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贴不必非要入伏第一天贴

 壬寅梅龙 2014-07-19

清晨,市民在中山公园锻炼身体。 记者吕文正 摄

采访专家:神谷中医内科主任 贺义贤

从7月初开始,微信朋友圈里便热转一种说法,“从今天起到7月23日,是冬病夏治黄金时机:不吃寒凉食物;拒绝一切冰镇饮品;不喝酒;每晚热水泡脚、经络按摩;按时睡觉不熬夜;还自己一个好身体;珍惜这短短15天!入伏第一天,要想使体内的寒气排出,请大家坚持在伏天喝温热水,会把体内多少年深入骨髓的寒气逼出来。”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一伏起至三伏

冬病夏治的黄金期

神谷中医内科主任贺义贤告诉记者,这段话整体上看并不科学,而且关于入伏的时间也说得很模糊。其中有一点比较靠谱,那就是,数伏期间的确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机,但时间应该是从入伏第一天起至三伏最后一天结束。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今年入伏第一天是7月18日,十天为一伏至8月16日三伏结束。

什么是三伏呢?三伏即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后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中医《黄帝内经》认为,天人是合一的,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由于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因为人与自然相应,人体内在的阴阳自然也要受到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影响。因此,要按照自然界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节律。假若能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应用某种简便的方法调节阴阳,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最大限度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则有助于防病保健。

三伏贴可增强免疫力

但不必扎堆头伏第一天

贺义贤介绍,三伏敷贴疗法自古代流传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医冬病夏治的传统方法,可减少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里阴病证,如呼吸道感染、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嗽等,对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冻疮,风湿病,颈、腰椎病,肩周炎、虚寒性胃痛、体虚易感等疾患,也可起到缓解病情、辅助治疗的作用。但三伏贴并非人人适合,要视个人体质而定,尤其是一些急症期病人,不能希望敷贴就可药到病除,还要接受专门的治疗。

贺义贤说,近年来,预约穴位贴敷的市民越来越多。许多人误认为,三伏贴一定要在头伏的第一天贴敷,因此每年头伏第一天很多人“扎堆到医院”,而第二天以后,门诊又冷冷清清。其实入伏后任何一天均可贴敷,药物都可透过皮肤充分被吸收。所以,大家也不必拘泥每伏的第一天。只要每伏一次,两次贴敷间隔7天至10天就好。

出汗排毒

抓好入伏时机

夏季排汗是非常重要的排毒方式之一,俗话说“三伏天要把汗出透”。三伏天,让身体适度出汗,可以带走体内暑湿之邪,流汗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促进人体排毒,调整人的体温和体液,同时将体内废物排出,血液循环也更为通畅。贺义贤介绍说,相比冬天排毒,三伏天效果会更加明显。不过,是否适合排毒还要看个人的体质。三伏天排毒尤其适合那些具有明显湿热症状的人。主要表现为有严重的痤疮、舌苔厚腻等。对于排毒方式,有些特殊人群不宜受到过大刺激,如:老人、孩子等体质较弱的人。有些人暑天特别怕出汗,尤其是胖人,坐着都出汗,所以常常躲在空调房里吃冷品。冷品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此外,还可拔火罐、刮痧,特殊手法的针灸也可以达到三伏排毒的效果。

入伏后运动健身不可少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其意义在于人体本身有着适应不同环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锻炼身体,可提高身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有人暑天怕出汗就不愿意运动,不运动都会出汗,更何况是运动了。其实,暑天越怕热就会越热,越不运动,机体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就会越差。究竟什么样的运动适合三伏天呢?贺义贤介绍说,三伏天应做些慢运动、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游泳、打羽毛球、慢跑、瑜伽等,在温度不是特别高时,散步、打太极拳等也可,一来不会中暑,二来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但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群若在高温天进行运动时感到身体不适,则千万不要勉强,应及时就医。

需要特别提醒市民的是,炎热的伏天要想锻炼身体,一定要控制好强度,以免在运动中产生热量过多,短时间内无法散去,导致乏力、大汗、头晕等不适症状。最好的锻炼时间应选择在上午10时前或傍晚17时至19时进行锻炼,这样不易中暑。

■相关链接

三伏天做到“三防”

“高温、高湿、高热”的“三伏天”,提醒市民要有“三防”:

一是防过度劳累,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因为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天气,也是下雨最多的季节,易产生高温、高湿天气,又闷又热,令呼吸和排汗困难,如果这时运动量和体力活动过大,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

二是防止“空调病”。炎炎夏日,气温升高,影响工作和休息,开空调降温避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温度过低、时间过长,否则室内外温差过大,人体适应不了,容易患“空调病”。

三是防止遭雷击。盛夏里天热、风大、雨多,易产生雷雨天气,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在遇到雷雨天气时,行人注意不要到高层建筑、高压线、大树等下面,这些地方容易产生雷击现象。(洪岩 记者修孟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