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文释密

 暖阳阳630 2014-06-28
目录[ 隐藏 ]
  上一篇:师徒传承
  下一篇:一元卷一
            有无论及篇第一
  一日师召弟子,考审“经文”习颂。

  (有一天老师召集了学生,进行考试审查学生们对“经文”掌握的情况。)

  弟子文全道: “弟子习以默诵之,此乃: 天,法道其正也。归之,要之气道。于理之法,之必要。正,正道之。是存要道。之要存之,气是有尔。气道之行,有来有去。天外之行,要,道其气。非妄非狂,亦非贪之尔。气下尔有上。气上为实,要匀。道有气下,则主下之。于下之,则之上主。故,行开上调下,开下补中调下尔……”

  (学生文全说: “我们不仅学会了,还可进行背诵哪。这里所指的天,我的理解,它是法规道路中所把握住的正啊。这正,是归入到重要的气道中去。针对道理中的依据,也就很有必要。正,正是这正道,也是存在的重要通道。之所以有它的存在,那就是有它的必要。从必要中的存在,是有了气呀。是气在道中的行进。它既有来的,那么也有去的。既使它超越了从自然之中的行进,也是要在这道路中通过(行进),只不过不是肆意横行罢了。要么,就是狂妄中进行。它既不是狂妄,也不是贪得无厌。气是有了下,才能有上。气上而才能达到实,但必需要均匀。在道中也有气的下行,下行而虚,这虚正是主导气的下行了。针对下行的(气),它又完全能去主导那上行的。所以,为了达到通行的目地,是要开上而调下,开下而补中调下呀……。”)

  弟子卜全道:“师兄之颂,差异!吾解乎,此乃:天法道,其正归之要。之气道,理之法必要正,正其道之是。存要道之要,存之气是有尔。气道之行,有来有去,天外之行要道。其气非妄非狂非贪之尔,要之审时尔内之,了之。气下有尔上气,上为实要匀,道有气行下,主下之主,上行开上。调下开下,补中调下尔 ……”

  (学生卜全说:“师兄的祝颂,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我的理解嘛,那就是:天的规律与轨迹是正确的、必然的、以及是重要的。之所以说是气道,从理法上就必需要保持着一个正,这正是道的存在了。是存在重要通道里的重要。正是有了气的存在,才能在气道中的行进。既然能来,也就能去。在自然之外的行进,也会进入到要道。这里的气,是没有错乱性狂奔,也不存在各自的互相竞争呀。最重要的是,审查了内在准确的时度,才可以把握住。只有了解到气的下行之后,才能掌握它的上行,对于上部的充实,是要作到平衡。只有平衡,才能在道路内下行。对下行的主导,是在上行时去掌握。这就需要开通上行的通道了,只有调好了下部,才能在去打开下部,而去补充下部了。”)

  弟子司库曰:“师弟之言颂,虽出心得,但未必以叙全貌,吾今习而知晓,此别有一番天地乎!”

  (学生司库说:“师弟讲述的,虽然是出自心得中的体会,可它并叙述不了这全过程。今天我在学习后才知道,在这里还真具备了另外开辟的空间了!”)

  文全、卜全同曰:“师弟之见,何也?”

  司库颂曰:“天理存,法之要。道法道,其必之,正要要。归正存,之正之,要其气之。道?是气之。有道是尔!气行之道要尔。之道要行其之,有气。审来非时,有妄尔去。非内天狂之外,非了之贪之。气道,开下有上。有气调尔行下,下上下开,气主下上下,补为之中实,主调要上下匀而行之。”

  (文全、卜同一齐问到:“师弟的见解又是如何啊?”)

  (司库赞赏说:“天理的存在,就有法存在的必要。道法中的道,是其中必须的重要的重要。归入到正道内的存在,就是正,正是最重要的气了。道?它是气呀。道?那就是气,是有道就有气呀!气的通行就在这道中的关键了。之所以道中能通行的而是有气,就应从道中去审查它的来去,是不是及时,是否是有从妄动中而去的,不是内在狂妄之外,就该晓得贪婪所代来的结果。气道,被打开了下边的,才有上行的可能。只有气在调顺的情况下,它才能正常的下行。下而又能上,是下的开通。气既能主导下行,也能主导它的上行。补是为了坚固中间带,用调的方法,必需要让上下平衡而行了。”)

