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庶几中庸,劳谦谨敕。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两疏见机,解组谁逼。

 诗书之华 2014-06-18

一、       颂词讲解

上节课开始,我们进入了《千字文》第四部分的学习。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过着悠然恬淡的生活。所以,在这部分中将主要描述温馨的人情关系和恬淡的田园生活。

首先,我们一起来朗读本课的颂词:

庶几中庸 (shù  jǐ zhōng yōng), 劳谦谨敕 (láo   qiān  jǐn  chì)

聆音察理 (líng  yīn  chá  lǐ), 鉴貌辨色 (jiàn   mào  biàn  sè)

贻厥嘉猷 (yí  jué  jiā   yóu), 勉其祗植 (miǎn     zhī   zhí)

省躬讥诫 (xǐng gōng    jiè), 宠增抗极 (chǒng  zēng  kàng jí)

殆辱近耻 (dài     jìn  chǐ), 林皋幸即 (lín   gāo   xìng  jí)

两疏见机 (liǎng  shū jiàn jī), 解组谁逼 (jiè      shuí   bī)

 

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 这两句说的是修身养性的目标——做人要尽可能合乎中庸的标准,必须勤劳、谦逊、谨慎、检点,懂得规劝告诫自己。

中庸,指的是儒家的一种处事态度。儒家强调运用中庸之道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五种人际关系。如何调节呢?就要靠人们善良、诚实的品德来培植、成就和加固智、仁、勇这三德。有了智仁勇这三点,也就可以修养自己、管理他人、治理国家了。

如何才能拥有中庸之道呢?一是“慎独自修”,强调一个人独处时,更应该谨慎地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二是“忠恕宽容”,就是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化他人。三是“至诚尽性”,就是要坚持至诚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才能感化他人,如此便能达到至仁至善的境界。这就达到了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要有孟子推崇的质朴本色,又有象史鱼一样方正秉直的品德,就差不多达到“中庸”的标准了。“庶几”是差不多、大概的意思。“庶几中庸”:就近乎中庸之道的标准了。为什么说差不多呢?因为只有敦素、秉直还不够“中庸”的标准,还有四点要做到,那就是“劳谦谨敕”。

“劳”是勤劳、勤勉。“谦”是谦虚、谦逊。“劳谦”是说:功勋卓著的人反而表现得很谦虚很低调。古人把谦虚作为君子的标准之一。一个人若能够保持谦恭,那无论什么环境都能适应、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谨”是严谨、小心,要慎独、要自修。“敕”是检点、不随便。这是告诉我们:不管你如何谦虚,如果做事不够小心谨慎,也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抓到把柄,所以除了“劳谦”之外,还要做到“谨饬”。谨饬的最低要求是说话要小心,不能随便议论别人。

作为中庸创始人,孔子都不敢说自己达到了中庸的境界,他认为只有尧、舜和颜回三个人有这种境界。孔子认为舜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喜欢向人请教问题并能够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深刻含义,不说别人的坏处,专门宣扬好处,他能够认识到两个极端,采纳适中的对待民众,这样就做到了中庸。

这句颂词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象孟子和史鱼那样,保持本性的质朴、内心的方正,再加上勤勉、谦逊、谨慎、检点,这才是合格的“中庸”标准。

 

 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这句颂词是对上面一句的补充,是告诉我们通过观察辨识对方的容色来判断其内心的活动。

“聆”是聆听。听别人讲话时要仔细地分辩、细心的了解各方面的信息,这就是“聆音”。“察”是审察、考察,“理”是话里面的道理、话里面深一层的含义。“察理”就是仔细地琢磨事物的道理,研究别人话语的言外之意或潜台词。有些人说话很含蓄,表达问题的方式也很婉转,所以别人说的话、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才能准确地了解他人的心事,对事情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在古代社会,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能聆音,还要会鉴貌,也就是要会“鉴貌辨色”。

“鉴”的本义是铜镜,后引申为观察、鉴别等意思。“貌”是一个人的容貌和外表,包括了言谈举止、动作表情。“辨”有分析、判别、明察的意思。“色”指颜色、脸上的神气等。“鉴貌辨色”是说,通过观察人的容貌及其言谈举止,来辨别他的内心活动。因为“有诸内,必行诸外”,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人外在的言谈举止,往往是其内在及性格的最直接体现,即使有意掩饰,也可从外貌的蛛丝马迹中发觉其内心的思想。

