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言必称希腊 52】当海盗吧,一个最有前途的职业

 老庄. 2014-07-13


【言必称希腊还是言必称中国】系列文章之(五十二)

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2007年曾纪念钻石婚60周年,是英国王室中婚姻的楷模。1947年 她与远房表兄菲利普结婚,他们的曾祖母都是维多利亚女王。两人能够结婚要遵从许多中国人难以理解的条件。菲利普作为希腊王子必须放弃希腊王位继承权,改东 正教信仰为英国圣公会,并加入英国国籍。面对婚姻,不是讨论房子、车子、票子,而是王位、宗教、国籍,确实复杂。但是英国国王中也有婚姻简单之人,伊丽莎 白一世居然终身未嫁。

伊丽莎白一世少女时代(1546)和继位加冕(1558)时的画像。

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于1558年 继位,在此之前她表面信奉天主教,得以逃过异母姐姐玛丽的迫害。但由于其父亨利的婚姻问题,天主教视她为私生女,所以她的王位合法性一直受到天主教的质 疑,也是宿敌西班牙挑衅的借口。伊丽莎白继位初期,对天主教比较宽容,但压力之下,逼迫她成为一名更加坚定的新教徒,随之强势恢复新教,确立英国特有的圣 公会(安立甘宗)为国教,并且超出宗教范围,使之成为反抗西班牙的精神力量,西班牙则鼓动英国天主教徒反对她。两国的对抗无可避免,但是英国没有实力直接 攻击西班牙本土或者去争夺殖民地,只能从小事做起。这一时期,英国人重拾祖先诺曼人的海盗传统,激情迅速燃烧,连女王都为之亢奋。

海盗在欧洲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伴随着海上贸易和战争共同成长,水平一直很高,还形成了独特的海盗文化,是欧洲历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英国人在大不列颠岛从事种地和畜牧之后,海盗活动并不突出,反而曾经长期受到他国海盗的侵袭。但随着发展,英国海盗又登场了。亨利八世时期,颁发私掠许可证,英国海盗奉旨打劫,当时的主要对象是宿敌法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西班牙已经在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了成熟的三角贸易,视美洲为禁脔,不许他国进入,否则意味战争。英国人目睹西班牙财富暴增,尤其是整船的金银从美洲运回,既羡慕又嫉妒,而自己辛辛苦苦生产的商品,只能换回少许金银。仇富的心态在英国蔓延,视《托德西利亚斯条约》 为废纸一张。有人把目光转向大西洋,开始铤而走险,劫掠西班牙商船。向当时的头号海上强国动手,风险很大,同时收益也很大。失败者无人提及,成功者的故事 被放大,鼓舞着所有想一夜暴富的人。夫妻、父子齐上阵,甚至整个渔村统一行动。伊丽莎白将抢劫西班牙的利益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公开支持,大量发放私掠许 可证,制定奖励政策,鼓励贵族和民间投资参股,并且以身作则,当然所有战果都要分给女王一份。如此“开明”的君主旷世少有,伊丽莎白一世也因此获得了“海 盗女王”的称号。如果说当时的英国全民为盗有点夸张,但是间接全民为盗应该差不多,因为女王就是一个不出海却参与管理和分赃的海盗头。海盗是当时英国最有 前途的职业,小海盗富甲一方,荣耀乡里,大海盗则是国家英雄,会被授予爵位,封妻荫子。

伊丽莎白巩固王位后(约1563)和鼓励私掠时(约1575)时的画像。

西班牙起初对英国的劫掠行为并不在意,因为美洲出产的贵金属数量庞大,据说占当时世界的80%以 上,再加上其他物资,西班牙忙都忙不过来。可是后来海盗越来越多,法国、荷兰、北欧诸国也纷纷加入,西班牙不得不加强护航行动,但是私掠船小快灵,不易应 对。于是西班牙向英国政府施压,称如果劫掠行为不收敛,将采取军事行动。英国上下见西班牙动怒,顿时从欢娱中惊醒,因为当时西班牙过于强大,是欧洲大陆的 主宰,拥有强大的海军。不过英国依靠海盗,劫掠获利已经成瘾,怎能收手。1587年因伊丽莎白处死了信奉天主教的前苏格兰女王,教皇颁布诏书,号召对英国进行圣战。西班牙积极响应,组织舰队,向英国宣战。英国只好准备应战,可是有些力不从心。主和派还是希望通过外交谈判做出让步,避免战争。政府的犹豫不决激怒了一位叫德雷克的爵士,他公开反对,并且坚决主张与西班牙开战。

