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智者美鉴 2014-07-19
鲁慕迅

中国画和中国的京剧、中医,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他们有着共同的大文化背景和哲学——美学的思想基础,同受中国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环境等诸种因素的影响,有着丰富深厚的传统积淀,和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就以中国画来说,汉迄魏晋,已经成熟,唐宋是其高峰,历代都有一些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大家,以其独特的创造从理论到实践丰富着中国画的传统,推动中国画的发展。

当前出现的国画热,就其表现的深度和广度来看,都是空前的。在全国具有专业水平和自己风格面貌的国画家数以万计,国画爱好者遍布各行各业,从幼儿园到老年大学都在画国画。这预示着即将出现一个中国画的新高峰的可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探讨中国画的艺术特征,掌握中国画的发展规律,应该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一、中国画的艺术精神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是由中国画的艺术精神所要求所规定的的。中国画的艺术精神是借物抒情,是通过对象来表现主观的情意,概括起来就是“写意”二字。他和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是两个不同的绘画体系,具有一系列不同的艺术特征,我曾在《中西绘画中的光与气》一文中予以比较说明,但并无孰高孰低之意。中西绘画中的艺术精神、审美取向、造型观念、时空观念、表现手段以及其哲学美学思想,都是不相同的。但最终都走向对人和人性的表现,可谓异途同归。 “写意”二字从字面上就已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只是有些人未曾深究,往往把与工笔相区别的意笔当做写意,而不论画中是否有意。“意”字的上部是一“音”字,下面是一个“心”字,可以理解为心灵的声音。“写”字则来自书法,书法是由独特的中国文学所形成的一门艺术。它不是造型艺术,而是表现艺术,它的一点一划就是感情的载体。“写意”二字就是:用书法那样的友情的笔墨来传达自己心灵的声音。由于以往的中国画家,没有不善书的,以书入画也就十分自然。因此中国画的主要以线造型,强调笔墨的审美价值和在画面上的题字,就不难理解了。

“意”泛指思想、感情、个性、气质、人品、学养等精神层面的各种素质,同时也是指主体对客体事物的某种特定的感受感悟。可以说某种特定的感受,是和其人的主观素质不可分割的,因此有“画如其人”,“人品即画品”之说。但人品高者画品不一定就高,如果他没有掌握绘画的特殊语言和技法的话。同时,一般来说,人品不高,画品是必不能高的,但由于对人品的评价标准,涉及到各种复杂的因素,所以不可轻率地因人废“言”。像历史上对赵孟頫、董其昌的评价就值得研究。因为决定画品高下的,除了人品,还有学养,特别是对艺术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由于写意的艺术精神强调的是对主观情意的表达,所以往往使人们误以为是对艺术造型的轻视关于这一点,留待后面论述。

二、意境的追求

对写意的最高要求是意境的创造,意境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去追寻象外之旨韵外之致,是使作品升华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也就是诗的境界,一种没有世俗功利的、纯粹的审美境界。意境一词源于佛家的“境”、“境界”。禅宗有“即心是佛”、“见性成佛”以及“境由心造”之说,即是说通过顿悟就可以达到佛的境界,强调人的自性觉悟的力量。在诗和画里,也是可以经由作者的想象和联想,创造一个世间所无的理想境界,这就是意境。道家的“虚”、“妙”,也对意境的创造有所影响,佛道两家都主张追求一种不受现的物质世界羁绊的更高的精神世界。

在对意境一词阐释上,有人认为意境也就是意;也有人认为意是主观的,境是客观的,意境即是主客观融合的产物。我认为意的涵盖虽然很宽,可以包括作者精神层面的各种素质,但并不能包括意境。虽然意境的创造与作者的意密切相关,但它意境生成为一个“境”,尽管是虚境,同时它还含有境界的意思,因此,“意境”作为一个新的范畴,就不能用“意”来代替了。另一方面,在意境创造的过程中,作者的想象和联想,虽然受到各种客观事物的刺激和启迪,但这些刺激和启迪,都已化为作者的情思,不再具有客观的性质,他所创造的境也就不能认为是客观的了。辨明这两点,乃是为了更好的认识意境的性质和意义。

三、生命意蕴

神、气、气韵生动,这些概念的提出,都是对于画中的生命意蕴的揭示和追求。一千多年前,顾恺之就在人物画中提出“传神”的要求,神是一种生命现象,而且是只有人类才有的最高级的生命现象,他包含着人的性情、学养、思想、意识等等,因此也被称为“精神”。这一概念,后来也被运用于山水,花鸟画等各门类。因为山水、花鸟画也是由人创造的,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也是对山水、花鸟的人化。

中国画及其理论,无疑也受到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认为人和自然可以融合为一,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

