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世辉 ——痴于流云对话山水(附图)

 解连环 2014-07-06

□文 /邢一伟

 

 

 

  若以满纸云烟来形容申世辉的画,绝非夸张之词。申世辉乐于做大画。位立画前,观者立刻会被“云雾缭绕”起来;那山巅飞动的云,使层峦亦隐亦现;那雾濛濛烟茫茫,令人的情境也不由亦梦亦幻起来。然而,当与申世辉对面交谈,朴实、沉稳,无论其谈吐、其衣着、其为人,都会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落日的余晖洒在天柱山上,使其褪去了艳阳下的妩媚。烟雾缭绕之中,天柱山的冷漠与凄凉也尽显无遗。一个身影此际依然行走于山中,虽然赤着一只脚艰难地攀爬于山间,但目光中流露出的分明是坚定和欣喜。这个刚刚经历过山洪流泻,衣服上沾满泥浆,遗失了一只鞋子的男人,便是申世辉。

 

  为了钟爱的山水流云,申世辉常一人行走于大山深处。他曾数十次到太行山、天柱山,十几次去王屋山,六上华山……用心去体会感悟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将山之精神,水之灵性纳入胸臆间。他用画笔与大自然交谈,而又将大自然给予他的灵感绘于画卷之上,使之成为永恒。

 

  行走

 

  申世辉常说,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创作之本,艺术养分。在他看来,生活就是世界万物,与我们极为相近的万物,大如日月星辰,小若一草一木。作为一名山水画家,对大自然的观察和了解乃是作画的根本。时代是变化的,生活是变化的,画家的审美情趣也在发生变化,相对而言,只有山川万物亘古不变。追溯至古代,宋以写真写实为主,而元以书入画;古人的艺术实践讲究情感的注入,强调写意,但这都离不开生活的点拨。笔墨运用以及画法上的突破可以在创作中逐步研究,但深入生活是基础艺术语言,割裂是不可能的。

 

  申世辉为此举例道,古时名家进行创作,终日离不开生活,像生活在关陕一带的范宽、关仝,他们的画雄浑奇峻,颇有气势;而生长于南方的董源,笔下则清秀无比,意蕴横生。这种强烈的对比皆源自生活的启示,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差异,令他们有了对生活的不同感悟,因此创作风格极为不同,其形成的画法也不尽相同。

 

  孙其峰先生曾言:生活之于画家,初则为师、继则为友、后则为奴,随心调度。透彻地说明了师法自然从寻找灵感到信手拈来的演化过程。申世辉将此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学画以生活为实,大自然为理,假以时日,便能做到闭目如在眼前,下笔如在笔下,情思随意流淌。

 

  申世辉祖籍河南焦作,那里背靠太行、王屋二山,是愚公的家乡,山川雄厚,人文清气,尽管生于海河之滨,但申世辉却心系山云水处,真应了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诗句。二十多年来,申世辉热衷于一头扎进深山老林,听山泉、观瀑布、逐溪流、望云海……采撷万物灵韵,探寻艺术之源。是老家太行山脉的气魄启蒙了他的绘画天赋,他时刻眷恋那里的一草一木,痴迷于将自己放归自然,去体验最真、最纯的情,去激发“望秋云,神飞扬,临秋风,心浩荡”的胸臆。他尽情尽兴地徜徉大山间,曾如痴如醉地观赏猛烈山洪而忘却了危险,也曾一天之内往返于 1700多米高的山峰而不知疲倦,他风餐露宿被蚊虫叮咬反以为乐,因为他将其视为自然与人生的共鸣,那是生命力量与自然力量的撞击。

 

  他无法静下来过一种安逸的生活,每次从大山深处回来,他会将自己锁在画室中尽情挥洒感受。可以说是大自然的神奇给予了他创作的智慧,而知识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申世辉善读书,每次外出写生回家都会带回许多书,申世辉说,读书与行路是密切相关的,读书使他加深了对众多事物的了解,特别是对中国绘画艺术精髓的感悟。他说,把自然与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是知识这个纽带,知识积累越深厚,对万物的冲动越强烈。

 

  申世辉在交谈中提及清代“四王”,尽管此四人在当时名声很大,技法也十分精妙,但创作中一味模仿,不求发展,远离生活,制约了他们更上一层楼,停滞不前,流于笔墨游戏。这也成了画界的一大反面教材。由此,申世辉强调了画家脱离生活的危险性,所谓“前车之鉴”也。

 

  突破

 

  多年进行山水画的创作,申世辉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云水的画法、积墨法、湿画法、泼墨散锋大写意、白描法、勾皴法都有相当的造诣。

 

  申世辉对云、水的描绘情有独钟,当他在太行山见到与众不同的云海奇观,得到启示。太行山的云海有其特殊的景观,尤其是河北一带的嶂石岩处,这里山高岭大,云海起伏跌宕,瞬息万变,舒缓的、奔腾的、翻卷的以及像沙带般的云海,给画家带来极强的创作冲动。申世辉坦言,以前画云海并不成功,经过在太行山的写生,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那是生活给他的启发。此后,申世辉就致力于云海的描绘,一心要创作出自己的风格。

 

  大多山水画家对云海的描绘总是处理成“山实云虚”的模式,以山为主体,以大片的留白代表云气,山中的水也是虚的。申世辉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作为山水画家,不能局限于仅仅表现山水,因此他将常人运用的画法倒置过来———“山虚云实”,山作为云的陪衬,所谓“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依”,如此这般让云在画面上流动起来,用笔墨表现云的动感。为此,他专门多次攀上安徽的天柱山,那里终年云雾缭绕,云海变幻多姿,令申世辉对云的描绘上了一层台阶。

