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由,如果不包含允许犯错误的自由,,就不是真正的自由。魅力源于真实

 青衣问道 2014-07-11
 自由,如果不包含允许犯错误的自由,就不是真正的自由。
  不犯错者往往一事无成。
  失败了,坦然面对,跌倒重来。最关键是要敢于尝试。
  一辈子不做事,就一辈子不会犯错!要在世界上做点事的人,就得犯点错误!



别害怕你会犯错,因为:
  有一种人从不犯错:从不殷勤尝试的人。
  从不犯错的人作不出什么事。
  人都会犯错,但傻瓜才会不断的犯同样错误。
  人一生所可能犯的最大错误是,因为怕犯错而不敢尝试。






学会消除我们的自责心理

  生活中有不少这样容易自责的人,只要犯了一个小毛病,他们就自我检讨。即便是很多年前的事,他们也会深深地印在脑海里。那么,这种过于自责的心态是怎么形成的呢?


  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因为做错事而被父母责怪。但有时,父母责怪孩子时没有把事和人分开,比如他们会说:“你又把花瓶给摔碎了,你真是个坏孩子!”这样,孩子就会把事情与自己的价值联系起来,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就不再有价值。也有的父母并没有这样讲,但孩子会很敏感,能够感觉到自己所做的事给别人造成的伤害,于是开始自责。当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会特别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没有瑕疵。


  自责和自贬都是相当痛苦的,它意味着一个人每时每刻都要和自己做敌人,不断地自我批驳。当他处于这种内心冲突中时,就会把很多精力放在自我斗争上,更会因为害怕犯错而缩手缩脚。



心理学家给了我们几条建议:首先,学会为错误找到更多的原因。别再习惯性地认为事情出了差错,就一定是自己的问题。比如小路的笑话经理没有反应,也许因为经理没听清,或者听错了,甚至是经理这个人根本没有幽默感。如果小路能这样想,就不会再那么轻易地把所有问题归到自己身上了。



其次,容许自己犯错误,容许自己把一件事情做得不那么完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给自己一个时间去学习。把生命看作一个过程,和自己比较而不和别的人比较,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明天比今天进步一点,那就是成功的。哪怕暂时还不够好,哪怕自己和别人比还差得很远,都没有关系,因为学习是需要时间的。最后,学会把做错了的事情与自己的价值分开,告诉自己:这件事情我做得不够好,但我的动机是好的,而且我也在努力做到最好,只是最后没有达到我的目标而已。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认错!

 

说起成功的奥秘,第三代传人小瑞格理一语道破了天机:“大胆犯错”。

我认为,错误和失败具有这样的个性:你越是怕它恨它,它就像魔鬼,越是欺负你;你越是爱它愿意接受它,它就像天使,越会帮助你。
   
    很多人在做事之前,总是希望设计出一种最完美的方案,一种避免犯错的方案。当然,这无可厚非。但殊不知,计划不如变化快!今天计划好的事情,明天很可能因为情况变化而导致失败。世界上没有一套方案是可以完全避免失败的。

那么,当我们遇到或可能遇到错误、失败时,我们应该放弃、回避,还是应该积极的想办法解决,像威廉.瑞格理一样用创意来另辟蹊径呢?

机遇总会在犯错的过程中被发现。只有经历了错的尝试,才能清晰地找准成功的方位。这也就是所谓歪打正着,剑走偏锋吧。它反而会成就你的成功!

所以,做事业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只是:调整,调整,再调整。在错误中总结,在错误中提高。每次错误都会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点。

没有错误何来正确?没有失败何来成功?大胆犯错,错中求胜才是克敌致胜之道!

                    请不要害怕犯错

 

中国有一句古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的,天底下没有一个人是绝对完美的。犯错就跟吃饭一样,没有一个人不需要吃饭,就像天底下没有一个人不会犯错一样。就算上帝,恐怕有时候也得犯一两个小错误,不然天底下怎么会有那么多不公平的事呢?

