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止观笔录

 haiqiang1977 2014-07-10
这次尊者说有位弟子修安般第七天就看到光,但习惯用眼睛,十年过去了还没入禅

  闭眼看到的光是眼净色看到的

  修安般到一定程度你会清楚区分出眼门和意门

  用意门关注别的地方..如肚子..相对比较容易..但呼吸的那一点..很容易变成眼识在守住..容易引起很多假相

  我知道了,用意门把心粘在业处,用眼睛心会散乱 看的时候,心就不作意了

  人中其实很特别,因为眼睛其实看不到,但是光面积较大,一般超出人中范围禅修者不小心就会落入陷阱,纯呼吸阶段还好

  我的方法是:眼睛向前看,心向人中看,知道人中的是意门,然后在那等呼吸

  后面适应了,眼睛放松就行了,爱往哪往哪,清清楚楚知道意门在作用 知道其实就是意门,只是怕眼门进来搞乱,所以能排除眼门基本就可以了

  你现在手握鼠标,如果你知道手里硬硬的,这是身门的感觉

  如果你知道手里有鼠标,这是意门知道

闭上眼睛,轻轻拿开手指,能否知道手指的影子地方?
对的,用手指横在鼻子下面,闭上眼睛,看看能不能感受到手指。

圣喜长老鼓励我们每天培育善心80%,那就很容易修定了
@北京-Kosalla 因为,我们持戒的目的的为了无悔----认同。之前一次,很多事情扑来全是无奈和懊恼。思前想后都如此每一个开心的能占据那一刻的心。但是,但我无意间想起自己的戒是,哇那份柔软立刻占据全身。我才理解:为什么佛陀说持戒可以不后悔。贤友,对否?

当你生起嗔心,不要去排斥,要以学生学习的态度,思维嗔心是如何生起的,嗔心将如何发展,嗔心的过患。就是要有耐心的看到这个过程。
那一刻搜遍了所有的,都不能让心喜悦,无意间想到自己的戒和信,身心瞬间柔和。所以才认可,佛陀说的真实不虚。
嗯。。。感觉因为所行无可指责,无可悔而心正直,所以柔软
因为不停的思维,心路会很长很散乱,但是无悔后,心有了依托,心路会很短,正,直

得瑟的心是由于我慢,后面需要练习坐中放下我执、我慢等隐藏的不善心

有呼吸专注呼吸,每呼吸就专注点,最后看着点发呆知道呼吸就行了,而且以呼吸自然为根本,完全不用找点,到时候点会自己出来,出来后知道就可以,心不跑动,会把心带过去,正知肯定带着正念,是正念带着你的心稳定在点上,当然习惯了,打着妄想心也不动也是会有的

心能连续专注呼吸30分钟左右,光稳定,然后能够专注光就可以了
定个目标:三组入出没有杂念,什么方法能达到什么方法就是对的(至少是暂时)


就是说,有一个固定的点,在人中上部且鼻子前的那个位置。吸气的呼吸也经过这个位置,呼气的呼吸也经过这个位置。那么把心的注意力放到这个位置,来观察经过这个位置的“呼吸”,那么心在看或者观察经过这个位置的呼吸的时候,就不会去注意单独的吸气,也不会去注意单独的呼气,因为心去观禅这个两个单独的呼气和出气的时候,一定会注意到这个当个单独的吸气呼气的动态相,那么心就去注意呼吸的风大的特征了。这已经偏离了安般念要求注意简单的呼吸那团气体的整体或者局部的要求。


当您能够持续地专注气息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即使您专注长短息,或者是全息,这个时候光都可能会出现。如果您能够专注长短息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持续地专注,光会出现。同样的,当您专注全息,持续地专注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后,光也会出现。当光出现在您专注长短息的时候,光不能用来培养禅那,光如果出现的时候,气息已经微细,光或者是禅相就可以作为培养禅那定力的所缘了。当气息还是长短息的时候,光出现,因为气息还不很微细,其实那时我们还不能专注禅相的,您需要等,直到气息变得微细。
气息变得微细,您也需要等,直到气息跟光结合在一起。在开始的阶段,当气息跟光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能专注禅相,我们需要等结合至少能够维持三十分钟。如果结合能够维持三十分钟,我们就可以说,结合变得很稳定了,那个时候,如果我们要转移注意力去注意禅相,我们就可以转移了。什么是结合呢?您在之前是专注气息的,当光跟气息结合的时候,您就在同样注意气息的地方注意那个光,气息跟光就变得一体,如果您作意气息里看到光,都是一体的结合,就好像老师告诉大家的,唯有等到结合能够维持三十分钟,您才可以转移注意力去禅相,如果能够持续地专注禅相,您的定力就越来越强,但是如果不能够持续地专注禅相,您的禅相可能会变得弱了,您的定力也会变得弱了,那时候您就应该转移注意力到气息上,就好



因此,无论造善业还是恶业,我们是可以做主的,其中的关键就是“如理作意”。所谓“如理作意”,就是往好的、善的、正确的、正当的方向想,凡事要作正面的思惟。
通过如理作意,我们的心就会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有了如理作意,就能生起善心;有了善心,造的就是善业;善业成熟,就能带来好的果报。
所以,想要改变未来,让未来越来越好,就要从造善业开始;造善业要培养善心,心念要纯正;而培养善心,即从当下的如理作意做起! 

究竟法 是指 真实没有错觉的认知
名法  是指“心理在和外界接触时候 产生的现象”
色法  是指“身体或物质在运动时候的现象”


有些朋友往往会根据流行的说法,把止禅理解为专注;把观禅理解为简单的观察、觉知。其实这样的理解并不全面。佛陀在中部《一切漏经》的开头就指明修行就是通过如理作意灭除烦恼。所以禅修也应该在如理作意的范围之内。
如理作意的巴利文是yoniso manasikara。 yoniso含义是有智慧的、恰当的。manasikara包括注意、专注、观察、思维等这些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如理作意简单地说就是恰当的、利于灭除烦恼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对止禅的理解应该是通过与连续专注概念相关的如理作意,以达到镇伏五盖和提升禅支的目的。观禅应该理解为通过与观察五蕴苦、无常、无我达到断除烦恼的如理作意,而且这样的观察要建立在心清净和没有我见的基础上才会有效。
要如理作意首先需要学习佛法,明白教理,不然是无法做到有智慧和恰当的作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