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草新读 之 吴茱萸

 21想象力 2014-07-05

现代人饮食生活不节,湿疹很多,有外治法是用吴茱萸一味,或合硫黄、乌贼骨研末的,据说效果不错。

本经曰:吴茱萸,一名藙.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欬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凑(腠)理;根:杀三虫。

吴茱萸树高丈余,皮青绿色,实结梢头,其气臊,故得木气多而用在于。叶紫、花紫、实紫,紫乃水火相乱之色。实熟于秋季,气味苦辛而温,性且烈,是于水火相乱之中,操转旋拔反之权,故能入肝伸阳戢阴而辟寒邪。味辛则升,苦则降;辛能散,苦能坚;亦升亦降,亦散亦坚;故上不至极上,下不至极下,第为辟肝中寒邪而已。(《本草思辨录》)味胜气,血虚有火者禁用。

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吴茱萸辛香温之品,驱寒去湿,固有此效。吴茱萸树,又名樧,与辛温之干姜,一则斡旋中州守而不攻,一则上行下达攻而不守,此温中之不同也。论中之“欲呕/干呕/呕而胸满”、“吐涎沫”、“烦躁欲死”、“头痛”,皆寒湿浊阴阻滞之症也。吴茱萸治肝寒,不治胃寒,论曰“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此处“上焦”,当为治“干呕吐逆吐涎沫”胃寒之半夏干姜散。李克绍先生曰:“干呕吐涎沫,有的是水饮清稀,不粘不稠;有的却是满口粘液丝,扯不断,吐不掉,也吐不完。前者寒而清,应当用温性药把寒饮运化开,以干姜为主药,如半夏干姜散就是。后者寒而浊,应当用温性药把寒饮降下去,以吴茱萸为主药,如吴茱萸汤就是。”, 临证可参。后世治疗五更泻的四神丸,就是取吴茱萸温中去寒浊之功。

寒热,本经条文有此症者,或如甘草、薯蓣之“除寒热邪气”,或如朴硝、滑石、胆矾、禹余粮、干地黄等之“积聚/痹”。前者乃本虚,后者乃标郁/结,而吴茱萸除寒热之功,与后之“除湿血痹”相应,当为后者。论中吴茱萸汤证之烦躁欲死,与此之寒热,当为阴邪跟阳气纠结在一起拆不开,阳不得申之征也。

除湿血痹,此处之断句,当合“除湿”与“血痹”为佳。本经明言“血痹”者,有干地黄之“伤中逐血痹”(大黄蛰虫丸),芍药之“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桂枝茯苓丸),厚朴之“血痹死肌”(王不留行散)。而吴茱萸此功,当为论中温经汤,“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正为肝中积结久寒,非此不得除也。现代人或因冰箱、冷饮,或因素体胃虚,造成的不食、便秘等情况,若见舌苔黏腻,寒饮痰浊作祟,吴茱萸也有应用的机会。李克绍先生有一则不是的医案可参:某男,壮年。每日只能勉强进食一二两,不食亦不饥。在某院住院近一个月,多方治疗,与健脾、消导等药,俱不见效。适值余暑假回家,因求我诊视。患者不嗳气,不呕吐,形体不消瘦。自诉稍觉胸闷。按其脉象稍觉弦迟,舌质正常,舌苔薄白粘腻。因考虑:弦主饮,迟主寒,舌苔粘腻,当是胃寒挟浊。因与吴茱萸汤加神曲试治。吴茱萸用15克。次日,患者来述,服后食欲大振。令其再服1剂,以巩固疗效。后世治疗风湿流注脚气病之鸡鸣散(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苏叶、桔梗、生姜),亦取其除湿之功也。

逐风邪,此功今几不为用,《千金方》有云:咽喉不通彻,贼风中人,口僻不能语者,取茱萸一升,去黑子及合口者,好豉三升,二物以清酒和煮四、五沸,取汁冷服半升,日三,得小汗瘥。

开腠理,腠理者,五脏元真会通之处,三焦主之,吴茱萸入厥阴,去湿浊,由阴出阳,腠理得开。JT叔叔有使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味(附子/阿胶)减肥的介绍,当为开腠理之注脚也。

杀三虫,此功亦少用。乌梅丸常用来治疗寒热错杂体质的蛔虫病,若为寒冷型的,则四逆汤加吴茱萸更合适(JT)。

又邹澍之《本经疏证》曰:据仲景之用吴茱萸,外则上至颠顶,下彻四支,内则上治呕,下治痢,其功几优于附子矣。不知附子吴茱萸,功力各有所在,焉得并论附子之用以气,故能不假系属,于无阳处生阳,吴茱萸之用以味,故仅能拨开阴霾,使阳自伸阴自戢耳。此处似不好理解,若从消化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应用上去区分,似乎更好?

又有邹氏论吴茱萸为肝药时曰:予谓中品之药,以疏通气血而治病,乌得以五脏六腑印定之?且土壅则木不伸而为病,土气疏通,则木伸而病已。盖其施力之所在脾,所愈者实肝病也。谓之为肝药,又何不可之有与?其中,对于中品药物之评价,颇为中肯。

Cool说上海的黄梅天,家里的药材皆霉,只吴茱萸没有,可从侧面解释开篇吴茱萸之用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