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来袭?别怕!与心灵来一场勇敢的对决

 汉高周老师 2014-07-13

抑郁来袭?别怕!与心灵来一场勇敢的对决

田雅婷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13日   05 版)
自测量表,尽早鉴别是否抑郁
PHQ-9 9条目心情指数问卷
GAD-7 7条目健康问卷

    近来,有关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人们在唏嘘感叹之余不禁会问,为何如今抑郁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就有必要寻求医生的帮助?怎样发现抑郁的“蛛丝马迹”,避免此类悲剧不再重演?

 

抑郁、焦虑已成为一种社会病

 

    “跟我们的身体一样,心理承受力也会透支。”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指出,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压力陡增,越来越多人呈现所谓的“心理亚健康”。

 

    杨甫德表示,失眠头痛、兴趣减退、精力不足、情绪低落、着急易怒……种种症状,给正常生活、工作等带来极大困扰。而这些症状,其实多为抑郁、焦虑的躯体表现,如没能得到及时纠正,且持续出现这样的状态,抑郁症很可能就此“缠”上身,严重者会出现幻觉、妄想,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据了解,抑郁、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目前的患病人群越来越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成为一种社会病。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全球抑郁症年患病率约为11%。从疾病负担看,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根据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估算,我国抑郁、焦虑患者已达9000万人,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严重危害公众身心健康。

 

长期无法自拔又讳疾忌医最可怕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姚贵忠指出,其实抑郁、焦虑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患者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中无法自拔,而又讳疾忌医。

 

    调查发现,由于对抑郁、焦虑的认知不足,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患有精神障碍,或者不愿意承认自己患有这种疾病,甚至认为是种耻辱。很多人采取心理抵触和回避的态度,导致了我国抑郁症的就医率不足10%,这与其高发病率形成强烈反差。因此,让公众正确认识这种疾病,祛除病耻感,并做到快速识别、正确对待、及时处理,那么,我们的生活会依旧充满阳光。

 

    姚贵忠说,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在许多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如意的阶段,关键在于采取何种态度应对。战胜抑郁、焦虑,其实就是一场与自己心理的对决,需要积极勇敢地面对。

 

做到规范治疗及预防复发是关键

 

    “目前,使用抗抑郁药物是主要治疗方式。”杨甫德介绍说,研究表明,未服用抗抑郁剂会显著增加患者自杀风险。1985年至1999年间,美国自杀率下降了13.5%,也被证实与抗抑郁剂的处方增加显著相关。

 

    然而,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3%的人接受了相关药物治疗,同时还有部分患者没有严格按照医嘱规范用药。杨甫德强调,很多患者对药物治疗存在误区,担心药物成瘾等副作用。殊不知,抑郁、焦虑对身心造成的痛苦和对工作、生活所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药物副作用。只要在药物选择时,严格按照规范使用抗抑郁剂,并选择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药物,如舍曲林、文拉法辛等《抑郁症治疗实践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就可能在获得满意疗效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副作用。而且,患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获得完全缓解的机会也就更多。临床经验表明,通过规范治疗,80%的患者可实现临床治愈。

 

    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症及焦虑症取得一次性治疗效果并不难,但很容易复发。因此,在治疗期间,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即使在首次抑郁症发作治愈后,也应维持用药至少6个月。

 

    此外,抗抑郁药物并非“立竿见影”,一般在治疗后1周~2周左右才开始起作用,所以患者一定要坚持用药。通常,急性期治疗时间为6周~12周,然后进入巩固期4个月~6个月,继续维持治疗4个月~9个月再逐渐停药。治疗期间,切不可擅自停药。如果在急性期的治疗没有维持,就更容易复发,或转为长期难治愈的抑郁症。(本报记者 田雅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