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海大地上的“翻转风”

 liyoxi 2014-07-05

  10月24日,徐州市名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我应徐州电教馆邀请,为老师们带去了《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开发方法》的讲座。

  徐州的老师非常优秀,互动的氛围很好。我一开始就抛出了问题:“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之所以提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国的老师们大都习惯在台下听,不太注意分析听到的现象背后的抽象。

  果然,有一位教师能够描绘萨尔曼·汗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之后,说出了心中的疑惑,这样的教学能行吗?我觉得这位老师谈得很实在,这是现实的担心。当然,是建立在还没来得及了解翻转课堂的基础上。这种担心,将在工作坊越来越深入的时候被消解。

  互动继续进行,很快,有老师提出翻转课堂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前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另一方面是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学又困惑的学生,并给予一对一的个性化帮助,恰恰能够提高学习绩效。看来,工作坊确实是个好办法,通过头脑风暴,让老师们自己解决疑虑。

  这次讲翻转课堂,着力于解决三个问题:⑴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⑵翻转课堂的典型做法是什么?⑶翻转课堂提高学习质量的依据是什么?好处是化较少的时间取得最重要的收获,所谓事半功倍矣。这也说明,“问题导向”一旦用上了,效果就很快显现。

  微课程的概念是我下了很大功夫研究的事。作为从一线走出来的教师,我比较熟悉教学实际,也谙熟班主任工作门道,再结合电教馆近13年的摸爬滚打,我深知,如果把微课程移花接木为微课的话,那么,再好的微课充其量也只能是课件或积件而已,而十三年教育信息化进程已经用实践证明:课件不可能为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尤其是把微课理解为只能有一个知识点,只能是解决重点难点,就可能使微课变成一个一个孤立的知识点的堆积,使之具备了课件-积件的色彩。值得指出的是,这种传统的资源观让我们在以往已经开发了海量的资源,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更为严重的是,会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形而上学看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发现事物发展中的多种联系,不能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就会影响人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一点,从大数据的视域来看更加清晰。

  如今,微课程来了,我们又在研究中发现了45分钟为什么可以浓缩为10分钟不到的微课的心理学依据,那么,一个根据课时来设计的微课程也就浮出水面来了。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课时的学习内容只要一个微课就可以搞定。这并不排斥一个复杂课时内容需要几个微课支持,或者一个微课可以囊括几个简单知识点,而且,是在不影响视觉驻留规律、不影响学习质量的前提下。

  为了解决微课程的理解,我没有急于从概念本身下手,而是尽一切可能开展实践,以期实践使微课程的性状充分显现的时候再来考虑下定义。经过一年多来的学习、研究与取得的实践成果,我开始从微课程的属性下手分析什么是微课程。

  微课程的属性有三个:⑴课程属性;⑵技术属性;⑶时代属性。详见《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11月刊。其中第一个属性是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属性。因此,我现在这样定义微课程: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

  这个微型课程体系有互相关联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成,是运动、变化、发展、可拓展、可创新的知识点。但是,每一个知识点都依附于它之所以存在的微课程内部。这个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显著的技术特征的,但不是唯一的。例如,语文学科的微课程中,需要多种技术支撑的资源,绝不是仅有一种微视频所可以支撑得了的。

  这样来看微课程的话,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种资源包,这种资源包的创新点在于:把教学方式与教学资源融为一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在微课程开发过程中,开发者沉浸在课程之中,没有人会意识到技术的存在,而技术却静悄悄地支持者开发的全部进程。技术也支撑着学生在家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甚至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内化知识与拓展知识、方法与能力的时候,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不同于以往的信息化教学的是,谁都没有意识到技术的存在,因为,信息技术已经像氧气那样不能为生命所缺少,却没有生命感觉到它的存在一样。这就是深度融合。

  最后介绍“自主学任务单”设计与微课开发技术。徐州的老师们听得非常认真,互动得非常热烈,直到中午很晚。我真的为他们所感动。期待他们能创作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单来。

  接下来,徐州将迎来更加扎实的培训,他们已经认准方向,淮海大地有将席卷一场大战,一场微课程实践大战。这一大战的结果,一定是教师的浴火重生,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