  弟子,一一背颂祝念,各抒已见。颂祝之,其无雷同,俱执一词,皆谓效验中来!当此之何?弟子恭拜师尊,以断是非……

  (众徒各个分别的背颂了经文,同时又都阐述了自我的见解。在颂祝的过程里,竞没有一个重样的。可是又各自说明是来自实践,并具经过了实际的验证。那只有请老师来,评判谁对谁错了!……)

  师笑尔频首,捋须言道:“众徒实未负,圣帝之望,习有心得。虽颂祝,非以雷同,皆确验!此乃‘经意’甚广,言不过帝意,以席括之!为师简而从述,其要义兮……

  (老师微笑着,手里捋着胡须相继点头说:“你们大家,确实没有辜负圣帝所寄予的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虽然颂念的方法不同,确是从实际出发,获求到真实的效验了。但这‘经文’中的含意深广,谁的颂念也没有离开这个本义。可这不同的见第,确都被‘经义’的内容所包容慨括了!我现在就简单的陈述,它的要义吧……)

  《导引按跷》经也,九九之。九九而分,上中下也。上经,三十三字,述道要之理。一三而复,乃‘天、地、人’之,归于一理也。三归一,以求其实也。此乃句读,之于三之,乃阴阳升降,天地上下分宗,经纬纵横。以下,上复之。

  (在《导引按跷经》的经文中,它是由九十九个字组成。而在九十九个字里,它包括有上经、中经与下经,三个分部。上经有三十三个字,在这三十三个字当中,它陈列了三三见九的原则。在这里它讲述了气道中的必要,是有关气玑方面的理论(凡天下一理所括)。然而从一个字,到三个字,尽可以返复的读用。一到三个字里包括,从天到地,从地到人,从天地人之中,又统统的归综于这道中的理里面去了。三个字,又合归为一个道理中的内涵。这实际是为了追索,从客观上附合事物发展的真实规律(十是与实的偕音。内中暗示,是让我们去务实。)这里可以采用三个字为一个句读。三字一读它内含了,一天、二地、三人。人是天地之间的终始,所以用三个字作为句读。为了遵循自然的规律,阴阳有左升右降之说,所以按着这个规律,它可以从左向右读。天地有上下,正因为天气的下降,地气又在上升,经与纬的交叉,它是以天地上下来分宗。这其中也有经与纬(纵行与列行)的交叉。气机才发生了枢转,形成了阴阳二气的循环,天在上,地在下,而分宗列序了。对此,从上还可以往下直接的去取读义哪。)

  此乃:“天理存,法之要。道法道,其必之。正要要,归正存,之正之,要其气;之道是,气之有,道是尔。

  (这就是,“天有道理存在,就有法的必要(国法、家法、理法、方法、办法等……。)。道中的道,它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必要、必需、必是等……)也是寻求事务发展结果的途径。正因为它是如此的重要,而成为必需与必要的了。它是使一切(事物)发生、发展,进入到正确的轨道中去。为了要保障它归于正道,之所以要达到正确的目地,就要使人体的内气在正常的轨道上循序以进。人为的才要进行,蓄存、储存、留存、暂存了等……。之所以说,它是正中之正而不发生邪乱,是有条不紊的进行正常运行(工作)。这正常的行进,而有它的出入往返循,在这循环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仍然是这个气。气能这行正常的往复循环,正常的循环,就是沿着这道路而有序的进行了。)

  物极而反,终道乃迥,首尾相续,则如环无端。此,一三,一四,一五,一六,一之七、八,九也。天地人解其奥,续以读乎。

  (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的极限时,它必然会产生新的变化。这好比有去就有回,有上就有下,有头就有尾一样,它们是矛盾中的对立与统一。这样—来,开始的,是为了结尾的。结尾的,又是为了开始的。它们的首尾相接,如同一个圆环而没有了头与尾。这就是经文的句读次序,是从一个字开始,到三个字为句,甚至是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一读了。无论是什么样的句读,它都包含着人与天地自然规律相协调的深广含义。从天、地、人的三个方面去理解其中的奥秘,也可以连续去读。)

  其阴复阳返,终道乃回。右至左读,此乃:‘道是尔,气之有。之道是,要其气。之正之,归正存。正要要,其必之。道法道,法之要,天理存。’