南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后人有多种解释,我以现代的认识作如下表述:生就是生命,生动就是生命运动的状态,气是感觉,韵是艺术中的节律气韵就是韵律感、音乐感‘气韵生动也就是生命状态反映在画中的那种富于韵律之美的感觉。这种对绘画的要求。已为后世所普遍接受。宋人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可以说不仅是书画,而是一切艺术都以韵律之美为其基本的类学特征。探本溯源,可知大自然及其中的动植之物,都是存在于有节律的运动中,沧海桑田,四十推移,新陈代谢,乃至一呼一吸,脉搏跳动,都是有节律的运动,所以艺术中的节律与人的生命节律,有一种同步对应的关系,可以激发人的生命活力,使人感到美,感到愉悦,从而促进健康,因此“美意延年”之说并非虚语。

画中的气韵是怎样表现的呢?总的来说就是“虚实”二字,太极图中的黑白双鱼,就是虚实相生的生动表达。在一幅画中,笔墨形色的黑与白,墨与色,大与小,疏与密,浓与淡,长与短,曲与直,干与湿,藏与露,主与宾,粗与细,开与合,聚与散,重与轻,厚与薄,刚与柔,动与静,正与斜……种种的变化,都是造成节奏和韵律的条件。在如何运用这些条件的主导思想上,是把一幅画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来对待,根据付予每一幅画的个性要求,有时可能需要疏可走马,密不容针;有时却又需要密可走马,疏不容针;有时要求强烈对比,有时却要浑融一气;有时应使干裂秋风,有时却宜润含春雨;有时应取大开大合,有时则须敛气藏形……个性化正式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同事气运生动,在每一幅画中的具体表现却又是千变万化的。

生命和气韵都是有机的、整体的存在,是各个局部、各种构成因素的和谐一致。有时在关键的位置上多一笔或少一笔,甚至是多一个点,少一个点,都会影响全局,犹如围棋,一子之失,往往全盘皆输。

我的许多画从题目就可使人联想到其中的生命意蕴,如《杲日融融》、《大地壮歌》、《红杏枝头春意闹》、《老干当春还着花》、《绿满春山》、《海阔天空》等,可以说都是生命的赞歌。

四、意象造形

意象造形,是中国画的造形观念。他既不同于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绘画的具象,也不同于西方现代绘画中的抽象,他画的乃是作者对于客观对象的感觉或感受,是经过主观重塑的意中之象,就像京剧人物的脸谱一样,那是经由主观选择、改造、变形、夸张、想象所创造出来的。中国画从来不是对客体的摹仿,而是以强烈的主观精神和创造意识去把握对象,再造对象,以对象为媒介,以达到借物抒情的目的。唐代张璪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指从世间万象中找启发,找感觉,找灵感,也是获得作品所需的元素和原料的重要途径,但创造的主体却始终是作者的心源。郑板桥有一段谈他画竹经验的话:“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突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段话可以作为意象造形的最好说明。晨起看竹,看的是自然之竹,也就是眼中之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便是意象的生成;落笔突作变相,是把胸中的意象化为纸上的形象。也是创作过程中因意生法的关键一步。

由于中国话是以意成象,而作者的性情学养又各不相同,所以面对同一对象的不同作者,才会创造出千差万别、对于同一对象的感受和表现也会有明显不同。就以画梅为例,王冕、金农、虚谷、吴昌硕、齐白石,无一类同。这是因为意象造形观念带来了表现方法的多样性。或曰因意生法,或曰我用我法,或曰我无定法。这种表现方法的不断丰富,乃是绘画观念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他也是中国画不断发展的主要标志。石涛说的“笔墨当随时代”,指的也就是表现方法和形式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意象造形,使作者摆脱了表现对象的客观性的束缚,获得了极大的表现自由,可以大胆地尝试新法,这是推动中国画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向“创作”二字的本义的回归。因此,我是把创作当做试验的。试验就是不走熟路走生路,避熟求生,由熟返生,也是前人的经验之谈。

五、自由时空的

绘画作为空间艺术,在西方的写实绘画中,是严格遵循着透视学、光学的科学法则的,连天空都是充满着物质性的空气和光的照射,需要无所遗漏地用色彩画出,而不允许有空白的画布。而中国画中的空白,可以是天空,可以是水面,可以是白色的墙壁,也可以什么都不是。但却关乎气韵,是一种气场,是虚实变化的需要,而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所以我认为西方的写实绘画是以光造形的,物体的明暗调子、体积、色彩、空间位置等等,都是借光来表现的。中国画室意象造形,要求的是气韵生动,气只是一种感觉,其时空观念可以是自由的,示意性的。所以画夜景,只要有一支蜡烛或一轮明月就够了,就像京剧的《三叉口》,在灯火通明的舞台上的表演,却使观众相信:那是在黑暗里的厮打。在舞台上走几步,一转身就从此地到了彼地,中国画也是如此。马远的《长江万里图》也只是意象中长江的几个片段。《韩熙载夜宴图》并没有灯烛光影的描写。

清人华琳说:“白即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沓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又说:“禅家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直到出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画外之画也。”这确是中国画中自由时空观念的运用之妙。正因此才可以把不同时地的景物画在一起,可以把书法、诗词、印章引进画中,使中国画能够将诗书画融为一体。

