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

 菡萏香 2014-07-08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



一、课后巩固促提升

1、指出下列句中与有关的固定词组的用法和 意义。

①若夫霪 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答案: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至于说到的意思。

③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答案: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④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答案:怎么样。

⑤车后若干递送夫。

答案: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答案:若辈、若属、若曹相当于你们

⑦寇深矣,若之何    (《左传·僖公十五年》)

答案:  对待……怎么样、拿……怎么办。

2、指出下列句中与有关的固定 词组的用法和意义。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报任安书》)

答案: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④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答案:且如就像。



【学习目标】

掌握虚词所、为的用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掌握所、为字的基本用法。

难点 :掌握作名词、作助词的用法;作动词、作介词的用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一、             知识梳理

(一)所

【本义】用斧头伐木的声音——伐木声。

【假借义】

1.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应有的归宿

2.用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字结构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注意:此处用法区分又分两种:看所字结构在句中位置,判断作何成分——宾语还是定语

1)所字结构做宾语的用法

2)所字结构做定 语的用法: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3.用作助词,放在介词前面,组成介词结构短语,合起来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方法手段、产生的原因及其有关人物。

  4.用作助词,与合用,表示被动。

5.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通

6.量词,房屋一栋、一处称一所。

【固定词组】

[所以]

1.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2.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等。

  【所谓】所说的。

【所在】

1.到处。

2.所在之处,处所。

(二)为

【本义】古代的人们驱赶大象帮助劳作——劳作、制作、做。

【引申义】

1.治理(国家)

2.动词,可译为充当、担任、作为、成为

3.作为、作用

4.认为、是、算作

1)判断词,是。

2)以为,认为。

【假借义】

1.用作介词,表示被动,有时跟""结合,构成"为所""……",译为

2.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用于句子末尾译为

3.用作介词,介引对象、原因、目的等语义成分(以下义项读音为wei )

 ①引进对象,可以翻译为”“

②引进目的,可以翻译为为了

③引进原因,可以翻译为因为

④引进方位或方向,可以翻译为”“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等到"”等。

 

二、基础自测

1 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答案:名词,处所,地方。

2 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答案:以为,认为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答案:判断词,是。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 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④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答案: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⑤夜则 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⑥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

答案: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2.指出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和意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答案: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等。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⑥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伶官传序》

答案: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3、分别指出下列句中所谓”“所在的用法和意义。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答案:所说的。

③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答案:到处。

④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⑤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答案:所在之处,处所。

4、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⑨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⑩制造、造成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⑾凡长安豪富人为(做、干)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答案:有”“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二、     总结整理

 

 

训练案

一、课中训练与检测

判断在文中的意义。

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答案:1、可译为……的原因 2、表示被动 3+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4+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5+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指出下列句中与的用法和意义。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答案: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结合,构成为所……,译为

2、指出下列句中与的用法和意义。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④《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答案: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3、指出下列句中与的用法和意义。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 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答案: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④为之奈何?(《鸿门宴》)

⑤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答案:对,向。

⑦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答案: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等到等。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⑨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⑩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答案: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学习目标】

掌握虚词与、则的用法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掌握与、则” 字的基本用法。

难点 :掌握作名词、作助词的用法;作动词、作介词的用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三、             知识梳理

【本义】动词,赐予别人一勺饭食——赐予、给予。

【引申义】

1.给予别人东西是为了和别人——结交、亲附

2.与之亲近则容易赞成他的观点——赞成、赞许、援助

3、对付。①庞煖易与耳。

【假借义】

1 介词。

1)比,和……比较。

2)给,替。

3)介词。和,跟,同。

2 连词,相当于”“” “

注意:此用法与介词用法要分清,义同而在句中所做成分不同,所以用法不同。

3.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疑问或感叹,后作,此义项读音为

4.动词,可译为参加、参与,此义项读音为

【固定词组】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比较,哪一个……”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本义】古代以贝类和刀形金属作为货币——货币。

【引申义】

1.货币的轻重各有等差,需要制定法则加以衡量——法则、准则

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动词。效法

2.副词,是、就是。

3.副词,就、立即。

【假借义】

1.用作连词,表示多种语法关系。

①连接前后相承接的语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便”“那么。表示承接关系。译为"""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②连接转折关系的语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③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那么。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那么”“”“便

④表示并列关系,不用翻译。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用,每个""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或不译。

⑤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⑥表示选择关系。常和”“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2.助词,无实际意义。