  (例如,阴的继续正是阳的返复,用终道而回来说,“经文”还可以从右向左读。它就成了这一序列:‘这道中的是,是什么?是有气(气之有)。对于道来说,它要什么,也是要有气,是气的存在与化变。但这气必需是正气,只有正气才能进行蓄存。气的重要之中还有是必要的,也就是必需的。道路之中仍有关卡,它管理气道的通行。为了管理这些关卡的启闭分合,法的重要,是为了这道中的道了(既是道法中的道)。道中的道,也是法的重要,是它维护了天理的存在。’)

  此句无变,其意迥然。别之,横、竖、顺,逆之,是从尔。顺逆之,是非也。

  (经文三字—读没有变,可是读的顺序发生了变化,这含义也就不同了。气同样是由于行进的方向发生变化,区别是从横向、竖向、延续或反向,对人体来说那就迥然不同了。这分别是顺与逆,是正常还是非正常了。)

  横乎,以示经纬交叉。故此,五字一读。乃示,五行化变于宗也。

  (之所以横向取读经文,是表示出(天地)经与纬的交叉。之所以用五个字为一句读,它内含地的五行化变归宗呀。)

  此乃:‘天法道其正。归之要之气。道理之法必。要正正其道。之是道存要,之要存之气是有尔,人乃天地皆然。’余三字以示天、地、人’也。

  (这就是:‘天理法的道义是维护正确、正常的正气,归入到要道中去。阐扬正气,从维护理法出发,是十分必要的。这就必需要有,正确、正直,正义。这一切都是为了道的必要,与道的存在。之所以要蓄储存留(正)气。让正气得到发扬,这是必需要有的,无论是天、是地还是人,都同属于这自然的规律。’剩下来的三个字,就表示出天与地,天地与人,以及人的自身。)

  上经已言,为师在简叙,中经之三十三字。故曰,中经拟示以要之居中。亦陈‘内导’之义矣。一气化阴阳,阴阳皆一气。故,二字一读,此乃上下、左右、前后,气之经纬,环环与交也。

  (以上介绍了上经,我在把中经的三十三个字在作以简扼的介绍。对于中经的‘中’字来说,在这里,它陈述了‘内导法’的重要意义。气交会于中的重要性。然而由一气化变阴阳,阴阳源出于一气。所以,中经的读法是取二个字为读,中字比拟了天下地上居中段的动变,二系指阴与阳。天地的上下,左右,前后相互又偶对又相合,所在六合下,仍是通过气的交叉体现在纵横的经纬线上(经络系统)。一环环的交叉着通连与贯穿。这就是二字取读的含义了。)

  二字左右乃:‘气道通行。有来有去。天地之,万物之。曰道之气,其气非妄非狂,肆行以蓄过,越非贪之尔。故要之乃审时度事。尔内之了之。’

  (取左右方向二字取读就说明了:‘气的通行,是有一定道路的。它既有来的也有去的,不仅是天地如此,万物同样如此。在这重要道路上所通行的气,它是不能有任何的狂妄肆意行动,也不能任其在体内蓄存过多。尤其是在自我调整的前提下,更是不要贪(以越多越好),同时更要掌握好时机(练内功则叫火候),这样才能算是掌握了内气的大概了。’)

  二字读,延至二字为句。乃四字为整句,内涵‘是’要于实也,四、实乃取谐音。后五字,乃含五行化变于中,六字句乃示六合。七也求其气,八也气之发,九也循序于久。十者,乃求实于一也,一之气乎之要也!

  (在二字取读的断句上,又有深深的内含。二字取读,就可以依四字为一个完整的内容了。这里内涵着,从是与四,四与实的偕音中所包含的实际内容。而随后的五字之中,它又包含了五行化变的激变与剧变点(变化区)都处在中间(这中间也存在剧变的高域值),然而又针对中,而作了总的陈述(这最终的终终也是终,终是终止、终值……)。最终也是要付诸于实施,而获得实际的效果了(最后的五个字中,它又包含了五行的变化,也在这中间。五字为句,表示居中的五行化变。)六字为句,表示出六合交中。七,求一气;八,是探求气的始发;九,则表示出循序规律久长;十与实,实与一,均表示出总体求实、效验、仍归于一气了。中经的结尾,它仍着重强调这气的重要!)

