳动就可以获得,从而使人们从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解放出来,呼吸到更自由的空气,体味到更从容的人生。

  2、少欲知足是保护环境的手段

  少欲知足还具有保护自然的意义。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向自然盲目地索取,大量森林和耕地遭到破坏,使得水土流失,天灾人祸频频发生。所以,当今的有识之士都在为环保而积极呼吁,因为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就我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而言,过高的物质要求,也在不知不觉中破坏着地球环境。

  其中,人类的饮食方式所造成的污染就是不容忽视的。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美国,每生产一磅肉类,需要使用二千五百加仑的水,相当于一个家庭一个月的用水量;而肉食者所需的生活用水,达素食者的十二倍之多。由饲养家禽而产生的排泄物及废水,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更是后患无穷。

  而我们对服装的需求,也不再是单纯地为了御寒。裘皮时装的流行,直接威胁到各种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存,使大量动物因为美丽的皮毛而遭到残酷捕杀,严重影响了自然界的和谐和生态的平衡。

  我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更在日益提高,即使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房产的开发也同样毫无节制。尤其是近年,不仅城市在向农村扩张,就是在乡村,住宅也在日复一日地侵占着可怜的耕地面积。

  而交通工具的普及,使汽车逐渐成为人们代步的首选。汽车在为我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成了城市空气污染的罪魁,并由此带来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

  破坏环境和掠夺资源是向未来的透支,所以,少欲知足的生活对环保具有重要的意义。

  3、少欲知足是修行解脱的途径

  对于解脱道的修行来说,少欲知足更是必须遵循的生活准则。

  欲望被无明滋养着,无休止地追逐着新的境界,使我们的心被它左右而不得自在。欲望越多,由此而来的烦恼也就越多。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克服贪欲,它就会成为我们修行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因为欲望会烧毁我们的理智,烧毁我们的道德,使人生失去正确的方向。

  “戒为无上菩提本”,而戒律所规定的,正是俭朴的生活原则。如果欲望减少,我们的执着就会相应减少。正是由于执着,使我们的内心失去了独立,迷失在对外境的攀援中,关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只有认识到欲望带来的过患,才不会有追名逐利带来的烦恼,内心才能趋于纯净和安祥。也只有这样,众生原有的佛性、智慧光明才能得以显现,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欲望是累赘



 
   

  一位行者到寺庙中拜谒在这里修行的禅师,希望禅师能够解开他心中的疑惑。

  行者问道:“禅师,人的欲望是什么?”

  禅师看了一眼行者,说道:“你先回去吧,明天中午的时候再来,记住不要吃饭,也不要喝水。”

  尽管行者并不明白禅师的用意,但还是照办了。第二天,他再次来到禅师面前。

  “你现在是不是饥肠辘辘、饥渴难耐?”禅师问道。

  “是的,我现在可以吃下一头牛,喝下一池水。”行者舔着干裂的嘴唇回答道。

  禅师笑了笑:“那么你现在随我来吧。”

  二人走了很长一段路,来到了一片果林前。禅师递给行者一只硕大的口袋,说:“现在你可以到果林里尽情地采摘鲜美诱人的水果,但必须把它们带回寺庙才可以享用。”说罢转身离去。

  夕阳西下的时候,行者肩扛着满满的一袋水果,步履蹒跚、汗流浃背地走到禅师面前。

  “现在你可以享用这些美味了。”禅师说道。

  行者迫不及待地伸手抓过两个很大的苹果,大口大口地咀嚼起来。顷刻间,两个苹果便被他狼吞虎咽地吃了个干净。行者抚摸着自己鼓胀的肚子疑惑地看着禅师。

  “你现在还饥渴吗?”禅师问道。

  “不,我现在什么也吃不下了。”

  “那么这些你千辛万苦背回来却没有被你吃下去的水果又有什么用呢?”禅师指着那剩下的几乎是满满一袋的水果问。

  行者顿时恍然大悟。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其实真正需要的仅仅是两个足够充饥的“苹果”,而剩余的欲望只不过是些毫无用处的累赘罢了。






