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夯实基础,发展能力,推陈出新,减负增效

 富水河畔 2014-07-15

夯实基础,发展能力,推陈出新,减负增效

——谈谈高三语文复习中的几点做法

 

 

 

 

作者:王朝晖

 

 

 

一、树立新观念,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以往的高三语文复习,大都是教师围着教材转,学生围着老师转;课内围着知识转,课外围着题目转。转来转去,教师筋疲力尽,学生苦不堪言,最终效果也不理想。我组老师通过对现状的讨论、分析认识到,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必须改革旧的教学思想,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在反复的实践中,我们对高三语文复习有了以下的新认识:

1、多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少作理性分析。

比如我们进行了常规性复习与研究性复习并举的尝试。为避免因复习形式的单一而造成复习的枯燥、乏味,我们随着常规复习的正常教学进度,在其间适当穿插一些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最好能自己定专题,有时时间实在不允许,我们也提出一些指令性或选择性专题,如“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如何解答文字衔接题”“文言阅读如何利用题干信息”“作文题的审题规律”“解题后如何反思”“怎样合理安排考试时间”,等等。这种新复习形式的穿插,一则可让学生变被动复习为主动复习,提高兴趣;二则可提高学生的笔头能力;三则可从课外抢点语文学习的时间,这也算是我们语老师的一点私心吧,因为我们语老师都很清楚,课外绝对是数理化的天下。这样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2、基本舍弃教材(当然是除文言复习外),另求“例子”。

现在的总复习书基本上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几乎都抛开了语文教材,基本上遵循了“考点知识的讲解+习题练习”这一模式。笔者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即使有了本详尽的总复习用书,教师最好还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多方面的资料,另求“例子”,自己整合,设计专题,切忌对复习用书照本宣科,以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兴奋度。

我们老师的具体做法是:“专项考点解题技巧课与习题训练课相结合”。

即在进行每一个考点的专项复习的第一、二节课,甚至第三节课,都先进行考点相关知识及解题技巧的讨论、分析,然后再在大量的习题练习中来实际运用这些技巧、规律。为了节省备课时间,我们组的老师分工合作,一人负责一至两个专题的资料收集,并写出授课讲义,资源共享,省时高效。

讲到授课讲义,在实际操作中有个问题需要探讨一下:如何处理好授课讲义与多媒体课件的关系。

许多老师上复习课时喜欢使用多媒体,这的确不失为一种好的复习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容量,再加上现在信息渠道的畅通,教师直接上网就可以下载好多优秀的高三语文复习课件,只要根据自己所需稍加改动,或几个相类课件一拼凑,就可以为己所用,实在是既方便又高效(先前的看法)。

笔者一直以来就是热衷于用课件上课,但上学期好多次下课后学生都要求我不要关电脑,因为他们还要补记一些例题。好多学生后来在与笔者私下里的闲聊中也谈到,用课件上课好是好,容易听懂,容量大。但反过来也正因为容量大,大部分学生根本来不及作笔记,当时是听懂了,但时间一长,一旦遗忘,就没有资料可看,极不利于课后自己的再复习。这就不得不使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能做到既保留课件的高容量,又便于保存,以便日后的复习这样两全其美呢?

最终我还是回归了没有电脑前的老办法:剪刀+浆糊。具体做法:反过来把课件上的例题复制,粘贴到WORD文本上,每题之间留相应的空白,以便学生作课堂笔记。然后将这上课讲义油印出来,上课时人手一份,这样后排的学生再也不用抱怨看不清题了。有时在语文类期刊看到好的有关复习技巧、规律的文章,就会复印、剪贴、再油印,这样一份份授课讲义就形成了,方便了学生(反响很好),同时一届高三带下来也为自己留下了一叠宝贵的复习授课讲义。

当然,这只是笔者个人做法的感受。课件跟讲义的形式到底哪个好,还需要老师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来比较、体会。