孔子说:“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意思是说:贤达之人具备三项标准:一是内心正直,做事仗义;二是有眼光,能根据形势做出正确判断;三是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聆音察理”即察言,“鉴貌辨色”为观色。这句颂词正是具备了孔子所说的贤达之人的标准之一。而另外两项,则是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孟轲敦素,史鱼秉直”说的就是“质直而好义”,“庶几中庸,劳谦谨敕”说的就是“虑以下人”。

这句颂词的意思就是说:听别人说话,要仔细审察其中的道理是否合理;看别人的容貌,要小心辨析他的脸色、看出他的心情。

 

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 要给人家留下正确高明的忠告或建议,勉励别人谨慎小心地处世立身。

“贻”的本义是赠送,引伸义为遗留、留给。“厥”是代词,有其的意思。“嘉”是美好。“猷”是谋的意思。“贻厥嘉猷”就是将美好的谋略遗留下来,指的是祖先要把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嘉猷、忠告遗留给子孙后代。历代先贤都有宝贵的家书、家语遗留下来,如《了凡四训》、《曾国藩家书》等等。这些家书、家语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勉”是勉励,“其”是代词,指代子孙后辈。“祗”是恭敬,“植”是树立。 “勉其祗植”就是勉励子孙们要谨慎小心地立身处世。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有的是留下了堆积如山的钱财,有的却是留下了字字千金的嘉猷、忠告。相比之下,哪一样更有益、更利于子孙后代的成长呢?钱财再多,若我们不懂得珍惜、努力,满足于祖辈留下的财物而不求上进,最后只会是坐吃山空、一无所得。相反,祖辈们的经验与训告,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会让我们在富有时不颠狂、在贫穷时不失志,在顺利时不骄傲、在坎坷时不气馁,它会让我们的德行日益增上、让我们更好的处世立身。所以,祖辈们的经验、嘉猷,是留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这句颂词的意思就是:要将最好的家语忠告遗留给子孙,勉励他们谨慎小心地立身处世。

 

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 听到别人的讥讽告诫,要反省自身;备受恩宠不要得意忘形,对抗权尊。

“省”是反省、检查。“躬”是自己、自身。“讥”是讥讽、嘲笑。“诫”是告诫、劝慰。“省躬”这个词的意思出自《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省躬”就是反省自身的意思,即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是儒家提倡的一种自我道德修养方法。听到别人的讥讽嘲笑、规劝批评要好好地自我反省,自我检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急于分辩,就是“省躬讥诫”的意思。

“宠”是荣耀、恩惠。“增”是加多的意思。对于“抗极”的解释则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对抗权尊的意思;二也作“亢极”,指炽盛、达到顶点之意。意思是说:即便恩宠不断增加、达到了顶峰,也不能得意忘形、对抗权尊。

凡是人,几乎都乐于听到赞美、受到恭敬。而人一旦有了钱、权、势,那赞美和恭敬更是无处不在,久而久之,便会陶醉在阿谀奉承中而忘失了自我。一个人若难以了知己过,便容易酿成祸端。

以前有位镇守边关,屡立战功的武将,被朝廷册封为总督。总督的大堂之上高悬了一面“明察秋毫”的金匾,此总督大人也的确是一位正直无私、善察民情、禀公执法、备受崇敬之人。然而,时间一长,总督府不知不觉变得戒备森严,凡求见总督的人皆如进宫朝见皇上一般,须经过重重关卡、跪拜请安,违者处死。一天,一位穷学士陪同好友前往拜见。好友见到总督大人后殷殷跪拜,他却傲立一旁。总督大怒,拍案质问:“何方狂徒,竟敢如此无礼?”学士笑脸相迎:“大人息怒,小人既未吵架又未打架,如何无礼了?”“你见本官不拜,即是无礼,亦是死罪。”学士不惊不诧,正色道:“历来只知登朝见圣有此规矩,今日才知拜见总督亦与拜见当朝天子无别,总督大人难道不怕‘蓄意谋反,自立为帝’的罪名吗?”总督大人如遭致命一击,顿然醒悟。他下令去除总督府如此格局,又请学士上座以礼相待,感其厉言相责之恩。

