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建构中国特色的“微课程教学法”(一)

 玉露清雨 2013-12-28

摘要翻转课堂与“微课”正在进入中小学校实验,对于促进教育方式变革,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微课程的属性出发定义微课程,认为微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活动;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基于“云计算”环境的、以“任务单”、“微课”、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三位一体为基本模式的微课程教学法,并对三大模块的操作方式、课内教学方式创新和微课程教学法将对教育产生的影响等作了独到的探讨。

关键词:微课程;微课程教学法;教学模型;实践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今年九月,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和山东省昌乐一中分别用翻转课堂的方法开始微课程教学实验。两个多月过去了,微课程教学仍然开展得热火朝天,个中原因值得品味。

培本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91日开始微课程教学实验。当时要求他们实验一个星期,如果效果好就坚持下去,如果效果不好就立马返回。但我深信,一个星期之后他们不会返回。因为,微课程教学实在有太多的优点,一旦被教师们感悟,他们便会自觉地实践、探索与创新。如今,两个多月过去了,培本实小六年级四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依然“翻转”,就是最好的明证。

山东省昌乐一中在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方面有很深的造诣。9月开学之后,高一、初一两个新生年级的所有班级和所有学科全部进入翻转课堂实验。他们创造了“作业批改型微课”,注重在课堂上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关注学生阐释与质疑能力的培养,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学校“导学案”学习方式融为一体,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翻转课堂之路。

十月,苏州工业园区六所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着手准备微课程实验;江苏省徐州市组织名优教师开展“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开发方法”培训。十一月,徐州市教研室与电教馆联手,组织规模达两百多人的教师培训,明显加快了推进微课程实验的力度。江苏省昆山市则在试点的基础上,计划用三年时间,在优化数字化学习环境、完善教育云学习平台和深入探索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等三个方面,系统推进微课程教学实验。

随着微课程实验的普及与深入,一条探索中国特色的微课程教学法之路已经从脚下开始向前延伸。

二、微课程实验的困惑与问题的破解

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全国传播翻转课堂的理念与做法,点燃了中小学教师开展翻转课堂实验的热情,也引发了基层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者的关注。

一开始,实验很难启动。这是因为,教师已经习惯了为自己撰写一个讲稿拿到教室去讲课的教学方式,对于翻转课堂往往觉得无从下手,还有人以国外教学方式不适合中国国情为由推脱。

其实,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好方法也没有国界可以阻拦。通过研究,人们发现:源于本世纪的美国翻转课堂范本与二十世纪80年代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的教改实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1]

美国的翻转课堂范本,无论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的实验,还是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科学教师的探索,都是制作教学视频供学生在家学习知识,到课堂里通过作业、工作坊(workshop)讨论、展示等内化知识。结果,学生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学习信心得到增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反馈都非常肯定[2]

木渎中学政治学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今天叫做“问题导向”的自主学习教改实验[3]。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家完成由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明确的预习任务;在课堂上,教师提问使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并完成教师对预习效果的评估。一般来说,新课长则15分钟、短则5分钟就可以完成,余下的时间是教师引领下的深度拓展。其结果,发展了学生提纲挈领、层层抽象和结构化思考的能力和自主解决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今天所说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比较美国翻转课堂与木渎中学教改实验可以发现,两种教学结构惊人地相似:都是在家学知识,在课堂完成内化。教学质量也惊人地相似,发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如果说美国“用视频再造教育”被称为翻转课堂的话,木渎中学的教改实验最起码称得上是类翻转课堂。这说明翻转课堂在中国并不会有水土不服的问题。

翻转课堂不容易开展起来的真正原因是教师不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实验翻转课堂的关键,在于帮助一线教师找到一个抓手。而设计好“自主学习任务单”(以下简称“任务单”),就是破解翻转课堂难题的好抓手[4]

症结找到了,微课程也就应运而生。江苏省昆山市朝阳小学两位教师根据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原则设计“任务单”,制作配套教学视频(在学校教育中通常被称为“微课”),指导学生开展课前自主学习。结果发现,“新授课俨然像是复习课”[5],反映出“任务单”指导下的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是非常有效的。

朝阳小学的实验表明,设计“任务单”成为破解翻转课堂难题的突破口,与此协同创新的是与“任务单”相配套的“微课”,双管齐下,就能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探索中国特色的微课程教学法之路

(一)从属性出发理解微课程

微课程教学法的产生,基于对微课程的实践研究。研究发现,微课程具有四个基本属性:课程属性、时代属性、技术属性与资源属性(本刊《从微课程的属性入手认识微课程》一文阐述过课程属性、技术属性和时代属性等三大属性[6])。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7]。其研究对象是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活动,而不是一个被孤零零地拆散的知识点。结构如下:

[转载]建构中国特色的鈥溛⒖纬探萄Хㄢ
图1:微课程基本结构

图1可见,微课程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等三大模块,是一个有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微型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统一体。从资源角度考察,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

(二)以三大模块、导学一体为鲜明特征的微课程教学法

1.微课程教学法的研究对象与定义

微课程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服从于微课程的研究对象,即两者是重合的,都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两者的结构也惊人地相似。如图式所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