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尊重学生起点

 拼搏686 2014-07-03

尊重学生起点

没有人相信天上会掉陷饼,相信有免费午餐的人也不会太多,但相信学生会创造学习奇迹的家长和老师却不少,尽管学生自己并不这样认为。教育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能够为学生学习带来多大的帮助,而是为学生的未来勾勒美丽的蓝图,这可能也是教育至所以没有赢得学生尊重的根本原因。拔苗助长的故事人人皆知,但拔苗助长的道理却很少被大家接受,要让苗长得更大更高,就得把这棵苗的根培育得更深更粗;同样的道理,要想让学生的成绩更加的喜人,要想让学生的未来更加的骄人,那就得更脚踏实地地认可与接受学生的起点。可是,不管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教育理想上,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创造出“连升三级”的故事,哪怕这样的故事是如此的可笑,也是那样的脱离现实。曾经有一个家长问,他的小孩为什么在学校总是调皮捣蛋,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我问他小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他承认是这样。我就开开玩笑说,这就对了呀,这才能够证明他是你的儿子呀;如果象你这样的父亲生出一个天天坐在教室里上课看书的儿子出来,虽然解决了他的学习问题,但却为你创造出了一个大问题了。虽然这只是一个玩笑,但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学生,你都要尊重他的起点。当然,尊重起点,并不是不要教育理想,而是让让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的务本,教育理想变得更加的务实。

一、只有英才能够造就好老师?

在十年前,如果你问学校最缺什么,得到的答案一定是“钱”。不要说完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更别说提高教师的职业待遇,就连最起码的教学消耗品,在学校中都是稀缺商品。现代化的白板最多就是那些顶好学校的摆设而已,我们还难以想象他们会飞入寻常百姓家,即使就在那些顶好的学校也不是每一位老师都可以摸得到的。到了今天,你再问学校最缺什么,肯定还会有人说缺钱,但钱的稀缺性已经大打折扣了,另外一个答案虽然没有钱这么稀缺,但一定会是你听到的频率非常高的答案,那就是缺好的生源。对生源的抱怨不但是学校校长们经常挂到嘴上,更是一线老师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是老师人生的难得的幸事,哪一位老师又迈得过这道关呢!

对今天的老师来说,要真的找到几个英才来教,相信这个概率比孔孟时代不知道低了多少;那个时候是英才才读书,现在是人人都读书,那个时候缺少的不是英才,而是缺少教师识别英才的眼光。到了今天,哪怕你有识别英才的眼光,如果你在一所薄弱高中学校里,恐怕你望穿秋水也看不到英才一眼,英才只会与你错肩而过。在这样一个教育普及化与大众化的时代,老师们对英才的渴望相信也不会特别强烈了,只是希望不要碰到那些一看到文字就想睡觉的学生,希望不要碰到那些一听到上课铃就头痛的学生,希望不要碰到那些你讲了三遍他还混然不知的学生,这已经算是万幸了。不是为老师说话,而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老师碰到一届什么样的学生,在这几年里你就过上了什么样的生活。

当老师最大的成就究竟是什么?到了今天是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了。自孔孟以来,老师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相信这也是今天最大多数老师持有的教育信念。可是,究竟是优秀的人才最需要教育,还是愚笨的人更需要教育呢?毫无疑问,对于那些优秀的人,他们的成功有来自于教育的帮助,但教育的帮助所占的比例一定很小,否则他就不是优秀的人了;可对于那些愚笨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很难在考试竞争中或者在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但相对于他自己来说,他的成功很大比例上来自于教育的帮助。因此,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的老师,究竟是把教育朝优秀人才身上贴呢,还是把教育送给最需要的愚笨学生呢?名师出高徒,这句原本用来表扬教师的话;在今天却被颠倒过来,高徒出名师,用来证明老师的成功了。可事实是,名师肯定可以出高徒,但高徒并不一定是名师造就的;由此可见,名师的核心功能是把徒弟教好,而不是去选择好的徒弟来教。

二、好老师是如何炼成的?

在教育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从那些顶好的学校里走出了不少顶好的学生,但并没有走出与顶好的学生相近比例的顶好老师。由于好在这儿是一个形象词,所以还是要补充全面一点,顶好的学生自然是以成绩好为主,但也不限于成绩;而顶好的老师并不是以收入的高低为标准,而是以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为标准,当然限于笔者的偏好,哪怕在教育教学中也是也偏重于教育了。至于为什么要把顶好的老师限制在教育教学上,尤其是限制在教育上,这也与教育的功能有关,从学生的成长来看,知识肯定是重要的,但掌握知识的方法肯定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本身更接受教育;学科成绩肯定是重要的,但学科总成绩肯定更重要,而学科总成绩比学科成绩更接近教育;学习成绩肯定是重要的,但全面发展肯定更重要,毕竟学生并不仅仅是一个读书的人,还是一个有着生活的人,而全面发展比学习成绩更接近教育。如《论语》所云:“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教师要让学生学科成绩优异,就一定要关注到学校总成绩的进展情况;教师要让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就一定要关注到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更乐意于将教师的教育能力定格为高于教学能力;把教学能力定格为高于职业待遇。

