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情感吸血鬼”偷走能量

 面似满月 2014-07-19

 

 

      每一天的生活内容似乎都是雷同的:上班、学习、购物、运动;每一天你也感觉到,好像身边总有那么些人在你耳边喋喋不休,而唠叨的主题始终离不开“抱怨”二字。这些人中有同事、朋友、邻居、家人……或许他们的抱怨并不是针对你个人,或许他们真的遇到了一些不公之事,但不得不承认你的好心情正在被这些抱怨之辞一点一点地侵蚀,你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也在这些人的影响下晃动,所以如果称这些人为“情感吸血鬼”,一点也不为过。


抱怨不要变得喋喋不休


  畅销书《不抱怨的世界》的作者威尔·鲍温在美国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心灵导师,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如此热衷抱怨,是因为察觉到抱怨可能会给自身带来好处。比如,人们在抱怨自己的身体状况时,却不一定都是因为真的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让他们取得附带的好处———他人的同情与帮助。鲍温曾以自己的事例现身说法:“我从小害怕在舞会上邀请女生跳舞,13岁那年我灵机一动,转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会接受邀请的’,这引发了同学们的同情从而避开了这件令我担心的事。”在尝到抱怨的好处后,他就犯上了“抱怨上瘾症”,以后无论是工作上,还是人际关系上出现问题,他都归因于自己的体重,就此回避真正的原因。


  在某基层法院工作了两年的张书恒表示,自己在单位里听到抱怨的次数已经数不胜数,今年院里新来了一位24岁的女同志,平时做事认真负责,唯有一点令他不太能接受。“她有时爱跟我抱怨,比如院执行局的人都不爱做事,她一个人干了好几个人的活;比如埋怨老同志经常把活留给她干,上交时还要属他人的名字,自己辛苦工作的成果成为了他人标榜的功绩等。”张书恒认为有时工作会遇到一些不如意很正常,特别是新人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期,因此适当的抱怨是可以理解的,“她经常会跟我吐露一些诸如此类的小事,可能是因为大家年龄相仿的原因,互相容易产生信任感吧。”


  倘若说,适度的倾诉有利于舒缓情绪,可以将心里的不愉快发泄出来的话,那么喋喋不休的抱怨只会在消极的情绪上火上浇油,并不能产生任何实际作用。对于同事的埋怨之辞,张书恒表示自己当初也经历过那样一段新人期,“有言道‘不说没事,越说越气’,与其有大把的时间去跟别人吐苦水,不如先动手把活儿做起来”。


被精神施压无尽头


  宋瑶在某省级进出口公司做人力资源工作,对员工在工作中的抱怨感触颇深。除了新员工因不适应而产生怨言之外,她认为在公司里极爱抱怨的老员工主要分为两类:“一部分是郁郁不得志,抱怨自己为公司工作多年却得不到相应待遇,看到别人有好的发展心里不平衡;另一部分则带有炫耀的因素,对于一些工作故作怨言,以强调自己背后付出的努力,博取领导和同事的认同。”她坦言在工作时偶有抱怨,其实无伤大雅,但如果公司里长期存在着一批抱怨型员工,会榨干共事伙伴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公司内部人心涣散,从而影响整个的工作氛围。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无休止的抱怨是对身边人的精神施压。不论是在公司办公,还是参加朋友聚餐,只要队伍中有一个情感吸血鬼,不知不觉中一种负面的情绪便会就此蔓延开来,哪怕只是进行短暂的接触,他人的情绪也会受此影响而变得糟糕。


  “我有一个好朋友,自从她恋爱后,每次不管是见面吃饭还是网上聊天,她都会无休止地抱怨起自己的现任男友来。”谈及情感吸血鬼这一话题时,在北京从事网媒行业的小吴坦言自己对此颇有感触,“一开始挺同情她的,毕竟别人感情不顺需要朋友的安慰,找你倾诉也是把你当作闺蜜来看。但后来发现每次都是这样,连吐槽的内容都千古不变,我给的意见她从来不会采用,只会不停地讲述各种事例来抱怨男友对自己不够关心。”小吴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专职“吐槽垃圾桶”,每次听完对方的一通抱怨后,自己的心情也备受影响,仿佛那些不开心的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得自我开通一阵才能摆脱那种压抑的感觉。小吴庆幸自己身边一直有一个体贴至微的男友,她开玩笑地说:“不然这么些年来一直听她喋喋不休的抱怨,我非要对男性同胞产生仇视感不可。”


坚定的意念抗拒“吸血”


  对于好友无休止地吐槽,小吴虽然已经忍无可忍,但却不知该如何拒绝,“毕竟我们之前关系一直都不错,如果在别人找你倾诉时,突然浇一盆冷水,我真怕会寒了她的心。”小吴表示现在自己渐渐在调节心态,听到对方的抱怨又开始滔滔不绝时,她一般只听不作太多回应,“我说不出‘不’字,只好采取不回应的方式。”


  不回应默默倾听,的确是一种应对方式,但当你已经习惯于被这些埋怨之辞淹没时,你还能听见这个世界真实的声音吗?阿尔伯特·J·伯恩斯坦在《警惕你身边的情感吸血鬼》一书说:“情感摄取是一个敏感话题,我们不知道怎样才能既不伤害别人又能保护自我能量,结果就是我们对于情感吸血鬼采取缄默、消极的态度,却忽视了自己体内发出的呼救信号。”目前在北京一家报社工作的江瑞也曾在英国留学时碰到过一个“抱怨狂”,在认清对方情感吸血鬼的真面目之后,她果断拒绝继续往来,“对这类人的心软,就是对自己的伤害。”


  弗雷德在美国一家医院做管理工作,他表示以自己25年的工作经历来看,真正优秀的员工都是“不粘锅”,“他们具备强大的控制自我情感的能力,让自己在工作时不轻易受负面情绪的影响,焦躁、愤怒、抱怨好像都与他们无关。”对于比较差劲的员工,费雷德也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们通常都是情感吸血鬼的角色,不仅自己控制不住情绪,还要不停地吐槽、传播怨气,恨不得把其他所有人都拉进自己的负面情绪里。”


  某种程度上来说,情感吸血鬼无疑是狡猾的,他们惯于慢火烘烤,先吐出几句怨言引发共识,再激发出对方的愤怒情绪,然后借机吸走他人的积极情感能量。所以一旦认清情感吸血鬼之后,就要站在坚定抵制的立场,切不能沦为负面情感的吸附器,不要让消极的人们剥夺了自己对阳光的追求。至于那些觉得抱怨是理所当然的人,用威尔·鲍温的原话来说,就是“他们哪里也到不了,只会在同一个不快乐的出发点原地打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