其实,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人明知犯了错还不肯改正,那就错上加错。等到不能再犯时,恐怕后悔都来不及了。


 人们都不愿意别人发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并且百般掩饰。但你越加掩饰,错误就越加深一层。开始只是不想给人们以反感,但经你掩饰后的错误一旦被揭露,那别人对你会更加厌恶。

很多时候,错误是可以弥补的。错是自己犯的,就一定要自己去承担后果,并不是遮遮掩掩的。我们要勇敢地面对错误,战胜困难。

世界上有许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人们多加约束自己,错误就可以少犯。不过人毕竟是血肉之躯,犯错总是难免。如果谁说自己从来不犯错,那他立刻就犯了一个错。

不要害怕犯错,但也不要错上加错。我们要坦然面对它。

 
  真正的错误是害怕犯错误

人从小到大、从大到老,就是在不断犯错误、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成熟。害怕犯错误,就会止步不前,又注定是一个错误。

宜家的发起人说:“我们只有睡觉的时候才不犯错误。”错误提供了获取新知识的机会,一个人错误犯的越多,他从错误中所汲取和学到的东西也就越多,进步也就会越快。真正的强者是在失败之后,对自己的力量进行重新估价,从自己的经营策略、经营方式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或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后击败对手;或是转向其他领域,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寻求新的经营成功之路。


  人要勇于去尝试,不要害怕犯错,要善于分析为何犯错,避免同样的错误。
  可能一些人,做的每件事都是对的,但问题是他们只想避免做错事,而不敢去尝试一些新东西,不去接触新的技术,不去接受新的事物,他们总是试图掩饰自己的弱点而不去勇敢地克服它,因此,他们往往是在原地踏步,甚至越来越糟糕。

我坚信每犯一次错误,我都会从中学到不少新的东西,可能这就被称作经验。当然,如果在犯错后,不去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并改善问题,而是提醒自己,再不能这样冒险,那么只会没有任何提高,重复犯着同样的错误。

  总结:

勇于尝试和接受新的事物,勇于去犯错,并在犯错中成长,避免同样的错误发生。不要害怕什么,不要说谎、指责别人、开脱责任、半途而废,不要否认自己的错误,正确面对问题,不断问自己,我到底从这些错误中学到了什么。

 

                  你害怕犯错吗?

 

由于怕犯错而踯躅不前,造成的损失会比犯错本身更大。

错误常常能被修正,或者至少不会一错再错。而在孤独中默默死去才更为悲惨。如果你躲在角落里,穿上厚厚的铠甲,不去了解别人,这就等于战斗还没开始,就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恋爱机会。当然,外面确实有怪物,需要谨慎小心,但同时也有很多值得你与之终身为友的人,而这些人远比危险的怪物要多得多。

许多人不愿意陷入情网,因为他们曾经受过心灵伤害,也听说过别人的糟糕经历。明察秋毫是智慧,也是过度保护的陷阱。心理学家阿尔弗莱德·阿德勒曾经说过:“生活中最大的危险是我们太过谨慎。”

是的,我们总是注意危险信号,小心翼翼。不过,也找找安全信号吧。如果婴儿害怕犯错,他们就永远学不会走路或者做任何事情。他们宁愿一直这样站起来、跌倒、再站起来,直到掌握了走路的技能。最终,他们走路的时间远比学走路的时间要长。犯错并不是世界末日,最终这些错误会帮你建造一个属于你的世界。勇气越是能克服你的恐惧和忧虑,你就能越快找到你的良缘。如果你的意图十分清楚强烈,它就能指引你。


                   允许自己犯错


  在交易中如果你不允许自己犯错,则你的交易要么非常小心,高度紧张,心态难以平衡,要么一旦做错就不认错而铸成大错,这都是交易大忌。出现亏损在交易中是非常正常的事,你应当把适当的亏损看成是获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机会都是寻找出来的,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不付出代价就想成功那是幻想!