  故从七求气,八也从气发,九乃寻序久,十者,乃求实于一气也。一气乎?中经之重,曰之要也!要乎,之气也。

  (所以从七中去讨求这气,在八之中也是从气里出发,九是寻求规序长久的变化,十是,要追求实际的的种变化了。一个气是什么?它是中经中的重点,也可说是最重要的!要什么,要这个气呀。)

  经也,非之左右可从,亦上下之竖也。竖之上下,以示气之行贯。

  (经文,它不仅可以从左向右,或是从右向左可以横向的去读,还可以从上到下的进行直立方向的读。从上下竖读,它又表示出,气在人体行进贯通状况了。)

  其竖乎?乃‘气行之道要尔,之道要’。其行以介命赖,行之‘有气审,来非时,有妄尔。去非内。天狂之,外非了。之贪之。’以贪乃扰天地之人,以上下之乱碍中合乃伤人。故此句读之变,乃示气之三部之要皆气矣。’

  (其中的纵向读法又如何哪?竖读就成为:气在道路上的运行很重要,道路对气的通行重要的原因是,它保障气的通行是否畅通。在通行的过程里,并参与了重要的生命活动,生命得以依赖。气在通道上行进,就可以对它进行审查,如果出现了偏差(非时),便会造成不应有的动乱。如果进入到本不应进入的通道,就会使非进入的通道过于拥挤。这就是呼吸急促,造成动乱的一个主要原因。如若在外来扶助不利的情况下,内部的气便会无限制的积存(贪),牵制上下发生动变,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中气,而引起人体的病变了。上下十一句读最后强调,动乱的发生仍然归于天、地,人这三个部份,中气在运化中的重要,牵扯到上下的仍然是气。)

  非此,句读之变亦括无穷奥妙,弟子得闲细思哉!

  (不仅如此,在句读的变化上又包括很多变化。同学们有时间,就仔细的用心去思考吧!)

  为师在言叙,下经之三十三字。三三合九,九九归真。归真也于真金之言,数始一归一尔。故,一字一读。此乃陈述‘外引’之要也。奥妙足醒神聪耳,其具大义精要,义也,义之本广,广泛作之合论。于论内涵之潜在、引申也……

  (我在把下经的三十三个字在叙述一下。下经的三十三个字,每三字三读为一句,就变成九个总体句,它表示了九十九字,归于真金之经所要讲述的总体内容。数字起始于一,最终仍回到这一。所以,下经就以一字一读。它主要陈诉了外引的重要方法,方法的内含实质,是为了振奋精神开发智慧,而使耳目为之一新。它的内容包括了大义中的精要,然而对于义的含义来讲,它有本义,广义。本义就是本身的含义。另有广义,广义就是对广泛性含义的综合而去作论述了。对在论述中又包含着潜在的内容,与此而又引申出去的……)

  于之气乎,曰存乾坤。本以喻越之,于‘真、正、中、经、脉、营、卫、动之不一而足。字之义广,乃括天地清浊大小之空耳。虽曰之上下之,举之不尽。下乎,其下之,沉乎、堕乎、之扔乎矣,乃不尽之有矣。有之,从上下以曰乎……”

  (对于气来说,它存在于整个宇宙乾坤,它的本义,对于人的自身来说、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可作比喻来跨越它。对于‘真气、正气、中气、经气、脉气、营气、卫气、动气了等等,一种解释不能足具。字的意义又相当的广泛,它包括了天地的清浊之气,还有大气、小气,以及空气了。这里虽然有上下,但也举之不尽。就拿下来说吧,下,它又包括了许多,象沉下、堕下、扔下了等等,那是数也数不尽了。我们就应当从,气的上下来讲起……”)

  弟子问曰:“真、正、中、经、脉、营、卫、动之何”

  (学生问:“真气、正气、中气、经气、脉气、营气、卫气它们的动是指什么?”)

  师曰:“真之其正也,正之其中也,中之经也,经之脉也,脉之营也,营之卫也,卫之动也,于动之行也。行之上下以不尽也。”

  (老师说:“真气的动(行)是正气,正气的动(行)是中气,中气的动(行)是经气,经气的动(行)是脉气,脉气的动(行)是营气,营气动(行)是卫气,卫气的动行上下而没有穷尽啊。)

  ‘ 气,下,有,尔,上,气。上,为,实。要,均。道,有,气,行。下,主,之。上,行。开,上。调,下。开,下,补,中。调,下,尔。……’

  (气能够下,它才能有上,上是什么?上仍然是气。只有上行的才能扩展为实际所需要的。这个需要是均衡,是均衡中道路里的有气通行。下的主导是对于上行而言。而调整下面的就需要开通了下面的而去补充中间的。补充中间的仍需调整下面的了。……)

  单字为师不多赘述,弟子细心于省矣,颉帝之良苦!取意(广),择比类(细),相形(似),会意(全),以合天地之玄奥矣……”

  (对于单字的解释,我就不讲更多的了,同学们自已细心的捉摸去吧。对文字的探求,是要充份理解仓颉帝造字的用心良苦啊!从取字中的涵义,而将类别归细,从形状上的相似,又得到广泛性归纳总结的全面,使字的汇合,就体会了天地之间动变中的秘密与它的奥妙了……”)

  弟子问曰:“上中下三维以合天地其常,非常之常何以别之?”

