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建人类共同新伦理(6)

 淘沙金 2014-06-26

  女性在文明对话中的姿态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性别平等局首任局长张幼云认为,今日在尼山论坛的平台上,在文明交流对话中首次从社会学的视角提出女性问题很有意义,对建立健康、新型的社会关系至关重要。文明对话必须有社会性别文化的参与。同时,社会性别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从以前刻板固执的男女关系印象中解脱出来,打破性别偏见、打破行业界限,追求平等的发展。要有选择性的自由,而非单一性的顺从。此次会议是一个开始,相信将来对这一问题会有更多更好的探讨和发展。

  关于对话模式本身的反思

  世界公众论坛主席弗雷德·达梅尔(Fred R. Dallmayr)提出: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争端和敌视的冷酷社会,叙利亚的现状、中东和伊朗的问题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些地区,冲突随时有可能发生,并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另外,环境污染尤其是核毁灭等问题也让我们面临巨大的生命威胁。而对话是解决这些危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话成为时代的重大命题。对话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其他人,不是为了将某种意识形态或者世界观强加给其他人,而是为了促进相互理解。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也许能够做到和谐共处,能够促进世界的公正与和平。是否存在将人类联系在一起的普遍道德枢纽?或者说我们是否一定要局限于当地、国家或区域的习俗和信仰?对于这一问题,达梅尔教授的答案是肯定的。在他看来,存在不同信仰下的人类共同伦理,而且“黄金法则”是其核心。同时,黄金法则不应该仅仅是写在一张纸上的论断,它必须要变得活生生的,必须要被注入活力,真正地在人类的实践和社会中得以践行。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建立公平和和平的全球伦理联盟。

  山东大学教授黄玉顺从对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的批评切入,认为当今世界仍然面临着“人的解放”的启蒙任务,但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对话范式存在着不足之处。他认为,只有在存在论视域和“前主体性”层级上的对话,才能够产生“新的主体性”;也只有产生“新的主体性”,才能够真正兑现启蒙承诺。《论语》对话模式可分为两种:主体间性对话——角色性对话;前主体性对话——非角色性对话。后者是孔子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对于孔子来说,对话是一个“生存论”或“存在论”问题。对于建构人类共同伦理来说,孔子的非角色性对话模式是可行的。

  香港大学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学院客座高级研究员宗树人(David Palmer)认为,只有对话才能超越文明冲突。但是对话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比较与对立,是两个很不一样的实体之间的对话,对话双方会一直保持其本质性的不一样。我们的世界正在逐步走向全球性的社会和全球性的文明。相应的,对话的进一步开展将带来全球性的话语构建。在全球性文明中,中国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西方、阿拉伯、印度也是全球文明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影响着整个世界。

[责任编辑:李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