  只有允许自己犯错,你才能有更多的交易机会,才会消除对市场的恐惧,你才能真正抓住获利机会,才能真正留住能长期获利的头寸。交易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了不坚持,这才是最可怕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老板总是说“要允许自己犯错”。过去见过的很多老板,他恨不得你全对,永远不出错。老板回复说,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啊,犯错只能证明提升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因为小心翼翼而不去行动的人,不能用。

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有些人却总是想方设法在掩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人犯错误只能是越来越多,相反,正确的面对错误,然后认真改正,则能减少错误的发生。


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何谓好人?我们认为,如果交给他(她)做10件事,

  他(她)能做对7~8件,就是好人。

  显然,这句话潜藏著另外一层含意就是好人也会做错事,

  好人也会犯错误。

  所以,好人做错了事,一点都不要紧,犯了再大的错误也不要紧,

  只要认真地找出原因,认真地吸取教训,改了就好。












 你的魅力源于真实


如果你已经做得很多了,那么希望你不要再让自己戴着假面具了,因为一个人的魅力源于真实地呈现自我,这样的人才是最受欢迎的。

  你喜欢完美无缺的人还是喜欢一个真实的人呢?至少美国人是喜欢真实的。

  美国历届总统大都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风度翩翩,富于人格魅力。肯尼迪总统受到美国公众的喜爱程度恐怕是美国历史上所少见的。然而,肯尼迪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他曾经试图在猪湾(地名)入侵古巴,结果遭到惨败。像这样大的军事失误无论发生在怎样出色的领导人身上,普通人都会认为它会给领导人的形象大打折扣。令人费解的是,“猪湾惨败”非但没有降低肯尼迪的个人声誉,反而使他在公众的心目中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和贴近——人们更加喜爱这位“也会犯错误”的总统了。

  心理学家猜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正是这次失误使人们相信:即使是当时新闻媒体描绘得几乎无可挑剔的的总统也难免会犯错误。而在犯错误后他又承认了自己的失误。这使总统与公众的距离拉近了,从而赢得了更多的过去并不喜爱他人的。

  尽管人们追求完美,然而,真正面临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时却不敢敢相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是,从古至今,所谓“无过”的圣贤有谁曾经见过呢?!

  中国杂技团在国外演出也曾经出过错。然而,当地的观众并没有因为演员的一时失误而冷嘲热讽,反而前去观看演出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因为人们通过杂技演员的失误了解到,他们那些惊险的动作是真的。真实,给人最深切的印象。
 

  社会心理学家阿龙森通过实验也证明了什么样的人更受欢迎。他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演讲会上,有四位选手,两位才能出众,而且几乎不相上下,另两位才能平庸。才能出众的选手中有一位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饮料,而才能平庸的选手中也有一位打翻了了饮料。

  如果是你,你会喜欢哪个人呢?实验结果表明:才能出众而犯过小错误的人最受欢迎,才能平庸而犯同样错误的人最缺乏吸引力。怎么样,和你的意见一致么?

  这一实验给人们展示了一个有力的命题:白壁微瑕比洁白无瑕更令人喜爱。小小的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吸引力更增加一层。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犯错误效应”。

  没有人怀疑“金无足赤,人无定人”的古训的合理性。然而,真正领会其背后隐匿的心理学规律的人却为数不多。一个坏透的人肯定不受人欢迎,可是,一个好人常常让人难以承受。处处要求自己完美无缺的人不仅让自己步履维艰,也让周围的人“窒息”。

  单位里有位同事经常是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小心翼翼,对他人十分有礼貌(简直有点过了)。上司稍微说他两句,他那诚惶诚恐的样子好象是犯了滔天大罪似的。他一旦进到办公室里,人们通常就停止说笑了。我看见他,不知怎么就想起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柯夫。

  而一个人只有充分展示出自己人格真实的一面时,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闪耀着人格魅力之光的人。即使偶尔犯了错误,也只能使你在他人的心目中的印象更加生动和精彩。

  如果你已经做得很多了,那么希望你不要再让自己戴着假面具了,因为一个人的魅力










 犯错误效应:不完美的人更受欢迎
   
 

  小李是某家大型外资企业的职员,他能力超群,为公司赢得了很多的客户,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在同事中并不受欢迎,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地躲避他,甚至还有人私底下挖苦他,叫他“机器人”。他在公司里没有一个朋友,经常独来独往,很是寂寞,不明白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