  (弟子问到:“上经,中经,下经,共同潜含着天地间正常的变化,但对于非常的情况又是怎样表示出来呢?”)

  师曰:“善哉!昭乎问。非长之长乃短长,短常之长以扰其常,扰变常之其乱。所故‘ 风以劲卷席落,雨以坠落瓢泼,雷击电裂震落’颠倒于常态之中也。漂落从现于‘经’中矣。”

  (老师说:“问题提的好。非常的情况,是一时性的短暂,但尽管是出于短暂,它也能扰乱改变以往的常态造成祸乱。所以‘风是以刚劲席卷飘抛于物,雨以骤然降落,雷电以攻击震裂’,返复在于颠倒于常态之中了。这些变化都己体现在‘经文’之中了。)

  经文所备俱细。为师乘兴出一道情。此乃:‘颠倒颠,倒颠倒,倒倒颠,颠颠倒,要不要,不知要,亦要了,所知要,窥试探以解探,无拘以度,乃从法术,备之要,真元道’也。

  (经文介绍得很详细。老师我借着高兴劲说个顺口溜,它就是说:‘被颠倒过来的,还可以在颠倒回去,倒过来的,还可在颠倒过去。就在返复的过程里,窥探,试探去加以解探。这样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在反复的过程里,仔细慎重的决定,什么应该要或不要,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要或不要,就要对它作全面的了解。那个更为重要,用什么方法技术去配合,那就是针对真气运行的通道’了。)

  遵圣命,为师无遗言,至嘱弟子深省心力,切莫荒芜所学之业,以弃我中华瑰宝兮。

  (我根据黄帝的指示,老师没有要保留的,嘱付学生们,要深刻的领会学习,千万不要荒废了学业,抛弃了中华的瑰宝。)

  尔等稍候,今将集纳“导引按跷术”有功尔等,圣命二斤之金,分付之。为师不细语,细语反令懒思。吾付之……

  (同学们在稍等一会,为归集“导引按跷术”的有功人员,黄帝命令将二斤金子颂发给你们。在这里老师不做详细的解释,免去学生懒于思考。现在就把金子分给大家(这里通过分金,实际暗示了外法的分筋)。……)

  师跗曰:“其谓之筋者,乃才中之至宝,昔之仅二斤尔。为此,吾亦细分之(支),使其各有所用。唯恐分之不均有误也。故,有律以别是非。‘功则赏’,‘过乃罚’。罚过、功赏,各有所当。‘金’(筋、斤)之所来矣,乃由府库司户,各自彼付。慎勿取动乱,以失纲常乎!

  (师跗说:“我所说的筋,它是内藏天地人三才中的至宝。可惜,仅仅才有二斤哪(系指腹背部任督侧系的宗筋)。对此,我就要详细的去阐述了,让它能在实践中得到具体的应用 (比喻人体受外伤后,软组织损伤的修复。对分筋法来说,应仔细认真按着不同部位进行施治……。)。唯恐讲解的不明了透彻,造成临床的失误。所以,通过规律可去寻找,利用规律又可以去判断是非。对有功的进行奖励,有错误的就要去纠正。处罚与奖励都是针对具体情况而去裁判了。筋家的施术量,是通过脏器间出入状况来决定。临床一定要慎重,不能采取盲目的野蛮操作而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理、生命活动啊!)

