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数常出三入一

 竹根岭一号 2022-01-20

大数出三入一,语出《灵枢~五味篇》(以下简称:该篇):“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对该条中的 “出三入一”这一词语(以下简称:该词语),古人对其义解说不一,如:扬上善,说:“气海之中,谷之精气,随呼吸出入也,人之呼也,谷之精气,三分出已;及其吸也,一分还入,即资食充共肠胃之虚,以接不还之气”。马元台、张景岳,认为:“谷食之气呼出三分,天地之气吸入一分”。任谷阄,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柏、郎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其大数常出三入一,凡所入者谷,而所出者,乃化糟柏。以次传下,其(津、液、诞)五脏而生营卫,其宗气积于胸中,以司呼吸,其所出有三者之隧道。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后人对该词语的解释,说法也颇多。有人认为“出三”乃指:营气、卫气、宗气,“入一”是指:谷气;有人认为“出三”指呼出三分宗气,“入一”指一分水谷和自然之气;有人将该词语释为:气、水、谷被人体摄入后,大约是排泄的多,吸收的少:有人认为“出三”是指化生出“糟粕、津液、宗气”三种物质,“入一”是指人体摄入“天地之精气”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马、张”宗杨氏之说,只是大同小异而已,认为谷食之气呼出三分,天地之气吸入一分。殊不知人之呼吸唯气体而已,吸入大气,呼出废气。谷之精气并非气体之属,岂可由呼而出?既使可呼之而出,如将三分谷气全部呼出,人之五脏六腑及全身之生理需要何以供给?只有一分吸入,怎抵三分呼出,即使资食充其肠胃,岂能接其不还之气哉?

任氏认为“出三”为入一之谷,分为“槽粕、津液、宗气”三隧。糟粕,本是水谷经脾胃消化吸收后所剩的废物,岂可将其归于“天地精气”之属乎?该篇经文—开始,就说:“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察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这是说水谷进入胃中,经过消化,吸收其精微,化为津液与营卫之气,通行周身,所利槽粕,按次第向下传至大肠、膀脱,排出体外。也就是说水谷入胃后,在体内由上面下的运化吸收及排泄过程。未有三隧之谓。更未有将槽柏归入精气之列。至于后人之论,或宗古人,或出己意,恕不一一评论。综观古今之说,未有符合经旨者。

笔者认为,古今众说之所以不合经旨,其主要原因就是对该条中的“出”字,和“人”字,未能正确理解,尤其是对“出”字的理解,更是与经义大相径庭。自古至今的各注家都阇于该条上文的“呼则出,吸则入”,把该条中的这个“出”字,也理解为“呼出”的出,致使对该条经义不能阐明。其实这个“出”字,跟“呼出”的“出”,其义根本不同,“呼出”的“出”是从内向外出之义,“出三”的“出”应当解为“生”,叩“化生”、“产生”之义。这样解释就可以使该条经文之义豁然而明。因天之精气可吸而入,地之精气既不可由呼而出,又不可由吸而入。即使有减少,也是由人体生理活动的消耗,决不是由“呼出”而减少。如果理解为排出的“出”也是于理难通的,因正常人体在生命活动中,排出的只能是槽粕(如便、尿等),不能是精气。

因精气是生命所需藏面不泻,《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这虽是说五脏的功能。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精气”是藏而不泻的。如果把精气排出,那就不是常态,而是病态。该条经文论的是水谷及大气进入人体后化生为精气的常态。而不是病态,故把“出三”的“出”论为排出的“出”,更是不合经旨。把这个“出”字,解为“生”字,虽无古代医家之论,为佐证(这是因古无如此注释之医家),但却是有确据的,《康黑字典》、《中华大字典》俱云:“出,生也”。“出”字的意义慨明,“出三”的意思,也就迎刃面解。“出三”,即是“化生出三份”;“入一”,即“吸入一份”。“出三” 和“入一” 总起来“化生出三份, 吸入一份”。此义既明,该条经文的经义,就容易理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