  有一天晚上,苦闷的他独自到酒吧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睡过了头,他急匆匆赶到公司时已经迟到了一个多小时。他以为老板会因此责怪他,同事们会瞧不起他,他甚至做好了辞职的准备。然而,令他惊奇的是,老板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对他大加赞赏,同事们也从此开始对他笑脸相迎。他不知道,他的无心之过帮助了他,使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丰满起来,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再是“机器人”。

  生活中也常常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近似于完美无缺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不太讨人喜欢;相反那些虽然很优秀,却偶尔犯小错误的人深受人们的青睐。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犯错误效应”,也叫“白璧微瑕效应”,即小小的错误反而会使有才能者的人际吸引力提高,白璧微瑕比洁白无瑕更令人喜爱。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演讲会上,有四位选手,两位才能出众,几乎不相上下;另两位才能平庸。才能出众的选手中有一位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咖啡,而才能平庸的选手中也有一位打翻了咖啡。实验结果表明:才能出众而犯了小错误的人被视为最有吸引力;才能出众而未犯错误的人吸引力居第二位;才能平庸而犯同样错误的人最缺乏吸引力。

  心理学上对犯错误效应提出了两种解释。通常,人们都喜欢结识一些品行能力都很优秀的人,但是如果他们表现得过于完美,没有一丝瑕疵,又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人们对于这样的形象不是真正地接纳和喜欢,而是一种保持距离的敬而远之。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试图在猪湾侵入古巴,结果计划惨遭失败。消息传来,全国一片哗然。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猪湾事件”非但没有使肯尼迪的声望降低,相反,他的声望却大大提高了。心理学家阿伦森曾为此写道:“肯尼迪年轻,英俊,潇洒,诙谐;富有魅力,行动敏捷;他是个求知欲很强的读者,杰出的政治家,战争英雄,……他有一位漂亮的妻子……两个逗人喜爱的孩子……和一个天资高、亲密团结的家庭。一些难免的错误可能使他在民众中更人性化,因而更可爱。”

  另一种解释是从人的自我价值保护的角度阐释的。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喜欢有才能的人,才能与被喜欢程度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但是,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充当“绿叶”的角色,如果对方能力超群,所有的鲜花与掌声都是给他的,自己跟他站在一起,只能衬托他的“威仪”,显示自己的卑微。时间久了,换做谁都不会喜欢这样一个时刻提醒自己无能和低劣的对象。相反,一个犯小错误的能力出众者则降低了这种压力,缩小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保护他人的自尊,因而也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完美的人并不招人喜欢,“断臂的维纳斯”则更富有魅力。如果你是一个强者,不要过于追求“锦上添花”,适当地“示弱”,适度地暴露些“瑕疵”反而会赢得更多的掌声。

  有一位大龄未婚女性,学历高,容貌姣好,事业有成,在很多人眼中算得上是很完美的人了。当然她对自己的另一半的要求也很高,既要外形帅气、阔绰多金,又要家世优越、有品味,对方稍微有缺点癖好,就觉得不能接受。抱着这种宁缺毋滥的观点,眼见身边远远不如自己的女友都走上了婚姻的殿堂,自己转眼快到四十了,还是孑然一身。她感到很困惑,自己这样完美的女子,怎么就遇不上优秀的男人呢?其实,正是她的这种“完美”吓跑了一大批追求者。很多没有她优秀的男士,害怕她的光彩让自己黯然失色,只好望而却步,打消了念头。

  当然,并不是说一个人犯的错误越多,越能增加魅力,“犯错误效应”的产生是有条件的。犯错误者应该是那些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而且是偶然地犯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误;如果是能力平庸的人犯错误,反而会让人更加厌恶。另外,“犯错误效应”的产生也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男性更喜欢犯过错误但能力非凡的女性,女性往往喜欢没有犯过错误但能力非凡的人,而不考虑对方是男性还是女性。

  犯错误效应在教育中也经常发生着作用。对于那些非常权威、从不犯错的教师,学生也许会非常尊敬并且崇拜他,但不会打心眼里喜欢和接纳他;而对于那些偶尔犯小错误的教师,学生会认为他们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反而会让人感到更加亲切和真实。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若想让别人喜欢自己,就不要苛求完美无缺。我们在修炼自身能力、努力成为一个强者的同时,偶尔犯下一些可以被人谅解的小错误,容易让身边人产生亲近之感,为你赢来好人缘。