德雷克(1540-1596)是英国历史中的传奇人物,贫农出身,种地无望,出外打工,13岁到海船上充当学徒,成为水手,然后一路晋升,商船船长、海盗船长,最后是海盗船队的领袖。1572年德雷克在美洲巴拿马地峡一次堪称完美的劫掠行动让他名扬英国,受到女王的赏识和资助。财富和荣誉让德雷克的境界发生了变化,虽然职业还是海盗,但是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得到高度结合,从此脱离低级趣味和小富即安,成为一名爱国主义战士和探险家。

157712月 德雷克带着政治任务出海,寻找美洲西海岸的居民,希望与之结盟对抗西班牙。在穿越麦哲伦海峡时遭遇风暴,德雷克的旗舰金鹿号与其他船只失去联系,只好独自 行动,穿越后来以他命名的德雷克海峡,证明麦哲伦海峡以南不是大陆,探明了美洲大陆的南端界限。西班牙在美洲西海岸设防不严,德雷克如神兵天降,一路抢 劫,盟友没找到,沉甸甸的财宝却把船压到吃水线以下。为防止回程中遭到西班牙人堵截,德雷克大胆提出一路向北航行,希望能找到绕过美洲的北方航线。到达今 天的加拿大后,严寒成为无法逾越的障碍,伟大的设想夭折。德雷克又决定横穿太平洋,循着麦哲伦的道路回家。1580926日, 德雷克回到普利茅斯,完成了人类第二次环球航海,尽管不是出于本意。整个英国为之震动,人们羡慕满船的财宝和香料,崇拜德雷克的英雄壮举,包括抢劫和航 海。在泰晤士河口,女王亲自登船慰问,赐予德雷克爵士头衔,又在王宫中听他滔滔不绝地讲述航海经历,了解海外情况。德雷克1581出任普利茅斯市长,但是荣誉、官职、财富没能冲淡他与西班牙战斗的豪情,此后又多次在大西洋抢劫西班牙船队。他是英国的英雄,同时是西班牙的头号通缉犯。

德雷克与金鹿号的现代复制品。

此次面对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威胁,德雷克毫不畏惧,率领自己的船队,虎口拔牙,突袭西班牙加的斯军港,重创敌舰,并且全身而退。这是英西两国第一次大规模海上冲突,胜利让英国人的士气受到极大鼓舞,迫使西班牙的进攻时间推后一年。15887月,无敌舰队进攻英国。德雷克出任舰队副司令,身先士卒,勇猛作战,最终以极小的代价,击败无敌舰队。

表现英国与西班牙无敌舰队在普利茅斯进行海战的油画(1588),左下角将伊丽莎白一世绘成在海岸山崖上骑马督战。

无 敌舰队的覆灭除了英国以逸待劳、精诚团结外,还有狂风天气和海岛易守难攻等自然原因。在装备和战术方面,西班牙还停留在勒班陀海战的水平上,船大、载人 多、火炮射程近,是在商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船。英国则相反,战船本身就是海盗船,或者说是一艘船两块牌子。英国的小快灵相比西班牙的大慢蠢占据一些优 势。多年举国为盗的经验积累一朝结出硕果,居然打败强敌西班牙,连英国人自己都大感意外,随后当仁不让地引领潮流,谋取霸主地位。

德雷克为抢劫而生,为英国而战。1596年他最后一次出征,攻击西印度群岛西班牙的领地,因船员暴发传染病,没有成功,他自己也染病身亡。据说德雷克临死前郑重地让船员帮他穿好铠甲,趟在甲板上,看到冉冉升起的朝阳才闭上双眼,预示着看到了新日不落帝国的诞生。

英西海战的结果具有转折性,是此消彼长过程中的重要一战。另外葡萄牙在此阶段正处于被西班牙吞并的时期(1580-1640), 因此也被拖入战争,实力严重受损,从此其他国家陆续染指亚洲和美洲。西班牙的绝对优势已不复存在,不过依然强大,还可以躺在金山银山上过着奢华的生活,没 能主动向现代社会演化。英国继续抢劫战斗,但是富裕之后没有仿效西班牙,而是推行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限制金银流出,采取贸易保护,着力发展 工商业,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羊毛出口转为羊毛加工后再出口。伊丽莎白时期还制定专利制度,鼓励技术创新。英国对外抢劫金银,对内保护发明, 新技术不断涌现,社会发展蒸蒸日上,也催生出新文化和新思想。

