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卷十四水气

 johnney908 2014-07-16
卷十四 水气
1命名 以病机。气不化水,水停,泛溢。(肾、膀胱)
  “内科”症状,水肿病。
1.概念 以水肿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
特色 ①辩证思想:以病的表、里、虚、实,肿(病)势的在上、在下为纲。
  ②黄汗
  ③妇人病水肿(血分病,水分病)。
  ④气分病的证治。
原文  
第一条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原文分析:四水(风、皮、正、石)+黄汗。
  ⅰ.风水脉证:病因,风邪+水邪;病证特点,善行而数变;脏腑辩证,肺。
  ①其脉自浮。②恶风。③骨节疼痛——表证。
  ⅱ.皮水:病因,外感湿邪+水邪;脏腑辩证(病位),脾肺。
  ①脉亦浮。②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③不渴——里无郁热。
  风水——表中之表。
  皮水——表中之里。
  正水——里中之表。
  石水——里中之里。
  风水、皮水当发其汗
第三条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臃)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原文分析:论风水机理与脉证。
  寸口脉浮→沉滑,肿势增剧(发病迅速)。
  面目肿大——头面先肿,以目窠上肿甚。视人之目窠上微拥(臃)如新卧起状。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
  其颈脉动,时时咳——水渍于肺,肺失宣发。颈脉——(胃)人迎脉。
第五条 里水者,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也。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术汤主之。
  原文分析:皮水的证治。
  里水者——皮里之水。
  寸口脉亦浮→脉沉,肿势加剧。
  一身面目洪肿——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湿潴留于皮里。
  小便不利——脾失健运,肺失通调,不能下输膀胱,通调水道,因此小便不利。
  兼有郁热。
  小便自利,故令渴——此亡津液。
  1.越婢加术汤(麻黄6两、石膏半斤、生姜3两、甘草2两、白术4两、大枣15枚)
  风水、皮水的异同点:
  同:水湿泛滥肌肤,水气浸于表,浸于外,泛滥肌肤,肿在体表,所以均有脉浮,均可以用汗法。
  异:风水是表中之表,病因与风邪有关,脉浮或沉滑,表证具有恶风,骨节疼痛,包括身体酸重有热;
  皮水:表中之里,病因与湿邪、水邪有关,脉浮,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不渴。
  ⅲ.正水——脉沉迟,外证自喘。(阴中之阳)
  脉沉迟——肾阳衰弱,水气停聚。自喘,腹满,肿甚——肾的寒水上逆射肺,肺气逆而喘。
  ⅳ.石水——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阴中之阴)
  石水——肝肾。
  外证腹满——阴寒凝聚下焦,结于少腹。
  不喘——结于下焦,不搏于上。
血分病  
第九条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第十九条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抟,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师曰: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则为阳实,入则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藏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
  原文分析:寸口脉(肺),沉——水,迟——寒,肺气不宣,阳气被寒所阻,寒水相搏,肺失节治,水肿。
  趺阳脉伏(脾胃),脾气衰——鹜溏,胃气衰,身肿,肾关门不利;脾胃衰弱,水谷不化。
  少阳脉(三焦),卑(弱)——三焦决渎功能失常。
  少阴脉(肾、心),细——肾虚血少。男子,小便不利,责于肾虚,肾阳不足;妇人,经水不通,血少所致。
  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水血互患,痰瘀相关。
第二十条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痛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原文分析:
  血分:经水前断(闭经),后病水,此病难治——病因病机,瘀血阻滞水道(阳气不足,血寒而凝而闭经)
  (十九条中)少阴脉细——肾阳虚,血少,(血寒而凝),经闭,瘀血阻滞水道,小便不利,水肿。
  治疗:①当归芍药散方(调肝脾、化瘀利水法)。②逍遥散方。③益母草。
  当归芍药散(当归3两、芍药1斤、茯苓4两、白术4两、泽泻半斤、川芎3两(或半斤))
  逍遥散(柴胡15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生姜15g薄荷6g炙甘草6g)不同出处用量有差别。
  水分: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水液阻滞血道,水病较血分浅,易治。
  治疗:五苓散方、当归芍药散方或四苓汤、相应可加大腹皮、桂枝、益母草等。
  五苓散(猪苓18铢、泽泻1两6铢、白术18铢、茯苓18铢、桂枝半两)
  四苓汤(茯苓、白术(土炒)、猪苓、泽泻)
论五脏水  
第十三条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
第十四条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第十五条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第十六条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若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第十七条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水肿治疗原则:  
第十八条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分析:腰以下肿——病属里属下(阴),肾、膀胱,“洁净府”,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病属表属上(阳),肺,“开鬼门”,当发汗。
第十一条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分析:可用十枣汤、已椒苈黄丸
  十枣汤(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肥大枣10枚)煮大枣去渣内药末,强人一钱匕,羸人半钱,平旦服。得快之后,糜粥自养。
  已椒苈黄丸(防已、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
风水证治  
第二十三条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原文分析:风水挟热证。风水恶风——外感风邪;一身悉肿——迅速蔓延;脉浮——在表;而渴,续自汗出——肺胃郁热。
  2.越婢汤(麻黄6两、石膏半斤、生姜3两、大枣15枚、甘草2两),恶风者,加炮附子一枚,风水加术四两。
  分析:本方发越水气,兼清郁热。