人格魅力

在当今社会中,为人处世的基本点就是要具备人格魅力,何为人格魅力?首先要弄清楚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而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人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容纳,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

 

培养人格魅力的方法:

(1)       在任何场合中,谨记以礼待人,举止温雅。

(2)       性格开朗,和蔼可亲,特别是应该具有接受批评的雅量和自嘲的勇气。

(3)       对别人显示浓厚的兴趣和关心,大多数人都喜欢谈自己,因此在与人交际时,应该懂得如何引发对方表露自己。

(4)       与人交往时,经常和他们的目光相接触,使对方产生知已之感。

(5)       博览群书,使自己不致言谈无味。

(6)       慷慨大度,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欣赏。

 

敢讲实话是力量的象征,说不伤人的假话是艺术的象征。

假话尽量少说,真话尽量多说,伤人的话坚决不说。

 

女人的嘴应该是温柔,甜蜜,善良的,让人感到可亲。

男人的嘴应该是忠诚,宽厚的,让人感到可敬。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懂得自尊,懂得尊重,就会有这种魅力。

 
真正的朋友,与物质无关,与利益无关,那是一种心灵上的默契,是性情的相投,是心与心的依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格上的平等是相交的基础。不必花天酒地,亦无须相从过密,两盏清茶一夕畅谈,实是胜过太多虚浮的繁文缛节。一个人的魅力,源自一颗不蒙尘的心,如皎皎之月,风度云度而不减其辉。人之择友不可不慎,滥交广游之人,必无一知心。体现出欲望,则追腥逐臭之徒盈门,心底纯洁,美好的人格便不期而至。

人际关系常常表现为一种感情上的联系和心理上的相互吸引。

 

人格魅力的心理学规律,旨在通过与人沟通心灵,加深理解,从而促进人际关系向理想的方向发展。

 




错误让我如此美丽

    活着是美丽的,工作着是美丽的,必要时,犯错误亦不失为一种美丽。

    我有两位性格迥异的挚友。

    一个没完没了地惹祸,被众人讥为“三分钟一个主意”。少年时骑自行车去内蒙古探险,险些叫狼叼了去;曾上过战场,枪炮一响,吓尿了裤子。面对不断的打击和挫折,他每次都能踉跄着爬起来。一连串磕头绊脚的生活经历倒像勋章,挂在他相当自信的胸前。奇怪,这盏并不省油的灯,不仅事业小成,在人群中还是个颇受欢迎的人物。

    另一位则乖得很,从幼儿园、学校到工作单位一直担任领导职务,每天洗脸,不讲脏话,从不擅自去运河游泳,上课不说话,开会不打盹,家中收藏最多的就是他历年所得的奖状,现为公认的副局级好人。然而副局级好人也有苦恼,一次听他吐了句真言:一生像一张白纸,没感觉,没劲。由于他的婚姻是遵父母之命而来,现在儿子都上街打酱油了,他连一次“我爱你”也没对老婆说过。上次两口子吵架,这位仁兄按捺不住,平生头一次口中带出个脏字儿。事后,他怪新鲜地悄悄介绍体会:嘿,别说,骂人真的挺痛快!

    由于第一只猿猴“错误”地下树直立行走,所以今天的人类才不用趴着敲电脑;自古以来,无论科技政治,柴米油盐,因意外或错误而发现并促进社会前进的例子很多。错误也分上中下三等,笨蛋级的错误,每日里人人在犯。惟独悟性极高的高手,才有资格犯高层次的错误。这类错误的发生,则意味着创新的又一抹曙光出现。错过了犯错误的年龄,也是错误。港报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说,一位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的老者写道:“如果我可以从头活一次,我要尝试更多错误,不会再事事追求完美。”

    然而,我们仍在一厢情愿地制造着完美。为了少出错儿,智者热衷在人间设置条条框框,然后再将大家的鞋带系在上面,那叫一颗健康的心如何奔跑?日前欣赏到一奇文,四言诗体裁,好像叫什么新时代儿童道德准则。整整齐齐一大张,一条条地将做人的高风亮节啰嗦个遍,满篇旧时《女儿经》的滥腔调。最后谆谆教导孩子应该条条做到。暂且不论新时代有无培养呆头圣人的必要,只斗胆问一句作者:小的时候,你没惹妈生气?现在您老恁大岁数,究竟落实了几条几款?

