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区域地理命题趋向 提升高考科学备考效率
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模式已经实践11年了。面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广大考生和教师可谓是心态各异。有人认为区域地理是“天使”,只要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所突破,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区域地理只是平台而已,难度不大;也有人认为区域地理是“魔鬼”,被迫记忆了许许多多的区域知识,结果还是无功而返;也有不少人信奉“热点”制胜的理念,考前购买区域热点问题猜想,“赌徒”心态可见一斑。我想,支持“魔鬼论”的人数一定居多,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领悟到新课程的精髓,因为我们还没有感悟到新课程试卷的命题真谛与应对方法。 夯实空间定位基础
空间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思维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在区域地理分布图中,明确十条左右重要的经纬线作为已知条件,确认哪十条经纬线可以是因人而异的,但实践证明最终结果是殊途同归的。根据已知,从空间上的相邻或穿过等几何位置关系来推断未知区域的位置,从而摆脱每间隔N度经纬线经过哪些地区的机械记忆过程。几年来的高考命题证明,孟加拉国和新加坡都不是重点记忆的区域,美国、俄罗斯、德国、巴西等传统大国的主干区域都没有派上用场,从而凸显了空间定位方法的价值。
把握区域地理热点 考前寻找押题猜宝式的区域热点资料是不少师生的区域地理补救措施,但效果往往不佳。其实,结合高考试题冷静地思索,也不是绝对不能押题猜宝。只不过要调整思维方式和线索。 1.不是猜测要考哪个区域,而是形成各个区域核心内容的分析依据,这是区域地理主干知识的筛选方法。试想:孟加拉国的洪涝灾害与防治、新加坡水资源的困境成因与对策之所以成为选题,是命题人员坚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命题思路和思维线索。 2.明确了考试主干内容后,要认真分析命题人设问的思维角度。如2011年的日本地震仅从两大板块入手,对命题思维角度的理解就比较狭窄。如果能从灾害的伴生性、环境问题、核能安全性的再认识及汽车产业链的变化切入,复习的针对性明显加强了。 3.上述区域热点命题思路的形成,既要依托高考试卷中试题设问的研究,更要重视试题参考答案所揭示的命题思维方式。 树立科学价值观念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区域地理的主干知识和热点问题呢? 1.熟练掌握空间定位方法,这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 2.树立科学地理价值观念的统领意识,并以此确立四项能力和主干知识的考查目标及方向。 3.明确地理学科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可持续发展(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基本原则);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防灾减灾的意识。 认知区域命题思路 1.区域地理命题选择哪个区域为知识平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选区域是否能够准确地体现三项地理价值观念的考查,特别是区域资源利用、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2.考试中心命题组关于区域主观题的命题思路逐步由横向综合型向纵向探究型转变。所谓横向综合型是指选择一个区域,从等值线图判读入手,考查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进而考查气候和区位为核心的自然与人文成因分析;最终落实在区域灾害和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与解决方案上;各项设问的关联性不强。而纵向探究型命题则侧重于区域某一具体化的主题进行逐层深入式地探究。如今年课标试卷从新加坡水资源的匮乏成因分析入手,进一步探究建坝前后的水质变化过程,最终提出水资源紧缺的解决方案。体现了一个地理价值观念主题——详尽地探究过程——开放性地选择设问的命题思维过程与新课程理念。 3.区域地理能力考查的全面性与层次性变化。调动运用能力始终处于地理能力考查的核心地位,设问最终要落实到运用原有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去解决区域现实问题的层面;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试卷越来越重视区域具体问题的探讨和论证能力的考查;而信息获取与解读能力、以及描述与阐释能力成为区域地理能力考查的基础,2011年的新课标卷在四项能力的命题手法上成熟老道,在答案的设计上逻辑严谨准确。 认同命题基本理念 考试中心命题组坚持区域地理的具体知识抽样与四项能力覆盖的命题基本理念;坚持考查考生运用区域知识的质量,而非考生记忆区域知识的数量的命题理念。 现实备考中,我们的教学依旧重视区域地理知识记忆的数量为主,像“轮次教学”和“教学进度论”都在困扰着师生们,削弱了运用解决实际区域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究其原因,恐怕是文理分班后,教学中坚持大运动量训练区域地理题目,重知识、轻能力、少过程、无探究的特点贯穿始终。分析我们日常的模拟试卷与高考试题的多项比较,就不难发现备考的效率高低。 综上所述,认真地剖析3年来的高考试题,脚踏实地地研究区域地理的命题趋向与特点,深入解析与落实高考4项能力及2级能力的13点要求,明确横向与纵向的命题思路;在此基础上克服简单地拿来主义,放弃试题猜想的幻觉,拿出科学实干的精神,筛选符合考情和学情的试卷进行区域地理的训练,科学地分析试卷,及时总结归纳区域地理的学法,区域地理复习效率的提高可以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