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芪亦当慎用

 johnney908 2014-07-01

黄芪

基础医学院2004级中医2班    周梅

[提  要] 黄芪虽被誉为治补两益的名贵药材,但在临床上也须准确辨证,及时调整,不可盲目滥用。

[关键词] 黄芪  相反病机  准确辨证

黄芪为补药之长,为补气药之最,始载于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因其沿用历史悠久,疗效历代不衰,所以被誉为治补两益的名贵药材。《本草备要》述黄芪“生能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黄芪虽是今日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补药,但是临床上绝不可滥用。辨证论治为中医的一大特色,黄芪的恰当运用仍须以辨证为前提,用之恰当则效,用之不当则害人。

1 辨识病机

张锡纯认为,黄芪善治肢体痿废之证,即西医所谓脑贫血之证。《内经》所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是由于元气虚损,不能助血上升以养其脑髓神经,遂致脑髓神经失其所司。张自拟了加味补血汤和干颓汤,方中皆重用黄芪,凡脉弱无力而痿废者,多服皆能奏效。但张氏又指出,因脑溢血而出现的痿证,即《内经》所谓“血菀于上,为薄厥”,是由于上升之血过多所致,初起最忌黄芪,误用之即凶危立见。因此医生应注意辨其虚实,究其病机,必要时亦可参考西医病因,不可因为同为痿证,俱用黄芪,殊不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2 随证应用

邓铁涛先生曾治一中风患者,药后头皮发痒,体温增高,误以为外感,用辛凉解表之剂,一剂热退。再用黄芪90g,又见发热,右上肢活动反而退步,乃知辨证不当。经分析,患者虽脉大,但舌苔厚腻且舌质胖亦无齿印。此证痰瘀比较,痰湿重于血瘀,改用祛痰为主,稍加祛瘀之药,以五爪龙代黄芪,证遂好转。因此,正确应用黄芪应注意四诊合参,准确把握病机。同时应结合病人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另外,黄芪性总属甘温,高热属实者忌用,用量大时应注意适当配伍,避其温性,以免化热助热。

总之,黄芪的应用应注意准确辨证,四诊合参,结合临床,及时调整。不可因其作用广泛,盲目滥用。

[参考文献]

[1]刘立昌.治补两益话黄芪.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