    活着是美丽的,工作着是美丽的,必要时,犯错误亦不失为一种美丽。正如一辈子不离开地面,自然避开溺水的危险。但只有经历呛水和疲惫,才能领略另类生活的风采和快乐。

【心灵点灯】

画外音:

文章通过两个朋友的事例对比论证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应该尝试一些错误,不要事事追求完美;否则,人生反而不够完美。这篇短文启发我们:一要善待错误,不要把错误都看成是消极的;二是避免犯一些“笨蛋级”的错误,力求犯一些“高层次”的错误。我们是否也争取犯一点“高层次”的错误呢?

三棱镜:

很多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小朋友要乖”“女孩子要尽善尽美”“向人生最完美处追求”……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教育固然是为了我们更好地成长,可成长是需要历经磨难,在犯下诸多错误之后累积的成长。错误会推动人生波澜,增加人生色彩。墨守成规可能不犯或少犯错误,但永远没有超越,没有激动和兴奋。然而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有益成长,唯有悟性极高的高手才能在犯过错误之后再创更新的一抹曙光。我们在学习、创业过程中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坎坷、挫折和错误在所难免,敢想敢干,勇于开拓,我们才会赢得更多的成功。












害怕挫折,容易放弃怎么办?


    新学期,欣欣带回来老师发的一张「才艺通知单」,有韵律、画画、黏土、点心、乐高、科学……好多好多才艺活动可以选择。

  「欣欣,你想要学什么?」妈妈问。

  「嗯……我不知道。」欣欣听了这么多选择,很犹豫。

  「学跳舞?」妈妈又问。

  「嗯……我不会。」欣欣说。

  「不会才要学啊!」妈妈说。

  「可是我不会。」欣欣又说。

  「不然,乐高呢?」妈妈再问。

  「嗯……那是什么?我不会。」欣欣又说。

  「就是把很多积木排起来呀!很好玩的。」妈妈鼓励欣欣。

  「我不敢,好难喔!」欣欣低头说。

  看着欣欣好像每一样都想放弃,妈妈忍不住一直要鼓励她。于是,好好的才艺班选择,就这样变成一场「说服大会」了。

  孩子的「不敢」,会表现在很多层面。小小孩的「不敢」,会让他们不敢尝试许多「明明无危险性」的人事物;而大一点小孩呢?这些事物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非常陌生,但他们却很容易退缩。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已经跨越了「不敢尝试」,到了一种比较偏向「消极」的心理状态:未战而先放弃。

  要鼓励这种「容易放弃」的状态,父母除了要先了解背后的原因,还要帮助孩子建立「成功的想象」。

  ★孩子可能这样想

  [自主性的挫折:罪恶感与退缩]

  心理学上的「肛门期」(即弗洛伊德所划分的人格发展的第二阶段。共五个阶段,分别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岁或13岁开始。新东方家庭教育微信君注),发生在孩子大约一岁的阶段,孩子此时会透过排泄物的自我控制,来完成「做自己主人」的感受与能力。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者常常喜欢自己做或决定某些事。

  例如,有些小男生,在这个时期看到爸爸系着皮带,就跟你说他也一定要穿有皮带的裤子,殊不知这种刚学会「尿尿要说」的阶段,系皮带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要上厕所时解皮带不及时就可能会尿在裤子上。倘若,这个时候大人的反应是:「你看看,早就叫你不要穿这种裤子了吧!活该。」孩子的自主性就会受到挫折,他们有自己想法、却又因这想法而受挫,加上大人的责难,就会开始萌生「我的想法会害人」的罪恶感;这可能让孩子不再敢有那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作为,也会变得比较容易退缩。做起事来自然绑手绑脚,一旦有挫折感觉「即将降临」,就先举手投降了!