  麻黄,发越水气;石膏,清郁热;生姜,配合麻黄宣散、发越水气;甘草大枣补中益气。
  恶风者,加附子——汗多,伤阳,通过附子温阳,复阳;风水加白术4两——白术健脾除湿。祛邪同时顾护阳气。
第二十二条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原文分析:风水在表,表虚证。
  3.防已黄芪汤(防已1两、黄芪1两1分、白术3两3分、炙甘草5钱)生姜4片,大枣3枚
  分析:本方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腹痛加芍药,通血痹、缓急止腹痛。
  防已,利水除湿;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除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论皮水证治 (第五、二十五)
第五条 里水者,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术汤主之。
  原文分析:皮水挟热证。越婢加术汤——发越水气,兼清郁热,除肌表之湿。
第二十五条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原文分析:皮水表实无汗证。治疗:发汗、宣肺、利水、和中。
  4.甘草麻黄汤(甘草2两、麻黄4两)
  分析:麻黄先煮,去上沫——防止麻黄碱使人心烦。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上宣肺气、下利膀胱、疏通水道)
第二十四条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原文分析:皮水阳郁证。水湿郁遏阳气,水气与正气相搏——聂聂动。
  5.防已茯苓汤(防已、黄芪、桂枝各3两、茯苓6两、甘草2两)
  分析:(桂枝、茯苓)通阳化气利水,使水从小便而出。
  (防已、黄芪)走表祛邪,使水从表解。
  (桂枝、黄芪)通阳行痹,鼓舞卫阳作用。
  防已茯苓汤与防已黄芪汤比较:
《金匮要略》卷十四 <wbr> <wbr>水气
   
第二十七条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原文分析:皮水手足逆冷证。(皮水兼有手足逆冷,湿热)
  6.蒲灰散(蒲灰半斤、滑石1斤)
  分析:本方清湿热利小便。阳气被郁,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阳水(风水、皮水)偏于热证、实证,应该疏风宣肺,清热利水为要。
正水证治  
第二十六条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肿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原文分析:正水,表有水气,阳气郁于表。温补之中和以辛散。
  7.麻黄附子汤(麻黄3两、甘草1两、炮附子1枚)
  分析:麻黄发汗;附子温经;甘草,缓和药性。
  8.杏子汤(原文无方)
气分病  
第三十条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则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痛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寒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原文分析:气分病的治疗原则——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第三十一条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主之。
第三十二条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盤,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原文分析:水饮所作:阳虚阴凝——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温阳散寒、通利气机);脾弱气滞——枳术汤(行气散邪,健脾利水)。
  9.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桂枝、生姜各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麻黄2两、细辛3两、炮附子1枚)桂枝汤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
  分析:桂枝汤去芍药——芍药酸柔,不利饮邪化除;加麻辛附子汤——发汗、散水、温经作用(温发里阳,振奋卫阳)。
  本方加知母则为消水圣愈汤。
  10.枳术汤(枳实7枚、白术2两)行气散结,健脾利水。
  分析:本方属水气同治法。枳实、枳壳——行气消痞。对平滑肌(胃平滑肌、子宫平滑肌、肛门脱垂、横结肠脱垂)收缩力加强。白术,健脾化饮。
介绍 枳术汤的应用:
  ①枳术汤+鲜荷叶——升发胃气,主治饮食停滞,脘腹痞闷,或心下坚效果好。
  ②枳实配白术对胃下垂、子宫脱垂、横结肠脱垂及脱肛有很好的疗效。
  ③脾虚可重用焦白术,生白术用量过25g有泻下作用。
  ④偏于气滞枳实加量,但不可过量,多者15g左右。
黄汗 (第一、二、四、二十八、二十九)
第一条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第二条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第四条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则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第二十八条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出汗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
  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芪芍药桂酒汤主之。
第二十九条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已出,又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原文分析:内因——脾胃虚寒,脾失健运,湿重阳郁,营卫不调;外因——水湿外入,伤及心阳。
  11.黄芪芍药桂酒汤(黄芪5两、芍药3两、桂枝3两、苦酒1升)
  分析:本方调和营卫,祛散水湿。
  黄芪(君),重用黄芪补气固表;(桂枝、芍药)调和营卫,温通心阳。苦酒(醋)①酸味收敛耗散之津。②性温,助桂枝通阳。③阻其余湿。
  12.桂枝加黄芪汤(桂枝3两、芍药2两、甘草2两、生姜3两、黄芪2两、大枣12枚)
  分析:桂枝汤调和营卫;黄芪补气固表。
  桂枝加黄芪汤有升白细胞的作用。
介绍 月经闭阻引起的水肿,属血分病,应调和肝脾,化瘀利水(当归芍药散,逍遥散,小调经散)。水肿引起的闭经,属水分病,用五苓散通利水道。
  小调经散(没药1钱,琥珀1钱,桂心1钱,芍药1钱,当归1钱)
  妇女因减肥引起的体虚、水肿、黄汗,(黄芪、茯苓、桂枝,白芍、防已、防风,苍术、黄柏、威灵仙)酌加萆薢、泽兰、葶苈子、白术,泽泻、益母草
  (黄芪、防已、防风)走肌表,祛肌表水湿,黄芪能通达郁阳。(苍术、茯苓)促进脾运。(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苍术、黄柏)二妙散。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水瘀日久,必生瘀血,加泽兰利水化瘀,或用(泽兰、益母草)利水化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