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文人龚自珍曾在科举考试中被指楷书写得不好

 无门和尚 2014-06-20

 

http://www. 2014年06月13日09:52 来源:北京晚报 王劳来

  科举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举考试最初的目的是从民间选拔人才,整饬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随着科举考试的日益僵化,特别是后期的“文必八股,书必馆阁”,使科举考试饱受诟病。那么,什么是八股文?何为馆阁体?

  “八股”一词现在多用来比喻内容空泛、形式呆板、缺乏新意和思考的文章。但在明清科举制度中,“八股”则是科举考试所必须采用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要求每篇文章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入手)、提比(起股)、中比(中股)、后比(后股)、束比(束股)八个部分组成。破题共有两句,即点破题目的要旨;承题可有三四句,以承接题义并申明之;起讲则概讲全体,为全文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的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四段,方展开议论,而中比则为全篇的重心所在;这四段都由两股相比偶的文字所组成,合计八股,故称八股文或八比文。各部分之间必须有固定的连接词,如“今夫”、“尝思”、“苟其然”等,每一部分的字数也都有严格的限制。八股文重章法,且将散文与辞赋融为一体,但“文必八股”的科举考试,专讲形式、缺少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因其形式与内容严重地桎梏了人的思想,一直备受抨击。

  馆阁体是科举考场上士子们必须采用的一种书体,以明清两代为盛。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其书写特点是方正、光洁、乌黑、大小齐平。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因要求以这种书体应考,所以,又有“干禄体”之称。清代洪亮吉在其所撰的《江北诗话》一书中记载:“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馆阁体讲究黑、密、方、紧,写出的字拘谨刻板、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但士子为求干禄不得不竞相摹习,因此,馆阁体被看成是明、清科举取士书体僵化的产物。

  晚清文人龚自珍以《己亥杂诗》闻名于世,道光九年(1829年),38岁的龚自珍经过第六次会试终于考中进士。他在殿试对策中仿效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撰《御试安边抚远疏》,议论新疆平定准噶尔叛乱后的善后治理,从施政、用人、治水、治边等方面提出改革主张,阅卷考官都为他的才情所折服。然而主持殿试的大学士曹振镛却以“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将龚自珍排在三甲第19名。所谓“楷法不中程”,就是说龚自珍的楷书写得不好,不是当时科举考试流行的“馆阁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