  [肛门期的自我放弃]

  孩子的情绪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得更成熟(其实就是情绪变得更复杂、更难解)。大家不妨想想,我们因为语言学习够了,所以老师曾经教过我们如何定义「忌妒」、「输不起」、「做不到」……可是对孩子来说,这通通都是很难被表达、被定义的一种「不舒服感」而已。

  既然孩子讲不出来,那么对他们来说,最好的方式当然就是不要面对这些,所以只要任何情境让他们感受到危险的存在,他们不如都不要去做,就不会受伤害。这种孩子最典型的状况是:完全服从于父母帮他们安排的事情、完全仰赖父母亲对他们的帮忙。只是,被安排好了、被帮忙多了,其实是孩子一种不敢面对的放弃感。

  所以家长们知道吗?这个时期,孩子们所爱听的童话故事,就具有帮孩子「整合挫败感」的功能。

  比如说:童话故事「灰姑娘」里头,有一对忌妒灰姑娘美貌的后母和坏姐姐,但这些人后来都受到惩罚了-这种故事孩子听了会很高兴,不是因为故事多好听,而是因为「忌妒感」被打败了,孩子可以重新回复那个美好的自己。也就是说,当家长们听到孩子从童话故事里学到了某些议题,我们还要回过头来帮助孩子,把这些「虚拟的想象」与「真实的他」做连结,和孩子一起激荡思考,他们遇到这些不舒服情绪时可以怎么办?

  孩子就不需要总是用「放弃」来加以面对。例如,和孩子讨论:坏姐姐会忌妒灰姑娘,孩子知不知道忌妒的感觉是什么呢?

  孩子平常是否也会对某些人产生这种感觉?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孩子都怎么办?

  ★家长可以这样做

  善用「毕马龙效应」:引导想象,孩子就成为那个想象

  心理学里头有一种「环境疗愈」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潜能,只要在满足内在需要的环境下生长,获得良好的互动与响应,人们就能充分运用内在的资源、朝向自我实现。

  就像那埋在土里的种子,只要给予适当的养分和空气,它的根会往土里扎得越深,而它的茎和叶子则是昂头地朝阳光的方向生长。

  我曾经遇过一个朋友,她在拿到博士学位的庆功宴上,说了一句令人跌破眼镜的话:「我要感谢我的国小老师,因为他小时候说我『捡角』了,我才会努力到今天。」

  「捡角」是一句台语,形容「这个人没有用」的样子。那么,为什么这个朋友要这么奇怪,感谢有人用这句话骂他呢?

  原来,这个朋友是听不懂台语的。她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没办法完整地念出一段课文,一度被判定为学习迟缓;加上各科成绩怎么考都是满江红,所有任课老师看到她都摇头叹气,偏偏她连体育、音乐都才艺课程都不太行,于是大家对她的评语就是:「世界上怎么会这样头脑简单、四肢也不发达的孩子?」

  某一次的小考过后,这位朋友照惯例拿了一片惨不忍睹的成绩。谁知,导师却在放学唤她过来,用一口当时不被允许说的台语,微笑且慈爱地对她说了一段话……详细内容是什么她已经记不起来了,只依稀记得老师温柔地抚着她的头,说:「你真的是捡角啊(台语)……」

  这个朋友是个标准的外省人,台语一点都不通,压根就不懂老师当时在说的话意思是什么;可是深印在她脑海里的,是老师当时眼神、表情和语气,于是她在那个温柔慈爱的想象中,误会老师是在夸奖她了-她以为「角」是在形容钻石,简直不敢相信老师会用钻石来形容她!