当塞万提斯在嘲讽西班牙的腐朽时,莎士比亚(1564-1616)却在热情讴歌伊丽莎白一世的时代,赞美明君圣主,宣扬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句台词深入人心,后来一千个读者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因为当初一万个海盗都有一个相同的目标。同时期英国学者培根(1561—1626) 在很多领域都有建树,其中一个口号式的结论尽人皆知: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本人不是科学家,却推崇科学实验,倡导定性的实验归纳法,并广泛宣扬。从塞万提斯 和莎士比亚判断不出当时西班牙与英国的差距,培根式的人物才是关键,因为他的身后将是哈维、波义耳、胡克、牛顿、哈雷等人。

左图:莎士比亚剧本作品集的最早版本,1623年出版。右图:培根。

伊 丽莎白统治后期,内外问题众多,集权的弊病也凸显出来,臣民开始厌倦这个老太婆。而当她离去后,人们又怀念她。伊丽莎白一世的时代被历代英国人反复赞颂, 其程度甚至超过日不落帝国时期。可能是因为后来英国长大成熟,越来越绅士,连抢劫都要冠冕堂皇、遮遮掩掩,缺少青年人的率真和激情,烦恼和乐趣。在一个青 春的时代,有一位伟大的女王,有莎士比亚,还有成群的海盗,抢劫对象是另一个强盗西班牙,不抢白不抢,不受道德谴责,完成原始积累,促使国力跃升。英国从 此再无伟大君主,却开始拥有一个绵长的伟大时代。

伊丽莎白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后(1588)和晚年(1595)的画像。

欧洲各国的私掠许可证制度延续近三个世纪,于1856年 经《巴黎海战宣言》被废止。因为争夺利益的方式和制度已经升级,道德水平只好随之提高。海盗在欧洲消失,走进了博物馆,骷髅旗、独眼龙眼罩偶尔还能出现在 孩子们的游戏中。现在又有索马里部分渔民继承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不想理解国际公约,只想生活得更好。他们采取小快灵的战术,同各国商船海军周旋,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海盗文化致敬,而且更原始、更纯粹,让今天的人们有幸看到历史的影子。不过从发展的眼光看,现在当海盗肯定不再是一个有前途的职业,不 知何时他们的后代才能变成医生、律师、科学家等等。

相 比欧洲王室之间复杂的婚姻关系,伊丽莎白一世滑向另一个极端,终身未嫁,史称“童贞女王”,因此也生出了各种历史八卦。其实这不失为一个明智的政治选择, 当她宣称自己已经嫁给了英格兰时,会获得民众更广泛的支持。伊丽莎白一世将英国引入黄金时代,也是女权主义者的最爱。在她去世之前,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社会 融合进一步提高,而此前苏格兰为对抗英格兰,曾长期与法国结盟。伊丽莎白一世指定当时的苏格兰国王为英格兰国王,于是两国联合,再加上威尔士和爱尔兰,英 国实现统一。国王詹姆斯一世(1566-1625)带领国家继续前行,但是直到1801年,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经过立法才被正式确认。

英国走向富强之后,各层民众感觉这个国家不再需要中央集权,《大宪章》的精神逐渐复活,议会的力量重新提升。强权削弱,积蓄已久的各种社会矛盾又一次爆发,导火索是宗教冲突。新教中的一支清教在英国也很有群众基础,但长期受到国教圣公会的压制。1642年两派爆发战斗,结果清教徒中的温和派领袖克伦威尔(1599-1658)取得胜利,在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后,自封“护国公”,打击教会和贵族势力,实行独裁统治,将各种阻碍英国成为现代国家的障碍扫荡一空。克伦威尔去世后不久,英国的神奇之处再次显现。尽管国王回归,但《大宪章》和议会的地位又得到恢复,并不断加强,最终于1688年爆发不流血的光荣革命,实现君主立宪制,废除了历史悠久的君主专制,英国在政治制度上正式向现代化迈进。

查理一世和克伦威尔,一个身为国王被斩首,一个身为护国公死后被暴尸。

此后世界各国,如果能出现类似伊丽莎白一世和克伦威尔这样大权独揽、杀伐决绝的人物,则预示着其国家正在叩响现代化的大门。如法国的路易十四和拿破仑,德国 的腓特烈二世和俾斯麦,俄国的彼得大帝和斯大林等等。但后来者大多没有英国的自然禀赋,世事艰难百转千回,至于能否顺利迈进或耗时长短,还要看各自的造 化。不过这条规律只适用于历史包袱沉重、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一些新生儿,如美国又得另当别论。

    有了伊丽莎白一世和克伦威尔的强权铺垫,英国的政治现代化得以顺利前行。在工业革命前就能完成这项伟业,着实令人惊叹。不过大不列颠岛这块宝地此时不过是让英国刚刚成为历史的主角,更大的伟业还在后面。

(作者:丁不二方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