教好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差学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两者不容易的地方却不一样。如果你在一所优质学校当教师,碰到好学生的概率相对高一些,这时的你就有体会了,那些好学生对你的挑战会让你每天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那怕如此也不一定能够让你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深洒自如,因为学生群体中拥有的知识不管是在面上的广度还是在质上的深度,都有可能超越你已已有的知识储备。所以,好学生并不会在课堂秩序或者生活品性上挑战教师的教育能力,但对教师学科知识的挑战却不容忽视。与之相反,当你在薄弱学校工作时间长了以后,就会发现教书并不是智力活,而是地地道道的体力活,因为面对那些差学生,你的知识储备绰绰有余,最大的问题不是学科知识的挑战,而是如何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品性和科学的学习习性,这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挑战就远比好生要大了。因此,只有找准了学生的起点,教师才可以从容应对。

在那些薄弱学校里,教师对生源越来越差的抱怨层出不穷,但当你问教师,你针对这些差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采取了哪些有针对性的行动时,他们又说限于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各种各样的考试规定,要采取针对这些差生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基本上不可能的,于是教育教学工作就演变成了“抱怨起点”和“幻想终点”的结合了。当教师不尊重差生的起点,而是忽略差生的起点时,不但教师在知识上的传授让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知识基础而理解不了,还会导致差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抱怨而得不到尊重,使得师生关系不是形成“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性循环,反而是陷入了“恶其师而疑其知”的恶性循环之中。了解差生,走近差生,理解差生,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为了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人都有对他人报喜不报忧的习性,学生也不例外,当他变成差生之后,他的心理对教师和家长都会更加封闭,教师和家长要了解这些学生自然更加困难,需要更为专业的教育知识和能力。

三、尊重起点的教育才真有效

尽管我们现在在呼吁将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延伸,但随便怎么延伸,都不可能把义务教育延伸到婴儿教育,就更别说胎教了。这样的事实意味着什么呢?至少意味着学校教师,哪怕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可能从学生的起点开始实施教育;但是,虽然学校教师不可能从学生真正的起点开始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忽略学生的起点,与之相反,更是强调学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起点。如果我们尊重了学生的起点,那就意味着每一位坐在教室里的学生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一个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延续的故事中的主人翁。可是,你要去延续学生自己的故事,你能够不了解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吗?

说实话教书这个活说体力重不过搬运工,说智力重不过商人,教师之所以教书教得身体累,并不是说因为教书这个职业太累,而是因为教书教得心累。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一学就会,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考出顶呱呱的成绩,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个美好的未来,可事实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实现教师的理想。偏偏大部分学生都不是一学就会,而是你教了三遍他都可能学不会;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考出顶呱呱的成绩,一是学生自己的确没有学好,另一是因为成绩的顶呱呱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标准;大部分学生都不会有美好的未来,不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得有多好,可重点大学的招生名额永远只有这么一点,当然如果重点大学的招生名额极剧扩大了,估计重点大学也不再是重点了。教师教书教得心累,主要是因为对学生的期待值和现实状况之间的落差太大所致。可是,当我们在抱怨生源太差,当我们在抱怨学生学习不够努力或者学习不够聪明的时候,又是否追问过自己,我们对学生的期待值是否合理呢?

我们为学生划定的期待值来自何方,是来自于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客观分析,还是来自于对学生学习未来的科学预测呢?估计都不是,更有可能来自于对课程标准的简单比对,来自于对教学计划的刻板执行,来自于对考试进程的简单顺从。并不是说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对学习目标的计划,不能够比对课程标准,不能够执行教学计划,不能够顺从考试进程,而是不能简单比对,不能刻板执行,不能简单顺从。当我们不尊重学生的起点时,自然不够为学生选择到一个科学的终点;于是只能用一些抽象的标准来为学生划定一个终点,可是如此一来问题就产生了,虽然这些终点看起来非常的理想,甚至还显得非常的诱人,在理论上也无懈可击,但这些终点势必会远离学生的学习现状,甚至会背离学生的学习历史。当教师只是抱怨几个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时,从概率上讲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即使教师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现状,但限于班级教学的规模,也不得不在课堂上让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让另外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当教师并不是抱怨几个学生,而是抱怨学生整体生源太差时,这就不再全是学生的问题了,学生的学习没有跟上这是肯定的,但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拔高了教学与学习目标,这可能也是导致学生越来越跟不上的根本理由。

要解决教育问题并不需要太多的教育理论,之所以现在还有这么多明显的教育问题,并不是因为教育理论不够用,而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地把教育理论当一回事。我们还是以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尊重为例,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听过“最近发展区理论”,简单一点就是我们常讲的“跳一跳,摘桃子”。在维果茨基看来,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新的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可能在理论上阐述过于复杂了,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在确定学生期待值时,包括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时,既要做到对学生未来的科学预测,更要做到对学生学习过去的全面回顾,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可能为学生设定出一个可学又可教的区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