【固定词组】

[然则]指示代词和连词的连用,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

【则是】只当是。

【则则】赞叹的声音。

二、基础自测

1 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答案:介词。和,跟,同。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答案:给,替。

⑤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答案:答案:比,和……比较。

2 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答案:通假。通。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③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④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答案:连词。和 ,跟,同。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答案:动词。给予,授予。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⑤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答案:结交,亲附。

⑦庞煖易与耳。

答案:对付。

⑧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答案:参加,参与。

⑨吾与点也。

⑩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答案:赞许,同意。

2.指出下列句中与字有关的固定词组的用法和意义。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孰与】【 ……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比较,哪一个……”

⑤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⑥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答案:【孰若 】【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3、分别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 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答案:连词。表承接。译为”“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答案:连词。表条件、假设。译为假使”“如果”“要是……”“那么”“”“便

⑦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⑧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⑨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⑩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答案:连词。表并列。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用,每个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或不译。

4、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答案:表转折、让步。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④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⑤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答案:表选择。常和”“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答案: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就是

⑦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四、     总结整理

 

 

训练案

一、课中训练与检测

①《论语》六则。

答案:名词。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②以身作则。

答案:准则,法则。

③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答案:动词。效法。

④居则曰:不吾知也!

答案:通假。同,总是,常常。

⑤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答案:【则是】只当是。

⑥连呼则则。

答案:【则则】赞叹的声音。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判断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答案:1、动词,可译为赞许  2、动词,可译为给予   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4、介词,可译为和          5、动词,可译为对付   6、动词,可译为参与

7、动词,可译为结交        8、动词,可译为帮助   9、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2、判断在文中的意义。

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答案:1、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

2、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

3、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

4、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便

5、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用,每个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 系。

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

7、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学习目标】

掌握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掌握字的基本用法。

难点 :掌握作动词、介词、连词的用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五、             知识梳理

以【本义】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类似现在的锄头——耜、锄。

【引伸义】

1.(1)动词:用、使用、任用。

)认为、以为

  3)让。    

2.词义虚化成为介词,表示词语间的各种语法关系。

  1)介词,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以视情况翻译为”“”“凭借”“依靠”“按照等。

2)介词,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

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可译为”“

4)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

5)介词,表示带领,率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可译为”“;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3.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来”“以便

4.连词,相当于,但不用于转折关系。

5.连词,表示因果。

6.【固定词组】

以是、是以: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为: 1.认为  2.使……成为。3.把……当作   

无以:(以,用。用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何以:凭什么

二、基础自测

1 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 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③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

答案: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⑥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⑦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答案: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2.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赤壁之战》。

答案: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④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⑤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⑥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答案: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⑦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答案: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或不译。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指出下列句 的用法和意义。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答案: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⑥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答案: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⑦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⑧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答案: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2.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案:连词,表示并列或递 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④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⑤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答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或省去。

⑥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 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⑧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答案: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 ”“”“用来”“以致等。

3、分别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答案:助词。作语助, 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④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答案: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4、分别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动词,以为,认为。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答案:动词,用,任用。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 宴桃李园序》)

答案:名词。译为:缘由 ,原因。

六、     总结整理 

 

 

训练案

一、课中训练与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答案:通假,通,已经。

③无以,则王乎?

答案:通,止。

2、下列句中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答案:BG(A目的连词 B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 G H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指出下列句中与有关的固定词组的用法和意义。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答案:认为,……当作或看作。

③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

答案:把……作为或制成。

⑤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⑥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答案:【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⑦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⑧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⑨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⑩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答案:【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2、判断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 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之叹。

答案:1、名词,可译为原因      2、动词,可译为认为

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 ,可译为凭借

4、介词,可译为把              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 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

10、介词,可译为因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2、介词,可译为在             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15、动词,可译为用



【学习目标】

掌握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掌握”“字的基本用法。

难点 :掌握作动词、介词、副词的用法。掌握作语气词的用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七、             知识梳理

  本义阐析:字除了指原因因为外,还当凭借按照沿袭讲,它为什么这么多意思,要怎么记忆呢?答:甲骨文字像一个人卧在席上,是的初文,本义是席子垫子。由于席子、垫子之类的东西是供人们躺或者依靠的,所以字可引申为依靠凭借。如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由此,可引申为根据按照,如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还可以表沿袭”(凭借着原有的不加改变),如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字的原因义,也来自凭借——原因也是一种凭借。至于因为义,是原因虚化而来的。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2.依靠,凭借。

3.趁着,趁此。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2.沿袭,继续。

【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固定词组】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也欤】表疑问,相当