3、引导、指导、辅导学生,让学生“唱主角”。

这里就具体介绍两种自我感觉还有一定成效的做法。

1)坚持“课前五分钟演讲”,摆正其与正课的关系。

好多老师到了高三后,以复习时间紧张为由将坚持了两年的课前五分钟演讲这一环节给抛弃掉了,这其实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做法,尤其是对于诸如诗词鉴赏、成语、名句名篇默写这一类知识来说,要在不断的反复中层层加深,课前五分钟是个绝好的机会。而且,上课铃声一响,学生一般都不能马上静下心来,这课前五分钟演讲其实就是一个进入正课的缓冲阶段。所以,上课预备铃一响,不用等老师进教室,预先排好的学生就应立即主动地上讲台演讲,等到老师进教室,学生已能完全安静下来,进入到上课的氛围之中。

那么高三该讲些什么呢?当然不同于高一高二,要紧紧围绕高考。我们一般在第一学期引导学生阅读《唐宋诗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然后按学号,要求学生每次依次从中自选一首感兴趣的,写好演讲稿。当然这讲稿就是对辞典中鉴赏文章的一次提炼、概括,篇幅一定不能太长,否则就要影响到正课的正常教学,所以老师对学生的讲稿一定要作必要的指导,如要求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开头用一二句话点出本诗词(曲)主要写了点什么,中间则简明扼要地分析每联的内容,所蕴含的情感,结尾再一二句话归纳总结,枝枝蔓蔓的东西可统统不讲。

上台演讲时要求尽量脱稿。课后要求演讲者将演讲稿贴于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之中,供同学们阅读及摘抄。

对全班同学的要求则是每人准备一本诗词摘抄本,随听随记。

第二学期我们一般以全真模拟题为演讲内容。

当然在这期间,我们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穿插成语呀,名句名篇默写呀这一类知识。

对于这种学生参与性强,又能积累知识的“五分钟演讲”,同学们是举双手赞成的。有好多已毕业的学生,回忆起母校,回忆起语文课,这五分钟演讲也是他们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比如01届毕业生李嘉璐同学在母校十周年的纪念文章中,这样写到:“高考来临之际,我们的语老师陆炳荣还想出了一个点子,每堂课前5分钟会有一个模拟题或仿真题的大荟萃,由同学主讲,效果很好,让我们在进步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到同学。”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试卷讲评质量。

我们老师在实际教学中都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同样的一道题,刚刚讲解过,而且是详解,可隔了没多久再考,错的同学还会再错,也包括一些学习尖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

其实,说到底,就是因为学生的主体性没能较好地发挥出来,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讲评得天化乱坠的知识,很难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更不要说做到举一反三,形成答题技巧了。

所以,我们对常规的流水式的试卷讲评方式作了些改革尝试。具体做法:每次做模拟卷时尽量提供答题卷,做完只收答题卷,试卷留给学生。每次教师尽量做到迅速阅卷,并对答题正误情况进行统计。如是选择题,要填好“考试情况一览表”,可采用传下去让学生自行填写的方法进行统计。(此处附“一览表”一份,供参考)

 

 

字音

字形

词语

语病

文学常识

议论类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断句

古诗鉴赏

名句默写

文学类阅读

语言运用

作文

6

7

8

9

10

11

12

16

17

18

19

×××

×

 

 

 

 

 

 

 

 

 

 

 

 

 

 

 

 

 

 

 

 

×××

 

×

 

 

 

 

 

 

 

 

 

 

 

 

 

 

 

 

 

 

 

×××

 

 

 

×

 

 

 

 

 

 

 

 

 

 

 

 

 

 

 

 

 

……

 

 

 

 

 

 

 

 

 

 

 

 

 

 

 

 

 

 

 

 

 

错误率

 

 

 

 

 

 

 

 

 

 

 

 

 

 

 

 

 

 

 

 

 

 

【注】①统计对象为全班学生,每次填表应保持改名顺序的一致,以便对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作纵向比较。

②“X”表示本题答错。

③讲评的重点应是错误率高的题目,指向、发言的对象主要依“X”号来确定。

注意几点:一是统计完毕后及时将“一览表”张贴于“学习园地”中,让学生对照“一览表”有针对性地在课后进行讨论,同时教师对试题答案严格保密;二是明确告诉学生,试卷讲评课课堂发言对象主要为答题有误者。讨论时要真正弄懂题目,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选择题四选一,为什么选此不选彼,都必须弄明白;三是注意引导成绩好的学生与后进生结成对子,使后进生也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来。

