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唱新声倚名楼之鹳雀楼

 dtmz 2014-06-27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 472000)

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曾经是北周、隋、唐河中府治所之所在,因而有许多名胜古迹,鹳雀楼便是其中之一。鹳雀楼位于河中府古城的西南,黄河东岸,高三层,它的东南是中条山,西面是波涛汹涌的黄河。黄河岸边的芦苇丛中生活着许多鸟类,鹳雀便是其中之一。鹳雀常常栖息在此楼上,故名鹳雀楼,又名鹳鹊楼。鹳雀楼初建于公元六世纪中叶的北周时期,由实际摄政的大冢宰宇文护倡建,最初是用作军事了望和防守的高搂,以镇守河中府一带。原搂筑成后,因景色殊异,遐标碧空,影倒横流,河山之伟,云烟之胜,自然成为河中府著名景点,吸引各地许多文人墨客到此游览,题词歌咏。在历代地方官员的精心修葺和保护下,鹳雀楼历隋、唐、五代、宋、金等朝代矗立了七百余载。金、元初期,永济一带多次经历战火,鹳雀楼被兵火焚毁,明朝初年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多次泛滥改道,故址彻底灭失。后人聊以蒲州西城楼为寄,游览登临,题词作赋不绝。一九九七年的年底,永济人重新选址复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仿唐四檐三层、总高七十余米、总建筑面积达33206平方米的新鹳雀楼。鹳雀楼外观四层,内实六层,楼内陈设表现了五千年黄河文化的底蕴。

虽然仿建的惟妙惟俏、并且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古人,但是,毕竟没有了原来的河山之伟、云烟之胜。现在,过分的商业追求和所谓的市场化运作,使观光客也失去了雅兴。好在,历代文人雅士的题词、楹联,就象遗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把它们串起来,能够让我们再次领略原鹳雀楼的魅力。

在鹳雀楼所有的题赋中,最能让我们耳能熟祥的应该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此诗境界开阔,积极向上。虽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对句,却自然流畅。这是一首广为传诵、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千古名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是盛唐时期的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经说:“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李益祖籍陇西狄道,后迁居河南洛阳。约生于天宝十年(约750年),约卒于文宗大和初年(约830年),享年八十余岁,是唐代最长寿的诗人之一。他的《同崔邠登鹳雀楼》同样是沈括认可的描写鹳雀楼的佳作:“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前四句由傍晚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时候,面对寥廓江天,往往会勾起对时间长河的联想,从而产生“古今生死两茫茫”之感。这首诗写登楼对景,开篇便写河中百尺危樯,与王昌龄的“蜂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七言绝句《从军行·其一》)、柳宗元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等写法异曲同工,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先声夺人之感。起句气势不凡,写站得高,下句则写看得远“汀洲云树共茫茫。”苍茫大地遂引起登览者“谁主沉浮”之叹。遥想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曾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所祭后土祠在汾阴县,在唐代属于河中府管辖。上溯到更远的战国,河中府属魏国地界,靠近魏都安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阳流水,怀古之幽情如洪波涌起。“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一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精警含蓄。李益生逢中唐藩镇割据,战乱不断,时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此乃李益发怀古而伤时之幽情。

后四句由抚今追昔,转入归思。其前后过渡脉络,为金圣叹所指出:“当时何等汉魏,已剩流水夕阳,人生世间,大抵如斯,迟迟不归我为何事耶?”“事去千年犹恨速”一句挽结前两句,一弹指间,已成古今,站在历史高度看,千年也是短暂的,然而就个人而言,则又不然,应是“愁来一日即为长”。“千年犹速”、“一日为长”似乎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的心理感觉,此联因而成为精辟名言。至此,倦游思归之意已水到渠成。“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非春已可伤,何况春至。无怪乎满目风烟,俱是归思。金圣叹评价说:“人见是春色,我见是风烟,即俗言不知天好天暗也。唐人思归诗甚多,乃更无急于此者。”真是的论!全诗通过即景抒情,将历史沉思、现实感慨、个人感伤融成一片,而并入归思,意境十分浑成厚重,为历代所传颂。

畅当,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中唐时期进士曾经做过小官,但仕途不顺。他的《登鹳雀楼》同样得到沈括认可:“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畅当的《登鹳雀楼》应该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受到同样的礼遇才是。

沈括不但识得好诗、写得好文,自己也创作了一首好词《开元乐·三台》来抒发游览鹳鹊楼的感受:“鹳鹊楼头日暖,蓬莱殿里花香。草绿烟迷步辇,天高日近龙床。楼上正临宫外,人间不见仙家。寒食轻烟薄雾,满城明月梨花。按舞骊山影里,回銮渭水光中。玉笛一天明月,翠华满陌东风。殿后春旗簇仗,楼前御队穿花。一片红云闹处,外人遥认官家。”

耿湋(wei),字洪源,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号大历十才子。他的《登鹳雀楼》气势很大,同时感慨自己的抱负不成,壮志难酬,读来令人扼腕:“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行海内,华岳镇关西。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身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司马札生活在黄巢起义之前,这个时期社会黑暗,官场腐败。司马札一生追求功名,俱未如愿。他的诗歌中常常叹息自己怀才不遇和抒发离愁别恨。他的《登河中鹳雀楼》前四句写登鹳雀楼所见的景色,后四句抒发今古兴亡的感慨:“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张乔,安徽池州人,晚唐懿宗咸通中年进士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他的《河中鹳雀楼》情绪低沉,一派悲凉,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精神风貌:“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

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他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他的《登鹳雀楼》诗景色苍凉,是唐朝末年混乱形势的反映:“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冻开河水奔浑急,雪洗条山错落寒。始为一名抛故国,近因多难怕长安。祖鞭掉折徒为尔,嬴得云溪负钓竿。”

