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年是人生的苦夏

 女儿家家 2014-06-24

 
 
 

(1) 我肯定是那种需要走很长很长的路,才能成熟的拙人,中年已经过了很长的一段了,却一直不知老之将至甚至是“老之已至”。今年以来,家里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才忽然经常有浓重的惆怅和伤感涌上心头——为什么自己身边的亲人会忽然地离去呢?父母子女,大家围着一张桌子热闹吃饭,或者周末一起出去郊游的日子,是多么开心啊!但是,天下是没有不散的筵席的。

 

(2)有所失,有所伤,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但在年轻时,有长长的未来,或者有美好的期待,在一段坎坷和挫折之后,肯定会有丰盛的回馈和收获,那时候,伤感也是美丽的。现在则不是这样了。波折和失去是生活的常态,偶有所得,反倒会若有所失;偶有平静,反倒有意外的惊诧——今后的日子里,还将有怎样的“失去”在前头?我这样问眼前透明的空气——这是在意识到自己“早就已经是中年”的某一天傍晚。

 

(3) 我的朋友对我说,所谓中年,其实就是一种心态,一种习惯于“不断失去”的心态;我们会逐渐失去年迈的长辈,从此生死两茫茫;我们也会“失去”日渐长大的孩子,他们要离开父母开始自己的人生;直到最后,回复孑然一身。你眼睁睁看他们离去,无法挽留,这时候,唯一能做的,不是哭天抢地,而是顺应天道,以正确的姿态,面对和理解这种“失去”。

 

(4) 一直不甚好感龙应台女士的文章,她咄咄逼人,让许多人难堪——因为她说的似乎都是对的。等到她写自己和儿子母子关系的那些散文,又觉得转弯太猛,反应不过来——她也会如此唧唧歪歪作小儿女情态?但是,这些天来,在我的脑子里一直嗡嗡盘旋的,却只是两篇文章里的片段:一篇是朱自清的《背影》,另一篇,不用说,就是龙应台的《目送》。

 

(5) 朱自清的《背影》是课文名篇,从小就能倒背如流;龙应台《目送》的最后一段是这么写的:我终于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6) 中年是人生的苦夏。就像田地里的农人“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和坚忍。目睹周围很多中年人的压力和无奈,他们只是一声不吭地承受、再承受,把所有的悲伤吞下肚子,然后,继续埋头耕耘,不问收获,也许是不知该问谁?我自然也是他们中间的一员,咽下所有的悲恸,但该我做的所有事情,一件都不会少做——作为一个拙人,我早就告诉过自己,耕耘,本身就是收获。

 

(7) 我从来不写“悼亡”的文字,因为我知道,我的长辈和亲人都不愿意我写这样的文字,我写了,他们也不领情,会生气,他们是热爱生活、并且从来都活得条理明晰、安雅如月的人,阴霾哀戚的文字是对他们澄澈人生的亵渎。我还知道,一个人“悼亡”的文字,自己再怎么长歌当哭,别人看着终究是看戏一般,怎么也进入不了角色的。但我的长辈和亲人都喜欢我写作,每每听人提起,就会很高兴,很安慰,其喜悦更甚于听到我的升职加薪获奖等等。所以,我自说自话地写了这些文字,非悼亡也,乃是写给自己的中年追思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