试卷讲评课时再次对照“一览表”或其他文字统计结果,展开讨论,提问质疑。内容浅显就粗,内容繁难就细;旧的题型就粗,新的题型就细;强的学生就粗,弱的学生就细。细中有粗,粗中有细,粗细相间,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评,反而节省了讲评时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试卷讲评方式不止这一种,还有自测自评,有统测统评,有抽查抽评,形式不一,方法多样。讲评时,应注意点评好重点难点,点评好易误点、思维点。

二、运用新教法,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

学语文没有公式定律可套,只能跟着感觉到走,这个感觉就叫“语感”。语感实际上就是高质量的思维,它是语文实践的量的积累上的质的体现。根据这些认识,我们在高三语文复习中,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基础知识复习,突出“用”字,着重训练学生的辨析思维。

语文基础知识在高考中约占30多分,实用性较强。比如词语,自从04年考纲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熟语)”后,就增加了“词语”的覆盖面。从高考卷的相关考查看,一是所涉及的主要还是常用而应当掌握的词语,二是极常用却多是一些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的词语。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就坚持把常见常用错的多音字形近字作为备考的重点,词也局限于常见常错的现代实词,主要的范围可以参考《现代汉语八百词》。熟语呢,则要学生关注常用熟语,特别是不太常用又不生僻的词语,关注报刊杂志上见怪不怪的熟语,关注“语言文字的版面”,注意观察和收集其中新鲜活泼的语言素材,注意对常见成语能够进行单字释义,不要去一味求新,过分求偏,要充分发动学生自己动手,让他们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一些常见常用常错的字词进行分类整理与抄写,以加深印象。

另外,这些基础题重在运用,很难用知识来解答,它主要靠思维来判断,思维方式就是解题方法。学生在运用思维时,也在运用知识。但不用思维来辨析,知识就几乎不起作用。

比如说,在运用句子时,我们在语感积累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衔接类试题的解答规律,要求找准话题、粘连点,要求理解准一段文字的基本主旨、语言表述的特定意味;在运用标点时,着重指导学生抓住“是否并列”“什么样的并列”“是否问”“是否引用”“引到何处”等等一些难点来辨析。对于那些识记题,如语音、错别字、文学常识(关于作家作品,要限定在“重要”二字上,并注意把握高中教材有关文学史及文学样式的知识短文和附录,并做适当的适度的延伸)等,也要求学生运用辨析思维来解答。因此说,辨析思维训练在基础知识复习中是很重要的。而思维训练不是凭空而练,应是在做题中反复训练。通过做题,把辨析思维落到实处;通过讲题,使学生明确辨析方向,掌握具体的辨析方法。

2、阅读鉴赏复习,强调“悟”字,着重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

现代文、文言文和古诗词阅读鉴赏是高考中的重点,占了近70分。在复习中,我们着重围绕“悟”字来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

在现代文阅读中,我们主要抓住感知、理解、评价三个阶段来训练。另外,我们还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结果的表达训练。通过比较自己的语言与参考答案的语言,找出差异所在。比较分析在阅读结果表述上的或角度或对象或题旨理解或语句选择上的差异,缩短距离,提高自己文章阅读的得分能力。

复习文言文时,着重指导学生在对文意“悟”的过程中,积累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用法,则告知学生一些基本模式,靠在语境之中猜读;掌握句式特点,提高根据上下文推断词意的能力;训练文言阅读时养成理清梗概的习惯,也就是要梳理出人物关系或者事件经过,掌握主旨,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憎恶(“考纲”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要求就反映了高考对考生素质要求的提升);进行文言翻译训练时,指导学生先试译,多多比较,区分直译、意译和不译的部分,把要求翻译的句子放回到语段较长一些的语境中去,使翻译的句子符合特定语境,符合表达主旨。

这里笔者要强调一点,文言文的复习要以课本为根本,因为试卷上的每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每种句式的特点等,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特别是近几年高考,有相当多的课文中现成的句子直接搬上了试卷,如今年浙江卷考到的“邻之厚,君之薄也”“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其孰能讥之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全出自课文。所以在复习中我们要求并指导学生对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要准确地翻译,这样既记住了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实虚词的用法,又训练了翻译能力。

