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述《说林》的叙事艺术

 庸庸学馆 2014-06-17

简述《说林》的叙事艺术

(2010-12-07 09:16:26)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章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所著的《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著作,《说林》则是其的重要篇目。《史记·韩非传》索隐:“《说林》者,广说诸事,其多若林,故说林》也。”《说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汇集了三十四则故事,下篇三十七则。《说林》叙事的材料包括丰富的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包括了秦康公戍东边,惠子劝 邹君,鲁丹去山等。寓言如鸟御羽而饮等。本文就是对《说林》的叙事艺术进行初步探讨。

首先,韩非受到《诗经》的影响,说林大量地采用了比喻、起兴的手法,这是对前人叙事艺术的继承和发扬。《诗经·桃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盛开的桃花来比喻新娘的光彩照人,又如“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用桃的枝繁叶茂、果实丰硕表达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的良好祝愿。这样的手法说林,也有普遍地使用。人臣为官因私积聚这一现象时,韩非先述了卫人嫁女这一故事。“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女子的父亲并不反思自己教育女儿的错误,而仅仅着眼于积聚的钱财。这样的起兴,不仅官场上唯利是图的丑恶现实跃然眼前,而且也明确地指出了这种现象已不局限于官场,而是蔓延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与角落,批判的力度更加强烈。

其次,《说林的寓言朴实机智。朴实比喻大多源自于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现象,以小事见大道理。例如论述做事要留有余地的时候,韩非借用了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而机智正是来源于对生活细微点滴的观察。隰朋“行山无水”,便借助于蚂蚁的智慧,“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韩非借此阐述人应“师圣人之智”。《说林多出从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重大的道理,深刻而明切。韩非寓言的许多人物,善于采取因小及大的方式进言,对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作出简单明了的比喻,使说辞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

第三,韩非论辩透彻,逻辑严密。伍子胥说边侯这一故事,论辩的透彻性,逻辑的严密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伍子胥先捏造楚王因美珠而下令抓捕他,然后恐吓边侯,如果抓他,他便诬陷边侯吞下了美珠。一环扣一环,边侯被一步步引导,进入了预定的圈套。通过威胁他的利益会遭到损失,一下便抓到了解决问题的本质,将人与人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展现了读者的面前。鲁人欲徙于越这样写道,“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韩非从实际效用出发来衡量事物。实际效用会因为个人的评判标准或实际需求不同而有不同的评价。鲁国是古代的礼仪之邦、冠带之国,所以鞋帽对鲁国人很有用,而且这种需求还会刺激生产,所以鲁人会“身善织屦,妻善织缟”。但是,越国人的生活方式是“跣行”而“披发”,那么,鞋帽就无用了。

第四,《说林的引语使其文风更加犀利。绍绩昧醉寐而亡裘这则故事,引用了绍绩昧的话,从“桀以醉亡天下”到“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一针见血,直接触及对方的利益,丝毫不留回旋余地,言辞简洁,既冷峻醒目,引人深思,又不容置疑,令人信服,让君主不得不为自身利益考虑而采纳他的观点。郭沫若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姿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实是各有千秋”(《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韩非子的语言风格真可谓是独树一帜。

第五,《说林》的叙事风格虽冷峻却不尽失缓和,这是韩非的叙事艺术常被忽略的一点。战国后期的韩国风雨飘摇,国家危亡意识深深地刺痛了韩非。韩非子留给世人的形象仿佛不近情面,但他那冷峻的文章,仍然有缓和的笔触。“宫有垩,器有涤,则洁矣。行身亦然,无涤垩之地则寡非矣。”这里的说理更接近儒家。述为人之道,没有触及利害关系,仅仅用比喻,简短地说明了人应该怎么做,丝毫没有咄咄逼人之感。

说林》对历史和寓言故事进行了有意识、有系统地收集和整理。其叙事之精湛,选材之纷繁,形象之众多,堪称先秦散文之最。这些故事都是为了阐述和宣传他的法治思想而精心编撰的,主题明确,是典型的政治性、深刻的哲理性,“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反映了韩非子的历史观、社会观、文艺观以及方法论和认识论”(公木先生言),先秦散文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