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据杂侃——吃饭那些事儿

 茶香飘万里 2014-07-13
考据杂侃——吃饭那些事儿

考据杂侃——吃饭那些事儿

文/草色風煙


说到吃饭,大家无非想到一个碗,一双筷子,几个菜,一大碗汤,一群人围坐着大快朵颐。这也是很多外国人觉得中国人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的,远比西方各吃各的来的热闹有气氛。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最早也是实行分餐制的,而且非常的严格,包括汤匙和筷子的使用,一路沿革下来都非常有意思。既然民以食为先,我就先来跟大家侃侃吃饭那些事儿。


说到吃饭,首先就要说到吃饭的工具,怎么把饭送到嘴里,肯定是最重要的关键。


我们把时间倒推到先秦时期,原始社会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就从奴隶社会开始。有不少朋友肯定先想到TVB《寻秦记》里项少龙拿个小竹板划饭吃的镜头,我们先秦的祖先是这么吃饭的么?OK!我们来看看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先秦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详细的我不一一展开,早期吃饭都是用手抓的,没有工具,后期逐渐出现近似汤匙的“匙”,但并不普及,大部分人还是用手在饭碗里抓饭往嘴里塞的。这点在《礼记·曲礼》中有详细的记载:“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和人一起吃饭,不要摩擦手,不要把饭捏成团,不要把饭放回原来的容器。)”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人,都是用手直接抓饭的,而且根据礼仪要求,是不允许捏成饭团吃的。


有人会问,那筷子呢?那个时候没有筷子么?恭喜你答错了!那个时候是有筷子的,学名叫“箸”。但是,这个箸不是用来吃饭的,而是用来夹菜的,夹的菜也必须是汤羹里的菜。《礼记·曲礼》中:“饭黍毋以箸。(吃黍做的饭不需要用筷子)”《礼记·曲礼》中:“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羹汤中有菜的使用筷子,没有菜的不用筷子。)”所以,箸只是用来在汤里捞菜吃的,吃其他的菜,还是得用手抓。难怪有了“饕餮”这个词来形容吃相。笑O(∩_∩)O


那么,为什么不用箸直接来吃菜吃饭呢?首先,当时的菜品种有限,烹调的手法也很单调,调料也很少,特别是肉类,烹煮时候几乎都是整个扔进锅里来烹熟的。因此,很多的菜无法用箸来梜。其次,当时的饭并非我们现在吃的米饭,而是包含了“饭,黍,稷,稻,梁,白黍,黄梁。”六种粮食。据注疏中说,黍就是黄黍,与白黍同类。梁就是白梁,与黄梁同类。黍是黍子,稻是米,梁为今天的小米,稷为今天的高粱。因为杂质比较多,并且冲碾技术不够先进,里面还会参入沙子石头等杂物,所以饭的粘度不够,属于那种扑簌扑簌松散的状态,用箸是无法捞起来的。并且,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的时间,知道汤匙被广泛使用。


起初,汤匙的出现是为了分汤和羹到各人的碗里。中国的古人都是分餐制的,一人一案,两人一案都属于非正式场合的行为,餐具和饭菜也是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汤匙是为了在多人用饭的场合,给每个人分汤羹而出现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公用的汤匙被逐渐缩小,变成人手一个的吃饭工具。从汉代以后,直到唐宋元,人们都用汤匙吃饭,用箸夹菜,工具分工极其明确。


有人会说,到了汉唐宋元,难道饭里还有杂质么?饭里的杂质的确少了,但是,那时用饭的方式和习惯造成了无法使用汤匙来吃饭。原因要从当时做饭的方法来解释。当时做饭的步骤是这样的:先把米放到水里煮,煮成稀饭,然后把稀饭汤篦掉,把里面的饭放在蒸笼里,隔水蒸,直到把饭蒸成一粒粒颗颗分明的,才算完工。这种做饭的方法,直到现在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南方山区依旧是这样。这种粒粒分明的饭,用箸是没法取用的,只能用汤匙舀着吃。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都全体用汤匙吃饭。


这样的吃饭方法,一直持续到了明朝中叶,从明朝中叶开始,中国人开始从南方往北方推广用箸吃饭。这是源于南方人的饮食习惯,南方人跟北方人不一样,喜欢吃软的糯的粘性好的米饭,这个跟南方水稻的改良和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米饭的粘性好,才能粘到筷子上,团起来塞进嘴里。明朝建都于南京,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后来迁都北京,但是不少官员都是由南方迁过去的,南方的饮食习惯也由此被带到了北方。终于在明朝中叶,全国放弃了用汤匙吃饭的习惯,改用筷子解决饭菜。当时的文献记载说,除了女直和蒙古还用汤匙吃饭,全体汉民族已经都废弃了用汤匙吃饭的习俗了。值得注意的是,直到明代,中国人还是多以分餐制为饮食格局。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大家围着桌子吃了,还真是挺难考据的,这大概也跟游牧民族与汉民族不断融合有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