在诗词鉴赏复习时,指导学生多运用形象思维,赏析诗词中的形象特征、形象中的寓意,着重赏析诗词中的景与情,通过对景物特征的分析,“悟”出作者寄托的情志。

3、作文复习,坚持“写”字,着重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高三作文复习,首先要重“积累”。考场作文要求倚马可待,容不得半点磨蹭,如果考生平时思想不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那么考试时势必会思维枯竭、语言无味。只有经常看书读报,做读书笔记,才能保持思想活跃。

所以即使到了高三,我们对平时的素材积累也是常抓不懈,比如写随笔、写读书笔记。平时也更重视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美文、时文,以把握时代脉搏,感受时代精神,拓宽写作视野,要求并指导学生注重生活积累、认识积累、文化积累,为考场快速成文作好充分准备。

我们学校安排了每班每周有一节阅读课,即学生到阅览室自主阅读。高三了,压力大了,作业多了,就有个别学生,尤其是理科班学生逃避阅读课,躲在教室埋头于题海之中。我们老师就加强了对高三阅读课的管理、指导,要求学生一定要携带名为“作文素材积累”的摘抄本前往阅览室,指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的素材积累。除了阅读课,还指导学生在课外分类整理教材中的经典素材、报刊杂志中的新颖素材、影视中的鲜活素材以及学生自己作文中的名言警句类素材,大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当然,文学素养的提高是长期的、渐进的,高三只不过是一个强化的阶段,高一、高二更为重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研组近几年在文学社团建设上狠下功夫。由于前几年我们自身不够重视,我校文学社团的建设远不如兄弟学校那样搞得风风火火。近几年我们端正思想,调整思路,自加压力,奋起直追,文学社团建设渐入佳境,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朱培红红同学在全国“语文报杯”作文大赛中获特等奖(全省仅1人);又比如朱萍萍同学在第三届全国中学生网络作文大赛中获全国第一名;再如朱怡同学在省教育厅组织的首届“环宇建设杯”文学之星大赛中,获最高荣誉“文学之星”称号(全省共4人)……我校文学社团也被评为“全国百家社团”之一,严僮伦、顾银乔、沈志宏等老师也相继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团”优秀指导教师……这些积累都为高三的作文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在有一定量积累的基础上,主要是抓审题训练、选材训练和表达训练。

审题训练时,我们着重训练学生的辐射式思维。启发学生以题目为核心,向四周联想,然后选定一个思维点来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或主旨。如写话题作文“说”时,指导学生以“说”为核心,联想到“说”的作用、“说”的方法、“说”的技巧、“说”的态度、“说”的效果等,然后从一个角度来确定本文的中心。这就是审题立意上的辐射思维运用。这样审题,不会走题,立意具体。

当然在在具体指导中,我们还向学生分类指出一些常见题目类型的审题技巧,培养学生分析话题内涵的能力;另外,还指导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掌握保险的方法:入题时怎样从话题的某种角度出发,写作前怎样依据话题的内涵制定思路,行文时怎样在适当位置巧妙点题等。比如笔者听说有老师这样告知学生,考试作文只要能做到开头点题,中间点题,结尾点题,基准分42分一般都会有,这种说法固然有失偏颇,但在某种程度上也的确说明了审题的重要性。

