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与健康:以毒攻毒

 悠雅书斋 2014-07-10
成语与健康:以毒攻毒 时间: 2013-11-26      文章来源: 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语出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以毒攻毒,本是医学用语,指用有毒的药物来治疗因毒而起的疾病,后用于实际生活,指利用某一种有坏处的事物来抵制另一种有坏处的事物。

一千八百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能治病的有毒性的药物就不下百种,我国最古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到,治病要用“毒药”,药没有“毒”性就治不了病。说明我国人民早就知晓了以毒攻毒的道理。有趣的是,我国很早就有“免疫”的思想,这就是“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最早把这种免疫思想付诸于实践的是东晋医药学家葛洪。

一天,有位40多岁的老农急匆匆地来到葛洪的家,焦急地对他说:“我的儿子被疯狗咬伤了,请您给想个办法,救他一命。”葛洪听了这话,也很焦急。因为他知道,人若是被疯狗咬伤,会非常痛苦,哪怕是受到一点光、声音刺激,都能引起抽搐,烦躁,发病几小时内便可迅速死亡。葛洪在脑子里搜索着各种各样的药方,但很遗憾没有一个药方能治这种病。忽然,他有了主意:先人不是提倡用“以毒攻毒”的疗法治病吗,为什么不能用疯狗身上的毒物来治这种病呢?想到这儿,他便对老农说:“现在也没别的什么好办法。不过,我想用疯狗的脑髓涂在你儿子的伤口上,或许能让他脱离危险。”老农回到家后,如法行事。没承想,还真管用,病人竟没发病。自那以后,葛洪又用这种方法给许多被疯狗咬伤的人治过病,效果挺不错(《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七》)。后在1885年,人们把一个被疯狗咬得很厉害的9岁男孩送到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那里请求抢救,巴斯德就给这个孩子注射了他研制的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开始用的毒性减到很低,然后再逐渐用毒性较强的提取液注射。结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巴斯德的工作方法当然比较科学,但是比葛洪晚了1000多年。

《内经》中说:“齐以毒药攻其中。”历览华夏医疗史,以毒攻毒的疗法屡见不鲜。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一文中就记有“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疬,去死肌,杀三虫”的事,是对永州毒蛇治疗多种疾病功能的记载。《淮南子·修务训》记载了古人用乌头、附子等毒性药物救活濒死者的实例。我国民间流传的以毒攻毒的方药也不少,如砒霜治疗梅毒,水银和硫磺治疗疥疮,川楝驱虫,全蝎和蜈蚣治疗破伤风,断肠草(钩吻)灰治疗肝硬化腹水等,有的至今仍在临床上沿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十世纪,我国首创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也是一种以毒攻毒的方法,成为近代免疫法的鼻祖。相传11世纪初宋真宗时,宰相王旦就曾经从峨嵋山请人来给自己的孩子种痘。其方法是相当原始的。那时人们发现,每次天花流行之后,那些幸存下来的患者,几乎终生都不再害怕天花的传染了。所以当时的人痘接种方法是将轻度天花患者身上的疮痂碾成粉末,吹进健康人的鼻孔,这样被接种者的身上会出现一点点轻微的天花症状,这种以毒攻毒法,却使人获得了抵御天花传染的能力。人痘接种法在当时威望相当高,到了17世纪纷纷传到国外。据清代俞正燮的《癸巳存稿》记载:“康熙时俄罗斯遣人到中国学痘医。”此后又经过了近200年,英国人琴纳(1749—1823)才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种牛痘的方法。这位乡村医生在研究天花病的进程中,意外地发现牧场上的女工们都长得很漂亮,很少有麻脸.于是,他着力探索其中的奥秘。原来牧场上的牛也患有类似人的天花病,这就是牛痘。牧工们在挤奶时常常划破了手上的皮肤,于是都感染过牛痘。每当天花流行时,牧工们毫不惧怕,没有人会受到天花病魔的袭击,她们甚至主动要求去照顾患天花的人。琴纳由此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轻微的牛痘接种到人身上就可以使人免除天花。经过近30年的探索,1796年琴纳第一次在一个8岁男孩右臀上进行了牛痘浆的接种试验获得成功。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在“以毒攻毒”的科学思维指导下,一批批新的医学成果不断创出。近年来,用免疫法避孕也出现了可喜的苗头,为国内外医学界所关注,很可能成为今后较为理想的避学方法。苏联医学家还发现用一种致癌物质和癌病毒注射到动物皮下,能抑制动物体内癌肿的生长,是一种“癌”攻癌的方法。杜昌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