 

  就这样,申世辉在天柱山尽情吸吮云海给他带来的灵感,要在生宣纸上将云海画得有动感、有体积、有特点,作为实的物象来表现是个难点。因为创作国画,笔墨在瞬间都有所体现,不容易掌握。经过十五六年的摸索,申世辉关于云海的创作由雏形,到逐步改进,再到形成完整的体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前人画云不外乎采用勾云、染云、泼云、烘云、吹云等技法,而申世辉在画中完全用笔法来控制云的状态,以湿画的云在干纸(生宣纸)上直接挥洒,或是泼写的云信笔而成。观申世辉的云海,画中虚实关系颠倒,重点在于山如何虚,周边环境的处理,如树木、小屋、溪流;虚的虚下去,实的实起来,让云成为主体,画论中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所言就是根据环境的变化来处理画面,画家在处理云的表现时,不仅处理成“实”的状态,还要顺山势的变化而变化,云和山的关系要恰如其分。有诗曰:“云在青天水在瓶”,讲的是云和水不过是形式的不同,不必计较云将变成水,或水将变成云。是云,就该在天空漂浮逍遥;是水,就应在容器中安逸自在。

 

  著名作家航鹰曾称赞申世辉“在高手云集的当代画坛响亮地打出了'申氏云’的名优品牌。”而现在的“申氏云”又有了新的姿态,山云各展所长,弥补了昔日“重云轻山”之微瑕,当“申氏云”成为一种特色后,摆在申世辉面前的难题便是“山石”的突破,而申世辉深知只有“山云各展其长”才能相映成辉相得益彰;云舞而山耸、山雄而云绕,刚柔并济,虚实互衬,动与静恰到好处,方为山水画的上品,拥有了画云的优势,申世辉又潜心研究“攻山”了……

 

  申世辉说,在国画创作中,艺术语言应是意象化的语言,如何体现呢?画家在创作中,把生活素材不断消化加工,对自然烂熟于心,既有客观存在的可能,又不是客观存在的某一地某一处某一点,所创造的新形象应是结合画家的情感,重新再造的,不是第一自然,而是第二自然。申世辉拿手的又一技法是泼墨散锋大写意,这是山水画创作的难点,首先要求画家必须有相当的天赋,有扎实的基本功,对运笔的感觉特别好;其次要对物象烂熟于心,同时对各种笔法要有特别精准的控制能力。此技法的运用与画家当时所处的环境、当时的情绪、身体状况都有相当大的关系,瞬间的情感变化都会被固化在画面中,做到意在笔先,在创作过程中做到随意而发,因势利导,这就是所谓的“天趣”。

 

  教学

 

  2002年,申世辉又回到天津美院从事教学工作,主讲中国山水画; 2003年末至今,他专门带了一个山水班。对此,申世辉坦言自己压力很大,因为很多学生选修了这门课,把青春托付给了自己,如何让他们学到应得的知识?如何尽快让学生融入其中?这些都成为申世辉面临的挑战,为此他思考了很多,最后才下定决心。由于学生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国画水平很弱,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申世辉先找了两个学生进行试验,设计了为期 7周的国画教学内容———中国画基础水墨语言,集中解决学生用笔、用墨的问题,从实验的效果来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为学生搭建了进入中国画学习的不同方向的平台。

 

  申世辉的教学思路以深入生活,反观传统为主。对传统的中国画画法分析研究,不断地鼓励学生写生,使学生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生活中去印证,在画室中不能理解的东西在生活中找到答案。如此这般,把生活中的启示再带回课堂的创作实践中,进行分析和补充性的学习。

 

  很多学生在初次面对大山大水时无从下笔,申世辉在不断的实践中告诉他们第一笔如何下手,在细小环节上如何处理,在传统中吸收精华。生活和传统、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才能归纳成新的美的语言,也就是属于自身的笔墨形式,再将这些运用到画面上,学生的进步自然是水到渠成。经过辛勤的耕耘,申世辉迎来了丰收的季节。近年来,他的学生在各种大赛大展上获奖丰厚,涌现出一大批可造之材。申世辉说,自己的付出在这些学生身上提前结成硕果,而这一切,申世辉将之归结于母校之喜庆,“学生进步,我很快乐,青出于蓝是快乐的事,看到学生进步是课堂耕耘后的收获,对母校来说,这是个收获的季节。”

 

  申世辉常以自己的经历教导学生,要坚持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在学习掌握优秀民族绘画的基础上,不断地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体悟大自然给予的启示。每当看到寒暑假过后,学生们画回的一本本速写,他都会被学生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同时欣慰。申世辉说,学生们迸发出的创作灵感,就是他们以生活为师,以造化为师的具体显现。

 

  申世辉说,山水者,大物也。山水画的创作难以讲授,学起来也不容易。山水画的创作亦非是对自然山川的简单复制,而是融入了画家情感的,在画家心中再组再造,意象化了的自然。中国画的学习与创作,需多方面的学习与积累,平时要勤于读书,书法、篆刻都要涉足,要平衡发展。

 

  凡是接触过申世辉的人,常常为他的努力创作而感动;凡是认识他的人,也常常被其诚恳的待人所感染。申世辉不善言谈,但他是一个爱与自然对话的画家,他愿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与自然的撞击中。他来到山中就懂了山;他走近河也就领悟了水;望着天空云卷云舒,他觉得是在与老友倾心交谈。他用独特的视角和水墨语言回报了大自然对他的无私给予,他将山水美景用虔诚的心绘于纸上,打动着所有观看他绘画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