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记忆│肉食动物走遍天下

 真友书屋 2014-07-10

文/大猫


在饭桌上分辨“肉食动物”极其简单,超级饕客的第一筷子一定是一块肥美的肉食。以此标准,我认识的一个北京姑娘是超级肉食粉丝,后来还吃出了名堂,成了北京城著名的吃主,还作为嘉宾,出席了CCTV2制作的中法大厨对决,品评美食。

我对肉食谈不上热衷,却对东北的一道肉食记忆深刻。那时是冬天,我作为编剧随某中央级摄制组到黑龙江采访,行到某北部城市的时候下起了小雪,天色暗得几乎分不清白天黑夜,零下二十几度,街上几乎看不到行人。

当地政府安排食宿,晚饭的时候,一个腼腆的小伙子进来说:冬天咱这住的人少,也不知道你们来,将就做个我们当地的特色。然后转身托出一个大盘子,盘子上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摆着一个猪头!



摄制组这群“肉食动物”立马来了兴趣,当地宣传部陪同说:这叫扒猪脸,去骨的,我们这的特色,各位尝尝。我仔细一看,原来这个“猪头”确实是趴在盘子里,被打上了方形的十字刀,入口极其软糯,再来一口烧刀子,就再也感受不到寒意了。

那个小伙子姓王,宾馆的厨师,是个十分实在的人,他看我们吃的高兴,就每天准备一个扒猪脸,连吃三天就出事了。组里的一个刚毕业的小男孩早上跟我说:哥我昨天晚上见鬼了!睡到半夜,隐约觉得身边躺个人,睁眼看是个姑娘,她冲我笑了一下,就从窗口飞走了。我听了立马跟小王说别再做扒猪脸了,鬼都来了……此后再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猪头肉。

后来在新加坡赶上中元节,与当地华人用烤乳猪敬神,发现也是打上方形的十字刀,猜想东北的扒猪脸,最初估计也是祭祖用的,不过敬神后的烤乳猪加上酸咸口味腌过的青芒果片,非常可口,就像腌芒果一样。南洋华人对中餐做了很多改良和独创,肉骨茶就是一例。


就我个人而言,更喜欢巴生肉骨茶的口味,烹制肉骨茶要用到调料和中药:当归、枸杞、玉竹、党参、桂皮、牛七、熟地、西洋参、甘草、川芎、八角、茴香、桂香、丁香、大蒜及胡椒,肉骨指的是猪肋排,加上猪肚、臀尖,放在一个肚大口小的炖锅里,焖炖3个小时而成。如果嫌自己配料麻烦,吉隆坡超市有袋装好的,中国就得上某宝淘了。

吃的时候先上一壶茶,用茶水把杯子和餐具里里外外冲一遍,再慢慢品茶,一砂锅热气腾腾冒着芬芳药香的肉骨茶便端上来了。其汤极浓,有种特殊的香气,骨酥肉嫩,上面常撒上炸酥的油条段,蘸上一碟花生辣椒酱,风味十分独特。

最近与肉食的亲密接触是去年,我被俩熊孩子忽悠开车去九寨沟,仨人山路经验不多,开个家轿就上路了。悲剧是从一个“一路向上”的路牌开始的,海拔慢慢升到3000米,这时候感觉车的动力就明显不足了,路上的车也逐渐稀少,偶尔经过的SUV也是从我们后方呼啸而过,很快没了踪影。

天色慢慢的黑下来,手机和GPS已经完全没有信号,车灯在这莽莽大山里犹如萤火虫的光亮一般,路上的碎石和各种转弯考验着我们。转过一个山凹,突然看到远方一座灰白色的大山横亘在眼前,“神山!”同车的老罗惊呼,并摘下手上的佛珠低声诵念。

月光下,神山若远似近的看着我们,充满慈悲和关爱,在这神奇的境地中,一路竟顺利开到九寨沟县城,并找到一家还在营业的客栈。卓玛姐弟给我们端来了热乎乎的酥油茶,食物只有一大盘清水煮熟的牦牛肉。


牦牛肉硬硬的,入口膻味很重,蘸盐和辣椒粉后却越嚼越香,高原的夜晚很冷,卓玛在客栈露天餐厅升起一堆篝火,轻轻吟唱起不知名的小调,我不经意的抬头却看到漫天的星斗。在这藏地,不期而遇了高海拔水土滋养的肉食,抵御高原寒冷的同时还感受到神山的护佑,唯有感叹:唵嘛呢叭咪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