所以,我们每个人在获得荣耀、恩宠时,不能得意忘形,以免招致灾祸。听到来自他人的批评与讥讽时,一定要很智慧地反省自身。

 

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 知道有危险耻辱的事快要发生,不如归隐山林,还可以幸免于祸。

宠辱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顺境和逆境。古人云“福兮祸所伏”,宠和辱是一对,有宠必有辱。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得到荣耀恩宠时就不会得意忘形。因为荣宠增加到了极点,物极必反,宠就变成辱了,所以说“殆辱近耻”。“殆”是将要、迫近的意思。

这句话表面是在说耻辱,但实际是在劝人知道进退、远离耻辱。因为拥有名利地位的人若过分突显或张扬,便易招来妒忌、诽谤等不详之事。那在感觉祸患即将来临时,有没有办法避免呢?有!那就是下一句——“林皋幸即”。

“林”是山林,“皋”是水边之地。“幸”就是庆幸、吉而免灾,“即”是接近、靠近。“林皋幸即”就是赶快退隐山林,辞官告退,还能幸免于难。

古代做官,官场如战场,伴君如伴虎,事事处处都得临深履薄。一个不检点,不光自己受辱,连家族、老师都要跟着受牵连。所以见势头不对,就应辞官下野,退归林泉。

诗文兼备的沈约与梁武帝萧衍是故交,并为萧衍称帝立下了大功。萧衍给沈约封了很高的官职,可谓荣宠至极,但萧衍却始终没给他实权。沈约觉得没劲,就申请到地方去做官,萧衍不予批准;想辞官回家,萧衍也不同意。沈约进退两难。但后来沈约却接二连三因为言语不慎,恼怒了萧衍。萧衍怒不可遏,连续派了好几个人去责骂沈约。沈约忧惧交加,终于死于危险困辱之中。生前,沈约并不是没有机会全身而退,然而他却故作姿态,想以退为进,谋求更多的荣华富贵,最后把自己挤进了死胡同,再想回头已经不可能了。

战国时代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竭尽心力为勾践谋划了二十余年,终于灭掉吴国,洗雪了耻辱。范蠡清楚勾践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人,于是不受封赏,泛舟五湖,自己的名字也不要了,人称陶朱公。与范蠡同时的另一位大臣文种,则被勾践诛戮了。除此之外,下面一句的“两疏见机”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两疏见机,解组谁逼  疏广疏受预见到危患的苗头便告老还乡,哪里有谁逼他们除下官印?

“两疏”是汉宣帝时候的疏广、疏受叔侄两个人。疏广,西汉著名学者,被汉宣帝封为太子太傅的官职,他的侄子疏受也被聘为太子少傅。叔侄俩的地位相当高。“机”是机兆、先兆。“解”是解除。“组”是组绶的简称,是古代用来拴勋章的一种丝质缎带。“解组”是将组绶解下来,表示辞官不干了。“谁逼”是有谁逼你这样做了吗?疏广、疏受叔侄见到事情苗头不对,就见机归隐,辞官不做了。有谁逼迫他们这样做呢?没有,是自己辞官不做的。

《汉书》中记载:叔侄俩在位五年多,疏广对疏受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于是,二人向宣帝奏请提前告老还乡。宣帝对他们不贪图高官厚禄的品行十分赞赏,便和太子一起厚赠给他们一笔钱财,让二人荣归故里。疏广回乡后,将这些钱财都分送给了亲朋故友,有人劝他给子孙留一些,他摇摇头说:“我的子孙如果有才德,钱财只能损伤他们的志气;如果愚昧昏庸,钱财只会掩盖他们的过失”。

颂词的意思就是:汉代疏广、疏受叔侄就是见机归隐,有谁逼迫他们辞去官职呢?

归隐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下一节我们将继续学习和了解。

 

二、思考与练习

1、请准确朗读颂词:庶几中庸,劳谦谨敕。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两疏见机,解组谁逼。

2、请结合颂词“庶几中庸,劳谦谨敕。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说一说贤达之人应该做到哪些?

3、你认为祖辈们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4、听到有人说我们的过失时我们该怎么做?受到荣耀恩宠时我们又该怎么做?请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和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