  蔡礼旭:抵住诱惑,后福无穷


   

我们刚刚讲到口业要非常的谨慎,口业容易破坏团体的和谐。其中提到孔夫子说到「君子有恶」,就是对这四件事要特别的警惕,第一是「恶称人之恶」,第二是「恶居下流而讪上」,我们在劝我们的领导、上司的时候有一个心境,就是「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绝对不能在大庭广众批评自己的上司或私底下批评,这都不是很好。「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其实「谏不入,悦复谏」那是无愧於自己的心。

  所以当今天我们一再的劝诫,劝了不听怎么办?臣子应该怎么办?这都很值得我们思考。在经典当中教导我们,「事君数,斯辱矣」,你劝告你的君王、劝告你的领导劝了很多次,他都已经烦了,你可能就会被他羞辱了,所以劝领导人劝三次就好,三次左右。假如领导人的态度是完全不能听劝诫,这时候我们不只不会批评他,我们当下离开这个公司,这是一个读书人的气节。今天假如我讲的话你不听,忠言你不听,我继续留下来,那我是尸位素餐,我只是贪这个收入;读书人绝对不是为了钱而效忠於人,他是为了那分责任、职责。所以当他讲的话领导不能接受,代表这个工作上的职责我已经没有办法尽了,所以不贪恋这个官位。

  范纯仁在宋朝是一代的贤宰相,他就曾经讲过「言不用,万钟非所顾也」,假如我的话君王、领导没有听进去,纵使给我万钟的俸禄,我连头都不回一下。你看读书人那种潇洒、气节,绝对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才在这里尽忠职守。所以劝,假如这件事情攸关整个企业,甚至是朝廷政府的安危,劝了三次他还不用,我们要离开,为什么?假如我们不离开,他做的是大坏事,那就跟他一起造共业了,所以明理的人不干这种事情。很多人说老板叫我做假帐,我不做,我辞职,那我没工作了怎么办?所以人真正要相信真理、相信因果不容易。当你面临诱惑你能够断然拒绝,保持你的正直、廉洁,后福无穷。

  我们有位老师,他就是在公司里面,老板要求他做这些手脚,他人非常正直,他就把它辞掉了,虽然收入也不错,他就不干了。后来一辞掉,马上就跟中国文化的因缘、跟推展圣贤教诲的因缘接上了,他就是我们在庐江第一批的种子老师,现在也都出来负责一些部门的工作。反而接上的是圣贤的法缘,当生成就的因缘,还有同参道友都聚集。所以真正能有舍,真正能抵住诱惑,后福无穷,大家别担心。甚至於是你今天离开这个没有德行的领导,往后你就会遇到更有德行的领导,因为你的福愈厚自然你往后的因缘就会愈殊胜。所以真明理的人,只想著但行好事,不会有其他的忧虑、抱怨。

  大家说「言不用,万钟非所顾也」,很潇洒,然后给领导讲了几句他不听,「哼!言不用」,我就走了。这不能乱用,是领导他已经是完全是非颠倒了,那才是这个态度。当我们劝领导,领导态度也很好,但是他是在跟我们分析说你这个看法也不完全对,也抓住这个机会跟我们沟通,甚至於是教导我们一些看事情要有更多的深度跟广度,结果我们还固执己见:你都不听我的。领导有时候道德、学问很有可能比我们还高,当人家有雅量听我们讲,又回馈给我们一些看法,我们应该还是虚心的去体会、去了解。不能只是想著你都不听我的话,就把这段沟通慢慢把它截断掉了,甚至於还出去外面说领导都不能接受别人的雅言,那就会造更多的错误出来。因为不在其位,我们很难体会到在那个位置应该考量的方方面面。所以当上司还是很有雅量的跟我们沟通,这时候我们反而要很冷静看到原来他考虑的角度还是挺多的,这时候可不能执著上司就是不听我们的话。也不能说蔡老师说的,劝三次没有用,我们就走了,那多潇洒,挥挥袖。所以很多情况都要靠自己用心去体会才行。不是说今天我们学了一句圣贤的教诲,就拿套子套上去,情况是有差异性、个别性在,都靠自己冷静去观照。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济群法师:为什么许多人得不到人生的幸福