  ‘金’为‘财’中宝,才为人中宝。为师不依财论高低。君子谋财,贵为有道。得道,为求宝;求宝,为行道。故:君子无义之财不取,无利之才乃不与。其宝者,得之于力,为力劲所动。力劲于动奈何之?力劲也,所曰:力阔、力窄、力广、力之潜也。于久之力续,久之力持,乃‘劲’也。故以劲而进之,于久稳之力劲,乃内停其潜。于潜,以其所藏也。故于正之‘要’也,而于要之。于之要也,则必‘闭’乎。所曰:有闭之要,可了道要;无必之要,乃坏正道。

  (黄金可以被称作是钱财中的宝贝,人体的肌腠(包括筋腱系膜)又是三才分部的宝贝。可是老师的处世确不依据钱财的多少而去评论人的高低,(暗示在临床中,对天地人三才的诊断,也不犹轻易草率的作出评断。在施术过程中,也不能依据筋腱的状况而去论述内脏的高下)。有品德的人谋取钱财,是靠走正道。掌握正道的目地,正是为了寻找到比钱财还要贵重的宝贝。然而得到了这宝贝,是拿它去做更有意义的事了。所以,有良好道德的人,决不获取不义之财。对没有收益的支出也不轻易的抛出(暗示出施术临床的慎审性)。对财宝是靠劳动获取,这种获取是从付出的代价中产生(在此又暗示出施术中的外力,是产生引发人体内变的助力)。但这力所引发的动变,到底会是如何哪?可以说:它产生有从力中的透发中而触动到内变的辐射,也有力的集中与散布,而又存在潜动的引发内变了。这其中包括有,力与劲相互之间所保持着的联易性。劲是力在延伸中的持久,同时劲也是力的不断延续。所以人体内动的变,是在劲里所发挥的作用下而去进行。而又是针对了力的平衡与持久在能切实的发挥作用。所以对于施术中正确的发挥就很必要了。对于这个必要,也就必然的达到一个目标,这目标就需要存在着制止中的‘关闭’啦(借用形象的讲解,而暗示出施术中不仅存在触动,同时也存在去制止漫延病变发展类的闭止。)。所以说:了解所要采取制止的重要性,也就了解身体各条途径(通道)的重要性。对于没有必要的任何施术,相反又会破坏人体的通道啊。)

  弟子所为(维)分金之时,要以正道光明君子所维(为)。虽无财(才)不得道,有才(财)依得道,此乃中行正道(中气行驶的道路),为人光耀(望诊与临床施治紧密相合)。道要之事,己之所维乎!

  (学生们每当在财产分配上是需依靠它,但也必须把握好这个准则。同时这个准则体现出人生的价值,这价值是要靠自己努力的去实践了!(暗示在临床施术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人的高尚情操,凭据坦荡的医德去认真工作。虽说有了良好的技术,才能临床做到更好的去发挥。救死扶伤是一神圣而光荣的职业,临症的实施,而是凭据自己的勤奋而完成了)!)

  正也,光广之明。于正之行。于正行之。行止正道于‘要’也。故,分金之正,于其一是(正于一气),要合而欢(缓)勿妄而贪。贪多者,无有不败之理。此乃,天下资一人,终无消谷之地;举世仅一人,岂不哀哉!

  (正,是光明的广大。针对正的的轨道,,才是动行的方向。只有循从这个方向,而达到正确的行进了。然而动行中的行业,也正是这轨道存在的重要啊。所以,在分配金钱上(也指临床分筋法的实施),都是针对正义与正义而言,是务必要合谐而欢畅,不要有妄贪的举止行动。试看天下,没有一个因贪而不失败的道理存在(在此也泛指临床施术的刺激量)。这比做,把天下的物资都给他一个人,他终竞没处去拉屎一样;这个世界上仅仅就剩下他一个人,那岂不是悲哀的事吗!)

  天下于人,中厚(脾胃消化)为之本心,本心亦属德(治疗措施是否得当)哉!吾辈授教弟子,勿夸己功为是。非者,乱矣!乱之哉,成何吾正道之于一统乎!?

  (凡是天下的人,应以忠厚为本,以朴实为情。这朴实忠厚就是良好的道德呀!凡我辈传授的学生,不能夸耀自己的功劳才是。不然就会形成为乱呀!乱的话,还算是什么,正确的道路归于统一领导下的指挥吗!?)

  于所有余之不足,相准于调停。余者,亦奇之收之(止)也。收之,以为溢蓄既存所储。不足之,以所储尔支付之,岂不两全(气血)其美哉!何愁弟子,每于分金之时所留‘祸患’,无患之有,吾所言于要也。其‘要’其‘道’也谓。

  (对于分配上的有余与不足,要有一定的准衡去调理。多余的,就把它寄存起来进行收束中的中止了。收束的目地,是要达到将流淌出来的储存起来。对于不足的,就用储存的出支付了。这难到不是两全其美吗!这样还会忧虑同学们,在分筋时所留下的病患作怪哪。没有祸患,那我所说针对性的重要而存在了。这个重要,也是对‘道’的称谓。)