  于是这天大的误会就陪伴着她的求学时代,她开始发奋念书、以报师恩,上课时总努力地抄笔记,遇到真的不懂的地方,还硬背下来……就这样一路读到开窍、直攻博士,终于成为一颗闪亮亮的明日「钻石」。

  这就是心理学里头著名的「毕马龙效应」(PygmalionEffect,即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译“毕马龙效应”、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与此同义的还有“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新东方家庭教育微信君注)。-当你想象自己会成为什么,你就将成为那个样子。

  在这样的观点下,我们可以了解:不管孩子过去曾经经历什么、不管孩子多么容易放弃,只要他能重新拥有一段让他感受到滋养、获得鼓励的关系,就有机会在内在充满快乐的温暖下,找到自己的未来道路。

  在实际情境中引导孩子想象,发掘孩子的喜欢。例如:带孩子去欣赏儿童舞蹈表演(即使只是在公园看大哥哥、大姊姊跳街舞)、看画展和艺术表演,引导孩子想象,发现孩子的兴趣方向。

  分享父母的挫折故事,让孩子了解「喜欢的事」不一定要「做得完美」。有些父母会向孩子说一些身心障碍成功人士的故事,但其实对小孩来说,不如说父母的故事来得有共鸣-特别是小孩。因为,当小小孩发现他们心目中如同「神」一般的父母,也会犯错,就可帮助他们未来面对困难时,能更轻松以对。

  这些不能说或做

  误用激将法:「这么容易放弃,就是没有用。」(加深孩子的挫折感)

  用亲子关系加以威胁:「你这样什么都不敢,真的很不像妈妈的小孩。」(加深孩子的罪恶感)


真正地控制住自己才能控制别人

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做过这么一个有趣的试验:让十几位素不相识的人,围坐到一张圆桌边,给他们几个很普通的问题,不限时间地讨论。不久以后,他们中间,已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头”,其他人已有意无意地认同他的权威并且接受他的建议,这个人以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他人并让别人不知不觉服从了他自己。



这种力量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却又极其清晰真实可感的存在。这并不仅仅源于对方的权力地位,更源于一种强有力的个性中弥漫出来的氛围。优秀的人士,比如说有企业家、艺术家、学者、政府官员,他们品性各异、气质不同,但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一种能够使周围的气氛环境被他的言行举止控制住、吸引住的感染力、影响力、威慑力,而这种控制与吸引,并不缘于某种夸张激烈的表演性的情绪,而是基于一种明确的自控能力。



就像在一个缤纷的晚会上,一个一身黑色礼服的女子,很静默地便把大家的视线吸引到她身上。而另外一些人,也许他们更博学、更富有、更显赫,但他们就是没有那种力量感。前者即使衣着简朴、言语不多,但你马上能在一大群人中强烈地觉察到她磁性般的存在;而后者,即便衣着醒目、派头十足,那种深刻的无力感,还是使他们难免黯淡。《获取成功的精神因素》的作者克莱门特·斯通对这种神奇的心灵力量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一个拥有心灵力量的人,他也许是一位宗教领袖,也许是个黑带柔道高手,也许是一个白手起家创立起大公司的总裁,他们为了达到现在这个目标,必定早在许多年前,就开始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必须全神贯注,放弃许多日常欲望,做出许多牺牲,体验许多挫折的滋味,在这样一个长时期磨练之后,他们的心灵已经变得非常的强劲、坚忍、健全、平衡,这种力量的获得,没有天赋,只有依靠时间的修炼。”






但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这种力量,它就如同依附在他身上,成为他的一个组成部分,再也无法剥夺走,因为这种力量并不是外在的权力、地位、财富,而是一种内在的自信、自制、自尊。一个拥有了这种力量的人,他同时也就拥有了控制这种力量的能力,这就像一个暴发户会热衷于炫耀财富,而成功的大企业家绝不会沉湎于恣意挥霍;一个街头流氓会寻衅滋事,而那个黑带柔道高手却不可能轻易大打出手。






力量与控制这种力量的能力,是在那个漫长的磨练过程中,同时逐渐获得的另一种财富。事实上,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心灵力量,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控制能力。


一个人,倘若能够真正地控制自己,他也就能控制外界。绝大部分的人都会有共同的人性弱点:怯弱、犹豫、敏感、冲动、懈怠、易变……面对复杂的身外世界,他们往往难以把握自己,人们经常并不是缺乏知识与才能,而是缺乏选择的自信,而一个拥有这种自信、自制力量,不受制于任何外界影响的人,也就自然地成为人们的心灵可以依赖的“领袖”,这就是两句古老的格言了:“一个人,征服了自己,也就征服了世界”,“没有人能打败你,除了你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