 
   
   

  人类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幸福,可是高度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许多人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依然活得不幸福。这是为什么?(1)不知幸福为何物;(2)不了解建立幸福人生的原理。因为人类所作所为与幸福人生背道而驰,所以尽管人们拼命追求幸福,但却总是得不到人生的幸福。

  一、何谓幸福

  人类追求幸福,首先要知道何为幸福。所谓幸福究竟是一种客观实体?抑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幸福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假如不了解幸福的实质,却努力地去追求幸福,岂非太盲目了?

  1、幸福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

  通常人们以财富、地位、美满的婚姻、长寿、健康、美貌、事业成功、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等为幸福人生的实质,以为得到其中任何一种,便得到了人生的幸福。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幸福并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假如是的话:(1)幸福应该比较容易得到;(2)人类一旦得到某种“幸福实体”(如财富、地位等),就意味着得到幸福了,而事实不然;(3)有财富、地位的人多得很,他们未必过的幸福。由此可见幸福并非某种客观的固定实体。

  2、幸福是相对的

  一般人总是喜欢执著拥有某种条件为幸福,其实世间的幸福是相对的:(1)人类的愿望不同,对幸福的要求也往往因人而异。或以有钱为幸福、或以有地位为幸福、或以长寿为幸福、或以健康为幸福,或以成家为幸福、或以独身为幸福、或以居住在繁华的闹市为幸福,或以居住在清静的乡村为幸福。因为人们的观念不同,对幸福的境界要求也不一样。(2)幸福从比较中产生:自己和自己比,现在处境不好,回忆过去的美好生活,会有幸福感;现在处境好,回想过去的痛苦遭遇,就会觉得现在很幸福。幸福也会从和他人的比较中产生。比如想想自己舒适的生活条件,再看看他人的贫穷,就会感到满足,觉得自己活得很幸福。(3)幸福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如鞋穿在脚上,舒服与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3、幸福由众多的幸福因素构成

  当我们偏爱某种东西(财富、地位等)时,以为得到这些东西就是得到幸福。其实,财富、地位等任何一种实体,它本身都不是幸福的实质,只是引发人生幸福的某一种因缘。幸福人生由众多的因素构成,中国古代有五福之说: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等,做为幸福人生而言,这些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4、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幸福是物质的?抑是精神的?有人以为物质条件优越就能活得幸福,这是把幸福看成是物质的;有人以为只要精神愉快就幸福,这是把幸福看成是精神的。其实,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1)凡人心随境转,舒适的环境是产生幸福的基础,如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和谐等,这说明幸福需要物质的基础。(2)幸福由心感受,只有健康的心境才有幸福可言。心情不好,即使贵为皇帝,拥有天下的权力、地位和财富,依然活得痛苦不堪。

  二、幸福与不幸福

  世间由顺境和逆境组成。通常人们以健康为幸运,疾病为不幸;成功为幸运,失败为不幸;富有为幸运,贫穷为不幸……生活在顺境中的人,大家都觉得他很幸运,很幸福;相反,有些人时运不佳,遇到逆境,人们就会认为那是不幸,是痛苦。然而社会或个人总是存在顺境和逆境,有顺境必然有逆境,这是普遍的现象,人类应该正确的认识它。

  1、平等而客观的看待幸福与不幸

  顺境与逆境既然是构成社会人生的两个方面,那么它的存在必然是合理的。(1)我们应该正视顺境与逆境的客观存在。就如白天和黑夜、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一样。(2)在顺境、逆境面前,不应该生起爱嗔之心。

  2、痛苦使快乐更快乐,不幸使幸运变得幸福

  世间的痛苦与快乐是相互依赖的,谁也离不开谁。有些人只要快乐,不要痛苦;只要顺境,不要逆境。可是假如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没有经历逆境,就无法认识到顺境的可贵,就像长期享有顺境的人,很难生起幸福感。因此,痛苦使快乐更快乐,不幸使幸运变得幸福。就如疾病使健康变得快乐,贫穷使富有变得幸福。