六、笔墨语言

自从南齐谢赫提出“骨法用笔”,趟代王维提出“水墨为上”,经历代画家在实践中不断创造,不断总结,使中国画的笔墨不仅作为造形的手段被使用,而是他已发展为具有表现功能的、丰富多样的笔墨语言,从而具有极高的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骨法用笔,强调的是用笔的力度和厚度,是把笔触,主要是线作为画中的骨架和筋络。水墨为上是指墨分五彩,以墨代色所产生的那种既单纯又丰富的、高雅的审美趣味。由于挥洒的极大便利,所以他也是随着文人写意画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中国画表现手段的一大特色。

由于和中国画的写意的要求相适应,中国画的笔墨也通过符号化、程式化,创造出多样丰富的笔墨形态。根据每个画家不同的个性表现和审美取向,创造出各种笔法、墨法、皴法、描法、树法、苔法,这固然标志着中国画的高度发展和成熟,但更为可贵的是,历代画家都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使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国画笔墨的符号化、程式化,是与以书入画分不开的。书法用笔,重在表现,充满个性和激情,直可看作中国的抽象画。书法用笔在写意画中,又进一步与画意相交融,得到进一步的创造发展,成为中国画艺术审美的一项重要内容。

七、画与诗书印的融合

中国画和中国的京剧,都具有综合艺术的性质。京剧是把诗、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舞蹈、美术融为一体的,中国画则是把诗书画印冶于一炉。中国画以书为骨,以诗为魂,也还包括音乐性,那就是他的节奏和韵律。前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中有诗,不是指画中的题诗,而是指画中所含诗的情韵和意境,然而画中的题诗也是中国画独具的特色。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室有形诗。”诗与画可以互通,也可以互补。因为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诗的境界,所以画家就应该具有诗人的胸襟,兼有诗的修养,所以画中的题诗并不是画的说明,而是要传达画外之意,使画中的诗意更加深化,并启发观者的想象和联想,把观者引入画中的诗的境界。题诗应是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和画的构思同时产生,并在画的构图中给以定位。根据每一幅画构思和构图的特点和要求,有些画必须题诗,有些画必不能题诗,有些画则是可题可不题的。像我的《秋水》就是必须题诗的。有了我的那首“忆江南”,画面上那大片的空白,就不再是空白,而是成了一片“茫茫水”;同时在构图上,也就是在那个特定的位置上,正需要这样一个由文字组成的不大不小的块面。所以诗不论在内容上还是构图上,都是此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再如《月朗》,画面的右方那大片空白,也不是空白,是化虚为实属于朗月的澄明皎洁的天空,那里不但不能题诗,连一个签名或印章都不许有,这也就是我说的“疏不容针”。又如我的《留春住》一画,“留春住”三字已将画中的诗意点出,可谓画龙点睛,画中的空白又是多一点少一点都不允许,所以此画既不能题诗,更不必题诗了。

至于书与画的关系,谢赫提出的“骨法用笔”,其实质也就是书法用笔。由于书法的用笔,较之绘画的用笔成熟的较早,画家向书家学笔法的事实多有记载。如陆探微受张芝“一笔书”的启示而创造“一笔画”,张僧繇点曳所拂,皆依卫夫人《笔阵图》,吴道子曾受笔法于张旭。此后的画家都已认识到书法对画法的重要意义,所以米芾、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直到吴昌硕、齐白石,他们既是画家,也是书家,就是很自然的了。

书法用笔的特点一是表现性、抒情性,二是程式化、符号化,三是个性化,也就是说他的每一笔既是感情的载体,又是一定的法度,所以以书入画就是把这些特点带到了画中,形成了画中的各种笔法。由于画中的题字要与画风协调一致,这样又使画家的书法形成一些同与书家书法的特点,我把他叫做“以画入书”,总之画与书,也像画与诗一样是交融互渗,融为一体的。

作为书画用印的创作和使用较晚。印是可刻石上的书,也是刻在石上的画,在以水墨为主调的画中,这一点红色起着对比变化的作用。名章斋号,用以取信,是作者对观者的一种承诺,闲章是作者情意、观念、感悟的一种表达。画中用印的大小、位置、印文、印泥颜色等也都要与画面及内容协调一致。诗书画的融合,在每个画家手里也可以千变万化的。

八、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期中,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审美意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中国画也正在由古典艺术形态向现代意识形态转变。石涛说的“笔墨当随时代”,已为当代艺术实践证明,乃是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中国画的传统本身,就是历代画家不断创造不断发展的过程,传统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他就像一颗大树,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中,他不断的清除枯枝败叶,又不断生长出新的花叶,结出新的果实。艺术的转型,不是和传统的断裂,而是以传统的艺术精神为基因,利用其一切优秀成果和元素,同时借鉴汲取姊妹艺术、民间艺术、古代艺术以及东西方的有益养分来发展我们的传统,创造我们时代的中国画。

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格局,再也不会有一两位大师领一代风骚,而是一个群星璀璨、百花竞放、多元互补的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