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转型性变革背景下教研组长的角色定位

 智夫勤 2014-07-15

一、教研组长角色定位的各种偏差现象

叶澜教授指出:“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定为‘实现转型’,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学校变革不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具有转型性质的变革,是学校课堂教学、班级建设、领导与管理等方面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更新。其中,教研组长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教研组长这一角色定位仍存在诸多偏差现象。
      1.
角色缺位:单一的“信息传达者”。
     
教研组长的角色缺位,指教研组长没有尽到教学研究和指导教师发展的职责。这类教研组长将自我角色定位为单一的“信息传达者”,认为教研组是基层组织,主要职能仅是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教研组成员间联系较为松散,呈现放任自流的状态,教研制度未建立,只是偶尔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整理相关材料。由于缺乏教师发展的平台,所以组内教师的发展更多依靠个人努力和自觉。
      2.
角色替位:全能的“教研包办者”。
      
教研组长的角色替位,指教研组长一人包揽,替代组内教师发展。由于教研组长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所以教师普遍处于“出工不出力”的状态,认为教研是教研组长和学校的事。教研组长的替代包办剥夺了教师之间合作交流的机会,限制了教师在团队中成长发展的可能性。
    3.
角色错位:空泛的“事务管理者”
   
教研组长的角色错位,指教研组长在工作中只关心教研组的管理之“事”、教研之“事”,而忽视教研组中“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这类教研组长将自我角色定位为“事务管理者”,认为教研组的职能是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工作任务。教研内容较为空泛和随意,教师多是观摩而非参与,同时教研活动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教师“捧场”。
     
二、学校转型性变革背景下教研组长角色的重新定位
     
针对上述偏差现象,我们认为教研组长和教研组要实现重新定位。
      1
.重新定位教研组长的角色。
      (1)
角色职能转变:由“信息传达者”、“事务管理者”转变为“策划研究者”;(2)思维方式转变:由“点状割裂”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能在学校转型性变革的视野下,整体把握教研组与学校建设、教师发展的关系;(3)工作方式转变:由“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策划”,主动思考教研组工作,重点策划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实现“在成事中成人,用成人促成事”;(4)生存方式转变:由“生命漠然”的生存方式转变为“生命自觉”的生存方式,包括对自我生命的自觉、对其他教师生命的自觉和对外在环境的自觉。
      2
.重新定位教研组特质。
     
教研组在转型后要具有以下新型特质:(1)组织功能转变:由“事务型”转变为“研究型”;(2)教研重心下移:由关注时髦问题的“离土研究”,转变为着眼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的“扎根研究”;(3)活动过程互动:活动形式由“精英独霸”转变为“全员参与”;(4)研究资源拓展:横向上指教研组之间的资源开放与合作学习,纵向上指开发学科的育人价值,在采撷“他山之石”的同时精雕“己之碧玉”,在横纵双向开放中实现研究资源由单一封闭的“啃书”,转向丰富开放的“育人”;(5)发展动力内化:群体方面指教研组形成主动创生的自组织能力,个体方面指教师的发展动力来自于个体的生命成长体验,教研组发展需求由强制性的外驱力转变为自发性的内驱力。这五方面内涵,由观念到行为再到文化,层层递进。
     
三、教研组长角色转变的策略与成长路径
      1.
成教研组长之“人”。
   
第一,变革学校组织与制度,以提供保障。学校组织结构应由“金字塔式”的科层组织结构转变为扁平式的“网状组织结构”,由原来的三级管理转变为二级管理,实现权、责、利重心下移,使得教研组长成为教研组工作推进的第一责任人。
     
第二,更新教育与教学理论,以增强引领意识。作为教学研究的第一责任人,教研组长应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成为教学改革的引领者。成为引领者,最重要的是教育与教学理论的系统更新,只有这样,教研组长才能明确要将教师“引”向何处、“领”到何方。
      2.
成教研组之“事”。
      
第一,在教研组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不同教师的智慧。教研组长要分析教研组的发展现状,明确下一阶段教研组建设的总体思想和具体目标,并进一步细化教研组建设的具体策略和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变革的状态进行有机灵活的调整,使发展规划在动态生成中得以实施。概而言之,教研组发展规划的制定就是摸家底、找差距、定目标、寻发展的过程。
     
第二,在教师梯队滚动式发展中,为教师提供不同层次的发展平台。每位教师都是具体的个人,教师之间的发展不需要“齐头并进”,这种差异正是教研组发展的宝库。首先,根据教师参与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状态的不同,将教师划分为不同层次的梯队。一段时间后需要重新划分,使教师梯队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其次,形成滚动式的教师梯队,促进不同梯队教师的自我提升。划分教师梯队后,应该为不同梯队的教师搭建不同层次的发展平台。以第一梯队骨干教师的优质资源带领第二梯队教师的发展,第二梯队带领第三梯队的发展,反过来,第二、三梯队教师的进步也会促进第一梯队教师更好地自主发展。
      
第三,在日常性教研与专题式教研中,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日常性教研是在备课组内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应该尽可能地拓宽日常性教研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即时研讨”的研究氛围。但由于日常性教研活动形成的认识往往比较点状,因此教研组层面的交流就显得更加必要。教研组层面的教研活动采取专题研究的方式,在内容上围绕特定的专题进行,使得每一位教师都能以整体的思维方式看待每一节课。专题研讨前,教师全员参与教学设计,以增强现场研讨时每位成员的参与度和收获感。专题研讨后,教师结合变革理念,交流真实的研讨心得。
      3.
成教师群体之“业”。
      
在教研组组织和制度等“硬件”变革的同时,作为“软件”的文化的转型变革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研组长要诊断教研组现状,寻找教研组文化建设的空间。教研组文化不是“舶来品”,而是生根于每一个具体的教研组之中。其次,内化学校文化,形成教研组独特的文化理念。教研组文化是学校文化体系的亚文化,教研组成员要在了解、认同和内化所在学校文化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共同协商,形成教研组独特的文化理念。最后,在教研组建设中,生成教研组丰富的文化内涵。教研组的文化理念是教研组价值追求凝炼式的表达,但是,教研组文化的内涵需要在教研组研究性变革实践中生成,渗透在教研组工作的方方面面。(来源:中国校长网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