  3、幸福与不幸相互转换

  幸运与不幸不是绝对的,会相互转换。(1)幸运会转为不幸,比如手握大权是幸运的,但以权谋私,干出违法乱纪的行为,却造成不幸的结局;但有父母溺爱的子女是幸运的,但在父母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小孩,走上社会难以独立却是不幸的;生在富有之家是幸运的,但过去许多纨绔子弟,不知珍惜财富,吃喝嫖睹,养成浑身都是恶习却是不幸的。(2)不幸会转为幸运,如逆境使人奋发向上,将来对社会能大有作为。顺境使人陶醉,忘乎所以;逆境使人清醒,能引起对自身的反思,使人们对人生的认识更有深度。另外因祸得福,塞翁失马,都说明了幸运与不幸会相互转换。

  4、不幸中的幸福,幸福中的不幸

  人因为偏爱于某一点,才觉得自己幸运或不幸。喜欢当官的人,一旦获得官位,就会觉得幸运;假如没有机会当官,那就是不幸了。希望成家的人,谈上合适的对象,觉得幸运;找不到理想的对象,就觉得不幸。其实(1)幸运中包含着不幸。比如财富多,担心黑社会绑架;社会地位高,行动不自由;事业做得大,闲功夫就没有了。(2)不幸中包含着幸运,比如没有地位、名誉,就不会被地位、名誉所累;没有事业,就不会被事业所累;没有家庭,就不会被家庭所累。

  三、建立幸福人生的方法

  人类在无明的驱使下,盲目地追求幸福,结果得不到幸福,反而引来无尽的痛苦。要想得到幸福,就得有合理的方法。  

  1、消除不幸福的因缘

  建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消除不幸福的因素。(1)错误的认识,颠倒的观念:如不信因果,胡作非为;或不了无常,执著永恒等。(2)强烈的我执:以自我为中心,去面对世间的一切;或执著自己拥有的一切为我,如执身为我、执名为我、执财富为我等。(3)贪嗔痴:假如让这些烦恼支配自己的人生,就会害已害人。(4)不善的行为:种不善因,招感苦果。这些都是造成人生不幸福的因素。假如希望拥有幸福的人生,就应该努力地消除它。

  2、无所得、不受

  有漏的世间,必然会存在种种不幸。可是有时面对同样的环境,人们痛苦的程度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1)世间的不幸,因为你在意了,才会对你构成伤害;假如你不在乎,天大的不幸也没什么了不起的。(2)摆脱个人的情绪,正确认清人生的现实,观诸法空、无所得,就能坦然的面对人生的不幸。

  3、广种福田──行善

  幸运与不幸,都有它的因缘因果。幸福人生的获得:(1)不种不幸之因,就是摆脱各种造成人生不幸的因缘。(2)广种幸福之因。多行善事,如修十善等,开发生命中幸福快乐的源泉,就能得到无穷无尽的幸福。

  4、生活简单、思想单纯

  现在的都市人,大多觉得活的很累,原因是什么呢?社会太复杂了,生活太复杂了,心理太复杂了。身体的疲惫,睡上一觉就能解决,如果思想太复杂了,想睡都睡不着。人类的痛苦有身苦与心苦,身体有痛苦的人只是少数,而心理上存在痛苦的人是普遍的。复杂的社会、复杂的生活,使人活得很累;而复杂的思想,会滋生种种烦恼、妄想。相反生活简单、思想单纯,使人轻松、自在。

  5、知足

  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觉得幸福的时候,那才是幸福的;相反他自己不觉得幸福,你能说他幸福吗?获得幸福感,知足是一种廉价的方式。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既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总是不满足,生不起幸福感;而知足者,却能在极为简单的物质条件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四、结 说

  幸福人生的建立,首先要正确地认识什么是幸福;其次要探讨幸运与不幸的因缘因果,一方面从根本上消除造成人生不幸的原因,另一方面努力培植幸福人生的因缘,只有这样才能究竟获得幸福人生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