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台北寻觅姥姥的味道

 六谷斋 2014-06-17

《大陆人看台湾》 

2014-6-16(人迈可 /广州市)

我自己都记不太清,到底是第几次造访台湾,这片陌生又熟悉的地方。犹记得第一次飞机降落前,各种好奇与激动,双眼就算被阳光直射,也要拼命俯瞰大地。而如今,飞机着地瞬间的噪音,才能把我从沉睡中唤醒。有人问我,为什么去这么多次都不够?我笑而不语,只因我的理由有点奇怪──我要去寻觅「姥姥的味道」。

虽然每次去台湾免不了看看朋友,买买伴手礼,也不免俗地,在大街小巷用我这陆客相机,记录市民生活。但说真的,最令我念念不忘的,竟是那些在台北常见的北方小吃。不论是水煎包、韭菜盒、面疙瘩、还是水饺、大包、烧饼,对我来说都是「姥姥的味道」。

北方面有家乡味

「你很奇怪耶,人家陆客都来吃蚵仔煎,你却来吃韭菜盒。这不都是在大陆北方常见的食物吗?」台北的朋友这样问我。没错,这些面食的确源自大陆北方,但不知为何,台湾的北方面食,却让我吃到了小时候家里的味道。

台湾有很多小食店,跟大陆不同之处在于,会像家人那样,更用心地料理。在大陆,不论是高档餐厅,还是路边小店,都吃过不少,但总觉得,要么包装太过矫情,华而不实;要么烹制太过随意,少了点用心。

我出生在南方,但我喜欢面食。因为小时候,我的成长环境非常北方,有点类似台湾的眷村。爸妈年轻时从北到南「支持建设」,同期来的人很多,邻里大多是北方人,大家口音稍有不同,但生活习惯大抵相似,都喜欢吃面食,有时候还会做来送给邻居品尝。

姥姥家在北方,我小时候,每隔几年会回去探亲一次。每次回去,姥姥都会搬出面食料理的十八般武艺,锅贴、韭菜盒、疙瘩汤、葱花烙饼,让我大开眼界。每次回到南方,我总还闹着要吃姥姥做的美味。

姥姥亲手包饺子

后来,我忙于学业,基本就没回去。直到上大学后,才找到机会回去陪她过年。而那时候的她,身体已很虚弱,连在家站着,都要扶着墙或家具。即便这样,她也坚持要亲自动手给我做饺子,还非要用刀来剁肉馅,说比绞肉好吃。我劝姥姥不用如此费工,但她只回三个字:「你不懂」。

后来才知道,在北方某些地区传统中,家人从远方归来,或是离家前,一定要吃一顿自家做的饺子。年过完了,我要走了,姥姥又包了一顿饺子给我吃。但令我没想到的,这竟是我最后一次品尝姥姥的味道。大概一年多后,姥姥就离开了。

工作后这些年,长期外食,但依旧改不了爱吃饺子的习惯。虽在大陆各地也吃过不少,但总夹着一股「餐馆油烟味」。直到2011年,我第一次去台北,有一天我在通化街早市买水果,无意中看到市场附近有一家水饺店,生意兴隆,我进去点了十颗韭菜猪肉水饺,咬开水饺的当下,眼泪差点流了出来,那竟然就是小时候熟悉的姥姥的味道。我一时语塞,久久没有讲话,同行的朋友问我是不是不好吃,我说没有,只是想起了姥姥。他笑地合不拢嘴,笑我简直就是个大陆版「返乡老兵」。

为什么在台湾找到了久违的家乡味?我左思右想,不得其解。或许,我在大陆的多数时间是在南方,吃不到正宗的北方味;亦或是,大陆北方人做餐饮小生意的不多,这种家常口味,只有在当地人家才吃到。

来台湾如走后院

后来,我又在台北吃了很多面食,印象深刻的是在仁爱圆环附近一家饼店,店主是个有山东口音的奶奶,她家韭菜盒是用烙的,内馅也有粉条(台湾叫冬粉),简直跟姥姥的手法一模一样。我说要多买一些带回家,奶奶得知我要带回大陆,特意走到我面前嘱咐我,回去要冻起来,吃的时候要怎样加热处理味道才好。她一字一句慢慢地用外省腔国语讲给我听,我很感动,想起从姥姥家离别的场景。

如今的我,常莫名地想念姥姥,小时候,我常跟她吵架顶嘴,而现在我长大了,她却不在了。姥姥就是台湾人讲的阿嬷,妈妈的妈妈。我听说在台湾有一些外省移民的后代,至今也在用姥姥这个称呼。

去年,我办了一年多次往返的入台证,这一年,我来台湾的次数远超前几年。大陆朋友常问我,台湾的蚵煎、大肠面线、鸡排好不好吃。我笑答,其实我现在去台湾都在吃北方面食,我还特别告诉他们,台湾有很多大陆各省带去的美味,一定要尝尝。

如今,我常常是一个人来台湾,一边在街上拍照,一边用手机传上网,我在微博上曾说:「相比香港,台湾更让大陆人觉得熟悉。尽管两岸分治六十多年,我们的口音已不同,但完全没有沟通障碍。

「在台北,你会看到很多用大陆城市命名的街道,也会看到很多悬挂大陆地名的美食招牌,你也会在街头偶然听到某个老人家讲着外省口音的国语。」

缅怀亲人的地方

真的,我很奇怪,我一个陆客常来台北的原因,就是找姥姥的味道,这座城市竟也可以成为我缅怀姥姥的一个地方,真不可思议。我每次都是悄悄地来,吃个韭菜盒,吃点水饺,就悄悄地走。

写到这,我自己有点想笑,但也有点想哭,我真的觉得我欠了姥姥很多孝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