选材训练时,指导学生运用时空思维,沿着古今的时间线索和中外的空间线索,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中搜索材料。根据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和兼容性,选材的过程还要十分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不同范围材料的变通问题。比如,把平时多用于德行的材料变通到谈教育的文章里,不仅能扩大材料的使用范围,而且常常能给人新的启发;其二是建立“题材根据地”的问题,这也是刚提到的“积累”问题。一般情况下,大家对某一范围材料的掌握多停留在常规的层次上,如果每个学生能深入地对某一领域作一些关注和研究,掌握到他人没掌握的材料,作文时就能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比如足球、音乐、文学等等。如果我们学生能在某一方面有高人一筹的积累,不管是写“一枝一叶一世界”,还是写“生有所息/生无所息”,都可以把题材引入自己熟悉的“根据地”,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在内容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表达训练时,着重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力度,强化情文并茂的针对性训练。这样使他们写议论文时,认识深刻,理论水平高;写记叙文时,能运用形象思维,做到场面描写有运动感,景物描写有画面感,心理描写有立体感,语言描写有生活感。我们阅过高考作文的老师都知道,在实际的阅卷中,最看重的是内容和语言表达,尤其是语言。审题的要求批到最后一般都放得较宽。阅卷组长总是会说这样的话:“宽一点,再宽一点。”还会说:“重点中学的老师注意啊,千万不要以你们原有的眼光、标准来阅高考作文。”所以,一篇考场作文,不离题,读得通,就能得基准分,语言表达老练些,就能上50分。如果偏题了,但文笔老到,那么偏题的因素相对就可忽略些,可能45分左右还是有的。所以我们老师们一定要将表达训练提到前所末有的高度来重视。

另外,还有书写训练。在作文分等分项评分标准中,“书写”一项占5分,平时我们老师在实际的作文阅卷中也深有感触,因考试作文批阅的时限性,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往往会影响到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进而影响到作文的整体得分,所以我们平时将“书写”当作作文的一项基本技能倍加重视。

总之,整个写作阶段的复习,应以“写”为中心,我们老师在学生写的基础上点评、指导,要求学生处理好表意深刻与内容充实、材料丰富与结构严谨、注重文采与表达流畅、注重创新与偏离题意的关系,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提高效果。

三、采取新对策,具体落实高考考点。

目前高考语文题取材几乎全部在课外,教材上不出一个完整的题,重考能力,不直接考知识。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在复习时采取了“三重三轻”的策略:

1、重高考,轻会考。高考与会考考试的能力基本相同,区别只在于高考难,会考易。凡是高考中考得好的学生,会考中不可能考不好。如果会考结束再进行高考复习,往往感觉复习时间过于仓促,各学科集中在最后阶段复习,势必因为都增加训练量造成时间不够利用的矛盾。为避免各学科的冲突,语文高考复习的时间可以提前。我们学生不是人手一册总复习书吗?我们在暑假就下发到人,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把高考选择题所要涉及的知识点先看起来、做起来,高三第一学期一开学就进行第一轮的考点分项复习。同时,为避免复习教学的单一、乏味,新课不宜过早结束。每周新课与复习各占一半课时,穿插进行。

这样,我们在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结束新课,全身心地投稿到高考复习中,会考复习暂时放一放。直至会考前的一个月,再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复习一下会考篇目,重点放在与高考联系较紧密的文言文上,但不宜过细,精力不宜过多。

2、重训练,轻讲解。在整个复习阶段,以训练为主线,以课堂为中心组织复习,力争做到紧中有松,松中有紧,松紧适度。每节课学生必须训练25分钟左右,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引导、指导、辅导,不作过多理性分析。在临近高考前,测验也限时完成,完不成也要交卷。这样做,虽然给了学生些压力,但作为考场气氛的的模拟,也是值得一试的。

学生有了课余时间的自由,就可以有空消化,有空读书读报,扩大知识面;加强了能力,反过来又紧密地配合了课堂的复习。

3、重编选,轻搬用。在复习资料的使用中,注重自己选编,不搞整套搬用。

一是精心筛选,严格把关,认真挑选一本比较理想的资料,作为复习蓝本。选用蓝本,注意以下问题:1、必须是正版,质量可保证。2、不宜太厚,厚不代表绝招多,而是习题多,学生易陷入“题海”。3、对各知识的介绍要有条理性,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点拨要富有科学性和启发性。

二是用足用透前一年的15套高考语文试题。这15套试题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最权威的资料,任何“题典”“题霸”“题库”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更何况其间所透出的不同风格和暗含的改革发展信息,也都值得我们倍加关注。我们根据考点从中再筛选一些典型的题目,整理出一套精要实用的复习资料。

在整个复习阶段中,以复习蓝本结合这套资料为教材进行复习,不搞教材复习,也不多做其他题目。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把学生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在考点上,提高了复习效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