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着感情好巡课

 智夫勤 2014-06-24

      巡课,是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师上课与办公的一种常规性巡查与检阅,它是维护教学常规、保证教育质量、促进学校文化发展的一项最基本的教学管理工作。许多时候,一些学校、一些人员仅仅把巡课作为点课查岗的行政管理,这样使得巡课的功能大为弱化乃至逐渐异化,也使得教师对巡课工作、巡课人员产生一种心灵的抵触,一种被监视的心理不舒服。但如果教学管理人员带着感情去巡课,带着微笑去巡课,带着思考去巡课,这样,教师、学生,也包括巡课人员本身,都会认为巡课是正常的,是自然的,是亲切的,也是必要的。
      
带着感情巡课,便会多一些发现。
      
一般来说,巡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课任教师是否按时到班,执行课表是否正常,课堂行为是否规范,课堂纪律是否良好等等。但如果巡课时,我们能够停一停,看一看,听一听,我们也许可以发现:
      
一位带语文的班主任,早起后竟然让学生听写英语单词、板演地理知识点;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凌晨时分接到家中电话,妻子临盆,匆匆骑车赶回去,上午妻子顺产,下午他如同往常一样上课、带班;下午第一节课,往往是最容易犯困的时候,但一节英语课上,全班学生一个个腰直头正,精神抖擞;一节活动课上,两位女教师(一位带音乐,一位带美术)一个面向学生,一个背向学生,两人以这种合作的方式同教集体舞;一位带数学的女教师,主动组织本班的小组长们到教务主任班听课,师生共同观摩小组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一位副校长在上课,校长正端坐在教室后头,听副校长的课,这不是活动,也没有陪同……
      
当我们看到这些情景,我们的心头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迸发出一些美好的情愫。而这些感动,需要我们用一双有情之眼,去发现,去捕捉。
      
带着感情巡课,便会多一些思考。
      
在我看来,巡课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笔头巡课,巡课者只在教师的名字后打个对钩;第二个层次是眼睛巡课,巡课者全面观察全校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情况;第三个层次是思想巡课,针对一些个别的或是普遍的现象,深入思考它们发生的根源以及解决的办法。
比如,同样是学生课堂打瞌睡,有的教师是让他睡,有的教师则是罚他站。我们略一思考,便会想到,两种处理方式折射出两种教育态度:罚他站是一种惩戒,让他睡是一种放弃;罚他站是一种关注,让他睡是一种冷漠。罚他站虽不提倡,却也是一种教育正能量,但比罚他站更好的办法则是让他笑,或者让他动(动脑与动手)。
      
再比如刚刚推进课改时,我们发现许多老师非常困惑:讲少了,怕学生学不懂;讲多了,又怕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用导学案吧,似乎丢了教材资源;不用导学案吧,又是穿新鞋走老路。这样,使得一些教师常常在课堂上陷入两难境地。此时,我们不妨就课改的不改问题进行一些辩正思考。我们不难想到,课改有三改三不改三改:一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切实做到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三是要改变评价方式,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既关注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态度,以及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三不改:一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质量的追求,这种核心价值不能改变;二是对文本的挖掘,对内涵的提升,这种恒久意识不能改变;三是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不能改变,如果用一种模式、 一种风格包揽天下,那是非常可怕的。理清了不改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教研工作便不再迷茫,学校的教学管理思路便不再混乱。
      
带着感情巡课,便会多一份责任。
      
当我们带着感情巡课,我们会忽然想到:教管人员的早起与早到,更多的不是为了督促行为,而是为了慰藉心灵。班主任和学生每天都起得那么早,天天如是,他们一定希望有一些领导也能像他们那样早起和早到。这种心理包括多种情愫,虽然难以言表,但人心大多是相通的。常常换位思考便错不到哪里。
当我们带着感情巡课,我们会猛然醒悟:教务处,乃教学工作发动机。若思想引领,教学工作便与时俱进;若未雨绸缪,教学工作便捷足先登;若运转正常,教学工作便有条不紊;若深入经常,教学工作便细致优良;若被动滞后,教学工作便混乱瘫痪。所以,作为学校教管人员,惟有学习,惟有勤勉,惟有严谨,学校教育质量方能常盛不衰。
      
当我们带着感情巡课,我们会深入思考:这里的民风朴实,思想纯正,和谐给力;这里教师教得扎实,领导管得扎实。如果要向更高层次迈进,还得在厚实和丰实上下功夫。让学校文化更厚实,让专业素养更厚实;让办学思想更丰实,让养料供给更丰实。保持原两实,发展新两实,这里便不同凡响。
      
当我们带着感情巡课,我们会常怀责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种爱,源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殷切期盼,源于对教师幸福从教的美好祝福,源于对学校持续发展的由衷希冀,更缘于对科教兴国、实现梦想的共同追求。(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吴再柱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