元代人段克己(1196-1254,金、元文学家。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创作有一首《满江红·登河中鹳雀楼》,不过,当他游览时鹳雀楼已经被焚毁,他登临的不过是蒲州西城楼而已:“古堞凭空,烟霏外、危楼高矗。人道是、宇文遗址,至今相续。梦断繁华无觅处,朱甍碧甃空陈迹。问长河、都不管兴亡,东流急。  侬本是,乘槎客。因一念,仙凡隔。向人间俯仰,已成今昔。条华横陈供望眼,水天上下涵空碧。对西风、舞袖障飞尘,沧溟窄。”

曾清严是现代人(1967-),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他为鹳雀楼写的对联颇有古意:

襟星月而披风雨,控秦晋而凌覆载,华夏立雄威,且矫矫西行,我欲登楼追落日;

借诗文以傲古今,铭盛衰以鉴春秋,山川生壮慨,问滔滔东去,谁曾击柱俯黄河?

上联中,“襟星月”,意为鹳雀楼连接星月,喻指其高。“披风雨”,指历史久远。“秦晋”,交代了鹳雀楼的地理位置。“覆载”,指水,此处用来代指黄河。“矫矫”,勇武之意,《诗经》中有“矫矫虎臣”,郑玄笺曰:“矫矫,武貎。”。末两句意为,太阳不顾一切地向西而去,我要登上楼用目光去追寻,明显地是化用了王之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的原意。句式用倒装法,“矫矫西行”的主语是“落日”。

下联,“借诗文以傲古今”,是对古往今来吟诵鹳雀楼诗篇文章的赞赏,表达了“楼以诗传”之含义。“铭盛衰以鉴春秋”,赋鹳雀楼予记载和见证历史的身份,表达楼的盛衰与国家盛衰的联系。末两句提出疑问:“问滔滔东去,谁曾击柱俯黄河?”句式亦为倒装句,应理解为:问谁曾击柱俯滔滔东去的黄河?“击柱”这里是“拍击楼柱”的意思,与辛弃疾“栏杆拍遍”应作同解,为何“击柱”?理由却又须在前面的“山川生壮慨”句中去寻找。

李俊和(1954-)吉林梨树县人,吉林楹联协会副主席,他为鹳雀楼题写的对联对仗工稳而又特点突出:

五峰列嶂,九曲抱关,想它鹳雀栖身,定是沉迷此景;

三省闻鸡,四围眺胜,问尔黄河转首,莫非留恋斯楼?

本联描写鹳雀楼及其周边景物,使用粗线条勾勒,但抓住了特点。“五峰”,即五老峰。“九曲”,指黄河。“三省闻鸡”,亦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五峰列嶂”与“三省闻鸡”对仗工稳而又特点突出。“鹳雀栖身”,是鹳雀楼得名的由来,“因常有鹳雀栖息,故名。”黄河在此处转弯,本是地形造成的特殊景观,作者却偏要发出“莫非留恋斯楼”的推测,使黄河具有了人性化,流露出对鹳雀楼的赞美之情。黄河看了鹳雀楼的西面、南面,还不满足,竟掉头向北来看楼东,真算得上作者的奇思妙想了。

当代人金锐应征为鹳雀楼撰写的对联是:

何必再题诗,有名句千秋,举酒自应多感慨;

已然皆放眼,看黄河万里,登楼犹可拓襟怀

这副联的重点未放在鹳雀楼本身,而是对王之焕《登鹳雀楼》一诗抒发感受。对于王诗,作者用“名句千秋”四字给予评价,认为在王之焕题过诗的鹳雀楼前,我们只应举酒感慨,一切题诗均为多余,与李白于黄鹤楼前所发出的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感叹异曲同工。下联引申王诗“穷千里目”、“上一层楼”意境,以“拓胸怀”三字作结,表达了作者“已然皆放眼”的达观态度和旷放情怀。

阚东明应征为鹳雀楼撰写的对联是:

大河奔海,斜日恋山,妙景宜从高处赏;

千古奇观,五言绝唱,名楼长借好诗传

上联前两句借用王之焕诗意而更换字眼,用“奔”字写大河气势,用“恋”字写落日情怀,均可传神。末句作总结,点出建楼的主旨。下联先写楼,次写诗,末句点出两者相得益彰、珠联璧合的互动关系。这副联的写作特点是运用自对的修饰手法,层次分明,语言自然流畅。上下联末句“妙景宜从高处赏”、“名楼长借好诗传”堪称格言。

张万增应征为鹳雀楼撰写的对联是:

俯瞰黄河,脉流九曲,膏泽八荒,浪奔万里,涛叠百重,浩浩然,胸次顿开何倜傥;

仰瞻灵岫,峰险千寻,气雄五老,岚秀十洲,嶂奇三省,巍巍者,脊梁劲挺自峥嵘

这副联写作角度是登楼人的眼界。上下联分写黄河和山峰。运用数字将其连贯起来,字数虽多,但作者注意了前后的呼应。“胸次顿开”,是“俯瞰黄河”后的感受;而“仰瞻灵岫”,又引发了作者 “脊梁劲挺”的自豪感。全联较有气势,虽给人以罗列的感觉,但这恐怕也是难以避免的。

熊伯光应征为鹳雀楼撰写的对联是:

旧事已沉湮,惟存绝唱新声,伴九曲黄河,同驰万里;

名楼重耸峙,正好抒怀纵目,引五洲俊彦,更上一层

上联感怀往事,楼毁诗存,像黄河一般流传万里。下联歌颂重修鹳雀楼的盛事,具有时代气息。

 

2014年6月24日星期二,上阳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