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牍书创作之我见

 率我真 2014-06-19
简介: 近代简牍书的大量出土,目睹秦汉时期隶书的真实风貌后,使我们的书法视野变得更加广阔,打破了清以来习隶仅局限于两汉碑刻的局限,有更多的面貌出现。简牍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汉初的字体,以马王堆出土的简 ...

    近代简牍书的大量出土,目睹秦汉时期隶书的真实风貌后,使我们的书法视野变得更加广阔,打破了清以来习隶仅局限于两汉碑刻的局限,有更多的面貌出现。简牍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汉初的字体,以马王堆出土的简牍书为代表,有篆书遗意,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隶书。二类是西北武威、河北定县和山东临沂出土的简牍书,与马王堆出土的简牍书不同,结体工整秀丽,用笔已趋规范,其工稳处与汉碑上的字几无差别。三类是以《永元兵器册》等为代表的简牍书,与后世的行草书书写手段相近。简牍书反映了简练率意的书法意境,其自由奔放的笔法,潇洒流畅的墨法,错落有致的章法,表现出书法千变万化的艺术魅力。

    在学习简牍书中,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以行草书的方法简单比附,把今草的写法无端渗入其中,面貌俗气。二是将石刻隶书的笔法简单模拟,以汉碑的笔法、结体作一些简单的夸张,怪异生硬。学习简牍书,有如下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材料、工具古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汉人使用的书写材料多为竹木简牍,书写工具多是硬毫,笔头短小,中腹较实。现代人则大多使用易于吸水的生宣与蓄墨较多的羊毫。生宣使笔墨富于变化,但渗墨较快,使行笔难以畅快。所以很多人沿袭清人的做法,加强提按,颤抖掣屈,点画的确变得古拙厚实了,但失去了简牍书中那种痛快淋漓、劲健爽利的感觉。羊毫弹性不大,很难将简牍书中方整的折笔、直扫而下的波磔生动地体现出来。在创作中,我用的纸是偏生较厚的夹宣,笔则用兼毫。

    第二,在笔法上,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汉人的笔法意识并不是太强烈,远不如我们现代人这样讲究。古人作书,率意而为,信笔草草,不计得失。而我们现代人总是被各种法则所约束,不能放笔直书,再者,简牍书中字形极小,行笔又快,不可能故意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我们把简牍书放大到字径逾尺,再用古人的方法来写,势必形单力薄。这就不能不做某些笔法上的调整,汲取清以来隶书名家的用笔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既要保留、借鉴简牍书的原始风貌,还要照顾到现代材料、工具的变化。

    第三,对字形进行整理。很明显,简牍书的字形要比碑刻上的隶书写得开放自由、轻松灵活。在粗糙的简牍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大胆的布局、奇特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狂放恣肆,其拙朴简约的字形让人击节赞叹。如果亦步亦趋、生搬硬套,不加选择地临习,则失之于粗野造作。夸张的圆弧和长竖,是古人书写习惯和材料形式所致,需要我们在临习时做一番甄别与取舍,对于一些存在着艺术元素的东西,则需要强化。

    在简牍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领略到汉人劲健沉雄、恢宏开放,豪迈大度的时代精神,它比汉碑更直接、更真实地呈现出那个时代人们的书写审美追求。在简牍书的书写人群中,不乏书写技术娴熟的书吏、庶民,带有一定程度的低层社会状态,他们没有被书写法度所束缚,比之石刻隶书,其更具独特性、多样性和自然之美。

梁峰霄简牍书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