  吾,非生尔知之,非故有自知之明。寻至理,当明于引之其来,于一之要乎也。故曰:其(气)乱否,以吾之为主(以自我为标准)吾所查维(诊查判断)之。所言其(气),乱者,乃弟子为金(筋)中之事,争之不平之过,过之争斗,必有其伤之。伤哉!一气之所主,逆乱,乃由之必然哉!所故,此乃不公(没有从整体考虑)为害。

  (我,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不是生来就有自知之明。每当寻找到理时,就会沿着理的明示而去引导其来,这就是对于一个重要的说明了。所以说:其中的存在有乱没有,那是依我为主导。是根据我的检查后而去维护了。所说其中的乱,是指学生们在分配物资财产的时候存在了争斗,是由于从不平衡之中引发而来的过失,。而在过失下的争斗,必然会有伤损。这种伤损,是气在作怪,也是气所主导下发生的逆乱。这是由于出自必然的原因,而引发必然的结果了!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就是有了不公允的存在,才产生的不公允中的伤害。)

  吾,如之奈何?

  亦赴‘争斗’之所在,据理调平之是。‘损有余益不足’。毋多勿少,其和合于公平之正也。此,一‘平’,中等于分(从中间带开始),乃调停之。此乃为“金”之所论。……弟子有问提之,无问自去罢。……

  (我,应该怎样去做哪?)

  (那就应当奔赴具体争斗的场所,据理去调整平衡也就是了。它通过损失这有余的,而去补益于不足的。使它不能造成有多的,或有少的。总之以和平方式去针对公平中的公正啊。这就是从一个‘平衡’点上去找,并以它们的中线去划分,所给予的调节与控制了。这就是为财产、物资的分配(分筋法)所作的论述。……同学们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来,没有疑问,那就可以下课了。……)

  众人皆恋散,唯司库之文全,瞽目之卜同,失足之何留三人紧依师侧,不肯离去。师曰:彼何不归乎?于经文略述,分金于细。尔等奈何不竞行其事立以道乎?

  (大家都不肯散去,唯有管理挡案的文全,与失明的卜同,还有一腿留有残废的何留,这三名学生确紧紧围在老师的身旁,不愿离去。老师问:“你们为什么都不肯离去哪?对于经文,我已经作了介绍。把分筋的过程也讲解得很详细,可你们为什么不各自去创自己的事业哪?”)

  文全曰:恭请师尊,恕弟子无知之难识,所故尔等冒犯!今目睹闻乐,实身所未授。未实以臆测,恐谬经旨原意。故请师尊实授之足矣。

  (文全说:恭问尊敬的老师,请宽容学生由于缺少对问题难度的认识,所以会犯下冒失的错误!今天能够亲自目睹与耳闻,可实际上亲身确没有体验到。如通过这没有实际的接触,光凭心里的揣摸,唯恐违背了经文的原意。所以,还要请老师进行这实地的教授,我会感到是最大的满足了。)

  师无语,内喜文全聪颖机灵,袒诚直言不讳……。

  (老师没有表态,可内心上确喜欢文全的聪明,机智中的灵动多变与诚挚的表态,又无任何掩饰……。)

  卜同曰:“苦奈吾耳闻,实所未睹。闻以未睹,虚于未足。天意乎,九九缺一矣!”

  (卜同说:“痛苦的使我只能用耳朵来听,可事实上确看不见。仅凭听而不能看见,等于是在虚中而感到无法得到满足。难到这是天意吗,九十九之中仅差这一呀!”)

  师怜卜同,内窥其巧言,尽到妙处。心灵无缺,无奈天残。天残可补,何于人乎?师助其力,欲补同存……

  (老师非常怜悯卜同,从内心上觉查到他的言语上的巧妙,确怜到好处。他的心灵并不缺损,没有办法来补充这一伤残。天的残缺有女娲炼石补天,这如何去补人的缺损哪?我愿助他一臂之力,欲将伤残有补,让他同大家同样的生存下去……)

  何留曰:同道友朋一体于全,彼之不全,岂不废哉!彼之不足,何求有足乎?

  (何留说:同道的友好朋友们身体都很健全,唯我是个残疾,这不是等同于废人吗!我身体上的不足,如何能得到残尔不残哪?)

  师心恻隐,弟子于争战而损,虽无回天再造之力,亦所奋当“始足”,此乃,天机之秘,岂可轻泄哉!