【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

二、基础自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 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 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 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答案: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⑤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答案: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⑥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⑦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答案: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2、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诗云: 人有 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答案:【……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

②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③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③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答案:【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也欤】表疑问,相当

⑤《史记· 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

答案:【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答案:介词。依照,根据。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⑥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答案:依靠,凭借。

2、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答案:趁着,趁此。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

答案:通过,经由。

④因造玉 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⑤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答案:因为,由于。

3.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副词。于是,就;因而。

③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答案:副词。原因,缘由,机缘。

      ④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答案:动词,根据。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答案:动词,沿袭,继续。

4、分别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答案: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

③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 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答案: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⑤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⑦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答案: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八、     总结整理

 

训练案

一、课中训练与检测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答案:CE(A于是,就 B趁机 C于是。就 D凭借 E于是,就 F通过)

2、下列句中加点的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是      )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答案:AB(A助词,表判 定语气 B助词,表判定语气 C表停顿 D助词,表疑问语气)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判断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答案:1、介词,可译为根据                   2、动词,可译为沿袭

3、名词,可译为原因                         4、介词,可译为趁着

5、副或连,可译为于是                       6、介词,可译为凭借

7、介词,可译为经由                         8、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

9、介词,可译为因为                         10、连词,可译为因为

2、判断在文中的意义。

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答案:

1、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

2、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

3、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

4、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

5、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

【学习目标】

掌握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掌握”“字的基本用法。

难点 :掌握作介词的用法。掌握作助词的用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九、             知识梳理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2……方面”“……

3.由于

4.向,对,对于。

5.被。

6.与,跟,同。

7.超过,比。

8.给。

9.按照,根据。

【于是】

1.相当于+,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见……于】表示被动。

【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人、东西、事情)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3.用作”“”“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等。

二、基础自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有复言 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 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 如列传》)

答案:助词。指人、物、事、时、地等。“……“……的(人、东西、事情)

③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④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答案: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⑤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⑥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答案:用作”“”“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2、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答案: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答案: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⑤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⑥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⑦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答案:用在”“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3、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 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答案: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答案:介词。在,从,到

2、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答案:……方面”“……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 思,毁于随。(《进学解》)

答案:由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答案:向,对,对于。

3、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答案:被。

③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④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莫若遣腹心自结 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答案:与,跟,同。

⑥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比)(《劝学》)

答案:超过,比。

⑧陈涉少时,尝于人佣耕《陈涉世家》

答案:给。

⑨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史记·淮阴侯列传》

答案:按照,根据。

4、指出下列句中与有关的固定词组的用法和意义。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答案:【于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5、指出下列句中与有关的固定词组的用法和意义。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答案: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⑤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答案:【见……于】表示被动。

十、     总结整理

 

 

 

 

 

 

 

 

训练案

一、课中训练与检测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答案: AC(A B C D引进对象)

2、下列句中加点的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是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答案:B(A判定语气 B……的人 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定语气)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判断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

答案:1、助词,动词词头                            2、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

3、介词,可译为到                                  4、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5、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6、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

7、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            8、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

9、于:介词,可译为在,是:代词,可译为这

2、判断在文中的意义。

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答案:1、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

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之类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学习目标】

掌握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掌握”“字的基本用法。

难点 :掌握作兼词的用法;掌握作助词的用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十一、      知识梳理

【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相当 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二)代词。

1.相当于

2.哪里,怎么。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

 ()助词,作词尾,相当于,译为“……的样子”“……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指示代词,这,此。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 前的标志。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三)动词,到……去。

二、基础自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答案: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⑤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答案: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

⑥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⑦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答案:助词,作词尾,相当于,译为“……的样子”“……

2、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 也。(《齐桓晋文之事》)

答案:助词,放 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 ,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答案: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答案: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3、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答案:动词,到……去。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答案: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⑤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⑥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答案: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⑦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⑧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⑨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答案:代词。相当于

⑩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⑾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答案:哪里,怎么。

2、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 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答案: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3、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指示代词,这,此。(②前一个,这样。后一个,它。)

4、指出下列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答案: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答案: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十二、  总结整理

 

 

训练案

一、课中训练与检测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答案:AF(A词尾,的样子 B之,他 C  D兼词,于之 E语气助词 F词尾,……的样子)

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BF(A 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 D助词,不译 E取独 F助词,提前宾语)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判断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答案:

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2、兼词,”+“,可译为在这里

3、兼词,”+“,可译为在哪里

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5、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6、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7、代词,可译为他们

 

2、判断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答案: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