  (老师心内发自慈爱中的悲悯,使弟们都是在为国的战争中受伤,虽然为师不具备回天的再造之功,但确应当与伤残去做斗争,使残尔不残。这里包含着天机的秘密,那里可以轻漫的泄露哪!)

  师佯怒曰:“尔等无用之废(尚未应用)!未行而言,焉晓至理之妙。所学非用,学以何用?未用何言求实,岂不谬哉。耳闻未睹,己试不亦同睹。虽缺于足,何不思未足乎。足以未足,留上首何用。所与精通又何为之?彼所未瑕,非代之者何?代之以废,从之何废尔……。

  (老师假装着生气的说:“你们这些没有从实践中度过,等同于废弃一样!没有施行就说,那里知道这里的奥妙。虽经过学习而不去应用,那学了还有什么用?没有应怎么会说已经得到了实际上的应用,这难到不成了谬论吗。听到了且没看到,自己做了实验,难到还不等同看到一样。虽然缺少的是全部,又如何去想还差在什么地方哪。自我的满足,确是没有达到,留着这头脑不知去作什么用。这里与精的通应,到底是为了什么哪?假使没有闲瑕的时间,又不去寻找能替代的是什么?这取代的如同废弃的一样,废弃了且又不知是怎么废的了……。”)

  尔狂言无细于详,斗胆再枉议经文,子夜吾必取其首授以天祀。”

  众皆哗然,全、卜、留,三人默默而去……

  (用狂妄的语言,不从仔细、认真中去探究,壮着胆子去曲意经文,半夜我必然摘下你们的脑袋,而去祭天了!)

  (众人都吃惊告退,文全、卜同、何留三人确无声无息的离去了……)

  文全,卜同,何留,三人宴食毕,乃沐浴更衣。至子夜再赴

  师邸。……

  (文全、卜同、何留三个同学,吃过晚饭以后,进行了洗漱更衣。待到夜半时,来到了老师的住所。)

  师,端首休目内运哉。三人施礼,立于师侧良久……。

  (看见老师正在闭目养神,习运内功哪。三人忙忙施礼,站在老师的身旁许久……。)

  师曰:“此来何事?”

  三人曰:“弟子奉召承启师训。”

  (老师说:“来这里是为了什么事情?”)

  (三人不约而同的说:“学生是遵照老师的要求,而来聆听教诲。”)

  师曰:“吾以言之,尔等再枉议经文,吾必取其首授天祀,尔果无惧乎?”

  (老师说:“我已说过,你们若在擅自狂妄的去议论经文,我必然会取下你们的头颅而去祭天,你们果真的不畏惧吗?”)

  三人曰:“谢师尊恩惠,如此正投弟子心意。是望求业至彻,愿以身首求示天德。非此遍觅四海,尤无着落(落实)兮!”

  (三人回答说:“这正要感谢老师的关照,这正合我们几人的心意。我们是盼望事业的成功,愿以身首相许乞示天的恩德。不然,我们寻遍了整个四海,也觉着没有任何着落啊!”)

  师慨曰:“师于细其子逆,师未细,其细细有细哉!于此言之,机关在秘,终有晓道之士;善门大开,有路竟无人来。此乃天意于赐,吾之不赋,乃违天意。吾不贻,久思自细。此善‘吾夙愿天下有志之士,为道早成’,乃不失天地之良德也。”

  (老师感慨的说:“老师在仔细的去传授,学生确不愿接受,老师只有仔细的去讲解,可这细中还有细呀!针对这些去讲,机关在秘密,可毕竟有人会了解它的存在;慈善的大门无论怎样去大敞四开,有路确没有人从这里走进来。这就是天意的恩赐,如果我不去传授,那就会违背了天的意愿。我不去讲解进行交待,细心的人通过长时间的思索也会了解到。这样的好事‘我是有个宏愿,让天下一切有志向的人,功业能早日实现。这才不能失掉天地善良的美德了。’”)

  师,随嘱三徒,“誓语登正道,非邪传教,谬种留传,贻害子孙,所累无辜也。故乃,陈言十卷……”

  (老师,随即嘱咐这三个徒弟,用誓言去登上这人间的正道,它不是去用邪说作宣传,把罪孽的种子留传下去,去坑害了孙而去牵连无辜的受害人啦。所以,才反复的讲述了这些内容,构成为十卷(《黄帝歧伯.按摩十卷》)里的内容……)

  下一篇:一元卷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